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莎草

油莎草

油莎草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別名有:油莎豆、糖根果、地下板栗,塊莖含油27%左右,油淺茶色,味香可吃,食品工業通常用制奶油、糖果、杏仁水,油粕可釀酒或作精飼料,莖葉含有較多的脂肪和糖分,是家畜的優良飼料。可作油料和優良牧草用,也可作潤滑油和制皂,是一種優質、高產和綜合利用前景廣闊的集糧、油、牧、飼於一體的經濟作物。油莎草原產於地中海地區,1952年中國從蘇聯引進,現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種植。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油莎草油莎草
多年生草本。株高約100厘米。稈直立,粗壯,高可達1米。莖圓筒形,由葉片包裹而成。

葉互生於基部,線形,表面光滑柔軟,葉鞘淡褐色,寬4-6mm。

少數植株開花,苞片長於花序;花長於主莖頂端,黃白色;為多出聚傘花序,穗狀花序圓柱形或稍扁平;小穗多數,水平叉開,每穗具8~30朵花;鱗片卵形,黃褐色

地下莖呈匍匐狀水平斜向伸長。頂端膨大成塊莖,每粒塊莖均具數排環狀葉節,並有芽眼1~3個。小堅果矩圓形,灰褐色。

生長環境

陽性植物,喜光。耐旱、耐溫、耐瘠、耐鹽鹼,適應性廣。喜排水良好、疏鬆的土壤。要求年均氣溫20℃以上,年降水量不少於600~650毫米,高溫多雨的夏季生長尤旺。用塊莖繁殖,播前浸水催芽,待塊莖吸水膨大時起畦播種,植距15~18厘米。生長期短,種後80~120天收穫塊莖。

分布範圍

油莎草原產於地中海地區,現廣泛分布於非洲、歐洲、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1952年從蘇聯引進,現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種植。黑龍江,北京、河北、湖南、山東、四川等地均有引種。

栽培技術

油莎草地下長圓形的根狀莖生育期130天左右,可用直接播種、育苗移栽、分株移栽等方式栽培。播種既可春播也可夏播,當氣溫達到15℃以上時,從4月上旬到7月中下旬都可播種。春播的8月中下旬、夏播的11月上中旬收穫。

整地

整地要求再播種前20天進行,做到深耕25cm,嚴整、疏鬆、細碎、濕潤、規格做壟,行株距50cmX15cm,畦高15-20cm,畦寬150cm。

種子處理

油莎草種子要用上年收穫的飽滿無霉變、無蟲傷鼠咬的新種子。春播前先曬1~2天,再貯藏3~5天后,用初始溫度45℃左右溫水浸泡1~2天,進行催芽播種,夏播則不必催芽。

播種

穴播行株距30厘米×15厘米,穴深5厘米,每畝開穴0.7~1萬個,每穴放2~3粒種子,最好用爐渣或土雜肥覆蓋,在花崗岩及砂頁岩發育的沙壤土播種不需要蓋爐渣。

管理

油莎草幼苗出土長到5~20厘米時,要進行中耕除草,追肥1~2次,選擇陰天或傍晚,每次用稀人畜糞尿、尿素或複合肥15~20公斤對水300~500公斤潑施,或大雨來臨前撒施。中耕要淺,苗高50厘米封行後不再中耕鬆土,以防傷根減產。生長中後期(收穫前40~60天)可噴施多效唑或膨大素1~2次,對提高產量大有好處。
油莎豆系由野生馴化而變為家種,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頑強的生命力,基本上不發生病蟲害,不用噴施農藥。

採收

油莎草成熟時,地上草葉變黃,地下塊狀莖變硬,用牙咬時響脆,斷裂面平整,有油脂光澤。夏播較晚時,應在霜凍來臨前、地上部未枯萎時抓緊收穫。若收穫過晚,一是地上草枯萎後無法拔蔸,增加收穫難度;二是霜凍後其他農作物都已歸倉,油莎草的塊狀莖在土中散髮油香,會引來老鼠偷食,造成嚴重減產。油莎草收穫時,可將地上草留茬0.2米,如果土質疏鬆時,可連蔸拔起(蔸下有果70%左右),或用釘耙挖起。將塊狀莖朝天曬一兩天后,用手摘下篩淨、曬乾貯藏。如用於榨油和食品加工,應將塊狀莖洗淨,去除雜質。

主要價值

經濟

油莎草油莎草
油莎草含澱粉約25%~30%,糖分約12%~20%,並含少量蛋白質和維生素A,磨成粉後可制餅乾糖果等。
過油的餅粕可加工成糕點,制醬油和醋,也可提取優質澱粉、糖、纖維素和釀酒。榨過油的餅粕經分解發酵等流程,100千克餅粕可提取優質澱粉30千克,熬糖30~34千克,還可釀造40~50度白酒14~16千克,餘下的粉渣還是很好的精飼料。
油莎草是一種產量很高的油料作物,含油量27%左右。一般畝產600多公斤,可產油150至200公斤,相當於2至3畝油菜籽和2畝左右花生的產油量。
油莎草除榨油外,也可加工成食品出售,可生食、炒食、油炸,味道香甜。葉可作飼料,或作為造紙、編織的原料。

食用

油莎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亞油酸,其中蛋白質8-10%,亞麻油酸20%左右,亞油酸29%,總油酸高達90%以上。其食用油脂肪酸組成合理,品質優於菜籽油,堪比橄欖油,營養價值極高。油色清澈微紅,無沉澱,濃香無異味,0℃以下不凍,可作精美菜餚的調料油,符合國家食用油標準,具有降低人體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能,是一種優質的保健食用油。而且可用於高溫油炸食品,是反式脂肪(人選氫化油)的優質替代品,套用在食品上,將還人民大眾一個健康身體。發展油莎草對於有效補充國內食用油資源,緩解我國食用油供求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食品加工

前期處理工序及要點:

油莎草油莎草
1、除雜——是指挖掘油莎草時應將泥土、石塊玻璃鐵釘、陳種空殼、病蟲鼠害破損果等一切影響加工的東西清除掉。
2、清洗——是將油莎草表面附著的泥土、鬚根沖洗掉。
3、分級——可用網目不同的篩子將油莎草按其顆粒大小分成不同等級,以便於產品加工和出售,增加商品價值。細小不規則的剔除後,可用於榨油。
4、脫皮——油莎草表皮淡褐色,有節和鱗片,鮮食時食後口感不適就是表皮的緣故。加工風味小食品時應儘量想辦法減少表皮的不適感。
具體辦法:
(1)少量加工時可用手工去皮,
把油莎草放入容器後加適量的水用手搓去表皮渣屑;
(2)大量加工必須藉助機械滾筒設備,利用油莎草在滾動中相互摩擦去掉表皮
5、清洗——脫皮後的油莎草用清水沖洗表皮渣屑,待乾淨後即可進入加工階段。
常見食法有:水煮油莎豆、多味油莎豆、鹽油莎豆、怪味油莎豆。

莎草科莎草屬植物

莎草科(學名:Cyperaceae)是一種單子葉植物。多年生草本,很少一年生。從表面上看來,它就像是雜草一般。這個科很大,包括了約70屬,4000種物種,且分布相當廣泛。其分布的兩大中心是熱帶亞洲和熱帶南美洲。中國有28屬500餘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