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武器

海嘯武器

海嘯是由風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巨浪並伴隨巨響的自然現象,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海嘯武器是科學家構想中的一種具有大規模摧毀能力的氣象武器。利用核武器人為的製造海嘯,從而造成巨大的破壞能力。

概述

海嘯海嘯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自然現象,能捲起波高數十米的“水牆”。這種“水牆”內含極大的能量,衝上陸地後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對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摧殘。科研人員深信,一旦這種武器進入戰場,將衝垮敵方海岸設施,使其海軍受到嚴重損失或不能及時出海作戰。

各國研製歷史

美國

資料稱,1965年夏天,美國在南太平洋的比基尼島試爆氫彈,結果,在距爆炸中心500米的海域突然掀起60米高的海浪,離開爆炸中心1.5公里之後,仍形成浪高達15米的海嘯。該事件引發了美國軍事科學家們研製海嘯武器的興趣。自此,美軍就秘密實驗在海底引爆強大炸彈以形成大海嘯。

1998年7月,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大海嘯,造成8千多人死亡,有人在海嘯發生前一刻拍到天空中出現火球的畫面,就被人懷疑是強大炸彈被引爆。

前蘇聯

核爆炸核爆炸
20世紀60年代,蘇聯科學家在進行地下核爆炸效應試驗時發現,在進行地下核試驗後若干天,往往在距離實驗地點數百公里乃至數千公里外的某個地區會發生強烈的地震。通過對大量試驗數據的分析,科學家們證實了這些地震與核爆炸有關係。蘇聯軍方意識到:如果對此加以利用,地下核衝擊波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致命的武器,這無疑是一種殺傷力巨大、且足以癱瘓對方國民經濟的戰略武器

在蘇聯科學院院士安德烈·薩哈羅夫的率領下,大批蘇聯科學家投入了“大地構造武器”(即地震武器)的研製工作。薩哈羅夫主張:一旦美蘇開戰,蘇聯應在第一時間內在美國海岸深水區投擲熱核炸彈。但是經過大量精密的計算後,蘇聯人失望地發現,由於北美大陸架的延長線過長且水深不夠,在這裡進行水下攻擊的構想很難變為現實。於是,這項計畫暫時擱淺。

然而,蘇聯有關地震武器的研究工作並未就此罷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大洋深處。20世紀70年代,蘇聯情治單位獲得信息:美國人正在探測太平洋深處的地層斷口,有可能藉此發動一場地球物理大戰。為防止美國人先下手為強,蘇聯領導人命令克格勃在海底先行安放兩枚核彈,以便在“必要”時搶先引爆核彈,在加利福尼亞海岸引發海嘯。

蘇聯在地震武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克里莫夫曾自信地說:“如果我們願意的話,不但可以在可能發生地震的地方引發地震,而且還可在不大可能發生任何地震的地方引發地震。”但是,由於蘇聯解體,這項毀滅性試驗也被迫中止了。

紐西蘭“海豹”計畫

2012年12月底,紐西蘭作家雷·瓦魯為新書準備資料時偶然發現,紐西蘭國家檔案館一些軍事檔案顯示,美國和紐西蘭在二戰期間曾秘密測試“海嘯炸彈”,試圖以引發潮汐波方式摧毀沿海城市。這一行動1944年6月啟動,當時屬高度軍事機密,代號“海豹計畫”。

計畫前,名為E·A·吉布森的美國海軍軍官注意到,清理一些太平洋島嶼附近珊瑚礁的爆破有時會產生大浪,因而構想到製作“海嘯炸彈”的可能性。“海豹”計畫引爆大約3700顆水底炸彈,地點位於新喀里多尼亞和奧克蘭附近。測試顯示,“海嘯炸彈”可行。一連串10次海底爆炸可能觸發大約10米高海嘯,淹沒一座小型城市。

瓦魯稱,整個計畫於1945年初擱置。紐西蘭當局上世紀50年代停止發布這一計畫的測試報告。

氣象武器發展現狀

現今社會,國際公約禁止作戰雙方使用“氣象武器”,但一些國家沒有停止奪取“制氣象權”的競爭,在美軍報告《天氣-戰鬥力的倍增器:2025年擁有天氣武器》中,明確將氣象分析與技術列為重點發展的武器技術之一,並預測其作戰力量有望於2025年在一個中等範圍(小於200平方公里)內控制戰場天氣。

據英國《焦點》月刊報導,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軍收集、整編了全世界上千個機場的氣象資料,並定期修正。美軍先後投資進行過數十個秘密的氣象研究項目,其中包括製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計畫”、製造雷電的“天火計畫”和在颶風周圍實施人工降雨以改變風暴方向的“暴風雨計畫”等。

未來軍事戰爭中的新概念武器

智慧型武器指的是具有人工智慧的武器,通常由信息採集與處理系統、知識庫系統、輔助決策系統和任務執行系統等組成。能夠自行完成偵察、搜尋、瞄準、攻擊目標和收集、整理、分析、綜合情報等軍事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