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斷層

活動斷層

活動斷層,是晚第四紀以來有活動的斷層。活動斷層現今仍在活動或近代地質時期曾有過活動,將來還可能重新活動。斷層類型很多,規模差別極大,形成機制和構造背景各異,因此,研究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斷層研究的首要環節是要識別斷層和確定斷層的存在。雖然斷層可以通過分析和解譯航衛片、物探圖、地質圖和有關資料得以確定或推定。但識別和確定斷層存在的主要方式是進行野外觀測。

簡介

活動斷層活動斷層

活動斷層,是晚第四紀以來有活動的斷層。活動斷層現今仍在活動或近代地質時期曾有過活動,將來還可能重新活動。斷層類型很多,規模差別極大,形成機制和構造背景各異,因此,研究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斷層研究的首要環節是要識別斷層和確定斷層的存在。雖然斷層可以通過分析和解譯航衛片、物探圖、地質圖和有關資料得以確定或推定。但識別和確定斷層存在的主要方式是進行野外觀測。

21世紀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國家擬建設一大批重大生命線工程、核電工程等基礎設施,均需考慮地震安全問題,而地震安全性評價最基礎的問題是正確認識活動斷層的位置、規模和發生地震的潛在危險性。中國已知的主要活動斷層有400餘條。

此前僅對其中45條主要活動斷層進行過探查與填圖,這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基礎建設和防震減災的需要。因此,實施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斷層探查與研究計畫,分階段完成中國大陸3大地震構造區(帶)活動斷層探查已是當務之急。作為中國地震科學研究重大計畫“喜馬拉雅計畫”。

分類

活動斷層活動斷層

1、按力學性質分類
依據安德森為三類,即正斷層、逆斷層及平移斷層。斷層可按其破壞的力學機制區分型和主應力軸間的關係。通常在地殼壓縮的地區(例如造山帶)容易產生逆斷層;在地殼伸張的地區(例如中洋脊),容易產生正斷層。平移斷層則發生在壓縮區與伸張區的轉移帶或各區內部局部應力狀況變化之處。
2、按活動時代分類
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地質調查所在編制活斷層地質圖時,對於活動時代的分類略有不同。雖然在分類上未趨於一致,但仍可歸納為下列主要的四類:(1)歷史時期(隨世界各地歷史的長短而定)的斷層;(2)全新世(約一萬年以來)的斷層;(3)第四紀(約200萬年以來)的斷層;(4)第四紀以前的斷層。

第四紀以前的斷層通常不被認為是活斷層。第四紀斷層則在某一些國家是被視為活斷層的。但是在台灣這種地質作用變化快速的地區,第四紀早期活動過的斷層,並不一定都在第四紀晚期持續活動,故不一定可視為活斷層。全新世活動過的斷層則一般均被認定為活斷層,世界各地少有例外。
3、按滑移速率分類
松田級,並以滑移速率(sliprate)區分活動度如下:
(1975)建議斷層活動度可區分為AAA、AA、A、B及C五
AAA級(活動度極高):1000-100公尺/1000年
AA級(活動度甚高):100-10公尺/1000年
A級(活動度高):10-1公尺/1000年
B級(活動度中等):1-0.1公尺/1000年
C級(活動度低):0.1-0.01公尺/1000年

目前,美國及中國大陸亦均採用松田的分級方法。活動度極高者,僅發生於板塊隱沒帶;活動度甚高的斷層,發生於主要板塊之交界,地形特徵非常明顯;活動度高之斷層,常可測得地震,偶而中斷;活動度中等之斷層,地形上有中等至明顯之特徵;活動度低之斷層,在地形上僅有稀少之斷層活動證據。美國加州的聖安地列斯斷層平均每年滑移量在3公分以上,屬於活動度甚高的斷層。台灣東部的縱谷斷層平均每年滑移量約在3公分左右,亦屬於活動度甚高的斷層。
4、按切穿深度分類
若按切穿深度分類,斷層可區分為四種類型:
(1)岩石圈斷層:切穿岩石圈而達到軟流圈,為大地構造一級單元的邊界,重磁力異常梯度帶及地震帶;
(2)地殼斷層:切穿地殼而達到莫荷界面,為大地構造二級單元的邊界,重磁力異常梯度帶及地震帶;
(3)基底斷層:切穿上部地殼花崗岩質地層而達到康拉德面,為大型構造盆地邊界、磁力異常帶和地震帶
(4)蓋層斷層:切穿沉積蓋層達到基底,常表現出地形差異。
這四種深度不同的斷層,有的可以切穿到地表,有的只發育在相應層圈而隱伏在地下。

