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郡

沛郡,中國古代的郡名,治所是相縣(今安徽淮北市境內),是中國西漢時期設定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劃,管轄21個縣。

簡介

沛郡:中國古代的郡名,治所是相縣(今安徽淮北市境內),是中國西時期設定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劃,管轄21個縣:相縣、肖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鄼縣、譙縣、鄲縣、銍縣、竹邑、蘄縣、符離、谷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它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屬於包含關係。

歷史

漢書》記載:秦設泗水郡。不過後來由於秦代文物的出土,有說法認為泗水郡是漢朝對於秦朝四川郡的誤記。“四川”之名來自於當時境內淮河沂水濉水泗水四條主要河流。 江蘇舊徐州、淮安、邳州、安徽舊鳳陽、宿州、泗州皆其境。
秦郡治相縣(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區),地跨今天安徽省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分泗水郡南部沛郡,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泗水郡北部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起兵於沛縣(今江蘇沛縣),漢朝建立後他因此將郡改名為沛郡,原郡泗水郡北部被分置為楚國。但沛郡統縣仍多達37,40萬戶、200萬人,治所仍在相縣(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區)。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曾為大將居翁相城侯封地,為相城侯國,後復為沛郡。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改為吾符郡
東漢時,建武二十年(44)六月,漢光武帝劉秀改封其子劉輔為沛王,郡改為沛國沛國仍都相(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區)。西南部地區被歸入汝南郡,統縣減少到21,戶20.095萬,人口25.1393萬。
三國曹魏的締造者曹操是沛國西部的譙縣人氏,他將原沛國包括郡治相縣在內的絕大部分被劃歸新建的譙郡,沛國範圍大大縮小,郡治也遷移到了北部的沛縣(今江蘇沛縣)。
西晉統一後,沛國獲得了原譙郡、下邳郡的部分地區,其轄區成為了一個南北較長東西狹窄的形勢,統縣9,郡治遷回相縣。
南北朝末年,北齊天寶元年(550)撤銷沛郡,將沛郡併入彭城郡,從此沛作為郡名消失。
沛郡(國)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沛郡長期轄沛縣。沛郡長期治相縣(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區),曹魏時短期治沛縣(今江蘇沛縣)。 沛縣,因古有“沛澤”而得名。秦統一中國後,建沛縣,屬泗水郡(西漢改為沛郡),轄沛縣。不過作為郡名來源的沛縣卻將這個名稱保留到了今天。

特點

沛郡(國)雖然存在時間並不算太長,但是其地卻先後出現了劉邦曹操兩個改變天下局勢、創立大業的人物。此外,西楚霸王項羽曾將據點設立在當時郡內的彭城(今徐州市),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籍也在原屬沛郡的相縣明太祖實錄卷一》曰:“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其先顓頊後,周武王封其苗裔於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