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蕨萁

獨蕨萁

獨蕨萁:蕨類陰地蕨科蕨萁屬植物獨蕨萁Botrychium lanuginosum Wall.,以全草入藥。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小鼠腹腔注射10—20g/kg全草水煎劑後,抽搐、死亡。多年生草本,高26cm;鬚根多數,肉質。葉片長18—25cm,寬24—27cm,下部3—4回羽狀,基部1對羽片最大。孢子葉自營養葉片基部以上生出,比營養葉為短;孢子囊穗張開,疏鬆,有絨毛。

基本信息

獨蕨萁獨蕨萁

概述

獨蕨萁獨蕨萁
種中文名:獨蕨萁
種拉丁名:Botrychium lanuginosum Wall.
種別名:絨毛陰地蕨、蕨萁參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26cm;鬚根多數,肉質。葉片長18—25cm,寬24—27cm,下部3—4回羽狀,基部1對羽片最大。孢子葉自營養葉片基部以上生出,比營養葉為短;孢子囊穗張開,疏鬆,有絨毛。
分布:分布於湖南貴州廣西雲南台灣亞洲熱帶其他地區也有。
生境:生長於海拔1800—2600m山地常綠雜木林下。
毒性:全草有毒。小鼠腹腔注射10—20g/kg全草水煎劑後,抽搐、死亡。
毒理:民間反映有催眠作用
性味歸經:微苦,平。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平肝散結。用於瘡毒,淋巴結腫,目中生翳。
用法用量:2~3錢,水煎服;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

習性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枝端產生孢子葉球,矩形,頂端尖,形如毛筆頭。植株高達100厘米。地上莖單一枝不分枝,中空,有縱列的脊,脊上有疣狀突起2行,極粗糙。葉成鞘狀,緊包節上,頂部及基部各有一黑圈,鞘上的齒極易脫落。喜潮濕,耐陰,常生於山坡潮濕地或疏林下。盆栽冬季需移入不低於0攝氏度的室內越冬。多年生草本蕨類植物。枝端產生孢子葉球,矩形,頂端尖,形如毛筆頭。植株高達100厘米。地上莖單一枝不分枝,中空,有縱列的脊,脊上有疣狀突起2 行,極粗糙。葉成鞘狀,緊包節上,頂部及基部各有一黑圈,鞘上的齒極易脫落。喜潮濕,耐陰,常生於山坡潮濕地或疏林下。盆栽冬季需移入不低於0攝氏度的室內越冬。

功能主治

散風熱,退目翳。用於風熱目赤,迎風流淚,目生雲翳。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馬多食後引起反射機能興奮,步行眼蹌、站立困難、後肢麻痹等運動機能發生障礙,但食慾和神經活動仍能維持正常,到末期才受影響。急性中毒數小時至1日即倒斃,多則2至8日。牲畜如少量長期誤食則呈慢性中毒,出現消瘦、下痢等。解剖發現小腦和脊髓充血、水腫。
性味歸經 甘,苦,平。歸肺,肝經。
1,疏散風熱,明目退翳:主治外感風熱之目赤多淚,目生翳膜。
2,止血:用於便血,痔瘡出血。

用法與用量

獨蕨萁獨蕨萁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氣虛、血虛目疾者應慎用。
臨床套用
1.獨蕨萁散(《證治準繩》)治目赤醫翳:獨蕨萁、蟬蛻、谷精草、甘草、蒼朮、蛇蛻、黃芩。水煎服。方中獨蕨萁疏風熱、退目翳,為君藥。
2.獨蕨萁散(《仁齋直指方》)治腸風下血:獨蕨萁(去節,炒)30g,木饃(炒),枳殼(制)、槐角(炒)、茯苓、荊芥各15g,上為末,每服6g,濃煎棗湯調下。方中獨蕨萁疏風熱,為君藥。
3.(《聖濟總錄》)治胎動不安:獨蕨萁(去節)、川芎等分。為末、每服9g,水1盞,入金銀花3g煎服。方中獨蕨萁疏風熱,為君藥。
貯藏:置乾燥處。