5、按滑動型式分類
按滑動力學中粘滑(stickslip)及蠕滑(stablesliding)的不同,可將活斷層分為粘滑斷層及蠕滑斷層。
粘滑斷層內部一般含有較少的斷層泥,兩側岩盤並時有突起(asperity),故滑動時粘滯性高。在一定的區域位移速率下,它會有一個長時間的不動期,然後再來一個短時間的滑動期。這個滑動會釋放先前所蓄積的應變能,並以彈性波向四面八方傳遞,這也就是地震。蠕滑斷層的內部一般含有較厚的斷層泥,因斷層泥的強度極低,故絕大部份時間是處於塑性流狀態,滑動平穩,不會有地震發生或僅有極微小的地震發生。

目前學界瞭解,絕大部份的活斷層是屬於粘滑斷層,僅有極少部份是屬於蠕滑斷層。世界上較有名的蠕滑斷層是美國加州聖安地列斯斷層中段Parkfield北邊的一個分段。台灣東部的縱谷斷層在玉里附近的一個分段,目前亦被認為是蠕滑斷層。
6、按斷層與地震的關聯分類
考慮斷層與地震的關聯,可分出地震斷層(earthquakefault)及震源斷層(seismogenicfault)兩類。地震斷層是地震發生時在震央地區因地層強烈扭曲變形而產生的地表斷裂,它不一定是釋放應變能的主要斷層。震源斷層就是地震時釋放應變能的主要斷層,它不一定是露出於地表。

台灣嘉義地區,在西元1906年曾發生一大規模地震,震後地表出現一條斷層,長達13公里,最大位移達水平2.4公尺,垂直1.8公尺。這一條斷層即是地震斷層,但是不是一條震源斷層,學界看法仍未一致。

斷層標誌

活動斷層活動斷層

地貌標誌
斷層崖:由於斷層兩盤的相對滑動,斷層的上升盤常常形成陡崖,這種陡崖稱為斷層崖。盆地與山脈間列的盆嶺地貌是斷層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實例。

斷層三角面:斷層崖受到與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蝕切割,乃形成沿斷層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斷層三角面。

地貌標誌
錯斷的山脊:往往是斷層兩盤相對平移的結果。
橫切山嶺走向的平原與山嶺的接觸帶:往往是規模較大的斷裂。
串珠狀湖泊窪地:往往是大斷層存在的標誌。這些湖泊窪地主要是由斷層引起的斷陷形成的。
泉水的帶狀分布:往往也是斷層存在的標誌。念青唐古拉南麓從黑河到當雄一帶散布著一串高溫溫泉,是現代活動斷層直接控制的結果。
水系特點:斷層的存在常常影響水系的發育,引起河流的急劇轉向,甚至錯斷河谷。

構造標誌
如果線狀或面狀地質體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斷、錯開,不再連續,說明有斷層存在。為了確定斷層的存在和測定錯開的距離,在野外應儘可能查明錯斷的對應部分。構造強化是斷層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據。構造強化現象包括有:岩層產狀的急變和變陡;突然出現狹窄的節理化、劈理化帶;小褶皺劇增以及擠壓破碎和各種擦痕等現象。構造透鏡體斷層作用引起構造強化的一種現象。斷層帶內或斷層面兩側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鏡狀角礫塊體,長徑一般為數十厘米至二、三米。構造透鏡體有時單個出現,有時成群產出。構造透鏡體一般是擠壓作用產出的兩組共軛剪節理岩石切割成菱形塊體後,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鏡體長軸和中軸的平面,或與斷層面平行,或與斷層面成小角度相交。在斷層帶中或斷層兩側,有時見到一系列複雜緊閉的等斜小褶皺組成的揉褶帶。揉褶帶一般產於較弱薄層中,小褶皺軸面有時向一方傾斜,有時陡立,但總的產狀常常與斷層面斜交,所交銳角一般指示對盤運動方向。
斷層岩的發育和較廣泛產出也是斷層存在的良好判據。

