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養毅

犬養毅

犬養毅(1855年6月4日—1932年5月15日),號木堂(ぼくどう),日本政治家,第29任內閣總理大臣。岡山縣出生,是孫中山在日本相識數十年好友。犬養與法西斯組織黑龍會來往密切。犬養與中國的關係向來友好,1931年底就任內閣總理大臣之後,對於九一八事變始終希望採取和平的途徑解決;對於關東軍所成立的滿州國,犬養也抱持著反對的立場。就在處處都與主戰派軍人意見不合的情形下,犬養終於在1932年5月15日遭到右翼分子闖入官邸槍殺身亡(詳見五一五事件)。其逝世亦終結日本戰前的政黨內閣歷史。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犬養毅犬養毅
犬養毅(1855—1932),日本首相(1931.12-1932.5),號木堂,日本岡山縣人。東京慶應義塾肆業,1877年西南戰爭時為隨軍記者。1880年創刊《東海經濟新報》,提倡貿易保護政策。1881後得大隈重信知遇,任統計院權少書記官,開始步入政壇。1882年與大隈重信組立憲改進黨,投身於大同團結運動。當選為東京府會議員。明治憲法頒布後,1890年第一次眾議院總選舉中當選為議員,此後連續十七次當選。1898年任第一次大隈重信內閣or隈、板(板垣退助)內閣的文部大臣。1910年創建立憲國民黨。

犬養毅在明治時代對中國革命極表關切,在他領導與周鏇下,平山周、宮崎寅藏等赴華調查秘密組織。孫中山至日本後,犬養毅予以庇護,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孫中山這個名是曾任日本文相的犬養毅命手下浪人平山周代取的名字。辛亥革命時犬養毅甚至曾親赴上海,走訪武昌,對孫中山表示支持。

大正時期,積極推動護法運動,迭任內閣遞相,努力推動“大正民主轉型”:

1912年領導護憲運動,主張打倒藩閥,擁護憲政。1917年參加寺內內閣的臨時外交調查會。1922年組織革新俱樂部。1923-1924年任第二次山本權兵衛內閣、加藤高明內閣的遞信大臣。1925年革新俱樂部同政友會合併後退出政界。1929年任政友會總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組閣。1932年次年處理事變善後,“五·一五事件”中,被軍部右翼分子山岸宏、三上卓等刺死。
犬養毅漢學造詣頗深,號稱日本政界唯一支那通。曾廣泛與亞洲各國的獨立運動志士結交,並給予幫助。

犬養毅犬養毅
親屬
長女:芳澤操
女婿:芳澤謙吉-外交官。
長子:犬養彰(廢)
三子(有說為二子):犬養健-政治家、小說家
孫女(犬養健的長女):犬養道子-評論家。
孫女(犬養健的二女):安藤和津-作家。
曾孫:緒方貞子-國際政治學家。

出生日期:1855年6月4日
出生地區:岡山
逝世日期:1932年5月16日
逝世地區:東京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第29屆首相
首相任期:1931年12月13日-1932年5月15日
前任首相:若槻禮次郎
繼任首相:齋藤實

大事記年表

犬養毅犬養毅
(犬養毅,いぬかいつよし,1855-1932)日本第29任首相(1931.12-1932.5),號木堂,岡山縣人。慶應義塾肄業。
1877年西南戰爭時為隨軍記者。
1880年創刊《東海經濟新報》,提倡貿易保護政策。後得大隈重信知遇,
1881睥任統計局權少書記官,始步入政壇。。
1882年參加立憲改進黨,投身於大同團結運動。
1890年第一次眾議院總選舉中當選眾議院議員,連續十七次當選。
1897年資助宮崎滔天、平山周、可兒長一到中國調查會黨活動,是年結識孫中山。
1898年任第一次大隈重信內閣的文部大臣。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曾出力相助。
1910年創建立憲國民黨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與頭山滿、寺尾亨等赴上海、南京、武昌等地視察情勢。
1912年領導護憲運動,主張打倒藩閥,擁護憲政。
1917年參加寺內內閣的臨時外交調查會。1922年組織革新俱樂部。
1923-1924年任第二次山本權兵衛內閣、加藤高明內閣的遞信大臣。1925年革新俱樂部同政友會合併後退出政界。
1929年任政友會總裁。
1931年組閣,任內大舉侵略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出任日本首相,推行侵華政策,侵入中國東北,並發動一·二八事變。次年5月被刺身亡。著有《木堂叢談》
1932年“五·一五事件”中,被軍部右翼分子山岸宏、三上卓等刺死。

