王立群讀《史記》

王立群讀《史記》

一部史家絕唱,一曲無韻離騷。《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一部無與倫比的百科全書。王立群從一代帝王漢武帝入手,以問題引出故事,以故事講解人物,以人物解讀歷史,以歷史啟迪智慧。帝王本紀、王侯世家、將相列傳、布衣遊俠,人物群像奔來眼底;國運興衰、王朝更替、事件始末、命運浮沉,滄桑往事湧上心頭。漢武帝文武一生,內修法度,外攘夷狄。當他把目光轉向茫茫戈壁,雄心萬丈,豪情頓生:何日一雪大漢和親之恥。

基本信息

學者簡介

王立群:1945年生,山東新泰人。
.王立群讀《史記》

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當時稱“河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 出版有《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現代學史》《成書研究》等學術專著,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獨立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V文選)版本、注釋綜合研究”、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歷代學文獻輯考與研究”的研究。
著作及貢獻 本人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於山水遊記研究和《文選》研究兩個方面。
專著1.《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現代〈文選〉學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3.《〈文選〉成書研究》 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4.《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
5.《王立群讀項羽》重慶出版集團2008年版
6.《王立群讀<史記>之呂后》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7. 《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代表性論文和著作(10篇)1.《文選》次文類作家編序研究 《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2.遊記的文體要素與遊記文體的形成 《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
3.晉宋地記與山水散文 《文學遺產》1990年第1期
4.周貞亮《文選學》與駱鴻凱《文選學》《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
5.《文選》成書考辨 《文學遺產》2003年第3期
6.《超越舊成說 開拓新領域——關於〈文選〉研究的斷想》,《文學遺產》2005年第2期
7.先唐學士考 《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7輯
8.從綦毋邃注看宋刻本《文選》注的演變 《文獻》2004年第3期
9.司空曙詩集版本考 《文獻》1998年第2期
10.“昭明太子十學士與《文選》成書 《新國學》2005年
項目目前正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選〉版本、注釋綜合研究”(02BZW023)和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歷代〈選〉學文獻輯考與研究”(0329)的研究。
獲獎1.2004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2.2002、2003年獲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3.2002、2003、2004、2005年連續四年獲河南省教育廳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4.2006年1月被評為“2006河南省十大教育年度人物”;
5.2006年9月榮獲河南省“十佳師德標兵”;
6.2007年7月18日至8月1日,受國務院僑辦的要求到美國參加“文化中國?名家講壇”活動;
7.2008年1月,入選第二屆河南十大教育新聞人物;
8.2008年7月,當選為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開封段第一棒火炬手。
9.河南省第二屆高等學校名師
對中國社會的貢獻通過百家講壇使觀眾更加清晰的了解《史記》,了解漢武帝,了解秦始皇。

漢武帝

內容簡介

特色:《史記》—史學中的王者
1.歷史:非讀不可。二十四史之首,百科全書。
2.文學:各種成語經典,耳熟能詳,文化傳承。
3.漢武帝:以漢武一生勾連眾多身份、個性、命運迥異的人物,剖析各種以訛傳訛的歷史事實。

大家風範

1.權威解讀:研讀《史記》40年,學養深厚,現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
2.思維體操:眾多網友為王立群分析、理解變幻“人間事”的犀利辨正而嘆服,高呼“群”讀時代來臨。
3.老人智慧:文筆簡潔幽默,閱讀輕鬆愉快;分布大量照應現實、悲天憫人的處世格言。
王立群登壇之作,成名之曲。共9篇,36講。講講彰顯儒雅之氣,王者風采。

章節

司馬遷與《史記》
王立群讀《史記》 王立群讀《史記》

1. 史家絕唱:司馬遷著就 千古佳作
武帝繼位
2. 潛龍在淵:漢武帝繼位 思念迭生
3. 宮闈角逐:五女人爭寵 悉數登場
4. 立儲風波:太子位角逐 暗鬥明爭
5. 繼位太子:皇十子勝出 吉人天相
6. 景帝清障:皇長於自盡 干係難脫
7. 平安太子:周亞夫就範 除卻心患
武帝新政
8. 董生對策:仲舒定大政 獨尊儒術
9. 竇嬰為相:漢武帝欽點 新政棟樑
10. 太后下政:漢武帝隱忍 皇權旁落
11. 田竇交惡:權力更迭口 干戈必起
12. 竇嬰之死:離奇兔假案 武帝緘默
武帝軍威
13. 漢匈交兵:苟和至絕路 唯有一戰
14. 馬邑之謀:漢武第一擊 誘敵聚殲
15. 初露鋒芒:大將軍衛青 漢武恩寵
16. 李廣難封:血性一男兒 命蹇吋乖
17. 鑿空西域:漢武帝海選 張賽勝小
武帝朝堂
18. 公孫丞相:八十歲終老 官運奇異
19. 煽風點火:公孫弘弄權 機關算盡
20. 惜刀殺人:主父偃屈死 公孫讒方
21. 以死殺人:一命換四命 張湯昭雪
22.童言無忌:巧語勝直言 汲黯敗
武帝平判
23. 淮南大家:劉皇叔謀逆 恩怨久長
24. 皇室恩怨:淮南王策反 殺父仇深
25. 一錯再錯:漢武帝平叛 兵不血刃
武帝弄臣
26. 另類奇才:厚待東方朔 匪夷所思
27. 廬山真面:經緯天地才 屈尊界臣
28. 琴挑文君:千年一騙局 劫色劫財
29. 情變之謎:卓文君膽識 成就情聖
武帝家事
30. 寵信江充:小人竟得志 武帝受騙
31. 金屋藏嬌:輕狂不自知 命中必廢
32. 一代將星:衛青霍去病 雙子星座
33. 太子失寵:漢武帝多疑 杯弓蛇影
34. 巫蠱之禍:戾太子蒙冤 武帝喪子
35. 臨終託孤:漢武帝罪己 顧托得人
武帝功過
36. 千秋功過:文治與武功 誰與評說
後記

