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戲

獨腳戲

獨腳戲早期以口技、雜學唱一類的節目為多,以後又發展了以“學”為主的《學電台》、《學話劇》、《各地堂倌》、《關店大拍賣》及以“說”為主表現人物故事的《金蛤蟆》、《七十二家房客》、《阿福上生意》和以“做”為主的《釘巴》、《關亡》等節目,使獨腳戲的藝術表現手法形成“說、學、做、唱”四類。

表演形式

獨腳戲現在一般以二人合作演出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的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獨腳戲演員進行了大量的藝術改革和實踐,整理了一批優秀傳統節目,如《調查戶口》、《寧波音樂家》、《水淹七軍》、《拉黃包車》、《七十二家房客》等,多已收集在1963年編輯出版的《獨腳戲選》一書中。同時還創作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新作品,如《看電影》、《兩個理髮員》、《啼笑皆非》、《啥人嫁撥伊》等。獨角戲是指單人直接面對觀眾的演說式的幽默表演形式。一個公開的獨角戲通常是現場喜劇(暫譯自Stand Up Comedy)的一個環節,正如"今夜秀"開場那樣。
獨腳戲獨腳戲

在一個獨角戲裡,演員是不能單槍匹馬的。當然後援團(戲院或電影裡的)是不會說話的。當演員單槍匹馬時,思想或許很尖銳,但這是自言自語,不是獨口。

獨腳戲曲藝曲種。又稱“滑稽”。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一帶,以方言演出。獨腳戲興起於1920年前後,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藝術上受到江、浙、滬一帶流行的“小熱昏”、“唱新聞”、“隔壁戲”等說唱形式的影響。獨腳戲創始時期的藝人王無能,曾演過文明戲的醜腳,江笑笑、劉春山也各有專擅,當時稱為“滑稽三大家”。他們的表演也吸收了文明戲和相聲的一些表現手法,形成“說唱”與“滑稽”的拼檔演出,在劇場、遊樂場和廣播電台表演、播音,迅速受到民眾的歡迎,遂使獨腳戲形成獨立的曲種。 “說”、“學”、“唱”近似於北方相聲之處較多,“做”則以直接扮演人物,在舞台上表演作品中的情節和人物對話為主,表演的誇張幅度大。角色的語言、對白,又以相同於相聲組織“包袱”的手法,來產生笑料,喜劇效果強烈。這種“做”的手法已逐漸滲入到以說、學、唱為主的節目當中,成為重要的藝術手段。

藝術形式

獨腳戲獨腳戲

獨角戲獨立構成一種藝術形式,但是通常附屬於一個大一點,以對話為基礎的節目,起到提供事物與觀眾發生關係的另外一個角度並用以剖析一個事物的本質的作用。

獨腳戲原有的“做”(起角色作誇張的表演)的特色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和強化;另一方面,一些滑稽戲的優秀片斷又成了獨腳戲新曲目的來源。笑笑劇團成了培養獨腳戲演員的搖籃,幾年中,滑稽演員在其中進進出出,絡繹不絕。這一階段,唐笑飛朱翔飛包一飛、笑嘻嘻、袁一靈、楊笑峰、朱培聲、王森、筱咪咪、筱快、楊柳村等受到觀眾矚。姚慕雙、周柏春、程笑飛、小劉春山、俞祥明、田麗麗、張醉地等也脫穎而出。這一批有成就的藝人,在1945年抗戰勝利,市面復興百戲紛呈後重新回到曲藝陣地。從抗日演劇隊經過多年磨鍊的張樵儂、楊華生在抗戰勝利後幾年也來到上海,入了獨腳戲出的隊伍。不少獨腳戲演員有過幾年的“戲劇生涯”,便滋生了演劇感情,於是以演獨腳戲為主,間或演出滑稽戲,成為曲、戲劇兩棲演員。

歷史文化

獨腳戲獨腳戲

抗日戰爭時期獨腳戲演員不僅編演了大量宣傳抗日和愛國的曲目,如《包公陰審白川》、《西洋景》等,還參加了多次全市性的賑災義演慈善活動,如“救濟水災遊藝會”(1936年)、“江蘇救會勸募播音會”(1938年)、為上海救濟兒童教養院落成舉行播音宣傳大會(1939年)、救濟中山難民慈善播音大會(1940年)、‘滬福利協會籌募公益經費’滑稽大會串”(1944年)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姚慕雙、周柏春,程笑飛、小劉春山、俞祥明,以及楊華生、張樵儂、笑嘻嘻、沈一樂,成了獨腳戲的三紅檔。姚慕雙、周柏春的節目追求新潮,颱風具有書卷氣,編演或繼承前人的代表作有《英文翻譯》、《寧波音樂家》等,程笑飛唱功突出,九腔十八調學得惟妙惟肖,代表作有《開無線電》、《紹興小姐》等。楊華生、張樵儂的作品注重入嶄新內容,從內地帶來了《西洋景》,還有笑嘻嘻、沈一樂的《釘巴》等。