五·一五事件

犬養毅犬養毅
五·一五事件是1932年(昭和7年)5月15日以海軍少壯軍人為主舉行的法西斯政變
政變者襲擊首相官邸、警視廳、內大臣牧野伸顯邸宅、三菱銀行、政友會總部以及東京周圍變電所。首相犬養毅被殺。由於政變規模小,缺乏建立政權的具體計畫,為達目的,政變者自首。在審判中,軍部大肆煽動輿論為政變者開脫罪責,並藉此加強統治發言權。結果,5月26日成立以海軍大將齋藤實為首的所謂“舉國一致”的內閣,政黨內閣時代結束。

數名海軍少壯派軍人本日17時30分衝進日本首相官邸,射殺犬養毅首相。不久,另一批人分別襲擊牧野伸顯內官郵、日本銀行、政友會本部和東京都警察廳等處。入夜時分,農民組成的敢死隊襲擊東京附近的變電所。暴動發生後,東京都警察廳立即動員15000名警官,全面警戒,是為“五一五事件”。
該事件的影響極廣,最重要的結果是陸軍的權力大增,結束了8年的政黨內閣。

背景
五一五事件是發生於1932年(昭和7年)五月十五日由日本帝國海軍基層軍官發動的流產政變。同時參與政變者還有日本帝國陸軍候補生與血盟團事件的殘存分子。

在倫敦海軍條約簽署後,日本海軍的規模遭到更進一步的限制,引起基層官兵的不滿,興起推翻政府的風潮與運動,並改為由軍法統治。這項運動與日本帝國陸軍內部的秘密組織“櫻會”的宗旨目的不謀而合。這些海軍軍官與日蓮團的井上日昭以及由井上所帶領的血盟團(keitsumeidan)搭上線,他們認同井上日昭對於發起昭和復興的看法,並認為“剷除”政府首長與財閥人物是有其必要的。

1932年3月,血盟團事件爆發,井上的人馬原本預定大規模刺殺二十個目標人物,不過最後只刺殺了前任的財務大臣兼立憲民政黨黨魁井上準之助,以及三井集團的局長團琢磨。

犬養毅犬養毅
過程
1932年5月15日,日本帝國海軍軍官,日本陸軍候補生,以及民間右翼分子(包括大川周明,頭山滿等人)將策劃已久的暗殺行動重新搬上檯面,以籌血盟團未竟之志。

當時的日本首相犬養毅就是被11名廿歲出頭的海軍軍官在首相府刺殺。首相臨終前的遺言“話せば分かる”(有話好說)以及暴徒的答覆“問答無用、撃て!”(毋須贅言,下手!)成為著名語錄。早先的刺殺計畫還包括刺殺著名的諧星查理·卓別林,當時他剛好拜訪日本。不過就在首相不幸遇害的同時,首相的三子犬養健正在跟卓別林觀賞相撲而逃過一劫。

暴徒也攻擊了內大臣牧野伸顯的住處,還有警視廳,立憲政友會會長西園寺公望的住處與辦公室,對三菱銀行還有幾個東京周圍變電所投擲手榴彈

撇開殺害首相不談,由於政變規模小,預謀的政變到頭來還是一無所有;又缺乏建立政權的具體計畫,所以完全失敗。發動政變的暴徒事後搭乘計程車到警察總部,被憲兵隊圍起來之後束手就擒。

這十一個殺害犬養首相的冷血兇手遭到以軍法起訴;但是,在審判前,一份由三十五萬人以鮮血署名的請願書被送到法庭,請願書是由全日本各地的同情兇手的民眾發起簽署,請求法庭從寬發落。在審判過程中,兇手們反而利用法庭作為宣傳舞台,“弘揚”他們一片對天皇的赤誠與耿耿忠心,激起大眾更多的同情心,呼籲改革政府與經濟。除了請願書之外,法庭還收到另一份求情書,是由十一位新潟縣的年輕人寄來的。他們請求代替十一位軍官一死,並同時附上十一根手指表示他們的衷意。

法院最後果然“從(極)寬發落”,媒體也對殺害首相的兇手關沒幾年就會被放出來表示毫無疑問。對於這個五一五事件的陰謀者日本軍部來說,這樣的重案卻有這樣的輕判就是對與軍權對抗下的法制與民主政府更進一步的侵蝕。五一五事件的結果就是在同年5月26日成立以海軍大將齋藤實為首的所謂“舉國一致”的內閣,日本政黨內閣時代結束。間接地,五一五事件導致了1936年的二二六兵變的發生,以及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