項羽

內容簡介

《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以作者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項羽》的講稿為基礎,進行了認真的修改和補充。本書為《百家講壇》系列圖書《王立群讀〈史記〉》之一種。全書以項羽為什麼失敗為中心議題,全面闡述了項羽失敗的政治因素、軍事因素、性格因素。
本書風格樸實嚴謹,通俗易懂而不失學術品位。圍繞項羽為什麼失敗這箇中心問題,以廣大讀者關心的一個個歷史疑案為線索,抽絲剝繭為大家揭開重重歷史謎團。全書具備專家功力、通人見識、文士筆法三大特點,史料翔實,分析嚴謹縝密。以問題引出故事,以故事講解人物,以人物解讀歷史,以歷史啟迪智慧,還原了歷史的本真與殘酷,分析讓人感到深刻真實,令人感到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對歷史人物項羽等人的評價客觀公正,令人信服。

章節

霸王出世
王立群王立群

1.壯哉少年 英雄夢想
2.斬殺郡守 閃亮登場
3.前朝舊代 人心所向
項羽入關
4.函谷關前 盟主震怒
5. 戲水西岸 劍拔弩張
鴻門宴
6.巧言令色 暗藏玄機
7.愧然生悔 傲然顯威
8.陰謀血腥 席間較量
9.警告威懾 武夫陳詞
10.懼為魚肉 避禍逃亡
11.渾然應答 道盡糊塗
西楚霸王
12.不為帝王 選擇霸業
13.因功論賞 割地封王
14.所封不當 後患無窮
15.功臣失封 叛亂蜂起
生死決戰
16.兩軍對陣 拚死一搏
17.殺慶救趙 威振楚國
18.力挽狂瀾 滅殺強秦
19.戰神顯威 以少勝多
20.悍將叛楚 屏障丟失
滎陽會戰
21.南北奔波 一失成皋
22.首尾難顧 再失要地
23.中分鴻溝 劉項議和
自毀長城
24.最重自尊 不容逆耳
25.剛愎自用 失察失人
26.心胸狹窄 缺乏寬容
霸王別姬
27.情懷美人 巾幗千秋
28.寬嚴失度 袒護親情
29.重情念舊 封賞報
四面楚歌
30.張良獻計 劉邦結盟
31.四面楚歌 霸王驚心
32.廿八壯士 五千追兵
33.自刎身亡 恥於起兵
34.琵琶一曲 十面埋伏

附錄

附錄一 誰還該為項羽的敗亡負責
一、成事不如敗事多的范增
二、關鍵時刻掉鏈子的龍且
三、未能完成使命的武涉
四、完全不懂政治的韓信
五、關鍵時刻給項羽致命一擊的周殷
附錄二 影響項羽敗亡的因素還有哪些
一、別忘了偶然性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二、殘暴導致了項羽的敗亡嗎
三、“匹夫之勇”是項羽敗亡的原因嗎
附錄三:詠項羽
一、英雄常使淚滿襟
二、千古漫漫說得失
三、捲土重來未可知

