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春

海棠春,詞牌名,又名“海棠花”“海棠春令”“神清秀”等。以秦觀(一作無名氏)《海棠春·流鶯窗外啼聲巧》為正體,雙調四十八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另有雙調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三仄韻;雙調四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變體。代表作品有吳潛《海棠春·已未清明對海棠有賦》等。

詞牌沿革

《詞譜》卷七:“此調始自秦觀,因詞中有‘試問海棠花,昨夜開多少’句,故名。馬莊父詞名‘海棠花’,史達祖詞名‘海棠春令’。”馬鈺詞更名“神清秀”。

海棠素有“國艷”之譽,是中國的特有植物。人們不僅稱讚海棠是“百花之尊”,同時將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麗和萬事吉祥的象徵。調名本意即詠海棠花競開的春色。此調與“後庭花”調之別名“海棠花”調不同。

“海棠春”是北宋後期民間新聲。《詞律》於《海棠春·流鶯窗外啼聲巧》後段斷句為“宿酲未解宮娥報韻道別院讀笙歌會早韻”,於是《詞譜》沿誤而將吳潛一詞列為別體。吳潛《郊行》詞云:“天涯芳草迷征路。還又是、匆匆春去。烏兔里光陰,鶯燕邊情緒。雲梢霧末,溪橋野渡。儘是春愁落處。把酒勸斜陽,小向花間住。”此詞與秦觀詞格律全同,是為一體。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四十八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以秦觀《海棠春·流鶯窗外啼聲巧》為代表。此調以此詞為正體,若吳詞之攤破句法、馬詞之減字,皆變體也。或疑此詞換頭亦可照吳詞點定四字兩句、六字一句,然有史達祖詞可證,則固七字兩句也。 史詞前段第二句“錦宮外煙輕雨細”,“宮”字平聲,“雨”字仄聲。換頭兩句“燭花偏在紅簾底,想人怕春寒正睡”,“偏”字、“人”字俱平聲。

變體一,雙調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後段五句三仄韻。以吳潛《海棠春·郊行》為代表。此亦秦詞體,惟換頭攤破七字兩句,作四字兩句、六字一句異。

變體二,雙調四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以馬子嚴《海棠春·春景》為代表。此即秦詞體,惟前後段第二句各減一字,作六字句異。

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例詞:《海棠春·流鶯窗外啼聲巧》

中平中仄平平 ,中中仄讀中平中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

流鶯窗外啼聲,睡未足、把人驚。翠被曉寒輕,寶篆沈煙

仄平中仄平平 ,仄中仄讀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宿酲未解宮娥,道別院、笙歌宴。試問海棠花,昨夜開多

變體一

格律對照例詞:《海棠春·郊行》

平平平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天涯芳草迷征,還又是、匆匆春。烏兔里光陰,鶯燕邊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雲梢霧末,溪橋野,儘是春愁落。把酒勸斜陽,小向花間

變體二

格律對照例詞:《海棠春·春景》

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柳腰暗怯花風,紅映鞦韆院。歸逐雁兒飛,斜撼真珠

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滿林翠葉胭脂,不忍頻頻覷。護取一庭春,莫彈花間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

典範詞作

宋·秦觀《海棠春·流鶯窗外啼聲巧》

宋·吳潛《海棠春·郊行》

宋·吳潛《海棠春·已未清明對海棠有賦》

宋·馬子嚴《海棠春·春景》

元·洪希文《海棠春·剖瓜》

明·屈大均《海棠春·清簫未弄腸先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