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春·落紅片片渾如霧

海棠春·落紅片片渾如霧

《海棠春·落紅片片渾如霧》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此詞是詞人對自己與戀人春夜約會情景的描寫。上闋,詞人寫的赴約途中所見之景,下闋寫的是詞人在約定的地點等待戀人到來的情景。全詞清新雅致,哀而不怨,意境優美,宛如畫出。

作品原文

海棠春

落紅片片渾如霧,不教更覓桃源 路。香徑 晚風寒,月在花飛處。

薔薇影暗空凝貯 。任碧颭 輕衫縈住。驚起早棲鴉,飛過鞦韆去。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海棠春:始自秦觀,後用為詞牌。雙調四十八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

(2)桃源:即桃花源,後代指理想的境界。

(3)香徑:指滿地落花的小路。

(4)凝貯:凝望佇立。

(5)碧颭(zhǎn):指搖動著的花枝花葉。

白話譯文

落花紛紛,如霧氣般迷濛,讓人禁不住去尋覓那世外桃源。花間小徑,晚風輕寒,將落花吹到月光底下。

牆壁上薔薇的倩影里,有人默默地佇立凝望著這一切,任憑搖動的花枝花葉掛住了衣衫。早醒的烏鴉突然被驚起,扇動著翅膀掠過鞦韆,向遠處飛去。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已無從考證,可以肯定的是,在當時急功近利的社會背景下,有很多人為了追求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放棄了自由,放棄了自我,納蘭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相反,他嚮往著世外桃源,於是,在一個春夜,他藉助男主人公盼望心上人到來這一主題創作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海棠春》看似寫景,實則抒情,納蘭的心在這首詞里表露無遺,他想要逃離這紛繁的俗世,想要去一個清淨的地方安度餘年。

“落紅片片渾如霧”,開篇首句意境優雅,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嚮往。可接下來的一句“不教更覓桃源路”卻把幻想拉回現實,雖然良辰美景,雖然忍不住使人想要遭尋那桃花源的影蹤,但入口處到底在哪裡呢。於是引得一片哀嘆。

知己是一個男人最好的解憂酒,可惜納蘭沒有,所以,任憑“驚起早棲鴉,飛過鞦韆去”,他也只能是在大片大片的憂傷中,沿著自己的軌跡,掉入灰暗的深淵,無法逃脫。這是一道美麗的疤痕,讓納蘭一生都在寫著絢爛孤寂的詩詞。

這首詞寫一位男子月夜等待愛人的情景,意象含蓄優美。落花片片飛舞,在月下,色彩朦朧,模糊不清,因此使落花周圍似罩了一層霧氣,在月光的照射下,異常美麗。這位男子站在薔薇的花陰里等待愛人的到來,碧枝輕顫,與被風吹拂的衣衫沾惹纏綿,月亮更加明亮,烏鴉被月光和碧枝的顫動驚醒,飛到鞦韆那邊去了。

全詞似乎只在寫景,沒有寫男子的動作神態,但花月交映,花影搖曳,烏鴉飛過,恰象徵了靜立月下薔薇畔男子內心盼望愛人來到的焦急心情,寫得極富有特色。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暮春的月夜,詩人等待著他所愛的人,可是一直沒有等到。全詞以‘空凝佇’三字為眼,意境含蓄。”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58),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公元1676年(康熙15年)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1685年(康熙24年)患急病去世,年僅31歲。納蘭性德去世後,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