呂后

內容簡介

王立群讀《史記》 王立群讀《史記》
《呂后》是“王立群讀《史記》”系列重要的一本書,也《百家講壇》里最引起人們關注的一個題目。
本書最大賣點:
第一,專門介紹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專權皇后的書。
呂后是中國大一統之後第一位權重一時的皇后,她的一生充滿神奇色彩,從一個不懂事的女孩子,變成叱吒風雲的人物;從賢妻良母變成,宮廷魔女,在這中間有許多歷史故事,作者從現代立場,深刻地解剖了呂后的一生。
第二,客觀地評介呂后。
過去往往將呂后殘暴的一面描述得十分充分,例如呂后誘殺功臣韓信、彭越,砍去戚夫人的手腳,將其變成“人彘”,嚇暈親生的而且已經當了皇帝的兒子,餓死皇帝的兄弟,可見殘酷的一面。同時,她還有其親情的一面,同時在政治上有其非常成熟的一面,與匈奴和親,就是一個例證。漢代與匈奴的關係,在本書里介紹,反映了處於休養生息時期的漢王朝如何化解與其他民族的關係,表現出呂后為代表的最高統治階層具有很高的智慧和手腕,這為漢王朝以後的發展、繁榮贏得時間,並帶來良好的契機。
這裡,不僅有呂后作為人的種種性格以及生活的情趣,而且也有了她“稱制”之後作為政治家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手段,以及與皇族、家族和大臣之間的互相利用、互相仇殺等內容,都一一進行充分展現,真實地再現了呂后的一生。與此同時,作者在敘述呂后的時候,並且沒有一味地講述她的陰暗心理,同時也將她具有政治家的氣度和膽略展現出來,這樣豐富了呂后的人物形象,她不再是過去我們所熟悉的那么一種面目,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第三,將宮廷內部的衝突與鬥爭展示得淋漓盡致。
本書將呂后自嫁給劉邦之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特別是在劉邦死後,她所導演的各種各樣事件,都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來。一方面暴露了呂后的強烈的政治野心,另一方面也把劉邦家族與呂氏家族,以及朝廷功臣之間的勾心鬥角表現無疑。
第四,本書還給了我們歷史的知識,將漢代初期廣闊的歷史場面進行陳述,同時也將宮廷內部爾虞我詐的爭鬥,以及各位大臣在政治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嘴臉進行了深刻具體地描畫,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段歷史。
另外,本書稿現在已經擺脫過去在中央電視台純粹講稿的性質,有了一定的可讀性,具有強烈的美文色彩,能夠吸引當代年輕人的胃口。同時文章還具有豐富的層次感,一步一步敘述,引人入勝。即使是看過中央電視台的“呂后”節目的人,再來讀讀這本書,依然可以獲得“王立群讀史”的無限樂趣。
本書增加數十幅插圖,並請知名畫家為本書進行配圖,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圖文並茂的圖書。

章節

呂雉出嫁
相面成親
為人後母
下地種田
為夫入獄
一樁疑案
呂雉歸漢
直面情敵
一樁疑案
初露崢嶸
誘殺韓信
誣殺彭越
廢立之爭
戚姬得寵
挑戰皇后
呂后應戰
四皓出手
廢立之禍
誰該負責
保護愛子
殘害母子
悲劇之因
女主稱制
太后稱制
稱制之因
顧命制度
何不稱帝
皇子命運
齊王遇險
最後瘋狂
皇子奇蹟
大封諸呂
嚴控軍權
王陵抗旨
大封諸呂
朱虛酒令
陸賈穿針
和親匈奴
殺父自立
白登之圍
和親匈奴
呂后決策
蕩平諸呂
劉襄舉兵
灌嬰倒戈
剪除雙呂
族誅諸呂
功過是非
問相高祖
廢除苛法
歷史記憶《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編輯本段]讀《史記》之秦始皇(上)
編輯推薦