地層標誌
地層的重複和缺失是識別斷層的主要依據。

岩漿活動和礦化作用標誌
大斷層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斷裂常常是岩漿和熱液運移的通道和儲聚場所,因此,如果岩體、礦化帶或矽化等熱液蝕變帶沿一條線或帶斷續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斷層或斷裂帶存在。一些放射狀或環狀岩牆也指示放射狀斷裂或環狀斷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標誌
如果一個地區的沉積岩相和厚度沿一條線發生急劇變化,可能是斷層活動的結果。斷層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控制沉積盆地和沉積作用的同沉積斷層的活動,引起沉積環境沿著斷層發生明顯變化,岩相和厚度因而發生顯著差異;另一種情況是,斷層的遠距離推移,使相隔甚遠的岩相帶直接接觸。查明和確定斷層是研究斷層的基礎和前提。在地質調查中,應注意觀察、發現和收集指示斷層存在的各種標誌和跡象,同時結合其他地質條件和背景加以綜合分析。

調查方法

活動斷層活動斷層

1、古地震事件的辨認
(1)地形面錯移
(2)地層錯移與層厚變化

(3)多重斷層崖錐堆積層的發育
(4)砂層的液化(liquifaction)現象
(5)湖成泥層的搖變(thixotropy)現象
(6)斷層帶被地表物質充填的現象。

2、定年方法
(1)熱螢光(TL)定年
(2)電子自鏇共振(ESR)
(3)核飛跡定年
(4)鈾系列定年
(5)鈾趨勢定年
(6)Th-230定年
(7)Be-10,Al-26及He-3定年
(8)生物地層之套用
(9)古地磁地層之套用
(10)胺基酸地層(aminostratigraphy)之套用
(11)鍶同位素地層之套用
(12)樹輪之套用
(13)湖輪(varves)之套用
(14)風化殼(weatheringrind)之套用
(15)古土壤(pedogenicsoil)之套用
(16)崖地形擴散模式(diffusionmodel)之套用

3、活斷層的調查順序
活斷層的調查順序可比照一般的地質調查順序來進行。愈是在前面的階段,調查的範圍(cov-erage)愈廣,精度(precision)及程度(extend)則愈低而簡略;愈是在後的階段,調查的範圍則愈小,精密及程度上則愈高而密集。調查作業的順序若按照這個原則來辦,多能順利進行。反之,則可能發生一些不必要的困難,而致浪費時間與金錢。例如許多人都瞭解,調查活斷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挖掘槽溝及定年,直接了當地來查明斷層的活動年代。但是,若先前作業未能配合,則可能發生找不到斷層,或未能找到斷層帶內的活動分支(activebranch)或找到斷層但因沒有適當的年輕地層覆蓋而致不能決定古地震的情形。這種結果會使整個調查工作前功盡棄,而必須從頭開始。

理想的活斷層調查作業,尤如一般的地質調查作業,必須從範圍廣泛而精度較粗的遙測及航照判釋開始。繼而進入實地觀察及蒐集資料,並匯整成地質圖,做為該區域研究上的基本資料。須同時進行的尚包括該地區的基本文獻研究,地震史料及地震記錄分析,甚至更大區域的造震構造(seismotectonics)研究等。當基本資料分析完成後,研判或懷疑有活斷層存在時,再進一步以詳細地質測繪、地形分析、微震觀測、震測探勘及大地變形監測等手段做驗證。最後,再選擇最適當的地點進行槽溝開挖,觀察細微的地層構造,辨識古地震事件及採樣做定年,以決定古地震發生的年代及評估規模大小。

4、地形方法的套用
對於一個十年前形成的斷層崖,大部份的人只要用心一點,也多能辨認。對於一個百年前或更早形成的斷層崖,可能已經遭受到嚴重的風化侵蝕,不易辨認。此時可能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能做成比較好的斷定。

