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私家園林

江南私家園林

江南私家園林是以開池築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江南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傑出代表,它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江南私家園林以其獨特性成為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具藝術性的園林類型,在中國造園史上也是獨具特點。

簡介

江南私家園林
江南以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的園林與北方園林有很大的不同。江南地區的無錫蘇州揚州杭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地,所建園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園,是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園林。唐朝杜苟鶴的詩“君到姑蘇見,人家皆枕河,姑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反映了江南水鄉的面貌,所以江南園林的特點:“妙在小,精在景,貴在變,長在情”,“高低曲折隨人意,好處多從假字來”。這也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所在。

蘇州是我國古老的城市之一,遠在三千年以前稱“荊彎”之區。春秋時為吳國的都城,秦漢時代稱會稽郡,六朝稱吳都,隋朝起稱蘇州,宋元時稱為平江府,明清時又復稱蘇州。從以上這些蘇州名稱的變遷,可以看出蘇州歷史的悠久。

蘇州造園歷史也相當悠久,特別是自明清開始,地主官僚競相建園。自明迄今,據記載有七十多處,較著名的如滄浪亭、拙政園、獅子林、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等。

1、拙政園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元朝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621年)御史王獻臣始建園,名拙政園,後多次易主,幾經興廢。現園大體為清末規模,由中區(拙政園)、西區(補園)及東區(歸田園)三部分組成。它是明清以來,蘇州著名園林之一,也是我國江南園林的代表作之一。

拙政園全園的五分之三為水面,造園者採用了“南方欲就亭台,低凹可開池沼”的因地制宜的手法。不同形體的建築物都傍水而建,建築造型力求輕盈活潑;在開闊的水面上或布置小島,或架設小橋,打破了單調的氣氛,襯託了深遠,使遊人如置身於構圖嚴謹的山水畫中。

拙政園由園和住宅兩部分組成,園子位於住宅的北側。入口部分有院門,內迭石為假山,成為障景,使人入院門不能一下子看到全院的景物。在山後有一小池,循廊繞池便豁然開朗。

拙政園中部清初時歸吳三桂婿王永寧所有,太平天國時屬忠王府。總體布局以水面為中心,臨水建不同形體和向低錯落的建築。山林蔥鬱,頗富江南水分情趣,是全園精華所在。

水池東西向長,池小仿瀛海三島的意境,島的南面隔水為遠香堂。島的東、西、南三面都有曲橋可通,西面從“柳蔭路曲”的石橋可至西端小島,路上布“荷風四面亭”,過亭往東,則可到三島中最大的—個,島上建“雪香雲尉”亭,亭的周圍遍植臘梅,山間曲徑,兩側喬木叢竹相掩,滿山遍植樹木,蔽日濃蔭,富有山林之感。由亭下坡,有一溪流橫陳眼前,這水系正是水繞山轉之意,過溪便到三島之中的東面小島,上建“北山亭”,又叫“待霜事”。

經亭過曲橋便到池畔的“梧竹幽居”亭。梧竹幽居亭是一個坐觀靜賞的極好景點,小閣枕清流,橋下水聲長,人於亭內可望繡綺亭、遠香堂、荷風四面亭、香洲、雪香雲蔚亭等景點和水面之景,中部的景色也盡收眼底。

拙政園的主體建築遠香堂置於山池之間。周圍環境開闊,建築又採用四面空透的窗格,像是畫家的取景框,以便盡收四周水山景色。遠香堂周圍環繞著九組建築庭院,遠香堂東隅,即從梧竹幽居南行,可到“海棠春塢”小庭院,庭院內海棠二株,翠竹一叢,東西有半廊,南為粉墒,北為書齋,這是一個極清幽的小庭院。海棠、翠竹、山石與粉牆組成一幅極好的立體畫圖。

遠香堂之西,有朱紅棟樑的荷風四面亭,亭邊柳條搖曳,春光月夜,或中秋佳節??,有小飛虹和小滄浪等一組建築。這些庭院都饒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風味。

