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能力

物流能力

物流能力(logisticscapability),就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統,從接受客戶需求、處理訂單、分揀貨物、運輸到交付給客戶的全過程中,在回響速度、物流成本、訂單完成準時性和訂單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綜合反映。物流能力是由物流系統的物質結構(如配送中心數量與規模、運輸能力、分揀處理的設備能力等)所形成的客觀能力,以及管理者對物流運作過程(logisticsprocess)的組織與管理能力的綜合反映。因此,物流能力既包括能夠運送貨物的能力(有形要素),也包括執行物流過程的組織和管理能力(無形要素)。

基本信息

內涵

物流能力物流能力涉及物流系統各方面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逐步轉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能力從一般意義來說,是指使一個企業實現出色的績效並且維持在競爭者中競爭優勢的品質、本領、組織方法、知識和技能,包括如客戶服務、客戶回響和訂單循環時間之類的商業績效和過程。基於資源的理論認為,能力是為了達成渴望的結果而組合配置資源的能力。能力是一個企業所特有的,是他人無法模仿的,同時能力是不斷發展的,是企業競爭優勢的強大基礎。

對物流能力概念的理解應該注意把握如下內涵:

物流能力的獨特性。物流能力是某供應鏈或某企業的物流系統所特有的,不同的物流系統其物流能力在質與量上存在相當的差別。物流能力,尤其是對物流無形要素能力是供應鏈或企業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是實現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例如,沃爾瑪通過信息技術,如POS機和庫存控制系統的運用維持其競爭優勢,K-mart儘管試圖複製沃爾瑪的庫存控制系統,但是仍然無法擁有與沃爾瑪同樣的物流能力。

物流能力的整體性。物流能力是物流系統整體能力的綜合反映,並不是系統內部各功能要素能力的簡單疊加。供應鏈物流能力更不是各成員企業物流能力的簡單疊加,通過各成員企業物流資源的有效整合和良好組織、協調,供應鏈物流系統可以產生更加強大的整體物流能力。

物流能力的時效性。隨著外部環境、競爭戰略的變化,物流系統中各種軟、硬體資源的狀況都在不斷變化與調整,從而導致物流能力的變化。例如增加某一物流組織瓶頸作業的硬體設施,會有效提高該物流系統的物流能力。物流系統內部某些硬體由於長期使用造成處理能力下降也可能會導致整個物流系統某方面能力的降低。

物流能力的相對穩定性。物流能力是相對穩定的,尤其在物流系統軟、硬體資源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物流系統的物流能力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其能力只會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波動。也正因為物流能力具有相對穩定性,對物流能力的相關研究才更有意義。

體系與框架

物流能力物流能力
為對物流能力進行深入研究,需要對物流能力進行分類,並建立其構成體系。

首先,按照研究範圍的大小,物流可劃分為巨觀物流、中觀物流和微觀物流。相應的,物流能力也可以劃分為巨觀物流能力、中觀物流能力和微觀物流能力。

巨觀物流能力指社會再生產總體的物流能力,是從經濟社會整體角度認識和研究物流能力。如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物流能力可以稱為物流能力(也可稱為社會物流能力)。

中觀物流能力是指區域性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區域性物流的物流能力。如特定經濟區的物流能力、城市物流能力等。

微觀物流能力是指某一微觀經濟實體的物流能力,如企業物流能力、供應鏈物流能力都屬於微觀物流能力的範疇。這裡的物流能力局限於微觀層次。

對於微觀層次的物流能力,有如下三種不同的劃分方法。

一、按照物流活動的性質,可以將物流能力劃分為供應物流能力、生產物流能力、分銷物流能力、回收物流能力和廢棄物物流能力。具體到某企業,就是企業供應物流能力、企業生產物流能力、企業分銷物流能力、企業回收物流能力和企業廢棄物物流能力。同樣按照物流業務活動的性質,可以將供應鏈物流能力劃分為供應鏈供應物流能力、供應鏈生產物流能力、供應鏈分銷物流能力、供應鏈回收物流能力和供應鏈廢棄物物流能力。

