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

薅,漢字,讀hāo。是去掉之意。如薅草,即拔草。在東北、中原等地較為常見。《詩·周頌·良耜》寫道:“其鎛斯趙,以薅荼蓼”。

基本信息

相關解釋

五筆86:AVDF
五筆98:AVDF
倉頡:TVMI
鄭碼:EZGD,U:8585,GBK:DEB6
四角號碼:44443
UniCode:CJK統一漢字U+8585
五行:木
筆順編號:1225311311534124
筆順讀寫:橫、豎、豎、撇點、撇、橫、橫、撇、橫、橫、豎提、撇、捺、橫、豎鉤、點
基本釋義
(1)拔除田草【weed;pullup;pullout】。如:薅馬(古代農具的名稱。專用於除草);薅草(除草);薅鋤(除草鋤地);薅耨(除草)。~草;~鋤。〈動〉薅hāo拔,去掉:~草培土
(2)泛指拔去【pullout】。如;薅鬍子(拔鬍鬚);薅菜苗兒;薅秧(拔秧苗)
(3)【方】:揪【holdtight】。如:薅師傅的鬍子;薅下幾根頭髮;薅走了軍帽;薅住領子
(4)薅有連根拔起之意。如:薅草、薅幾顆菜、薅毛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呼毛切《正韻》呼高切, 音蒿。《說文》拔去田草也。《詩·周頌》以薅荼蓼。 《說文》亦作茠。《集韻》或作 鎒 。

方言集匯

◎ 粵語:hou1

◎ 客家話:[海陸豐腔] hau1 gau1 [客英字典] gau1 [台灣四縣腔] hau1 gau1 [梅縣腔] gau1

常用詞語

詞組 拼音 釋義
科薅 kē hāo 1.修剪枝蔓﹐芟除蕪穢。
苗薅 miáo hāo 1.除去禾苗間的雜草。亦比喻平定地方叛亂。
薅刀 hāo dāo 1.鐮刀。
薅惱 hāo nǎo 1.麻煩;騷擾。 2.煩惱。
薅櫛 hāo zhì 1.清除整治。
薅田 hāo tián 1.耘田。
薅耨 hāo nòu 1.除草。
薅草 hāo cǎo 1.除草。
薅馬 hāo mǎ 1.農具名。耘禾時所乘的竹馬。

漢語大詞典

[《廣韻》呼毛切,平豪,曉。]

亦作“ 茠2 ”。

1.除去雜草。《詩·周頌·良耜》:“其鎛斯趙,以薅荼蓼。” 朱熹 集傳:“薅,去也。”《國語·晉語五》:“ 臼季 使,舍於 冀 野, 冀缺 薅,其妻饁之。” 韋昭 註:“薅,耘也。”《漢書·王莽傳中》:“予之南巡,必躬載耨,每縣則薅,以勸南偽。” 顏師古 註:“薅,耘去草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水稻》:“稻苗漸長,復須薅;拔草曰薅。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

2.泛指拔去。 唐 韓愈 《司徒兼侍中贈許國公神道碑銘》序:“自吾舅歿,五亂於 汴 者,吾苗薅而發櫛之,幾盡。” 明 方孝孺 《林泉讀書齋銘》:“內剗其穢,外薅其戕,不吝以虧,不驕以亢。”《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 鄧九公 哈哈大笑道:‘師傅又錯了?……薅你師傅的鬍子好不好?’” 孫犁 《白洋淀紀事·村歌上篇》:“到地里,無非是鋤個小苗兒,卡個棉花叉兒,薅個菜苗兒,摘個豆角兒。”

3.方言。揪。如:薅走了司機戴的羊剪絨皮帽。

【薅刀】鐮刀。 李憲華 《趕早送菜進北京》詩:“兵馬列成陣,嚓嚓嚓……手持薅刀忙不停。”

【薅田】耘田。 元 王禎 《農書》卷十三:“ 曾氏 《薅鼓序》云:‘薅田有鼓,自入 蜀 見之,始得集其來,既來則節其作,既作則防其笑語而妨務也。’”《人民日報》1953.12.5:“別人在薅田追肥,他卻只上了三斤硫酸銨就算事。”

【薅草】除草。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水田自犂地而浸種,而插秧,而薅草,而車戽,從夏訖秋,無一息得暇逸,而其收穫亦倍。”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說文》:薅,拔去田草也……今 山西 、 淮 西、 淮 南,皆謂刈草為薅草。” 草明 《乘風破浪》六:“地里有一群人在薅草,不知他們在樂什麼,不時傳過來格格的笑聲。”

【薅馬】農具名。耘禾時所乘的竹馬。

【薅惱】1.麻煩;騷擾。《水滸傳》第二回:“這廝們大哥,必要來薅惱村坊。”《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只是我在此住了多年,從不曾薅惱鄉鄰,欺壓良賤,你們無端的來擾害我家,是何原故?”2.煩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念秧》:“生平不習跋涉,撲面塵沙,使人薅惱。”

【薅鋤】1.除草用的短小鋤。2.除草鋤地。《人民日報》1971.3.8:“說什麼‘薅鋤是薅鋤,教書是教書,井水不犯河水。’”

【薅耨】除草。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詩之四:“朝朝荷鋤往,薅耨忘疲倦。”

【薅櫛】清除整治。 清 錢謙益 《巡撫雲南錢公神道碑銘》:“薅櫛滋勤,揃刈斯舉。”

hao的漢字

茠、蒿、薅、薧、嚆、乚、毜、皋、蚝、毫、椃、嗥、獆、貉、豪、獔、噑、嘷、獋、儫、濠、壕、嚎、蠔、籇、譹、好、郝、號、好、昊、昦、侴、秏、悎、耗、哠、浩、恏、晧、淏、傐、皓、鄗、聕、號、滈、暤、暭、皞、皜、澔、鎬、薃、皡、曍、皥、顥、顥、鰝、灝、灝、竓

拼音是hao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