荊軻

荊軻刺秦荊軻刺秦
我們究竟應該怎么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呢?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千古偉業。嬴政滅六國統一中國,遭遇到六國反秦勢力的頑強抵抗。原因非常簡單,嬴政滅六國雖然客觀上符合歷史前進的潮流,主觀上卻是他想當天下的霸主。因此,他成為六國的公敵。既成天下的公敵。想殺他的豈止是一個荊軻。荊軻只是當時眾多想行刺秦王嬴政且最終幾乎得逞的一人。荊軻不自覺地代表了六國的反秦力量。秦始皇一生遇刺多次,荊軻刺秦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在荊軻刺殺秦王后不到十年,嬴政又經歷了至少兩次暗殺。
一次可以視為荊軻刺秦王的後續。荊軻死後,秦王嬴政追殺荊軻餘黨時。荊軻密友高漸離逃亡。後來,高漸離在為人打工時,對其所服務的這家主人的一位客人的擊築水平多次進行點評,點評之事傳到了主人那裡,於是主人讓高漸離擊築。高漸離高超絕倫的擊築技藝讓傾聽的客群無一不刮目相看。於是,高漸離重新擊築,再次走人公眾的視野,聲名大噪。此時的秦國已經統一了中國,秦始皇嬴政也非常喜歡流行音樂,聽說了此人的高超技藝,便下詔召見高漸離。嬴政不但喜歡擊瓮叩缶、彈箏搏髀等本土音樂,更喜歡鄭、衛之地的異國之音。一個人的偏執與愛好有時是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的,有時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高漸離人宮後不久就被秦始皇身邊的人認出。秦始皇酷愛高漸離的技藝,捨不得殺他(可見掌握一門技術對一個人是多么重要),便熏瞎了他的雙眼。讓他為自己繼續演奏。日子慢慢過去,高漸離逐漸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一日,他用藏鉛的築擲向秦始皇,企圖砸死他。高漸離是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行刺的,自然命中率很低,沒有成功(乃以鉛置築中……舉築撲秦皇帝,不中)。這一次秦始皇殺了高漸離,從此不敢再接近六國之人。
但是,即使秦始皇不接近六國之人,仍然免不了被刺。後來成為劉邦手下重要謀士的張良在韓國被滅、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變賣家產,收買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能成功。
由此可知,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曾經遭遇不止一次的行刺。因為,滅掉六國、統一中國是秦始皇一生最大的貢獻,是一項千秋偉業,故其遭到六國的頑強抵抗也是必然的。其中,荊軻刺秦王是第一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刺殺秦王行動。
如果秦始皇不統一六國,讓戰國紛爭的局面繼續下去,對中華民族來說,無疑失去了一次歷史發展機遇。
易水年年流不盡荊卿代代名不消
從古至今,對荊軻的解讀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俠義英雄。從戰國末年直至司馬遷寫作《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始終被視為一位俠義英雄、千古義士。看看歷代詠嘆荊軻的詩篇就可明白。“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陶淵明),“易水悲歌歇,秦庭俠骨香”(白雲上人英),這些詩句都高度讚頌了荊軻的俠義精神。
荊軻曾經漫遊邯鄲,與一個叫魯句踐的遊戲,發生爭執。魯句踐發怒,大聲呵斥他,荊軻默無聲息地逃走了(嘿而逃去),之後不再見面。荊軻刺殺秦王的訊息後來傳至魯句踐那裡,魯句踐深感後悔。這件小事,說明荊軻不好衝動,而是一個辦事沉著冷靜的人。荊軻不是一個憤青,也不是殉國志士,是一位俠義英雄,所以,他刺秦王絕非一時衝動。因此,中國歷史上對荊軻的評價較多地是從道德角度肯定了荊軻的俠義精神。
第二種觀點:愚蠢之人,匹夫一個。這一觀點最先提出者是漢人揚雄,發揮其觀點者是司馬光:“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揚雄認為荊軻不能算是一個義士,以君子的眼光來看,不過是個強盜罷了(荊軻,君子盜諸)。司馬光進一步認為,荊軻就為了報答太子丹一個人的豢養之恩(“豢養”二字讓人黯然神傷),不顧家族無數條性命,企圖用一把小刀就能使秦國衰落、燕國強盛起來,明擺著就是一個傻瓜。朱熹也認為荊軻只不過是一介匹夫,其勇、其事何足掛齒,不值一談(軻匹夫之勇,其事不足道)。
所以,荊軻之舉絕不是“義”士,而是一位愚蠢之輩。
第三種觀點:僱傭者。這是今人提出的。荊軻刺秦王並不是為了天下蒼生,他只是受僱傭者,因為他欠太子丹太多,太子丹通過各種手段拉攏、收買荊軻,最後荊軻以命相還,充當了職業僱傭殺手。
第四種觀點:反動派。中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秦始皇是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因此,秦始皇的作為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名符其實的時勢英雄。
因此荊軻刺秦王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所以,荊軻刺秦王是自不量力的螳臂當車。他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為他刺殺的是秦始皇,是秦始皇成就了荊軻的盛名,這是荊軻的幸運。荊軻是最幸運的刺客,但並不是最偉大的刺客。因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荊軻是反動派。刺客以為殺掉某個人就可以改變歷史走向或改變兩個集團軍力量的對比,這是不可能的。刺殺最多能做到的是延緩六國的覆滅,但絕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
元人郝經《詠荊軻》詩說:“縱使殺一秦,寧無一秦生。”講得非常有道理。因為,即使荊軻刺殺了秦王嬴政,秦國還會推舉出一位新的繼位者,新國君憑藉秦國的優勢照樣可以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這一派認為。“士為知己者死”的信條不可取。這個信條的唯一標準就是有恩於己或信任自己,但是,這種犧牲是否值得,是否是正義之舉,刺客們對此都缺乏理性分析。
所以,荊軻代表了一股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死硬派的垂死掙扎。
一個荊軻,各自表述。
在解讀荊軻這位歷史人物時,我們不能不提當代兩部電影:張藝謀的《英雄》與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兩位著名導演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繹了兩千多年前荊軻刺秦王的事件。
張藝謀的《英雄》套用了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框架,但是,其中的刺客連名字都不叫荊軻。
殘劍、飛雪、如月三人曾聯合起來刺殺秦王,但以失敗身亡而告終。最後只有無名獲得了秦王的信任,得以打人秦宮內部。無名怎樣獲得秦王的信任呢?無名練就了“十步一殺”的獨門武功,這種武功可以在十步之內迅速置對方於死地。無名殺死了著名刺客長空、殘劍、飛雪,獲得了接近嬴政十步的機會。但就在無名接近秦王決定下手時,卻改變了主意。因為他發現,自己試圖刺殺的秦王嬴政其實也是一位“英雄”;因為,嬴政要統一天下,給百姓帶來和平。
在《英雄》中,張藝謀借殘劍之口說,我們不能再刺秦王了,因為刺了秦王,天下會更亂,受苦的還是百姓。不如讓秦王順利地滅了六國,天下從此就太平了,人民也就安居樂業了。

