灝

灝(拼音:hào)是漢語常用字 ,最早出現於篆文 ,意思是水勢無邊際。通“浩”,形容空曠的樣子。是人名用字。 形聲字兼會意字。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基本信息

字源解說

小篆 灝 小篆 灝

“灝”從水,表示與水或其他液體有關;“顥”本指白頭人,引申泛指白色。“水”“顥”為“灝”,即為白色的液體。《說文·水部》:“灝,豆汁也。”“灝”的本義指豆汁,豆汁呈乳白色。“水”“顥”為“灝”,又意為白色的水體。水勢如果浩大,則遠看是白茫茫的一片。由此,“灝”又假借為“浩”,表示浩大。”“灝”又假借為“浩”,指水勢浩大、盛大。“灝瀚”就是指水勢廣大的樣子,並引申為廣大、眾多的意思;“灝茫”指水闊大蒼茫的樣子。當水勢浩大,並急速如飛時,流動的水如同白練般閃過人們的眼帘,浩浩蕩蕩,呼嘯而去。

形聲字兼會意字。篆文從水,顥聲,顥也兼表白色之意。隸變後楷書寫作灝。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形容 水勢無邊際。通“浩”。 onrushing 《金蓮記·賦鶴》:蘭橈桂棹隨波撣,秋水連天~。
廣大。 vast 《始得西山宴遊記》:悠悠乎與~氣俱而莫得其涯。灝漫(宏大);灝噩(博大)
空曠的樣子。
古人名用字。
豆漿soya bean milk《說文·水部》:灝,豆汁也。

(釋義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豆汁也。從水顥聲。乎老切。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胡老切《集韻》下老切《韻會》合老切,音皓。灝溔,水勢遠也。
又灝灝,夷曠也。《揚子·法言》商書灝灝爾。《注》灝灝,猶漫漫也。通作皡。
又《說文》豆汁也。《長箋》禮用豆汁沐發,故特製字。釋氏以灝浴身,故四月八月用豆浴佛。
又《集韻》古老切,音杲。
又《廣韻》《集韻》古禫切,音感。義同。

《說文解字》灝 《說文解字》灝
《康熙字典》 灝 《康熙字典》 灝
《說文解字》灝《康熙字典》灝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灝 字形對比 灝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灝 書寫演示 灝 書寫演示

音韻集匯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目聲調韻部註解
上古音系餘校疑字訛
廣韻 上聲 灝溔水勢逺 也
上聲豆汁
中原音韻蕭豪開一去聲
洪武正韻牋十三巧上聲
十三效去聲
分韻撮要第十二孤古故陽去夷曠也又水勢遠也

(參考資料: )

相關詞組

灝瀚瀚灝灝博灝灝灝露灝漫
灝氣灝汗灝噩灝溔淵淵灝灝

(參考資料: )

語言分類導航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凡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語言。據德國出版《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現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種語言。在這些語言中,約有1400多種還沒有被人們承認是獨立的語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語言。
文字符號方言俚語
民族語言瀕危語言肢體語言各國語言

拼音是hao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