當時,一些有成就的獨腳戲演都以民電台為第一陣地,堂會、酒樓為第二陣地,很少去遊樂場演出,僅在義演時才以著名演員身份到大世界等處露面。“唱電台”使演員與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演員天天播音,聽眾日日聞聲。

傳統曲目

獨腳戲獨腳戲

獨腳戲曲目涉及的面更開拓更廣泛了。有痛罵賣賊與歌頌戰英雄的《漢奸一百另八將》、《抗日英雄馬占山將軍》、《抗戰八年》、《汪家大出喪》;有諷刺“接收大員”與假公濟私的《五子登科》,鞭韃社會黑暗的《罵米蛀蟲》、《競選總統》。一些專為演員編寫腳本的職業寫作者,或由演員兼作的作者也逐一出現,較著名的有沈菊隱、於鬥鬥、裴凱爾王劍心等;有些著名演員還有了自己的“私房編劇”。

這一時期,滑稽界各派各系開始廣收門徒,不少中學生棄筆投藝,也有一些職工改行從藝。獨腳戲一下子遽增新人,至上海戲劇改進協會成立時,從事獨腳戲的會員達五百人左右。這一時期,電台、堂會、遊樂場、茶室、咖啡館、舞廳、餐館……皆有稽足跡。尤其是民營電台,竟出現好幾家全天傳播獨腳戲的,從早上八時起一直播到次日凌晨二時。
曲目伴奏

獨腳戲獨腳戲

1948年左右,獨腳戲在電台演出時,唱的段子曾出現過用鋼琴伴奏的形式,1949年後,伴奏的樂隊基本穩定,一般採用二胡揚琴琵琶、鼓板;基本曲調有【小鼓調】、【蘇賦調】、【宣卷調】、【青年曲】、【媽媽不要哭】、【探親相罵】、【節節高】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中,一些青年演員迅速成長,吳雙藝、童雙春、王雙慶、翁雙傑、筱聲咪、李青、葉一青、徐雙飛、李九松、余覺飛、方艷華、沈少亭等嶄露頭角,有的還劇團開始“挑大樑”。這一段有影響的獨腳戲節目有《全體會》、《國語與方言》、《看電影》、《對歌》、《打電話》、《有這么個會議》、《三斤米》、《五分硬幣》、《包儂意》、《滿面春風》、等,經過整理加工的優秀傳統獨腳戲節目有《水淹七軍》、《逼煞》、《金鈴塔、《漢朝》、《大明倫堂》、《大陽傘拔牙齒》、《白相大世界》、《十三個人搓麻將》、《紹興人乘火車》、《黃魚掉帶魚》、《騙大餅》、《亡》、《關店大拍賣》、《調查戶口》、《剃頭》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改人、改制、改戲的“戲改”,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先後辦多次“研究班”,組織獨腳戲演員學習政治和黨的方針,一批較好的曲目逐漸問世。1952年後,各民營電台銷聲匿跡,獨腳戲演員大多參加了劇團,以演出滑稽戲為主,但各劇團仍不定期地舉“滑稽大會串”或“滑稽廣播會”。在工廠、街道、機關、部隊農村、學校的一些慶典動、聯歡會上依然能見到流光溢彩的獨腳戲身影。
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為獨腳戲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陣地,它們經常舉辦的“滑稽廣播會”,不斷推出獨腳戲新曲目,也為獨腳戲新人的成長起了促進和推動。1957年,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舉行“青年獨腳戲演員大會串”,有力地扶助新人成長。

發展歷程

獨腳戲獨腳戲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初,獨腳戲的“唱”派得到較大發展。不少獨腳戲演員經常以“說”或“說說唱唱“的名稱,在電台說唱新人新事,或演播獨腳戲“唱”派的節目。以黃永生為代表的一些業餘演員弘揚獨腳戲“唱“派中唱時事新聞的傳統,於1964年左右脫標出“上海說唱”名稱。雖然此時有了專門從事上海說唱的個別演員,但獨腳戲中以“唱”為特色的表演一直沒有間斷,他們較多的在電台演唱新人新事,如周柏春、楊華生、袁一靈、田麗麗、沈一樂、吳雙藝、王雙慶、童雙春、張醉地等,他們一直兼演獨腳戲的唱的段子,直到“文革”開始。

演員及作品

那個時期一些青年演員迅速成長,吳雙藝童雙春王雙慶翁雙傑筱聲咪、李青、葉一青、徐雙飛、李九松、余覺飛、方艷華、沈少亭等嶄露頭角,有的還劇團開始“挑大樑”。這一段有影響的獨腳戲節目有《全體會》、《國語與方言》、《看電影》、《對歌》、《打電話》、《有這么個會議》、《三斤米》、《五分硬幣》、《包儂意》、《滿面春風》、等,經過整理加工的優秀傳統獨腳戲節目有《水淹七軍》、《逼煞》、《金鈴塔、《漢朝》、《大明倫堂》、《大陽傘拔牙齒》、《白相大世界》、《十三個人搓麻將》、《紹興人乘火車》、《黃魚掉帶魚》、《騙大餅》、《亡》、《關店大拍賣》、《調查戶口》、《剃頭》等。