由於水多,故而橋多,橋皆平橋,設有低欄,輪廊橫平,簡沽輕快,與平靜的水面十分協調。當人們由小滄浪憑欄北望,透過小飛虹遙望北向的荷風四面亭時,以見山樓作為遠處背景,空間層次深遠,景面如畫。而那迂迴曲折的石橋緊貼水面,人們站在橋邊小憩,猶如到了瑤池仙境。漫步其中,水光倒影映照其面,正是“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里。”

蘇州園林大都為封閉式,難借園外景色,於是採取了另一種借景的辦法,即對景。如拙政園內的枇杷園,月門正對雪香雲尉亭,漏窗、洞門既聯繫空間,又組成對景;而雪香雲蔚亭一景,又是枇杷園小庭院的借景。繡綺亭在假山之上,緊倚枇杷園,在繡倚亭內俯視枇杷園小庭院,可遠眺見山樓,這是前後左右高低互借的佳例。

拙政園西區也有一片水池,池北水面低處建倒影樓,池南有宜兩亭,隔池互為對景,並倒映於清澈的池水之中,成為一處佳景。宜兩亭建於山上,人於亭內既可看到西區園景,又可以俯瞰中區園景。宜兩亭和北邊的倒影樓之間有一曲折起伏跨水而建的波狀長廊相連,水廊沿池水走向,順勢而建,空間貫通多層次。

以池為中心,環繞水池布置了三十六鴛鴦館與十八曼陀羅花館,形成院中院。池中挖土堆石成島,扇亭建於島上。流水環抱,近水樓台,池岸亭榭,構築得體,倒影浮映,為拙政園西部園景的絕佳處。

東區為“歸田園居”舊址,舊有建築及山石大半已不存在,現有者多系解放後所建。園內設假山、水池、亭榭、茶室等,與中區依牆構復廊,辟南北二門相通。此區山池建築的布置較為疏朗,又置大片草地,與我國傳統造園手法有所不同,是一種新嘗試。
 
2、留園

江南私家園林留園

留園在蘇州市櫚門外。明嘉靖時太僕徐泰時建東園於此,清嘉慶時為劉恕所居,名寒碧山莊,又名劉園。鹹豐同治年間,蘇州諸園多毀於兵亂,而此園獨存,光緒時盛康重修,易名留園。園中有湖石峰十二,其中冠雲峰最為突出。從布局上看,留園分為中區、東區、北區和西區四個主要部分,而以中區和東區為全園的精華所在。

園林藝術的時空變化與持續,在蘇州園林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虛實、高低、明暗、動靜、變化等,處理得巧妙的佳例,莫過於蘇州留園了。留園的入口是一古樸典雅的大門,而從入口步入到庭院,利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走進入口是一小小的庭院,有幾隻盆景,使得小小的庭院富有生機。然後,遊人進入一條小過道,這可以說是收。遊人經過了這一段迂迴曲折的狹小空間之後,來到“古木交柯”處,古樹、山石、天竺,猶如立體的四面,進入視野的恰是那美麗的花窗。不同的精巧的樓窗有數十種,具有將景物隔開,又將景物聯成一氣的功能。透過漏窗,瀏覽窗外若隱若現,一藏一露的景色,千變萬化,令人神往。—忽兒紫藤、桃花、茶花等萬紫千紅,芬芳四溢;一會又是遠處亭台矗立,假山壁立,深壑叢林,溪流潺潺。透過漏窗上的各種圖案北望,園林中部的山池樓閣隱約可見,步移景異,時過境遷,隨著一年四季和一天內早、中、晚的時間變化,出現不同的景色。

當遊人穿過涵碧山房,空間驟變,視野頓時開闊。眼前一汪湖水,湖中堆土成的小島,猶如縮小了的“蓬萊仙境”,使人心逸神飛。

從寒碧山房西北,緩登爬山遊廊,中途有亭,叫“聞木樨香軒’。這只可環視景色絕佳的中區各景。望園東部的建築群前後參差,高低錯落;相互呼應的樓閣軒屋,掩映在古木奇石之間;東南角是水池的盡頭,靈空的長排空窗,古木交柯的廊屋和水連成一角美景。再看那涵碧山房的平台突出水際,層次錯落分明,更有倒影清晰在目,富有山林野趣。