上述專業訓練指的就是地形學方面的訓練。地形學者可根據地形特徵辨別斷層的位置及評估斷層的活動性。圖十是右移活斷層地形特徵之一例。地形特徵之顯著與否,代表斷層活動性的高低及前一次活動距今的時間長短。崖坡地形演化分析常可協助地形學者逆推斷層的活動時間。

地形研究的素材可以在現地觀查及測量取得,也可以在衛星影像或航空照片上判釋。近年來,由於數值地形資料取得頗為方便,分析工具也很多,故也能利用來做為判釋之用,並常能得到甚佳的成果。

遙感解譯

1、應通過非線性增強、影像融合、密度分割、濾波、彩色平衡、亮度與對比度調整等處理,根據活動斷層特有的線性影像紋理結構特徵及彩色變化,結合地形、地貌與地質資料,或實地驗證,初步確定活動斷層及其附近斷錯地質體或斷錯地貌單元的平面展布、斷層性質和位移值。
2、宜採用高解析度的多光譜陸地資源衛星影像、雷達衛星影像或航空照片,通過正射校正、濾波、增強等處理,根據影像色調變化特徵,識別可能存在的隱伏活動斷層

化學探測

適用範圍
適用於未受嚴重化學污染場地的隱伏活動斷層探測工作。

測項

分為主要測項和輔助測項,包括二氧化碳、氦、氫氣,應進行現場試驗選取測項併合理搭配,並以斷層土壤氣測量為主,有條件的地區可配合進行地下熱水氣體測量。

儀器設備

用於隱伏活動斷層探測的地球化學儀器主要性能指標應滿足表1要求。

技術要求

測線布設與測點密度
測線應跨越推測隱伏活動斷層,垂直其走向布設;測點間距宜為20m,異常段測點應加密布設,間距宜為5m~10m。

樣品採集

1、採樣前應進行現場條件試驗,確定採樣深度、採樣量和抽氣速率。
2、斷層土壤氣樣品採集深度應大於或等於0.6m,並高出潛水面不少於0.2m,冬季採集深度應大於凍土層厚度。
3、氣汞測量抽氣量為2000cm3~3000cm3;其他氣體樣品量為1000cm3~1500cm3,土壤樣品量大於或等於200g。
4、氣汞樣品採集前應淨化捕汞管,然後對捕汞管進行漏汞與釋汞試驗,對不合格者用熱稀硝酸清洗法進行處理,仍不合格者應剔除。
5、應在相同或相似的氣象條件下採集同一條測線上的樣品。
6、如採用α卡或活性炭吸附器進行氡樣品採集,α卡在地下埋藏時間應在4h以上;活性炭吸附器埋藏時間應在48h以上。

樣品測試

1:應使用測汞儀、測氡儀、氣相色譜儀對樣品進行測定。
2:樣品測試前應對測汞儀、測氡儀、氣相色譜儀進行標定。

質量控制

1:應進行樣品重複採集與測定,重複採樣點宜位於原採樣點1m~2m範圍內。
2:重複採樣與測定點數應不少於總測點數的5%。
3:重複測量結果中有50%以上與正常測量結果或趨勢形態基本一致,其測量工作為合格。

填圖要素

活動斷層活動斷層

1:構造要素:活動正斷層、逆斷層、走滑斷層和斜滑斷層。
2:幾何要素:活動斷層跡線,幾何分叉、拐彎、尖滅和錯列階區等不連續結構,劈理帶、斷展褶皺、擠壓隆起、拉分盆地等各種次級構造,以及雁列式、羽列式、階梯式、地壘、地塹、疊瓦狀等組合樣式。
3:地貌要素:斷層谷地、斷層陡坎、斷塞塘、閘門脊、堆積階地、寬谷階地、沖積扇、洪積扇、斷頭扇、斷頭溝、棄溝等。
4:斷層產狀:應包括走向、傾向、傾角。
5:地層要素:岩類、岩性、產狀、時代符號、接觸關係等。

6:位移標誌和位移值:同一地質體、地貌面、地貌線的錯斷,活動斷層兩側對應地質體、地貌面或地貌線之間的距離為位移值。地質體包括膠結或未膠結的沉積體、岩漿岩體和火山岩體;地貌面包括夷平面、階地面、沖洪積扇面、地層面和地表面;地貌線包括沖溝、河流等水系,階地前緣陡坎、各種地質體、地貌面之間的分界線等。