上海發展史

獨腳戲獨腳戲

1960年6月,上海市文化局在文化廣場連續二天舉行“傳統獨腳戲大會串”,挖掘傳統,推陳出新,繁榮笑苑,不少經過整理比較優秀的獨腳戲節目如《剃頭》、《白相大世界》、《春到人間》、《十三個人叉麻將》、《戲曲雜談》,受到觀眾歡迎,傳媒歡呼“獨腳戲的春天”。
獨腳戲的業餘演出活動也相當活躍。上海市工人文化宮、上海市青年宮,以及各區(縣)工人俱樂部、文化館都有演出獨腳戲的團隊組織。業餘創作演出的獨腳戲《上海》、《王金龍與祝英台》等都很受民眾歡迎。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期在極左路線影響下,獨腳戲也走過彎路。強調正面歌頌、“大寫十三年”,使獨腳戲的一些作品丟棄了自己藝術特長,內容缺乏個性,演出生命短暫。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是“徹底砸爛”了獨腳戲。
粉碎“四人幫”後,獨腳戲起死回生,重新煥發青春。在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曲藝家協會的扶植下,許多優秀曲目萌生。揭露“四人幫”倒逆施的《看風使舵》、《啼笑皆非》、《貼標語》等寓莊於諧,引起觀眾極大的共嗚;謳歌勞動模範的《選擇》,宣傳法制的《現身說法》,以及《頭頭是道》、《啥人嫁撥伊》、《鄰隔壁》、《新紅》、《繁花似錦》、《各派越劇》等已成為流傳甚廣的保留節目。
1978年起,一些專演獨腳戲和兼演獨腳戲的滑稽劇團逐漸恢復建立,它們是:上海曲藝劇團(後改名為上海滑稽劇團),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曲藝隊,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上海市青藝滑稽劇團。不少中青年演員挑起了獨腳戲演出的大梁,有影響的有吳雙藝、童雙春、王雙慶、翁雙傑、李青、筱聲咪、孫明、方艷華、郭明敏、劉福生、姚琪兒、姚勇兒、沈少亭、蔡劍英等。人民滑稽劇團充實了大量的業餘演員,王汝剛便是其中佼佼者。上海滑稽劇團在1981年起辦起了培養滑稽演員的學館,新人有錢程、胡睛雲、秦雷等。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曲藝家協會、上海人民播電台、上海電視台等單位,為繁榮獨腳戲而常常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會演、展演、巡迴演出。1979年,上海市文化局舉辦了“曲藝匯演”;1982年,上海曲藝家協會主辦了“迎春曲藝大會串”;1984年,上海市文化局、上海曲藝家協會、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等單位聯合舉辦了“上海市青年演員獨腳戲會演”;1985年2月,由上海藝家協會聯合《舞台與觀眾》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唱片社上海分社、江蘇人民廣播電台、蘇州人民廣播電台、上海圖片中心、新民晚報舉辦了“1985年迎春曲藝交流演出”,六個專場,獨腳戲占了四場,一些新作和勤奮的新人脫穎而出,獨腳戲因而走上了另一個全新發展的時期。

獨腳戲獨腳戲

在遊樂場、堂會、劇場等,多為站立表演。在電台演播時多為坐演。分單檔(單口)和雙檔(對口),兩人以上,稱為“大獨腳戲“。雙檔多為男性,少數也有男女檔的。
表演時,舞台上常用堂幔(或以屏風替代),堂幔前置一橫放的半桌,半桌左右各有一張椅子。早期,半桌和椅子上都有桌披和椅披,桌披上還常繡上演員藝名或本檔獨腳戲的滑稽名稱,如“社會滑稽”、“醒世談笑”等。半桌上放置常用道具,如春鑼、木魚、三巧板等。半桌和椅子可隨表演內容而移動,變成“象徵性”的實物道具,如將半桌代櫃檯、代牆,將椅子代黃包車轎車等。
獨腳戲有說、學、做、唱四大表演技巧,說、學、做、唱都繞產生噱頭進行;表演注意製造笑料。常用簡易的化妝和各地方言在表演(起角色)時區分各種不同人物;表演動作大,語言和表演都追求誇張。

著名人物

比較著名的獨角戲藝人包括Jack Parr, Bill Cosby, Lord Buckley, Spalding Gray, Eric Bogosian. Mike Albo, 和 Greg Walloch等。

歌曲

獨腳戲獨腳戲

歌手:許茹芸

歌詞:

是誰導演這場戲
在這孤單角色里
對白總是自言自語
對手都是回憶
看不出什麼結局

自始至終全是你
讓我投入太徹底
故事如果注定悲劇
何苦給我美麗
演出相聚和別離

沒有星星的夜裡
我用淚光吸引你
既然愛你不能言語
只能微笑哭泣
讓我從此忘了你

沒有星星的夜裡
我把往事留給你
如果一切只是演戲
要你好好看戲
心碎只是我自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