秦始皇上

內容簡介

秦朝作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肇始,在史冊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筆墨。秦始皇十三歲繼承秦國王位。二十二歲親理朝政,三十九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締造了一個大一統的大秦帝國。他自稱始皇帝,希望他的王朝傳之無窮。然而這個偉大帝國僅僅歷時十五年就轟然倒塌。
歷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國成為世人關注的千古之謎。造就秦始皇千秋功業的深層歷史原因是什麼?這個龐大的帝國又是如何締造的?秦始皇身上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讓我們跟隨王立群教授穿越歷史迷霧,探索這段輝煌的歷史。

章節

上篇 秦國崛起
視頻截圖視頻截圖

督亢圖窮匕首見 秦王繞殿呼且逃
有心為報懷權略 可在於期與地圖
荊卿成塵漸離死 異日還逢博浪沙
易水年年流不盡 荊卿代代名不消
二 襄公立國
復續贏氏祀 非子獲食邑
周幽王烽火娛褒姒 秦襄公勤王封諸侯 
亡由余戎王納女樂 霸西戎穆公得其實
三 穆公東擴
虞國君貪賄亡家國 秦穆公禮賢得良才
晉惠公出爾反爾 秦穆公三救晉難
晉懷公逃歸繼位 秦穆公迎立重耳
秦穆公圍鄭 燭之武退師
蹇叔哭師 穆公伐晉
四 孝公變法
公叔痤舉薦衛鞅 魏惠王佯應實違
秦孝公廣招賢才 公孫鞅火速人秦
廢井田開阡陌 獎軍功建縣制
徙木樹信嚴懲貴戚 國富兵強路不拾遺
五 合縱連橫
錐刺股蘇秦發憤 說六國合縱抗秦
遭羞辱張儀負氣 西人秦連橫破縱
六國不同心 秦國破合縱
六 昭王稱霸
姐弟聯袂挺嬴稷 位高權重功震主
范叔秦傾九州 遠交近攻杜私門
七 異人奇緣
王孫落魄邯鄲城 上輕下慢無禮遇
呂不韋販賤賣貴 秦王孫奇貨可居
析危機恫嚇陽泉君 保地位遊說華陽姊
安國繼王位 子楚立太子
八 生父之謎
不韋釣奇獻愛妾 趙姬有身嫁異人
異人娶趙姬 大期生趙政
呂政趙政 真偽何從
九 趙姬之亂
子楚溘然離世 趙姬再續前緣
韋金蟬脫殼 太后寵臣弄權
繆毒恣欲滅三族 贏政果決初顯王風
茅焦冒死說蠃政 秦王悔悟迎生母
十 呂不韋之死
文信侯就國河南 秦始皇迫其飲鴆
呂不韋養士三千 秦始皇下詔流放
文信侯權重震主 秦始皇剛毅殘酷
呂不韋以德治國 秦始皇果決寡恩
十一 李斯為政
倉中鼠領悟人生 西人秦初露鋒芒
鄭國修渠耗秦力 蠃政惱怒逐客卿
李斯諫逐客 贏政收成命
保家國公子入秦 謀大業韓非見誅
十二 通天大計
李斯說王速攻韓 韓非使秦欲存國
監子擺子四國 韓公子痛斥姚賈
李姚聯手誅韓非 秦王然然成大計
下篇 橫掃六合
十三 韓氏初興
曲沃窺伺晉王室 獻公誅殺諸公子
獻公幸驪姬 廢嫡立庶
遭侮辱卻克記恨 搴之戰韓厥升卿
十四 三家分晉
強知伯慾壑難填 韓趙魏三家分晉
知伯不智亡宗族 三家智斗分晉土
十五 韓國之亡
申不害相韓變法 韓昭侯君人南面
強國環伺環境惡劣 空間狹小夾縫求生
實力弱小外交乏術 連橫合縱朝秦暮楚
十六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 闢地千里
趙雍立庶禪位 趙章篡權身亡
棄強權終釀內亂 懼族誅困死趙雍
十七 秦趙之爭
秦昭王欺詐奪寶 藺相如完璧歸趙
澠池會昭襄戲趙王 發衝冠相如折秦翼
秦趙戰閼與 趙奢施奇
十八 長平之戰
長平起戰事 合縱失須臾
秦趙各易主將 趙括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大敗 趙國緣何失利
十九 邯鄲之戰
趙使人秦求和 秦軍攻城受挫
魯仲連義不帝秦 信陵君竊符救趙
平原赴楚毛遂定盟 散盡家財李談退兵
虞卿力辯拒割地 秦軍邯鄲無所得
求救援同仇敵愾 圍邯鄲秦軍落敗
二十 趙國之亡
掌實權嬴政伐趙 斬李牧趙遷亡國
昏庸信讒斬將敗兵 主次不明割地求和
二十一 水灌大梁
公叔進讒 吳起南奔
衛鞅不見用 范雎幾敝死
龐涓嫉賢能 孫臏奔齊國
魏王昏蒙 信陵遭嫉
二十二 秦滅燕
督亢圖中不殺人 鹹陽殿上空流血
燕王噲禪讓亂國 齊湣王趁火打劫
燕昭王招賢 秦始皇東進
燕王喜攻趙 趙王遷亡國
二十三 楚國之亡
秦國養精蓄銳 王翦滅亡荊
吳起變法威服諸侯 悼王下世宗室作亂
相國廿五遭滅門 養士三千競豪砒
不明大勢圖苟且 鼠目寸光終遭滅
二十四 不戰而降
秦兵長驅直人 齊王不戰而降
唇亡齒寒國策誤 謹慎事秦終被滅
耽於安樂 腐敗亡國