因東部以建築與庭院為重點,遠翠閣、曲豀樓、清風池館、汲古得綆處、五峰仙館等皆參錯有致,頗具匠心。主廳五峰仙館又稱楠木廳,是目前蘇州園林中最大廳堂,內部裝修甚為精美,館的前後左右都有置石成景的院子,廳南庭中矗石峰五座,山上相傳有十二生肖,後院也堆疊石峰假山,低處又砌築小小金魚缸,一汲清泉,清意幽新。所疊假山後沿牆繞以迴廊,可通達前後左右。整個五峰仙館就置身在山石、樹木、水池形成的庭院中,不出室門,而能坐觀山林之美。

五峰仙館與林泉耆碩之館之間,夾有兩個小院,南面是石林小院和輯峰軒,北面是“還我讀書處”。小院占地不多,卻迴廊環繞,空間通透,層次分明。庭中又植佳木修竹,芭蕉數片,精巧得體。

東區豎立著江南著名的峰石美景“留園三峰”,高聳奇特而冠世,又具嵌空瘦挺之妙,隔沼與鴛鴦館相望,成為極好的對景。左右又有瑞雲和燦雲兩峰作伴,成為江南園林中峰石最為集中的一隻。林泉耆碩之館的鴛鴦廳,是欣賞石峰主要所在。冠雲峰之北為冠雲樓,登樓可一覽全園景色。留園北區原建築已毀,現廣植竹、李、杏,餘地辟置盆景。

留園西區之土阜為全園最高處,可借景虎丘、天平、上方諸山,阜上植以青楓、銀杏,秋季紅葉遍山,堪稱一絕。

3、網師園

江南私家園林網師園

網師園在蘇州市友誼路,南宋為史正志萬卷堂址,園稱“漁隱”。清乾隆時宋宗元重修,取其舊義,改名網師園。它是園與居住相結合的宅園,園在宅西,全宅面積約九畝,以布局緊湊,建築精巧與空間尺度比例良好著稱,是當地中型園林代表作。

園中部鑿池,岸周疊砌石磯、假山,其東南與西北並有水灣,曲折深奧,若淵源之無窮。池東為原住??依中軸對稱布置。池南為小山叢桂軒,是園中主廳,四周羅石植竹,環境甚為清幽。

從北岸看松讀畫軒與集虛齋退隱於松石軒廊之後,而東北角的竹外一枝軒以其玲瓏空透突出於諸景之前,使建築有前後空間變化,又有對比。東側廳屋的巨大山牆,因局部作了處理而不顯得呆板,從各個角度都能構成良好畫面,是此園設計成功的一個方面。

園林藝術中的動靜處理手法,在以小巧玲瓏、曲折幽深見長的網師園尤為成功。如在“月到風來亭”,遊人走進了靜中有動,而又變化著的美妙景色之中:那沿牆走廊、爬山廊、迴廊等迤邐曲折,滿池清水倒映著園中的景色,隨著一天中時間的變化,景色也跟著變化,待到皓月中天時,月光、燈光、池水波光交相輝映,具有說不盡的詩情畫意。這種景觀隨著時間而變化,形成了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

造園家不僅注意到一天中時間的變化,還考慮到一年四季的變化,那種春宜花、秋宜月、夏宜涼風、冬宜晴雪的靜中有動的藝術構思手法,在網師園中是極為成功的。

殿春簃是網師園中極好的—景,該庭院以梅和芍藥聞名。院內有簡樸、古雅的小軒兩間,另有復室,竹、石、梅、蕉隱於室內後窗幾塊小小的空地上,窗框仿佛是中國山水畫的軸綾邊,畫就是一角空地上一一湖石,幾支翠竹或三二華滋的花草,幾株芭蕉構成生機勃勃而又不同的靜觀畫面。

這些“插曲”運用前後不同的層次,隨時間的變化,在不同的光陰效果之下,猶如濃、重、淡、清的水壁畫展現在人們眼前,而又是靜中有動的畫面。通過漏窗或隔扇看殿春簃的室外院內景色時,移花栽木,假山重疊。