填圖單元劃分

1:多手段綜合劃分:應運用古生物化石法、沉積岩相與構造地貌分析法、古地磁法、古氣候法和各種絕對年齡測定法對填圖區內典型地段的第四紀地層和地貌面(線)進行實測,劃定填圖單元。
2:沉積地層單元劃分:第四系應至少劃分到統或組,區分沉積物的成因類型,並建立第四紀沉積物的相對層序;前第四紀地層宜劃分到系或統。
3:地貌單元劃分:應利用測年數據或微地貌結構對晚第四紀以來形成的各種地貌面(線),特別是活動斷層兩側均存在且被錯斷的各種地貌進行單元劃分。
4:岩漿岩單元劃分:新生代岩漿岩應按形成年代、侵入或噴發期次和岩類劃分;噴出岩應按6.2.2.2條進行單元劃分。
5:古文化層:應劃分為原地堆積、異地搬運堆積、原始成層堆積或古坑洞堆積。

探槽編錄

活動斷層活動斷層

1:應建立編錄參考坐標網,基本格線宜為1m×1m,重點部位可建立0.5m×0.5m或0.2m×0.2m的格線,對於組合探槽或三維探槽,應建立統一的三維坐標系。
2:應採取圖形與文字並用的方式進行編錄,圖形的原始記錄宜採用寫實方式。
3:應根據斷層形跡、地層岩性與沉積結構、沉積界面或間斷面等劃分基本編錄單元,進行圖文描述。內容應包括:
顏色;
粒度等級(礫石、、粉砂、黏土)及其百分比;
碎屑成分、形態、磨圓度、粒徑;
細粒物質的結構、硬度與膠結程度;
分層厚度和沉積界面特徵;
堆積結構(沉積層理和分選性);
化石、礦物結核;
古土壤層及其發育程度;
變形構造(顯性斷層、隱性斷層、裂縫、褶皺、崩積楔、充填楔、液化體或砂脈)。
4:應根據平衡剖面原理和局部斷錯地貌填圖獲得的位移值,恢復探槽剖面上錯動事件(古地震)的變形過程,檢驗探槽編錄及初步解釋的可靠性。
6:樣品採集
應採集地震層上覆和下伏地層樣品作年齡測定或古文化層考古,分析古地震事件發生年代。

數據採集

1:檢波器應滿足如下要求:固有頻率漂移不大於10%;靈敏度變化不大於10%;絕緣電阻大於10M?。
2:勘探前應進行現場試驗,了解測區有效波、干擾波的發育情況,選擇最佳激發、接收方式和條件,確定最佳觀測系統參數,並按SY/T5330-1995要求進行。
3:應採用擴展排列法了解有效波和干擾波的發育情況,擴展排列長度應大於實際記錄排列長度的1.5倍,道間距應小於或等於實際工作的道間距。

數據處理

活動斷層活動斷層

一、反射波數據處理
1:應根據測區地質特點、探測要求和原始數據特徵制訂處理流程,做好資料處理前的準備工作和必要的試驗預處理,通過對比試驗按DZ/T0170-1997要求確定處理參數。
2:應作好下列處理,提高信噪比和解析度:
刪除不正常的炮記錄和不正常的道記錄,校正反極性的記錄道;
進行球面擴散校正和增益控制;
採用反褶積和譜白化濾波處理提高資料解析度;
動校正、靜校正和共反射點(CDP)疊加處理;
針對地質環境的複雜程度可採用速度譜或速度掃描法獲取疊加速度、層速度和平均速度;有條件時應利用已有鑽孔柱狀圖的地層分層深度標定地震反射界面,以及利用速度測井或其它波速測量結果,提高時深轉換精度;
為防止模糊剖面特徵、削弱地質構造引起的波場變化,不宜採用較強的修飾性處理。
二、折射波數據處理
1:應做好資料處理前的準備工作和必要的試驗預處理,依據下列特徵進行折射波的對比:
各記錄道的波形、振幅和振動延續度的相似性;
波的相位一致性和同相軸的延伸長度;
追逐炮記錄同相軸的平行性;
2:應依據下列特徵確定折射波的置換位置:
視速度變化;
波形和振幅變化;
兩組波相交波形疊加。
3:折射波的初至拾取可採用人工方式,也可採用人機聯作方式,並按下列規定繪製時距曲線:
橫向比例尺取1:5000~1:500,縱向比例用10mm表示5ms~20ms;
沿橫軸應標明測線樁號、激發點位置和炮序號;
不同方向的時距曲線應採用不同的顏色或符號來區分,兩相鄰點之間用直線段連線。
4:應根據時間互換相等性、追逐時距曲線平行性、截距時間相等性原則進行檢查,必要時可對照地震記錄初至讀取情況進行修正。

