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惑守心

熒惑守心

“熒惑”是指火星,由於火星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因此我國古代稱它為“熒惑”。但火星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都被認為是戰爭、死亡的代表。熒惑又名赤星、罰星、執法。又視火星在東方叫懸息,在西方為天理,在南方為火星。火之精,赤帝之子。方伯之象,主歲成敗,司宗妖孽,主天子之禮,主大鴻臚、主死喪、主憂患。總的來說,在古人的眼裡,火星是近於妖星,司天下人臣之過,主旱災、飢疾、兵亂、死喪、妖孽等等。火星在五常為禮,於五事為辨。“心”指中國傳統的天文學中的二十八宿之中的心宿,心宿有三顆星,分別代表了皇帝和皇子,皇室中最重要的成員。而火星總是在黃道附近移動,熒惑守心是指火星在心宿內發生“留”的現象。在中國的星占學上被認為是最不祥的,象徵皇帝駕崩,丞相下台。歷史上所有實際發生過的“熒惑守心”天象共38次。中國史籍中全部 “熒惑守心”記錄共23次,據考證有17次是偽造的。上一次熒惑守心發生在2001年,下一次熒惑守心現象將發生在2016年。

基本信息

天文現象

熒惑守心熒惑守心

火星和心宿二(天蠍座α星)是全天最紅的兩個天體。火星,熒熒似火,西稱熒惑;心宿二色紅似火,又稱“大火”。若兩“火”相遇,則兩星鬥豔,紅光滿天。這種天象自古以來就引起人們的極大注意,並把它稱為熒惑守心。

火星每兩年又兩個月接近地球一次,由於火星軌道較地球扁平(更為橢圓),所以每15年到17年才有大接近,百年來最大的接近是2003年,這次的接近屬於中接近,發生在6月22日,距離地球0.4502個天文單位,視直徑達20.8秒角,6月14日是火星沖日(即對地球而言,火星與太陽相差180度,太陽落下,火星剛剛升起)亮度達-2.4等,因此,6月份日落後火星位於東南方天空,整夜可見,是用望遠鏡觀測火星表面特徵最理想的季節。

心宿二,在我國商、周時代稱為“大火星”,因為它總是在赤日炎炎的夏日出現在南方地平線之上。而夏日過後,就迎來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裡的“流”字是“向下落”的意思,說的是7月(相當於現今陽曆的9月)大火星下降到地平線之下,9月(相當於陽曆的11月)就該穿上棉衣了。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火星和大火星的交匯,“兩火相遇”可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為心宿二代表著帝王,火星來到了帝王身旁代表著對帝王的威脅和凌犯。其實這是一種“星象風水”。它們的相遇只是一種視覺現象。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此時火星距離我們地球有1.521天文單位,它反射的太陽光只用12.6分鐘就到達地球,而心宿二發出的光芒要在空中走554年才能到達地球。它們的相遇只不過是在視線方向上的接近,並沒有真正地接近。火星的體積只有地球的6分之一,而心宿二的體積則是太陽的6億8千萬倍。屬於年老紅巨星的一類。

下次時間

下一次熒惑守心發生在2016年,4月18日火星在心宿二附近留,此時赤經只比心宿二小1min,而後由順行改為逆行,又遠離心宿二,5月30日火星沖日,視亮度為-1.60等,在6月30日左右又留,又改為順行,8月24日左右火星赤經又與心宿二相等,從而形成熒惑守心的天象。而且,這時土火幾乎相合,金木水幾乎相合,兩個聚合相聚僅越75度,還不足半個天空,我們在欣賞熒惑守心時又能欣賞到行星聚合的天象。

史籍記載

《史記》記載

1、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秦始皇本紀》

火星侵入心宿,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

2、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宋微子世家》

火星侵入心宿,心是宋的分野。宋景公很擔心。司星子韋說:“把災禍移給相國吧?”景公說:“相國是我的股肱。”“移給百姓?”景公說:“百姓是為君之本。”“移給年歲?”景公說:“年歲不好,百姓就會睏乏,我還給誰當君主啊!”司星子韋說:“您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話,上天會聽到的,熒惑應該會移走的。”於是他們等了一陣,果然移了三度。

歷史典故

春秋戰國

《史記·宋微子世家》——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譯文:火星侵入心宿,心是宋的分野。宋景公很擔心。司星子韋說:“把災禍移給相國吧?”景公說:“相國是我的股肱。”“移給百姓?”景公說:“百姓是為君之本。”“移給年歲?”景公說:“年歲不好,百姓就會睏乏,我還給誰當君主啊!”司星子韋說:“您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話,上天會聽到的,熒惑應該會移走的。”於是他們等了一陣,果然移了三度。)