媒體評論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讓人生有些光彩,必須要具備四個“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說你“行”;第三,說你“行”的人得“行”;第四,你的身體得“行”。
一個人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就像老鼠一樣,關鍵看他在什麼平台上。這就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學”。
一個人的一生中,機遇是非常少的,當機遇來臨之時,千萬不要放過。這對一個人來講,非常關鍵;對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如此。
人才只有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單位的上升期、鼎盛期得到重用,才能發揮出最大效益,才能被時人與後人牢牢記住。再優秀的人才,如果出現在“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代,都無法將效益發揮至最大化。
讚揚本身是一門大學問:讚揚與自己實力相當的人,是胸懷寬廣;讚揚不值得讚揚的人,是借力打力;讚揚比自己更強大的人,是勇敢無畏。
呂不韋是一個出色的行銷策劃人、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他雖然精於獲得權力,卻不懂得什麼時候要放棄權力,這是許多政壇精英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用權而不戀權,到位而不越位,這中間的取捨與進退,確實耐人尋味。
——王立群

秦始皇下

內容簡介

秦始皇秦始皇
精彩看點:
萬里長城:孟姜女哭長城,此事子虛烏有。究竟是怎樣的流傳和誤解?
徐福東渡:帶著三千童男童女求仙的徐福到底去了哪裡?日本人是徐福等人的後裔嗎?
焚書坑儒:儒家文化真的因此而受到萬劫不復的打擊嗎?
秘不發喪:秦始皇的屍體和惡臭的鮑魚,在巡遊的路上奔跑。天下人卻不知秦始皇已死。這是為什麼?
沙丘政變:秦始皇死得很蹊蹺,這之中暗藏什麼樣的隱秘?
李斯之死:中國帝制時代最早的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天亡,人亡?
指鹿為馬:這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小人得志。上帝要讓他滅亡,一定先讓他瘋狂。
皇陵之謎:神秘的秦始皇陵是否被盜過?如果皇陵打開,我們能否一睹秦始皇的真顏?

章節

二十五 股肱之臣
贏政虛懷若谷 王蒙能征善戰
秦王知人善任 能臣濟濟一堂
二十六 六世餘烈
奮六世之餘烈 亡六國之諸侯
選賢不拘一格 統一併吞八荒六國弊在自困 統一亦有偶然二十七 集權皇帝
稱皇帝廢諡法 欲正名求神聖
奉天承運求正統 國璽封禪證合法
廢分封設郡縣 強皇威求集權
二十八 統一制度
書同文字 政令一統
統一貨幣 控制經濟
法度歸一 車輛同軌
二十九 萬里長城
盧生圖錄讖國滅 萬里長城皆緣胡
千堆白骨起垣墉 哭倒長城罵倒秦
萬里長城今猶在 功過是非任人說
三十 生死茫茫
鯨吞六國帝人寰 遣使尋藥海上山
求仙未成半生疑 執迷不悟難放棄
三十一 焚書坑儒
鹹陽殿淳于越發難 下廷議秦始皇焚書
方士議政畏罪潛逃 始皇弭謗怒坑諸生
簡牘能焚燒不盡 謗聲易弭怨難除
三十二 秦始皇之死
熒惑守心落隕石 沉璧復返祖龍死
避凶巡遊離鹹陽 鑾輿同載鮑魚歸
尋仙討藥乞延年 短命而亡成疑團
三十三 秘不發喪
假供膳秘不發喪臭 鮑魚掩人耳目
遇刺逢賊天下不穩 防內避外兩難兼顧
無後無儲丞相犯難 瞻前顧後二者不立
三十四 沙丘政變
世事滄桑始皇終作古 千古遺恨詔書變遺詔
見良機趙高萌生賊心 改詔書圖謀上下其手
利誘降胡亥宮廷政變 皇權交接班節外生枝
三十五 李斯變節
陳利害李斯變節 六過招趙高得手
李斯緣何變節 丞相終被脅迫
三十六 二世詐立
效愚忠盡愚孝扶蘇矇騙 遵父命守古訓太子自刎
生疑慮拒自裁蒙恬抗旨 勸扶蘇再請示主帥被囚
除蒙氏殺忠臣趙高復仇 清政敵竊強權小人得志
思得失觀歷史拷問政變 得益者受害人個個糊塗
三十七 鞏固帝位
尊帝廟大巡遊振威天下 逆父志殺長兄做賊心虛
誅公子殺公主盡除舊臣 皇族懼重臣危人心思叛
皇帝制忠孝觀雙雙生效 偶然性必然性交相作用
三十八 李斯之死
面勸二世胡亥發飆 進計中招李斯獲罪
戍卒困頓陳勝起義 慘遭暗算李斯冤死
保身戀位難辭其咎 擅殺重臣趙高設計
執政冊載一朝被誅 大秦帝國命懸一線
三十九 指鹿為馬
鹹陽殿指鹿為馬 望夷宮二世殞命
高緣何二次政變 二世為何被逼自殺
朝中驚二世疑鴕鳥心態 關東反朝中亂事事堪憂
四十 趙高之死
遭大難公子除奸 究原委子嬰是誰
樹大招風風撼樹 惡人自有惡人磨
趙高五步亂秦 功罪孰是孰非
四十一 子嬰亡國
二世養患積重難返 深宮自閉責難將臣
趙高嫁禍自毀長 城章邯無奈投降項羽
子嬰補天竭盡全力 天不遂願終歸請降
關東巨變六國復辟 項羽入關子嬰被殺
四十二 皇陵之謎
皇陵修築歷幾時 動用民力知多少
巍巍皇陵貌如何 幽幽地宮在何處
秦陵修建何其奢 三泉之下藏珍寶
四十三 盜陵毀陵之謎
各懷意圖妄加罪 項羽豈是盜墓賊
牧童火人九泉底 道聽途說未可知
四十四 漢儒評秦
二世亡國震驚漢人 洛陽才子縱論亡秦
論秦過得失寸心知 評秦皇人骨七分深
評秦皇一無是處 論速亡重在現實
四十五 唐人論秦
批始皇警示日顯 束皇權暴君成鑒
評秦皇新論迭出 劍鋒指驕奢淫逸
坑術士得名暴君 取新說重釋坑儒
柳河東首發新解 郡縣制再獲評騭
四十六 千古一帝
坑儒生再引爭論 禁儒學莫衷一是
郡縣制又起烽煙 封建制重獲評定
掀翻一個世界 自是千古一帝
四十七 難說再見
滅六國一統天下 創製度千載傳承
難定論英主暴君 罵不絕焚書坑儒
重實用法家獨尊 秦貴族迅速腐朽
尾聲 秦皇吟(代後序)