假山靠牆處,有“冷泉亭”,亭旁泉水清澈見底,又有滴水叮咚,形成殿春簃極幽的靜境,又有撥動心弦的動境之意。占地雖只一畝左右,庭院構思卻有極妙之處。
 
4、獅子林

江南私家園林獅子林

獅子林與拙政園、留園、滄浪亭共稱為蘇州四大名園,它位於園林路,始建於元代(公元前1350年前後)。據記載,創園者天加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和尚,邀請當時名畫家共同策劃構思而成,因中峰曾在浙江天月山“獅子峰”住過,故定名為“獅子林”。

園的整個布局以東西橫向的水池為全園中心,池的東、西、南三面都疊石堆山,山上峰巒起伏,山下洞壑宛轉,間以溪谷,古木交柯,綠樹掩映。園以疊山取勝,奇峰林立。其中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霄等峰,而又以獅子峰為最。

園東有三院二廳的一組建築,即鴛鴦廳、燕眷堂和其後的小方廳,原是園主宴客所在,西側前有立雪堂、堂側有洞門可登假山,山間建有臥雲室、修竹閣,山北為二層建築揖峰指柏軒,軒沏石橋橫架於溪上,跨橋便登假山北部。

江南私家園林江南私家園林

蘇州獅子林不大,但其疊山理水的藝術處理較佳,那飛瀑亭的瀑布,分成三段跌落,依崖壁瀉下或臨空直下,猶如岩崖峭壁上飄下一層薄如蟬翼的水紗,聲如激流澎湃,狀若萬馬奔騰。一流清水運轉注入荷池,其上又架以石板橋,橋上行人,仿佛置身於山谷間。這景色儼如縮小了的自然式瀑布,人工為之,妙極自然。特別是池上架橋的處里辦法,可使水面空間相互貫通,似分非分,增加空間層次,又有倒影效果。

橋面臨水,既便於觀賞游鱗蓮蕖,又使人感到水面寬闊。池岸疊石參錯,池中蓮荷高下,水面亭樓倒影,池邊綠樹拂波,附近又有假山、岩壁,烘托出了飛瀑山勢的崢嶸。

園北部以園林建築為主,有真趣亭、暗香琉影樓、早船等,全園廊廡周接,隨地勢起伏變化,高下錯落,曲折多變。
 
5、環秀山莊

江南私家園林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於蘇州景德路,宋時為景德寺,清乾隆時建為私家園林。它的特點是以山為主,輔以池水。此山為清乾隆時疊山名家戈裕良所建,能逼真地模擬自然山水,在一畝左右的有限空間,山體僅占半畝,卻構出了谷溪、石樑、懸崖、絕壁、洞室、幽徑,建有補秋舫、問泉亭等園林建築。以質樸、自然、幽靜的山水,來體現委婉含蓄的詩情,通過合理安排山石、樹木、水體,體現深遠與層次多變的畫意。

全園布局是池東為主山,使人有在一疇平川之內,忽地一峰突起,聳峙於原野之上的感覺。山雖不高,卻如巨石磅礴,很有氣派。主山分前後兩部分,其間有幽谷,蔭山全用疊萬構成,外形峭壁峰巒,內構為洞,後山臨池水部分為湖石石壁,與前山之間留有僅一米左右的距離內,構成洞谷,谷高五米左右。

一山二峰,巍然矗立,其形給人有懸崖峭壁之感。其間植以花草樹木,倍覺幽深自然。山腳止於池邊,猶如高山山麓斷谷截溪,氣勢雄奇峭拔。構置於西南部的主山峰,有幾個低峰襯托,左右峽谷架以石樑。站在石樑仰望,仰則青天一線,俯則清流幾曲,形成活潑生動的園林藝術空間效果。

池在園之西、南,盤曲如帶,又有水谷二道深入南、北假山中,婉蜒深邃,益增變化。水上架曲橋飛梁,以為交通。北面之補秋舫,前臨山池,後依小院,附近濃蔭蔽日,峰石嵯峨,是為園中幽靜所在。

環秀山莊鑿池引水,富有情趣,使得山有脈,水有源,山分水,又以水分山,水繞山轉,山因水活,咫尺園景富有生機。

6、滄浪亭

滄浪亭在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北宋詩人蘇舜欽(子美)買別墅臨水築滄浪亭,是蘇州造園史上最早的園林。元、明時期,園廢,為佛寺所有。清康熙時,滄浪亭重建。