二、從物流系統的抽象特徵角度,可以把微觀物流能力劃分為物流節點能力、線能力和網路能力(簡稱為點能力、線能力和網能力)。按照供應鏈網路的實體形態,點能力可指物流網路中某一個配送中心、倉庫等物流據點。也可以根據物流系統的功能特性,將那些在較小區域內進行的物流功能視為節點,其能力表現視為點能力,如裝載、包裝、揀選、存儲等。線能力也有兩種不同的劃分方法。一是按照供應鏈網路的實體形態,指物流網路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繫的節點之間的連線的物流能力。二是根據物流系統的功能特性,將那些需要經過較長空間位移的物流功能視為路線,其能力表現視為線能力,如運輸、配送等。網能力是指整個物流系統網路的綜合物流能力。物流系統網路中點能力和線能力是構成物流系統的網能力的重要基礎,但是物流系統的網能力並不是系統內各點能力和線能力的簡單疊加,而是它們的之間基於物流作業流程的有機合成。

三、按照物流能力各構成要素的特點分類。根據構成物流能力的要素的存在形態,可以分為有形要素(如各種物流設備、設施的能力、信息系統的能力、物流設施的布局等)和無形要素(如物流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物流管理者的計畫、組織、最佳化與控制能力等)。

物流能力不是單純地指物流系統中的倉儲設備、運輸設備、分揀設備、IT設備等物流硬體資源(即有形要素)的處理能力,還包括物流系統中的管理者對物流活動的計畫、組織與控制(即無形要素)的能力。物流能力對物流系統有形要素和無形要素能力的綜合,尤其是後者對整個物流系統的物流能力效能水平的高低具有重大的影響,是體現物流能力獨特性的關鍵所在。

根據物流能力各構成要素的特點,可以認為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Capacity)和物流運作能力(Capability)綜合而成。其中物流要素是指輸入物流系統的各種資源,包括各種物流機械設備、物流設施、勞動力、資金、信息等。從可評價性的角度講,物流要素能力主要是指物流硬體資源的處理能力,是機械設備、倉儲設施等有形物流要素在面積、數量、生產率、勞動時間等諸要素上的綜合。

物流運作能力是指物流管理者通過採用物流計畫、組織與控制等手段,最佳化配置物流資源,為供應鏈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務的能力。如果說物流要素能力是一種靜態能力,那么物流運作能力就是在這種靜態能力的基礎上的一種動態提升,是一種對物流活動進行管理的能力。

上述從不同角度對微觀物流能力進行了分類,但是這些分類之間並不矛盾,而是相互聯繫。如物流各要素能力在點、線和網能力中均有不同的體現;而要素能力和運作能力在供應、生產、分銷、回收和廢棄物物流能力中也各有其特徵與表現。

現狀

物流能力(logisticscapability)全球範圍的激烈競爭、產品壽命周期的不斷縮短、高度分散的經營以及由需求驅動的管理,是今天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一方面企業需要在不斷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產品(服務)質量;更為重要地是,通過對在地理上分散的採購、製造、分銷等活動的整合,通過縮短交貨期對顧客個性化的需求實現快速回響。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製造商、供應商、分銷商和客戶之間的關係,已不再是簡單的業務外來對象,而是在利益共享的戰略合作關係基礎上形成供應鏈(SupplyChain)。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逐步轉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從供應鏈系統的運作特徵來看,供應鏈是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的集成,其中物流是供應鏈成功與否最為關鍵、也是最難實現的因素之一。這是因為,除了物流以外,其他幾種“流”都可以通過信息網路,在不改變其地理位置的情況下,在供應鏈中進行傳遞。而物流則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克服空間障礙使得物品移動,從而實現供應鏈中產品(服務)的空間價值、時間價值和部分的加工價值。物流在供應鏈系統的特殊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供應鏈中整個物流活動過程的能力表現對供應鏈整體競爭力的決定性影響。因此,通過對整個物流活動過程的能力內涵進行剖析,對物流能力的構成體系進行分類,並採用相關技術與方法對物流能力進行最佳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量化與最佳化

物流能力物流能力
在企業或者供應鏈物流系統中,物流活動由多個物流子系統、多個物流環節、多項物流作業所構成。因此,系統物流能力是各物流子系統、各流程環節、各業務作業能力的綜合,而同時,系統物流能力又不是各個子系統能力的簡單相加。

