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獅螺

海獅螺

海獅螺俗稱海絲螺、織紋螺、麥螺或白螺,有些地方還稱作割香螺、小黃螺、甲錐螺。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盛產於廣東、浙江、福建沿海。其外形特徵表現為尾部較尖,螺體細長,長度約1厘米,寬度約0.5厘米。

基本信息

簡介

海獅螺海獅螺
海獅螺(英文名Nassariidae),俗稱海絲螺、織紋螺麥螺或白螺,有些地方還稱作割香螺、小黃螺、甲錐螺。

分布及特性

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盛產於廣東、浙江、福建沿海。其外形特徵表現為尾部較尖,螺體細長,長度約1厘米,寬度約0.5厘米。

據說,福建省沿海居民一直都很喜歡炒海獅螺這種小海味,特別是莆田,家鄉人都認為它是下酒的好菜,尤其在端午節前後都愛食用海獅螺。

炒熟的麥螺顏色層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圓潤,較易吸吮,吃起來肉質嫩滑,略帶筋道,絲絲鮮香,回味無窮,越吃越上癮。

食用海獅螺的多是東南沿海地區,在福建莆田民間甚至還流傳著吃螺過節的習俗。

毒性

近期我國不少地方都發生因食用海獅螺而中毒的事件,造成人員中毒死亡的嚴重後果。溫嶺市、玉環縣近年曾連續發生幾起食用海獅螺中毒事件,但部分民眾仍心存僥倖地食用,給食品衛生安全帶來極大隱患。

每年夏季都是織紋螺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往年福建省的其它地區就有發生過織紋螺中毒的事件,中國國家有關部門已明確禁止銷售經營織紋螺。

有關資料表明,海獅螺本身無毒,其致命毒性是由於海獅螺攝食有毒藻類、富集和蓄積藻類毒素而被毒化,在其生長過程中附集了有毒藻類的一些神經麻醉毒素。近年來,由於海洋環境受到污染,“赤潮”頻發,使海獅螺體內“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經檢測,該毒素對人體的經口致死量為0.54—0.9毫克,一顆小小的海獅螺很可能致人死命。

海獅螺因其體內含有“石房哈毒素”,人食用後會因神經傳導中斷而中毒,可引起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狀,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

危害

近年來,由於海洋環境受到污染,“赤潮”頻發,使織紋螺體內“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經檢測,該毒素對人體的經口致死量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說,一顆小小的海獅螺就有可能致人喪命。

每年夏季都是海獅螺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往年福建省的其它地區就有發生過海獅螺中毒的事件,中國國家有關部門已明確禁止銷售經營海獅螺。
就診

海獅螺種類繁多不易辨別,若自己不懂得辨別,建議不要購買食用螺類產品,誤食海獅螺後,如發生口唇麻木等類似神經系統症狀的,須立即到醫院就診。

現在海獅螺體內的毒素,還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

台灣貝類(—)

台灣貝類近600多種,台灣北岸及東岸的岩礁地型,離島由火山岩形成的蘭嶼,玄武岩所形成的澎湖群島貝類動物,這些岩岸潮間帶的貝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為潮間帶介於漲潮和退潮之間所海水淹沒的地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