該園入口很有特色,有一條小溪從門前而過,東連水池,木橋橫架水溪之上。因此,入口既可船來,又可步入,順應自然,布局靈活,顯出了江南水鄉的特點。

借景因地不同,而有所異。蘇州的滄浪亭借景頗有妙處。園外有一灣河水,在面向河池一側不建園牆,而設有漏窗的復廊。長廊曲折,敞一面,封一面,間以漏窗,空間封而不絕,隔而不斷。外部水面開朗的景色破壁入園,使滄浪亭園內的空間頓覺開朗擴大。人遊廊內,扇扇花窗,步移景換,動靜結合,處處有情,面面生意,既是法,又是理。

漏窗敞露外向,使滄浪亭與封閉的私家園林形成迥然不同的特點,為此園獨異之處。該粉漏窗建築樸素無華,但造型圖案精美生動,無一雷同,冠於蘇州名園。

滄浪亭的總體布局以“祟阜廣水”、“雜花修竹”為特色,富有自然情趣。該園分為南北兩個部分,中心是一座隆起的由東往西的土石假山。環山隨地形高低繞以走廊,配以亭榭。假山最高點偏西有方亭,上懸有“滄浪亭”三字匾額。亭東的山上石徑曲折多變,間以橋樑溪谷,林木森郁,藤蘿蔓掛,猶如深山野谷。

由廊向南,可達五百名賢祠、翠玲瓏,並有—組“旺道堂”為主體的建築群。順此往南,過“瑤華境界”,穿花牆過洞門,登梯來到“看山樓”。山際置亭,宜坐宜留,待月迎風,俯視全園。

南望園外姑蘇城牆,一片農村景色。再遠望去,天平諸山隱約如雲煙,輕淡迷朦,山色如畫。而當遊人來到北園假山北長長的遊廊中時,通過漏窗瀏覽園內山石、樹木、花草、軒榭時,不是靜止的畫面,而是若隱若現動態的景色,千變萬化,美不勝收。利用粉牆窗框來劃分空間,使閉合、開敞、明暗、左右、縱深相結合,達到有變化、有層次的園林藝術空間體系。
 
7、藝圃

藝圃在蘇州市區“文衙弄”內,明代始建,祟幀末年改稱藝圃,又稱“敬亭山房”。

園林面積不大,但布置別致。園的布局以水池為中心,周圍布以建築、山石、花木。北面以建築為主,構成了一首“閒適古詩”,幽靜的環境令人神往。南面以山景為主,而主要的觀賞點是池北廳堂前的水謝(有一座明代四角亭,彌足稀貴),人於樹內南望,盡收園內。山水之美,比較開朗自然,也很有自然山林之感。

院內除了環繞水池所形成的主要景區外,還有若干小的景點。西南角圍牆以內是一區比較幽靜的封閉性小院落,可經由月洞門而入。在南面假山背後,也有一些小空間,具有山徑風光。

園的觀賞路線以環池一周為主,另設一些輔助路線。西面一段有遊廊,接連兩處主要建築物。園的大門在東部,進門如一普通舊宅院,入園需經一段曲折而修長的巷子,步入內園豁然開朗,這在空間上造成與園景的對比,這是江南園林中所慣用的手法。

藝圃的水池處理以聚為主,僅略分小水灣與東南及西南二角。由於聚多分少,因此使人感到相當開闊,而東南、西南的水面,增加了水面有延展不盡之意。水上又架設了低平曲折的石橋,以此襯托池水大,山石高,是成功的對比與襯托手法

8、寄暢園

寄暢園位於無錫西郊惠山腳下,初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是明朝戶部尚書秦金的別墅,明隆慶年間改為現名。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華)園毀,現在園內建築都是後來重建的,但池沼假山,古木碑石,迴廊亭榭都還是舊時的風貌。

寄暢園西靠惠山,東南是錫山,園的總體布局抓住這個優越的自然條件,以水面為中心,西、北為假山接惠山余脈,勢若相連。東為亭榭曲廊,相互對映。園的面積雖不大,但近以惠山為背景,遠以東南方錫山龍光塔為借最,近覽如深山大澤,遠眺山林隱約。山外山,樓外樓,空間序列無窮盡。

