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西路

淮南西路

淮南西路始建制,首府治壽州(後升為壽春府),以壽州、廬州(南宋首府)、蘄州、和州、舒州(後升為安慶府;)、濠州、光州、 黃州、無為軍來屬。 ;後於宋朝滅亡後劃入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崇寧(1102年-1106年)年間, 淮南東西兩路人口總計達到130萬。

簡介

淮南西路(簡稱淮西)

北宋-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公元1111)北宋-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公元1111)
南宋-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公元1208)南宋-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公元1208)
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 的一個地方行政區。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淮南西路始建制,首府治壽州(後升為壽春府),以壽州、廬州(南宋首府)、蘄州和州舒州(後升為安慶府;)、濠州光州黃州無為軍來屬。 ;後於宋朝滅亡後劃入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崇寧(1102年-1106年)年間, 淮南東西兩路人口總計達到130萬。

建制沿革

北宋時範圍基本繼承了唐代的淮南道的東部,大致包括今天安徽省的中部,湖北省的東南部以及河南省的東南部。
南宋建炎衣冠南渡,淮南兩路建制仍在,但成為宋金交戰的主戰場之一, 淮河成為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的邊界線。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南宋定淮南西路治廬州,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議和,以淮河為界,淮南東路亳州宿州及淮南西路壽春府下蔡縣淪於金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淮南西路徙治和州;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降壽春府為安豐軍壽春由於地處邊境,從此地位下降;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南西路仍徙治廬州。

行政區劃

府、州、軍 附郭縣
壽春府 壽春縣 下蔡縣(南宋歸金國) 安豐縣霍丘縣
廬州 合肥縣 舒城縣慎縣
蘄州 蘄春縣 蘄水縣廣濟縣黃梅縣羅田縣
和州 歷陽縣 含山縣烏江縣
舒州 懷寧縣 桐城縣宿松縣望江縣太湖縣同安監
濠州 鍾離縣 定遠縣
光州 定城縣 固始縣光山縣仙居縣商城縣
黃州 黃岡縣 黃陂縣麻城縣
無為軍 無為縣 巢縣廬江縣
六安軍 六安縣 霍山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