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亭

烏江亭

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自古為一渡口,秦漢之時即設有亭長,是我國最早的驛亭之一。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兵敗自盡,烏江亭由此聞名古今。烏江在秦漢時為東城縣的一個亭。按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游徼。……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

基本信息

相關歷史人物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漢王劉邦撕毀與項羽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訂立的以鴻溝為界的
楚河漢界”和約,與韓信英布彭越會師追擊項羽。韓信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設下十面埋伏,引誘項羽陷入重重包圍,並令漢軍學唱楚國的歌曲,瓦解楚軍鬥志。項羽聞聽四面楚歌,以為劉邦已盡取西楚,
1111
悶悶不樂地與夫人虞姬對酒唱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好好安慰一番對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遂拔劍自刎,人稱霸王別姬。虞姬死後,項羽帶著僅存的八百江東子弟兵連夜突圍。後有灌嬰五千追兵,項羽南渡淮河,且戰且走,一口氣跑到烏江,這時項羽只剩下二十六人。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渡烏江。烏江亭長……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而項羽卻說“天之亡我”,並說“且籍(項羽名籍——作者注)與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即使江東父老可憐他讓他當大王,他都獨愧於心,無顏見江東父老

烏江

烏江在秦漢時為東城縣的一個亭。按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游徼。……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東城舊址在定遠東南三官集附近,“項羽過東城的目的是要強渡烏江渡口回江東老家去。四潰山北側就是從西北面的陰陵逃往東南東城直至烏江渡口的秦時驛道”,這個三官集從地圖上看離烏江的直線距離不超過一百公里,這一帶秦漢時多丘陵、沼澤,因民“稀而曠”,且驛道已到江邊,烏江屬東城是交通的需要。這就是歷陽與烏江、江浦一帶當時分兩邑的大致態勢。

歷史上的烏江

到了秦時,烏江已是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項羽西渡伐秦,由此過江,《史記》曰:“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東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東陽,在今天長縣西北,離烏江不遠,可以推斷,項羽西渡,該由烏江渡江。戰敗逃亡,又“乃欲東渡烏江”,應是老馬識途。漢興,作為地域,人口不斷增加;作為下游渡口也越來越重要。《太平寰宇記》載:“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仁椐烏江以討吳。”《續通典》載:西晉“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於東城界置烏江縣。”當時的烏江縣大體上由東城地域析出,也包括堂邑的一部分地域。江浦縣誌載:“晉太康六年,於縣境西南置烏江縣,治烏江鎮,隸揚州淮南郡,領今縣城以西地區。”對照和縣誌書《歷陽典錄》,“烏江令,二漢無,晉書有,太康地誌屬淮南”,“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分淮南陽郡之烏江、歷陽二縣置歷陽郡”即太康六年(公元285年)至永興元年烏江與歷陽均屬淮南郡,到永興元年烏江縣就歸屬歷陽郡了。從此烏江、烏江縣就和歷陽、和州密不可分了,因為烏江離歷陽的距離畢竟只有二十公里。兩晉,烏江縣一直屬歷陽郡
南北朝時,征戰連年,更替頻繁,長江沿岸更是用兵之地,烏江的建置也多變。
劉宋:“孝武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以烏江並懷德二縣立臨江郡,前廢帝永光元年(公元465年)省臨江郡,懷德即住郡漢烏江還本。”“永初十年(公元421年)公淮東為南豫州……”臨江郡及烏江縣屬南豫州。
齊:“南豫州歷陽郡,歷陽、龍亢、雍邱。”,“臨江郡,烏江、懷德、贊部,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罷並歷陽後復置”,“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太祖以兩州損費甚多省南豫。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割揚州宣城、淮南,豫州歷陽、譙、廬江、臨江六郡復置南豫州。”臨江郡及烏江縣仍屬南豫州
梁:“烏江梁置江都郡。”
陳:“烏江縣陳改為臨江郡。”
北魏:“魏書志,烏江縣屬臨滁郡,無歷陽縣。”
北齊:“歷陽郡後齊六和州。”,“烏江縣齊改為齊江郡。“”梁末,侯景亂。江北之地,盡屬高齊,六為和州。改臨江為齊江,以和州領歷陽,齊江二郡及後又省齊江並烏江併入歷陽一郡。“
北周:“大象初(公元579年),盡取陳江北地併入歷陽。”,“烏江縣周改為同江郡。“
隋:“烏江縣……開皇初(公元581年)郡廢大業初置屬歷陽郡,有六合山。”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南北朝這160年裡,烏江有120年(公元461年至公元581年)的郡治歷史。名稱、建置的變化均與戰爭勝負,地域易主有關。臨江、江都、齊江、同江,郡名都有“江”字,這充分說明烏江在南北朝時,作為長江渡口、沿江屏障的戰略地位之重要。
隋、唐:烏江縣均為縣建置屬歷陽郡或和州。《新唐書?地理志》云:“和州歷陽郡上……烏江縣上……”。
五代:烏江隨和州先後屬吳、南唐、周。“吳、南唐、周有。”,“和州領縣三,歷陽舊縣、烏江舊縣、含山舊縣。”
宋:烏江屬和州。《宋書?地理志》:“和州上。……南渡後為姑孰、金陵藩蔽。……烏江縣中。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廢為鎮,七年(公元1137年)復。”
元:烏江屬和州。《元史?地理志》:“和州中……烏江縣中……”
明:裁為鎮。《明史?地理志》:洪武初(公元1368年)省州(指和州)入縣。二年(公元1369年)復改縣為州,乃屬廬州府。七年(公元1374年)……東北有烏江廢縣。……”從此烏江縣就成了鎮的建置。烏江從太康六年到洪武初共有1083年治縣歷史。明、清一直為鎮建制,屬和州或歷陽。
明初,烏江廢縣為鎮後,其地域也就不是原烏江縣地域,大致縮小到現和縣烏江鎮地域。江浦縣誌載:“明初烏江縣入和州,屬廬江府;……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劃和州遵教、懷德、任豐、白馬4鄉及六合縣孝義鄉,滁州豐城鄉置江浦縣”。所劃出的地域正是今江浦縣城以西至駐馬河邊原烏江縣的大部分區域。