其危險性

活動斷層活動斷層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地球表面曾形成過不計其數的大大小小的斷層,它們形成與活動的時代新老不同,許多斷層經過強烈滑動位移之後早已停止了活動,成為已癒合的死斷層,這類斷層一般不再具備發生地震的危險。對研究現代地震的危險性來說,更關心現代仍在活動著的斷層,即活斷層。
從地質學角度看,一條斷層如果在現代構造應力場的背景下,或者說是在現代構造環境下曾是活動的,它就可被視為活動斷層。因為許多地區的地質研究表明,斷層一旦活動則在同一構造體系的環境下還會繼續活動。這表明在最近地質時期內已發生多次運動的斷層上還可能隨時發生地表破裂。地震總在一定地帶復發的現象顯示了在現代構造體系下活斷層就是應變能量重複釋放的地帶。

因之要證明斷層是否活動,所考慮的時間尺度應當是地殼運動最近這一構造階段或現代構造體系下的這一時間範圍。在這一階段曾有過活動的斷層都應當視為活斷層。但是對“現代”或“最近”一詞在時間尺度上又如何理解呢?結合我國地殼運動的實際情況看,一般是用第四紀這一地質時段即距今約240萬年以來作為時限。第四紀以來有無活動是評價斷層是否是活斷層的重點。但是這一時限過長,在解決與重大工程有關的活斷層問題時,則是考慮第四紀的晚期—晚更新世或大約10萬年以來斷層有無活動作為判定的時限。
台灣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由於菲律賓板塊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這裡活斷層十分發育,是我國地震活動頻度最高的一個地區。東側有作為菲律賓板塊與亞洲板塊間碰撞邊界的台東縱谷斷層,是一條走滑活斷層,其東邊與北邊的海域,地震活動十分強烈,時有8級的強震發生。台灣島中、西部,中央山脈及其西麓則有一系列北北東走向,向西北推覆的活動逆沖斷層。

在這一帶的許多斷層上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並產生了明顯的地表斷層。由於這一帶的地震深度較淺,往往形成強烈的地面變形,造成的災害較重。對這些逆沖斷層的潛在地震危險性,地震學家和地質學家們都有一定的認識,甚至發出過警告,認為台灣西部地震活動近30年來的平靜意味著有更大破壞力地震能量的聚集,但未料到竟這樣突然地發生了。

相關新聞

活動斷層活動斷層

繼2008年四川發生汶川特大地震後,進入2010年,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又相繼遭受地震的破壞。1月,海地發生7.0級地震,人員傷亡慘重;2月,智利發生8.8級特大地震。3月8日,土耳其發生的芮氏6.0級地震到目前導致數十人死亡。
事實表明,由於城市人口的密集性、物質財富的集中性,城市地震災害往往具有人員傷亡重、經濟損失大,社會影響廣的特點。近日,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研究員接受《法制晚報》記者獨家採訪時介紹,我國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日前完成。對21個大城市的活動斷層作出探測和評價,排除了其中80條原先認為的活動斷層。
規模普查
21個大城市進行地震“體檢”。2004年6月,中國開始正式實施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測技術系統——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徐錫偉是該項目的首席專家。
項目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瀋陽等內地的21個大城市進行了探測研究,該項目於2008年4月順利完成。
徐錫偉介紹,實際上最早試點的是福州,通過鑽孔勘探、斷層採樣等措施,基本確認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後,於2004年開始對其他的20個城市進行科學探測。“我們當時選擇的基本都是省會城市和國家經濟發展規劃城市。”徐錫偉告訴法晚記者。