《論衡·變虛篇》——(詳見詞條“宋景公之時,熒惑守心”)

秦始皇時期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譯文:火星侵入心宿,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

西漢末年

綏和二年(前7)仲春,有人向漢成帝的丞相報告出現了“熒惑守心”天象。丞相看到奏本,非常為難,不知道如何是好。占星官上奏漢成帝,說天象告變,國運有厄,如果不移禍大臣,恐怕國家將陷於危難。漢成帝真信這事兒,看到報告後非常驚慌,不用多加思慮便決定移禍於丞相。皇帝為了保全自己一向不惜手段,再說,丞相是移禍的首選。

於是,漢成帝立刻召丞相上朝,斥責他為相多年,不能調理好陰陽,導致天象變異。丞相回到家中,惶惶不可終日,他雖然知道這次難逃一劫,但還存有一絲僥倖之心。可是,漢成帝早已鐵了心拿他做替罪羊。第二天一早,漢成帝便派人給丞相送去詔書,說本來我認為你清明、勇敢,希望你能治理好國家,但是你十年為相,卻給國家帶來了災難。你這樣的丞相怎么能夠輔佐我治理天下?念你為國奉獻多年,我不忍心罷你的官,希望你能憂國如家。漢成帝又賜給他好酒、黃牛。按漢朝慣例,皇帝賜給大臣牛和酒,即是賜死。丞相知道了皇上的用意,又沒有辦法可以破解,只好飲鴆自殺。丞相自殺之後,漢成帝才放寬了心,趕忙發布訊息說,丞相暴病而死,下令厚加撫恤。漢成帝還親自到丞相家中多次進行弔唁,他認為從此之後國運可以亨通,自己也可以天命永固了。但是不到一年,這個嫁禍於人的漢成帝也暴斃了。

嫁禍於丞相都不能避免皇帝死亡的事實更讓帝王們感覺到“熒惑守心”極為可怕。

三國時期

三國時魏明帝有一次問黃權:天下三分鼎立,到底哪一處是正統?黃權回答說:這要驗證於天文。往年有‘熒惑守心’,結果文帝崩。”熒惑就是火星,火星停留在心宿,是上天表明要有大禍,於是皇帝死了的國喪在黃權的解釋下,變成了魏國是正統的令人愉快的事情。

景公軼事

宋景公本名子頭曼,宋國第二十七任君主,宋元公之子。宋景公三十年(前487年),曹伯陽背晉,干預宋政,宋景公伐之,執曹伯陽及公孫強以歸而殺之。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年),熒惑守心,景公憂心大禍,問於太史兼司星官子韋,子韋說:可移於宰相或蒼生。景公念及天下蒼生,皆不同意,此時熒惑退避三舍。宋景公無子,取公孫周之子得為太子,在位48年而卒。

生時

傳書曰:“宋景公之時(1),熒惑守心(2)。公懼,召子韋而問之曰(3):“熒惑在心,何也?”子韋曰:“熒惑,天罰也(4),心,宋分野也 (5),禍當君。雖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使治國家也,而移死焉, 不祥。”子韋曰:“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將誰為也(6)?寧獨死 耳。”子韋曰:“可移於歲。”公曰:“民飢,必死。為人君而欲殺其民以 自活也,其誰以我為君者乎?是寡人命固盡也,子毋復言。”子韋退走(7), 北面再拜曰(8):“臣敢賀君(9)。天之處高而耳卑(10),君有君人之言三, 天必三賞君。今夕星必徙三舍(11),君延命二十一年。”公曰:“奚知之?” 對曰:“君有三善(12),故有三賞,星必三徙。三徙行七星(13),星當一年, 三七二十一,故君命延二十一歲。臣請伏於殿下以伺之(14),星必不徙(15), 臣請死耳。”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16)。如子韋之言,則延年審得二十一 歲矣。星徙審,則延命,延命明(17),則景公為善,天祐之也。則夫世間人 能為景公之行者,則必得景公祐矣。此言虛也。何則?皇天遷怒(18),使熒 惑本景公身有惡而守心,則雖聽子韋言,猶無益也。使其不為景公,則雖不 聽子韋之言,亦無損也。

注釋

(1)宋景公:名頭曼。春秋末宋國君主,公元前516~前451 年在位。宋景公出三善言:據《呂氏春秋·制樂》記載,宋景公當政時,火星犯“心宿”,認為是天將罰宋的預兆。於是宋景公說了三句憐惜臣民的話,火星當晚就離開了“心宿”,解除了災禍,並且自己還延長壽命二十一年。