園內池水、假山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開採山中的黃石作成,是惠山的自然延伸,這更是得天獨厚了。所以,此園在借景、選址上都相當成功,處理簡潔而效果豐富,水平甚高,宜為江南名園之一。

寄暢園的水池和山的處理也很成功。水面南北縱深,池岸中部突出鶴步灘,上植大樹二株,與鶴步灘相對處突出知魚檻亭,劃分水面為二,若斷若續。池北又有平橋淺低,似隔還通,層次豐富。山的輪廓有起伏、有主次。其中部較高,以土為主,二側較矮,以石為主,土石間栽植藤蔓和樹木,配合自然。山雖不高,而山上高大的樹木卻助長了它的氣勢。假山間為山澗,引惠山泉水入園,水流婉轉跌落,泉聲聒耳,空谷迴響,如八音齊奏,稱八音瀾,與“天下第二泉”相連。

在觀賞路線的組織中,也運用江南園林常用的空間疏密相間手法。從現在西南角的園門入園後,是二個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廳堂,則視線豁然開朗,一片山林景色。在到達開闊的水池處前,又都必須經過山間曲折的小路、谷道和澗道。這種不斷分割空間、交換景色的處理手法,造成了對比效果,使人感到園內景色生動和豐富多彩,從而不覺得園小。

該園原作為別墅之用,所以建築物所占的比重較少,以山水為主。建築的布置上,以秉禮堂處較好。一個不大的庭院分隔成數個空間,它們之間主次分明又互相流通。在視線上則增加了層次,擴大了空間。庭院內的走廊、小水池、石峰和花木則更顯得生動活潑。但從秉禮堂向東、西、北三面看,由於牆上漏窗的位置較高,不能隱約見到園內景色,略顯封閉。

寄暢園的一些布置手法,特別是在模仿自然情趣上所達到的效果是很好的。但園的布置也存在一些缺點,園東南角處過於開敞、單調,與園內的整個氣氛不協調,園內建築不夠精巧,彼此之間也比較缺乏聯繫。
 
9、上海豫園

上海豫園原為明代潘允端以“豫悅老親”,為其父所建,取名豫園,是上海著名園林之一。豫園建於明朝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公元1559年~1577年),占地二公頃左右,設計精巧,相局疏密得當,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融合了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藝術風格,曾被譽為“奇秀甲於東南”的古園林。今日豫園約有48個風景點,由五條龍牆把它們分割成六個不同景區,各有特色。

豫園的造園藝術尤以園林空間虛實對比的處理手法為佳。它的入口處是一座樸實無華的大門,進入園內,過三穗堂,便是仰山堂、卷雨樓。在仰山堂可憑欄仰視北部那高約12米的黃石假山山景,這就是明代園林建築第一高手上海張南陽精心設計的遺作,至今保存完好,名揚海內外。卷雨樓北臨池水,這池水既是造景的重要部分,又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視線無阻卻又被大池相隔,這可以說是有虛有實了。

池之東有一條游賞路線,以遊廊相聯,廊中有方亭一座,又有“漸入佳境”匾額。在遊廊中可欣賞大水池周圍形貌蒼古的自然景物,但又與中部園景相隔,不是一覽無餘,而是有虛有實。遊廊左側又有高三米左右的石峰,起到障景和增加空間層次的作用。廊的盡端正面牆壁上有“峰迥路轉”的石刻,在這裡既可去大假山,又可通中部園景,逶轉分開,通前達後,曲折深奧,漸入幻境。在假山山麓有挹秀亭,在挹秀亭中既可窺見大假山和池面荷花的秀麗景色,而又不讓你見似真似假的大假山全貌,一虛一實的造園手法,運用得極妙。

仰山堂前的池水分流兩支,使山景有溪流縱橫之感。一支向西入山間,深奧莫測,一支向東過水榭繞“萬花樓”下。清流狹長,而其上隔以花牆,流水復自月門中穿過,望去有深遠不知其終之感,有虛有實。更為引人之處是用清流與復廊聯繫,中有一道漏窗的牆,把景物分隔成兩個境界,南面是流水山石,北面是廳堂過道。遊人步入廊內,左顧右盼,彼此襯托,充實情趣,頓覺空間擴大,層次加多,有虛有實,咫尺之地,有極妙的安排。