科屬

獨蕨萁獨蕨萁
9 屬90多種,廣布於全世界。中國有2屬18種,各地均有分布。蕨類植物又名羊齒植物,約有12000種,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亞熱帶地區最為豐富。我國有S2科2600餘種,大都喜生於溫暖陰濕的森林環境,可以作為不同環境條件的指示植物。蕨類植物的有毒種類不多,僅鱗毛蕨科、木賊科、鳳尾科等少數種有毒,如貫眾問荊木賊、蕨等。貫眾、蕨中毒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並有腎功能損傷,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問荊、木賊中毒主要造成運動機能障礙;蕨尚有致癌作用。蕨類植物的藥用在中國已有很長的歷史,如貫眾早在2000多年前已作藥用,有驅蟲作用;解放後隨著中國醫學研究的不斷發展,相繼又發現大批有醫療價值的種類,目前可供藥用的蕨類植物已達200餘種“’。此外,蕨還是一種野菜,中國南北各地有不少民眾採食。蕨類植物的化學成分複雜,分布最為普遍的有酚類和三萜類化合物。二元酚類有抗菌、止血、止咳等功效。丁醯基間苯三酚衍生物為有效的驅絛蟲成分。綿馬酸(filicicacid)、黃綿馬酸(flavaspidicacid)、綿馬素(aspidin)(1—1)和邊緣綿馬酚(margasipidin)等有類似於小檗鹼的抗作用。三萜化合物有口—芒柄花醇(e—orlocerin)、裏白烯(diploptene)等[1]。此外,黃酮類物質和生物鹼在部分蕨類植物中也有分布,其分布範圍僅限於小葉型蕨類,如金不(LycopodiumserratumThunb.Var.10ngepetiolatus)中的金不換鹼A、B、 C(kimpkaneA,B,C),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蕨類植物中有毒成分可分為三類。一類為間苯三酚衍生物類,這類成分僅特徵性的分布於鱗毛蕨科多種植物中,如綿馬酸、綿馬素(1—1)、白綿馬素(albaspidin)等,它們除了對絛蟲有強烈的毒性外,還作用於哺乳動物的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導致中毒動物產生胃腸炎、驚厥、昏迷,呼吸麻痹、死亡。第二類成分為雙駢哌啶烷類生物鹼,主要分布在石松科中,統稱石松生物鹼,如石松鹼 (1ycopodine)(1—9)、棒石松鹼(clavatine)(1-10)、棒石松毒(clavatoxine)等。它們主要有中樞興奮作用,動物中毒出現驚厥,通常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第三類是硫胺素酶(thiaminase),可分解維生素B:,引起維生素Bl缺乏症閉。重要的含有毒種的科有:1.陰地蕨科Botrychiaceae:9屬90多種,廣布於全世界。中國有2屬18種,各地均有分布。‘2.鱗毛蕨科 Dryopterridaceae:約20屬1,200種,廣布於全世界,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14屬約1,000種。主要有毒的屬是鱗毛蕨屬(DryopterisAdam.)。3.木賊科Epuisetaceae:本科僅2屬25種,廣布於寒、溫、熱三帶,為多年生蕨類檀物。中國有2屬約9種。本科植物因莖表皮外壁含矽質,可作金工、木工的磨光材料。問荊屬(EquisetumL.)中少數種有毒性,家畜中毒較多。4.石松科,Lycopodiaceae:2屬約400種。中國有1屬17種,僅石松有毒。5.松葉蕨科Psilotaceae:13屬約320餘種,分布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3屬約120餘種,蕨1種有毒。據報導主產於歐洲和非洲的蕨Pteridiumaquilinum(L.)Kuhn.全草有毒

相關條目

有毒生物分類導航

有毒動物 | 毒蛇 | 有毒植物 | 蘑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