歷史背景

犬養毅犬養毅
1931年狂熱的軍國主義者林銑一郎,獨斷地派出三萬多人的軍隊增援關東軍,使關東軍占領全東北。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政府實行了不抵抗政策,試圖通過外交的方式解決問題,中國政府9月21日向“國際聯盟”提出起訴。日本政府並不贊成關東軍搞獨立的“滿洲國”計畫----日本當時是“國際聯盟”的常任理事國,日本代表9月25日在“國際聯盟”宣布了日本政府的方針:1:日本對中國沒有領土野心。2:日本的軍事行動是為了保護當地的日本居民。3:日本軍隊將立刻開始撤退。
日本陸軍大臣和總參謀長都支持立刻撤軍,但關東軍的軍官們卻根本不理會上面的指示,使出了“下克上”的手法,反而在10月18日又向在錦州的張學良軍隊發動猛攻。當時在瀋陽的日本總領事曾找關東軍的高層交涉,試圖解釋政府希望和平解決的方針,但關東軍的軍官竟然拔出軍刀來威脅說:“你是不是想要干涉我們的事?”。
犬養毅內閣
由於無法解決東三省危機,1931年12月11日,若櫬內閣倒台,犬養毅新內閣成立。由於犬養是孫中山的密友,而且曾對流亡日本的孫中山等人進行過多方關照,和國民政府的很多上層人物都有較好的私人關係,所以犬養毅打算通過和平的手段來解決當時的東三省危機。

12月20日,犬養毅秘密派出特使前往南京與中國政府高層會談。但首相的秘密和談工作被泄露(據說是電報被軍方截獲),激怒了軍隊內的激進派,這對於當時暗潮洶湧的日本軍界無異於火上澆油。

1932年3月1日,在關東軍的策劃下,“滿洲國”宣告成立,而與此同時,犬養首相當政的日本政府卻沒有對“滿洲國”予以承認,這更激怒了包括激進派軍人在內的右翼民族主義分子。

1932年5月15日,一夥狂熱青年將校明火執仗地闖入首相官邸將犬養毅殺害。犬養毅死亡導致了之後的大的悲劇。

犬養首相被殺後,以後的文職內閣政府變成了對軍人戰戰兢兢的畏縮政權,使日本失去控制而走向自爆的軍國主義道路。

1932年9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1933年3月27日,日本宣布退出“國際聯盟”。從此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道路,亞洲的戰爭策源地正式形成。

評價

輿論對犬養毅的看法大致為毀譽參半。第一次護憲運動中與尾崎行雄被並稱“憲政之神”,東京朝日新聞的記者中野正剛褒美二人稱:咢堂之雄辯令玉珠轉於盤上,聞木堂之演說若霜夜聽松籟(“咢堂が雄弁は珠玉を盤上に転じ、木堂が演說は霜夜に松籟を聞く”。咢堂為尾崎行雄的號)。據說,犬養毅的演說思路明晰,不講廢話,其迫力令聽者無不感到背後發冷。可是,同樣是犬養毅,卻也落得過“變節者”的罵名。當時,他曾呼籲憲政會與政友會聯合提出對寺內正毅內閣的不信任案。然而,由於政友會對於不信任案總體持反對態度,這種籲請實際上是在挖苦兩黨在政治上的互相攻訐。之後,又將圍繞政權問題態度上搖擺不定的憲政會晾在一旁,直接解散眾議院,給憲政會在總選舉上造成嚴重打擊。此外,竟然還應寺內正毅邀請,加入了其內閣的臨時外交調查委員會。儘管犬養也曾在山本權兵衛和加藤高明的內閣中擔任大臣,但如果僅因此就稱其為“變節者”則未免過於偏頗。實際上,他曾致力於實現普通選舉,也提出了所謂“經濟性”軍備論、東南亞進軍論(“南方進出論”)、產業立國論等獨自的政策理念。而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他拋開所屬政黨,乾脆加入既成內閣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舉動。在明治時期的政界曾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山縣有朋曾說,朝野的政治家中,沒拜訪過他家的只有頭山滿和犬養毅。舉例來說,和犬養毅同樣對藩閥政治抱有敵意的原敬卻主動接近山縣,以謀求自己勢力的擴張。然而,犬養則一心行自身之道,甘願不辭辛苦地領導少數黨。

犬養毅的另一個特點是說話尖銳犀利,容易傷人。這與犬養意志倔強、疾惡如仇的性格不無關係。好友古島一雄眼見犬養總是因為失言而增加政敵,曾拜託他的夫人,要她在每次犬養離家前務必叮囑他要謹慎發言。

私生活上幾乎是無欲無求,對“不重要的”事物並不放在心頭。倘若吃飯時端上來不喜歡的食物也決不抱怨,衣服則給什麼穿什麼。然而,遇到困難的人定會伸出援手:曾有一名在議會事務局工作的少年患了病,於是把他接到自己家照顧,還給他安排了學校。對革命派的宮崎滔天等人也曾施以援手。後來在宮崎滔天的請求下,曾庇護過從中國的孫中山與蔣介石等人。宮崎滔天最早因為犬養與大隈重信關係密切而對他抱有警戒感,可後來在自家首次與之面會時,看到瘦瘦的犬養一手拿著菸草盆(一種兼具點菸和菸灰缸功能的器具)出現在自己面前、然後翹著二郎腿坐下、悠然地吸菸的樣子,令他直覺上判斷是自己喜歡的一類人。又據孫女、散文家安藤和津說,犬養十分討女人喜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