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春睡圖》

《海棠春睡圖》由當時身在台北的張大千托其女於1982年底轉贈給了成都的張采芹先生。該畫作表達了張大千對於四川老家和老朋友們的思念之情。

簡介

張大千的《海棠春睡圖》創作於1982年底,當時張大千已經處於生命的最後階段,這幅《海棠春睡圖》是贈送給張采芹先生的。畫上的折枝海棠設色艷麗形態嬌媚,題詩表現了當時身居台北的張大千對於四川老家和老朋友們的思念之情。圖上的題款寫道:“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寫呈采芹道兄賜留,老病纏身,眼昏手掣,不足辱教,聊以為念耳。大千弟爰,八十有四歲,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題款寫明了《海棠春睡圖》的創作背景和張大千垂垂老矣的身體狀況。

創作經歷

《海棠春睡圖》《海棠春睡圖》

據張采芹之子張思孝老人介紹,張大千的《海棠春睡圖》創作於1982年底,當時張大千已經處於生命的最後階段,這幅《海棠春睡圖》是贈送給張采芹先生的。畫上的折枝海棠設色艷麗形態嬌媚,題詩表現了當時身居台北的張大千對於四川老家和老朋友們的思念之情。圖上的題款寫道:“七十一年壬戌四月寫呈采芹道兄賜留,老病纏身,眼昏手掣,不足辱教,聊以為念耳。大千弟爰,八十有四歲,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題款寫明了《海棠春睡圖》的創作背景和張大千垂垂老矣的身體狀況。當時身在台北,處於生命彌留階段的張大千如何將《海棠春睡圖》轉送給張采芹的呢?張思孝透露,父親張采芹和張大千的友情延續了漫漫一生,從上世紀20年代起,張采芹和張大千就結成筆墨之交。有一次,張大千偶得一隻毛色雪白的鳥,立刻邀請張采芹賞鳥,二人當場為這隻鳥即興作畫,後被命名為《雪鴉圖》。1982年底,張大千的女兒張心慶從中國台灣繞道美國,專程到成都將《海棠春睡圖》送給張采芹。張思孝說:“《海棠春睡圖》和《雪鴉圖》在我家已經有幾十年保存歷史,看著這兩幅畫我們會經常思念父親和大千先生。我們會一直保存下去。”

評價

張大千晚年遺作是張大千繪畫生涯中最珍貴的創作,目前為止張大千大部分遺作都保留在台北市故宮博物館裡,遺留在內地的畫作絕大部分是張大千早年的作品,因此這幅《海棠春睡圖》顯得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其二哥張正蘭,即是著名的畫虎大師張善子。他們的畫室名“大風堂”。張大千的一生,才華橫溢,極富傳奇,建樹甚偉,貢獻極巨,聲名遐邇。張大千幼時,家貧,曾隨母、姊、兄學畫,打下了繪畫基礎。後入重慶求精中學讀書,18歲時,張大千隨兄張善子赴日本留學,學習染織,兼習繪畫。20歲時,張大千由日本回國,寓居上海,曾先後拜名書法家曾農髯、李瑞清為師,學習書法詩詞。接著因婚姻問題,削髮出家,當了一百多天和尚。還俗後,即以其佛門法名“大千”為號,從此全身心致力於書畫。張大千因受曾、李二師影響,曾廣泛學習唐宋元明清中國傳統繪畫,尤得石濤等大師神髓,被國內外藝壇稱為“當代石濤”。其畫路寬廣,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等,無所不工。其工筆寫意,俱臻妙境。特善寫荷花,獨樹一幟。20年代,他與其兄張善子,被稱為中國畫壇的“蜀中二雄”。30年代,他與北方大畫家溥儒(心畲)齊名,被稱為中國畫苑的“南張北溥”,被國立中央大學聘為藝術教授。徐悲鴻曾盛讚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40年代,張大千自費赴敦煌,耗時三年大量臨摹了石窟壁畫,並將之宣傳介紹,使敦煌藝術寶庫從此為國人和世界廣為矚目。從此,張大千的畫風也為之一變,善用復筆重色,高雅華麗,瀟灑磅礴,被譽為“畫中李白”、“今日中國之畫仙”。1949年,張大千赴印度展出書畫,此後便旅居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地,並在世界各地頻頻舉辦個人畫展。他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與西畫泰斗畢卡索齊名,被稱為了“東張西畢”。他榮獲了國際藝術學會的金牌獎,被推選為“全世界當代第一大畫家”,並被世界輿論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中國畫大師”,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巨大榮譽。張大千晚年,仍孜孜不倦從事中國畫的開拓與創新,在全面繼承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潑墨、潑彩、潑寫兼施等新貌,給中國畫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廣泛而深遠。張大幹長期旅居海外,愛國懷鄉之心濃烈。1976年,返回台北定居,完成巨作《廬山圖》後,不幸於1983年病逝,享年85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