據徐錫偉透露,除了上述21個城市外,杭州也已經完成該項工作。此外,重慶作為最後一個未進行活動斷層探測的直轄市,目前也正在開展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河北省自費在11個地市也開展了同樣的探測工作。
地震探測
排除80條活動斷層。徐錫偉接受《法制晚報》記者專訪時介紹,通過多年的科學探測和研究,目前已基本查明了21個城市及其鄰區的主要斷層的分布、最新活動性和發震危險性,特別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廣州、瀋陽、銀川、青島等城市的其中80條斷層的活動性。
據徐錫偉介紹,在探測中,一旦確定活動斷層的空間位置後,就要進一步分析其危險性。比如要分析該斷層以前是否有過大地震發生以及在之前1萬年里,有過幾次大地震。
“比如某一活動斷層上,鑑別出3000年的時間裡發生過2次大地震:一次在距今3000年左右,另一次在距今500年前後。那么,大地震的重複間隔時間大概為2500年。”徐錫偉介紹了發生地震可能性的推算方法。
他說:“根據科學上的一套地震間隔的計算方法,未來2000年附近時該斷層上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較大,而在間隔時間裡,相對來說就會比較穩定。”按照這樣的推算方法,可以分析斷層活動的可能性,從而為排除沒有危險的斷層提供理論依據。
探測效果
活動性排除有效減輕城市設防負擔。徐錫偉介紹,中國地震局於2000年正式提出了《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試圖通過對部分大中城市進行活動斷層鑑定和發震危險性評價,為國土資源的規劃、利用和建設提供科學依據,有效地減輕可能遭遇的地震災害。
徐錫偉表示,對選取的大城市實施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工程,特別是確定活動斷層的準確位置,會為城市重要建築設施、生命線工程合理地“避讓”活動斷層經過的地帶提供重要依據。對於必須通過活動斷層帶的建築設施,可採取針對性的防災措施,以期降低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
《城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項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和中長期地震預測預報的科技水平,有效減輕了地震災害對社會經濟的衝擊和影響,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科學意義。
成果套用
排除斷層幫中新兩國總理簽約。該項目對於蘭州、鄭州、長春等多個城市甄別出已停止活動的斷層,通過探測和評價,重新鑑定了先存斷層的活動性,排除了一些斷層為活動斷層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城市的發展空間,可合理地節省與其相關的大量建設資金,有助於改善相應城市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徐錫偉還特別提到了天津的活動斷層探測成果。據徐錫偉介紹,該項目針對天津的天津斷裂和滄東斷裂這兩條斷裂進行了探測,位置是在天津的海邊,經過科學探測並確定天津無活動斷層後,為溫家寶總理和新加坡的總理共同簽署天津生態城規劃項目提供了重要依據。“兩國在合作之前,實際上一直在等這個探測結果,可以說結果出來後為天津發展生態城規劃打了一劑強心劑!”徐錫偉介紹。
北京落點
排除兩條郊區活動斷層。徐錫偉介紹,通過探測,北京排除了南苑—通州和小湯山—東北旺是活動斷層的可能性。
據徐錫偉介紹,北京處於華北地震構造區和張家口、渤海北西向地震帶的交匯部位。探測的斷裂帶,都是以前史料記載的地震斷裂帶,確定其是否存在活動斷層,對於北京的規劃和城市建設發展以及防震減災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意義。早在2002年,徐錫偉所在的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就初步劃定了首都圈地區存在的地震危險區。
由於北京數字遙測地震台網的建設在國內一直處於領先位置,與其他地區相比,北京地震台網提供的數據比較豐富、質量也比較好。另外,課題組一直在用新的方法和不斷增加的數據研究地震活動與斷裂的關係,以便能夠更為科學準確地掌握北京地震安全性的情況。徐錫偉表示,北京城市建築的設防標準很高,這次排除的一些斷裂帶為活動斷層的結果,可以對於當地規劃、發展城市經濟提供更多的防震減災的數據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