近代烏江發展史

1939年,為鎮。1940年,改叫烏江鄉,曾淪陷於日寇。1943年後,隨著解放區擴大,屬江和全行政辦事處。1948年11月後,先後屬江全督導室、江全行政辦事處、江浦縣政府,均為鎮。1949年4月,全縣解放。6月烏江又屬和縣,為鎮。51年底,區、鄉調整,烏江區轄10個鄉和烏江鎮。55年底,區、鄉機構又一次調整,烏江區轄9個鄉,烏江鎮為縣轄。57年7月並鄉,烏江鎮改烏江鄉歸烏江區管轄,烏江區共轄6個鄉。58年10月,烏江區、烏江鄉均不復存在,成立了烏江人民公社。63年,恢復區級建制,烏江區轄5個人民公社。69年撤區,烏江復為人民公社。71年恢復區建制,烏江區轄5個人民公社和烏江鎮。83年至84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了鄉級人民政府,烏江區轄4個鄉和烏江鎮。

烏江鎮的發展

地處皖蘇交界與六朝古都南京緊鄰,緊依長三角地區的和縣烏江鎮,素有“金陵門戶”之美譽。早在兩千多年前,楚漢相爭的悲壯歷史就在這裡宣告結束,霸王項羽就在這裡自刎身亡。其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引來無數墨客騷人、諸多名家來此憑弔,如唐朝詩人張籍、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近代書豪范培開、當代草聖林散之都出生於烏江,留下他們奮鬥的足跡,而今古鎮烏江正沿著新世紀東向發展,加速融入長三角的改革步伐揚蹄奮進!榮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安徽省五大邊貿集鎮、安徽省勞務培訓基地。
走進古鎮烏江,展現在您眼前的是一幅動人的畫卷:宛如一條白練駟馬新河深情地環繞著烏江鎮,河面上汽笛長鳴,船帆點點;寬闊整潔的“井”字大街兩旁,商品雲集於市,人潮如織,聳立於鳳凰山上的霸王祠遠眺著花紅柳綠、美麗壯觀的駟馬山景區,南北對峙,一古一今,相映成趣。

和烏江亭有關的詩詞

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詩詞烏江亭賞析

烏江亭①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②,肯為君王卷土來③?
這首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項羽的霸業以“鴻門宴”為轉折,此後逐漸從頂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戰”,已經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徹底失敗的命運已經無可挽回了。項羽失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喪盡人心。更為可悲的是,他毫無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他臨死前的這番話,可為“壯士衰”作註腳,也可為“勢難回”作證明。所以,三、四句詩人進一步深入剖析:“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以辛辣的反問指出:即使項羽真的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拚死賣力嗎?“捲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
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譯文:經過戰爭的疲勞的壯士非常悲哀,中原一敗之後大勢難以挽回。即便江東的子弟現在還在,但是,誰能保證他們為了項羽而捲土重來?
疑難點注釋:①烏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縣烏江鎮,為項羽兵敗自刎之處。
②江東:指長江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區,是項羽起兵之地。
③肯:豈肯,怎願。
賞析點撥:這是針對杜牧的詩寫的一首詩,表現了王安石對項羽失敗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意思是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如果項羽能夠再回江東重整旗鼓的話,說不定還可以捲土重來。而王安石則根據自己的理解,認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江東子弟捲土重來,以為他們不一定再肯為戰爭賣命了。
題烏江亭②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疑難點注釋:1.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兵敗,烏江亭長備好船勸他渡江回江東再圖發展,他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乃自刎於江邊。
2.不期:難以預料。
3.包羞忍恥:意謂大丈夫能屈能伸,應有忍受屈恥的胸襟氣度。
4.江東:指江南蘇州一代。
[編輯本段]賞析:
此詩與前選《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構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並暗示關鍵在於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兒”呢?“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超過山河,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於“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後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採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捲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捲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餘,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議論不落傳統說法的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都與這首類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謂這首詩“好異而畔於理……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餘,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捲土重來,決矣。”清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中則反駁胡仔,說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其實從歷史觀點來看,胡氏的指責不為無由。吳景旭為杜牧辯護,主要因這首詩借題發揮,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可取的。 (陶道恕)
譯文:
戰爭的勝敗是很難預料的,
能夠經受失敗、挫折等羞辱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東的子弟中藏龍臥虎人才濟濟,
如果當年重返江東再整旗鼓,有朝一日捲土重來也是說不定的。
[編輯本段]作者
作者介紹
杜牧
(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台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