書摘

摘自《呂后》
王立群讀《史記》 王立群讀《史記》
呂后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主——呂后、武則天、慈禧——之首。在中國皇權繼承的問題上首創“垂簾制”,開後代母后獨掌皇權的先例,對中國古代皇權繼承影響深遠。我這裡所說的“垂簾制”並非今人理解的“垂簾聽政”。我將呂后稱制為“垂簾制”,是母后掌權的另一種通俗說法,是為與今人習慣於將母后掌權稱為“垂簾聽政”取得一致。
但是,人們關注較多的是呂后兇殘、暴虐的一面,對她的一生缺少全面的了解。比如說呂后的婚姻狀況怎么樣?她從年輕時代開始就是一位兇殘暴虐的女魔頭嗎?
呂后是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人們對她的稱呼,她的原名叫呂雉。
呂后的家鄉是單父縣(今山東單縣)。她父親的名字由於史書沒有記載今天已經不知道了,史書只稱他為呂公。
呂公有四個孩子:長子呂澤,次子呂釋之,長女呂雉,次女呂
呂公和沛縣縣令是至交好友,所以,呂公因為躲避仇人逃難時曾暫住在沛縣縣令家裡。後來,由於呂公對沛縣感覺不錯,便把家安頓在了沛縣。
呂公剛剛客居沛縣的時候,縣裡的官員、豪紳聽說縣令家來了貴客,便都來湊錢喝酒。
負責接收賀禮的人,就是後來劉邦手下“三傑”之一的蕭何。此時,蕭何是沛縣縣令手下一名官員。這次酒宴,蕭何主管收禮。
按照規定,獻錢不滿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湊錢超過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劉邦來到以後,高喊一聲“泗水亭長劉季”“賀錢萬”(《史記·高祖本紀》),就直接來到堂上,實際上,劉邦一個子沒拿。
劉邦為什麼敢如此公開撒謊?負責收禮的蕭何難道沒有發現?
第一,玩笑成習。第二,蕭何掩護。
先說第一點。劉邦平日和縣裡的官吏們開玩笑開慣了。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雖然只是一位小小的亭長,但是,他平日卻一向藐視縣裡的這些官員,經常和他們戲耍、玩笑,從不把縣吏們當回事。他也知道縣裡這些官員、豪紳庸才多而能人少,劉邦打心眼裡看不起這些官吏、豪紳。
再說第二點,劉邦深知蕭何不會戳穿他的謊言。這次負責收禮的人是蕭何,蕭何平日對劉邦非常關照。劉邦未做亭長之時,蕭何就經常護著劉邦。劉邦做了亭長之後,出遠門到秦朝都城鹹陽押送服徭役的民工。每當此時,縣裡的官員們就送點錢給劉邦,蕭何往往比其他官員多拿將近一倍的錢贈送劉邦。
既然蕭何負責這次酒宴的收禮,劉邦自然敢於大講謊言。
至於蕭何,當然知道劉邦一文錢沒拿。但是,出於對劉邦的袒護,他也不揭謎底。
這樣,劉邦堂而皇之地坐到了堂上。
呂公一聽“泗水亭長劉季”“賀錢萬”,大為驚訝,趕快起身相迎。因為“賀錢萬”在當時是個非常了不得的數字。
從酒宴的規定看,出一千錢的都算是貴客,都要請到堂上喝酒。拿一萬錢,當然令人大吃一驚。
從來人的身份看,比亭長官高的人不少,但都沒有“賀錢萬”。拿一萬錢,當然令人大吃一驚。
從實際收入上看,秦代一位縣令的年俸也只是數千錢,至於亭長,一年的俸錢不足數千。一個亭長一次酒宴敢於“賀錢萬”,絕對是天文數字,也是不可能的事。
呂公當然知道劉邦不可能“賀錢萬”,但是,呂公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他看中的是劉邦的膽量和潛在的政治家素質。
所以,呂公聽到這么一個天文數字,立即對劉邦產生了十分強烈的興趣。“呂公大驚,起,迎之門”,正是這一心情的具體表現。
人們談起劉邦,總認為這傢伙是個無賴、流氓。這一點並不錯。劉邦確有流氓、無賴的一面。像這種大型酒宴,他一文錢不拿,高喊一聲“賀錢萬”就堂而皇之地走進堂上,當然屬於流氓行為。
但是,我們也要由此看到,劉邦說謊話說到大言不慚這種程度非常不易。現代社會有一種測謊儀,可以測量出說謊者。我想:測謊儀之所以能夠測量出一個人是否說謊,關鍵是它能夠測量出一個人說謊後的心虛,及其帶來的一系列身體上的生理變化。
但是,我想現代科學的測謊儀恐怕無法測量出劉邦是否說謊,因為,劉邦說謊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臉不發紅心不跳。