從流通角度來看,鏈流通量反映了整個物流鏈的覆蓋能力,是各個物流節點的物質流通量和節點與節點之間各連線上單位時間的流量、運輸距離以及運輸速度的綜合反映。從庫存的角度,鏈流通量反映了整個物流鏈的在途庫存保有量,一般而言,在途庫存保有量越大,對整個供應鏈中物品供應、生產與分銷的保障能力越強,但是占用的資金也就越多。

因此可以看出,物流能力的量化與最佳化主要由下面幾個因素決定:

1、節點。物流節點是指物流系統中連線的源點和收點,包括供應商、集配商、製造商、批發商、分銷商、倉庫、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節點是物流網路的兩大基本構成要素之一,節點的接受、處理和輸出能力直接關係到物流網路中連線上產品的輸出和輸入能力。對於節點的能力量化與最佳化,其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1)節點功能及其處理能力。物流節點的功能一般包括儲存、保管、裝卸、搬運、堆垛、包裝、流通加工、分貨、揀貨、訂單處理等,不同的功能節點能力要求不盡相同,其處理能力也存在差異。

(2)節點的數量。一般而言,同一源點的收點越多,其對該源點分流的能力越強;同樣,同一收點的源點越多,則該收點的流通量越大。

(3)節點的分布。源點與收點的距離越近、越集中,或者說接點分布的範圍越小、越密集,節點的敏捷性就越強,物流對需求的時間回響就越快。

2、連線。源點和收點之間用線相連即構成連線,連線是構成物流網路的另一基本要素。其主要的物流能力包括連線的流量、連線的長度、連線的數量、連線的流速等。

(1)連線的流量。流量是指連線上一定時間內物品的數量表現。連線的流量取決於連線上物品移動的載體,主要是各種設備的運載能力、運輸頻率、運輸效率等,也與連線兩段節點的處理能力有關。

(2)連線的長度。連線的長度即流程,是指連線上一定時間內物品行駛路徑的數量表現。連線的長度越長,通常意味著路線上可容納的流通能力越大。相反,連線的長度越短,通常意味著從源點到收點的時間越少,對需求的反應就越快。

(3)連線的數量。連線的數量與流通量的大小成正向關係。同一源點和收點之間的連線越多,則流通量越大;反之,則越小。

(4)連線的流速。流速是指連線上物品在一定行駛路徑(流程)上的速度表現。流速越快,意味著物流時間越短,也就意味著對需求的回響越快,物流的時間價值越高。

當連線考慮兩段的節點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連線的流向,即從起點到終點的流動方向。流向與流量密不可分,每一種流向都有一種流量與之相對應。

連線的流量與流程、數量、流速和流向一起構成了線物流能力向量的數量特徵,是衡量物流能力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指標。連線的流量、數量、流速和流向結合反映了物流系統的流通規模;物流連線的數量和長度綜合反映了物流網路的覆蓋範圍,包括供應物流網路和分銷物流網路。因此,要對物流網路進行最佳化設計,就需要綜合提高節點和連線各物流能力構成要素。

物流能力物流能力的網路結點

3、網路。由節點和節點之間的連線構成網路,因此節點與節點之間、節點與連線之間、連線與連線之間物流能力的匹配和平衡是網路物流能力的關鍵所在。如前分析,物流系統的網路能力由多個物流環節的多個節點及其連線能力構成,並且最薄弱的節點或連線能力決定了整個系統的網路能力。即使節點及其連線能力都滿足最基本的系統能力要求,這些能力在時間、空間甚至能力協作比例(如運輸和倉儲能力)上不夠匹配,同樣會造成系統能力的浪費,並進而削弱整體網路的能力表現。

在網路物流能力量化與最佳化過程中,考慮到網路能力的整體性,下列目標的研究更具綜合性、價值和意義:

(1)成本目標。供應鏈的總成本問題是網路物流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尤其是在精益型供應鏈中。

(2)流通量目標。流通能力主要體現的是各物流要素周轉貨物的能力大小,是物流系統最基礎的能力之一,其他的物流能力大都以此能力為基礎。

(3)時間目標。在供應鏈中,產品的製造、加工、運送都需要花費時間,尤其是節點內和節點間的加工與運送時間,快速回響和基於時間的競爭使得時間問題日益突出,應該作為重要目標進行研究。

(4)多目標。同時考慮供應鏈成本與時間、多品種柔性與時間、流通量和柔性、流通量、柔性和時間的混和多目標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