(2)熒惑:即火星。由於火星呈紅色,熒熒像火;在天空中運行,時而從西向東,時而從東向西,情況複雜,令人迷惑,所以稱為熒惑。守:疑“在”之誤。《呂氏春秋·制樂》作“在”,可一證。下文雲“熒惑在心,何也。”可二證。心:心宿,二十八宿之一,青龍七宿的第五宿。有星三顆,即天蠍座δ、α、τ三星。其主星也叫商星、鶉火、大火、大辰。《宋史·天文志》:“心宿三星,天之正也。”熒惑守心:古人把星象的變化附會於社會問題,宋景公三十六年,火星迫近心宿,被解釋成是宋國君主要遭受災禍的預兆,因而使宋景公感到害怕。

(3)子韋:宋景公時太史,掌管觀測星象等事。

(4)天罰:古人把火星看作是凶星,它運行到哪裡,地上相應的地方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遭受災禍。

(5)分野:據《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我國古代星占術,接二十八宿把天分為二十八個天區,地上各州郡邦國都與天上的一定天區相對應,各天區所發生的天象變化預示著地上相應的地方會出現吉凶。按照這種配屬,心宿是宋國的分野。

(6)《呂氏春秋·制樂》、《淮南子·道應訓》“為”下作“君乎”,可從。

(7)退:疑“還”之誤。《呂氏春秋·制樂》、《淮南子·道應訓》、《說苑·復恩》均作“還”,可證。

(8)北面:朝著北面。君主向南坐,臣朝北拜君。

(9)敢:謙辭,冒昧。

(10)耳:疑“聽”之誤。章錄楊校宋本作“聽”,可一證。《呂氏春秋·制樂》、《淮南子·道應訓》亦作“聽”,可二證。下文云:“子韋之言:‘天處高而聽卑’”,可三證。卑:低,下。這裡指地上。

(11)星:指火星。

(12)《意林》引《論衡》文:“宋景公有三善言,獲二十一年”,故疑“善”後奪一“言”字。《呂氏春秋·制樂》作“有三善言,必有三賞”,可證。

(13)三:疑是衍文。一星當一年,七星則七年。要是三徙行七星,只得七年,得不出二十一年。故疑“三”涉上句“三徙”而衍。

(14)殿:《呂氏春秋·制樂》、《淮南子·道應訓》均作“陛”,可從。伺:窺測。

(15)必:果真,如果。

(16)以上事參見《呂氏春秋·制樂》、《淮南子·道應訓》。

(17)明:明確,確實。

(18)遷:移。這裡是降的意思。

譯文

傳書上說:“宋景公的時候,火星在心宿附近,宋景公感到害怕,召子韋來問他:“火星快要處在心宿的位置上,這是為什麼?”子韋回答:“火星的出現,預示著上天的懲罰,心宿是宋國的分野,災禍正當在君主。但是,可以把它轉嫁給宰相。”景公說:“宰相是我任命治理國家的人,卻把死轉嫁給他,不吉祥。”子韋又說:“可以轉嫁給老百姓。”景公回答:“老百姓死光了,我將去做誰的國君呢?寧可我一個人死。”子韋再建議:“可以轉嫁到年成上去。”景公則回答:“老百姓飢餓,一定會死去。做君主的卻要殺他的百姓來求得自己活下去,那誰還肯把我當做君主呢?看來,這是我的壽命本來已經到頭,你不要再說了。”之後,子韋又返回來,朝著北面再向景公叩拜說:“臣冒昧地向君王恭賀。天雖處在很高的地方,但它能聽見地上的話,君王說了三句作為君主該說的話,上天必定要三次獎賞君王。今天晚上火星肯定要移動三個地方,這樣君王就會延長壽命二十一年。”景公問道:“你怎么知道呢?”子韋回答:“君王說了三句作為君主該說的話,所以要受到三次獎勵,火星肯定會移動三個地方。移動一個地方要經過七顆星,一顆星相當於一年,三七二十一,所以君王的壽命會延長二十一年。臣請求匍伏在宮殿的台階下面觀察,火星如果不移動,臣請求處死。”這天晚上,火星果然移動了三個地方。像子韋說的那樣,景公確實得到延長壽命二十一年。火星果真移動,景公就延長了壽命,壽命確實延長,那么景公行善,這是上天保祐了他。這樣看來,世上能做到景公善行的人,就必然會得到景公那樣的上天保祐。這話不確實。為什麼呢?因為按照上天會降怒的說法,假使火星本來是由於景公自身有惡行而迫近心宿,那即使聽了子韋的話,也沒有什麼用處。如果火星不是為了景公的惡行而迫近心宿,那即使不聽子韋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害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