萬花樓東是以點春堂為中心的建築群。點春堂是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為上海人民革命鬥爭的遺址之一。堂前有打唱台,堂東倚牆疊山築屋,下有小溪石洞。山顛的快樓形體輕巧玲瓏。出點春門樓,就是豫園東部勝景,會景樓風景區展現在眼前。明代風格的長廊“點春廊”引你穿過翠竹,會景樓與九獅軒隔水相望,傍水的九獅軒水榭,靜臥在青石古樹之中。

玉玲瓏、玉華堂、積玉峰、積玉廊是玉玲瓏風景區的精華,天工奇石玉玲瓏,據說為宋徽宗花石綱的遺物,實乃石中異寶。積玉峰置於積玉廊上,與玉玲瓏、玉華堂似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又得碧水相襯,真可謂交相輝映。

積玉廊北盡頭新堆砌了一座假山,山道曲折盤桓,山洞幽致別趣,洞中套洞,錯綜相交,路中盤路,起伏相間,且有洞流,聚而成泉,順懸崖直下,繞山道,過石室,隨廊而去……。

粉牆圍住得月樓,得月樓為之俏麗,而會景樓和玉玲瓏兩風景區又被巧妙隔開,牆間洞開一門,“玉玲隴”正好映在洞門之中。人隨曲橋引,石在洞中游,恍惚之中有一種朦朧美。

整個東部占地7畝,水池就占了60%,使東部景致倒映在碧波水池中,虛實相間,相映成趣。

內園原為邑廟後花園,占地二畝,以“晴雪堂”為主體。堂東有溪流與廊、亭、花牆組成庭院。廳前疊山,山後建樓,參差錯落,間種古木,植物繁茂,花草樹木品種豐富。

嘉定秋霞圃是??的私人宅園,園中有給人以四季之美的“叢桂軒”座落在桂花叢中,堪稱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佳品。
 
10、個園

在揚州市東關街北有一座個園,清初稱壽芝園,相傳園內疊石出於石濤之手。嘉慶時屬兩淮鹽首黃氏,因種竹多,得名個園。此園以四季疊石假山著稱,南為入口,中部有二池:東池以小橋划水域為二,池南桂花廳,面闊三間,單檐歇山,是園中主要建築,池北有六角亭一處;西池較小,北岸砌有湖石假山,南岸為竹林。園北有長達十一間的二層園林建築。
以四季假山聞名的個園,春景在桂花廳南的近入口處,沿花牆布置石筍,似春竹出土,又竹林呼應,增加了春天的氣息。夏景在園的西北,湖面假山臨池,澗谷幽邃,秀木紫蔭,水聲潺潺,清幽無比。秋景是黃石假山,拔地數仞,懸崖峭壁,洞中設定登道,盤鏇而上,步異景變,引人入勝。山頂置亭,形成全園的最高景點。

冬季假山在東南小庭院中,倚牆疊置色潔白、體圓渾的宣石(雪石),猶如白雪皚皚未消,又在南牆上開四行園孔,利用狹巷高牆的氣流變化所產生的北風呼嘯的效果,成為冬天大風雪的氣氛。而就在小庭院的西牆上又開一圓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處的翠竹、茶花,又如嚴冬已過,美好的春天已經來臨。這種構思構想的園林空間變化的藝術極具新意。

特點

與皇家園林相比,江南私家園林有以下幾個特點:
1,規模較小,一般只有幾畝至十幾畝,小者僅一畝半畝而已。造園家的主要構思是"小中見大",即在有限的範圍內運用含蓄、揚抑、曲折、暗示等手法來啟動人的主觀再創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種似乎深邃不盡的景境,擴大人們對於實際空間的感受;
2,大多以水面為中心,四周散布建築,構成一個個景點,幾個景點圍合而成景區;
3,以修身養性,閒適自娛為園林主要功能;
4,園主多是文人學士出身,能詩會畫,善於品評,園林風格以清高風雅,淡素脫俗為最高追求,充溢著濃郁的書卷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