可見,說謊對劉邦來說是家常便飯。但是,對於一個政治家而言,出於政治需要的謊言是必要的。因此,能夠坦然說謊是政治家的一種要素。
我們講《鴻門宴》時說劉邦能把收買民心的“籍吏民,封府庫”說成是“而待將軍”;把派兵把守函谷關說成是“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張口就是謊言,不假思索,不用演練。
這是大本事!
摘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別值得記住的年份。這一年,秦王嬴政和他的文臣武將在歷經十年的運籌帷幄、南征北戰之後,終於將六國一一平定,建立起了一個大一統的龐大帝國。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六國滅亡的順序和時間: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僅僅用了十個春秋,秦王嬴政就給長達兩個半世紀之久的戰國時期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終結了中國歷史上諸侯紛爭、梟雄四起的時代。而在這十年之中,秦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風捲殘雲般地統領了中華大地。這些我們在《秦始皇》上部都有講述。為什麼秦國的統一大業進展得如此順利?秦國取勝的關鍵是什麼?秦王嬴政憑藉什麼完成了統一大業呢?
嬴政虛懷若谷 王蒙能征善戰中國的歷史反覆證明了一條鐵律--凡是有所作為的君王,身邊總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和足智多謀的文臣。秦始皇之所以最終能夠勢如破竹地統一天下,就是由於他身邊聚集著這樣一批當時最優秀的文臣武將。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勝利才會來得如此迅速,來得如此輕鬆。秦始皇身邊到底有哪些文臣武將?他們在幫助秦始皇兼併六國的進程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秦滅六國首先是一場軍事鬥爭,所以我們先從武將說起。
秦始皇身邊的武將首推王翦、王賁(bēn,奔)父子。用"首推"二字,是因為這父子倆為秦滅六國立下了不世之功--父親王翦獨立滅楚,兒子王賁獨立滅齊,父子倆聯合滅燕。
王翦是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人,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軍事。王翦出道打的第一仗發生在嬴政十一年(前 236),他領兵攻打趙國,旗開得勝,一舉攻下了趙國九座城池。初次領軍,王翦就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造詣。
王翦打的第二仗是嬴政十八年(前229)至十九年(前228)的滅趙之戰。在這次戰役中,王翦仍是統帥。當時趙國派大將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李牧亦頗有軍事才能。經過一年多的較量,王翦最終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用反間計除掉了李牧、司馬尚。其後三個月破趙,俘虜趙王遷。趙太子嘉逃亡,趙國已名存實亡。這一次,王翦滅掉了秦國擴張道路上最棘手的一個對手。
嬴政二十年(前227),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雖未成功,但是這次在鹹陽宮殿上的刺殺行動讓嬴政深受驚嚇。驚魂稍定的嬴政勃然大怒,立即命令王翦發兵攻伐燕國。燕國聯合逃到代地自稱代王的趙王遷的太子嘉共同抗秦,王翦率領秦軍,陳兵易水之西,大敗燕、代聯軍。這一仗雖然未能徹底滅燕,但是,已使燕國深受重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