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臣

王獻臣

個人簡介 明朝大臣,字敬止,號槐雨,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為人疏朗峻潔。遭東廠構陷而辭官,於正德四年開始在家鄉蘇州營造園林,到了嘉靖九年點化出“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的一代名園————拙政園。王獻臣在永嘉任上,公務之餘,便微服偕同一親信,風塵僕僕,不遠千里來到閩中九仙勝地九鯉湖觀光和乞夢,祈求鯉仙為他指點迷津。王獻臣生於江蘇省蘇州市東郊吳縣宦門之家,幼時聰穎敏悟,詠詩作對出口成章,才華出眾,聞名十里八鄉。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王獻臣生於江蘇省蘇州市東郊吳縣宦門之家,幼時聰穎敏悟,詠詩作對出口成章,才華出眾,聞名十里八鄉。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王獻臣被舉薦入京應試,經過會試三場中式,登癸丑科毛登榜進士第。初授行人司行人之職,掌管捧節奉使之事,操辦頒詔、冊封、撫諭、徵聘等工作。由於精明能幹,得聖上賞識,繼而擢升為巡察御史。

個人事跡

一年,王獻臣奉命巡察京都東安門北東廠。他執法無私,得罪了太監,被誣陷,連遭廷杖、系獄刑罰之苦,最後被謫貶嶺南當驛丞,掌管驛站中的儀杖、車馬、迎送之事。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朝廷對舊臣獲罪之事予以重新核實,王獻臣得以平反昭雪,重新起用為浙江永嘉知縣。在宦途上遭受多年挫折、冷落,對仕途已經心灰意冷,因此他無心在朝為官,意欲早日返回姑蘇老家,退隱林泉隱居,並為自己的千金擇覓佳婿,以享天倫之樂,安度晚年。

九鯉湖何氏九仙以夢驗靈異,在明代早已名聞京都。王獻臣在永嘉任上,公務之餘,便微服偕同一親信,風塵僕僕,不遠千里來到閩中九仙勝地九鯉湖觀光和乞夢,祈求鯉仙為他指點迷津。《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是夜,王獻臣住宿九仙祠,焚香叩拜之後,須臾間進入夢境。朦朧間仿佛望見仙翁手持拂塵跚跚來到跟前,對他言道:“王生一片虔誠之心,不遠千里來到九鯉,為求兩件心事前景如何?仙人不負你所望,請看夢示,以實現你平生的夙願”。接著仙翁指引他登上“天子萬年”石旁,並詠詩云:“王生為女擇婿求,白石階前先唱遊,上海龍華寺里會,必定才子配佳人”。仙人言畢後,又帶他到一處荒廢的寺院,望見牆壁上隱隱約約書有“隱”字,周邊清靜而空曠。並贈詩曰:“姑蘇古城久揚名,地平水沛繞前沿,光陰流逝滄桑變,擇宅居處城東邊”。仙人為他了卻兩件心事揭示夢兆。獻臣不甚了解其意,要求仙翁明喻,瞬間仙人不見了,醒來夢幻情景卻歷歷在目。

與拙政園

拙政園拙政園

王獻臣早聞上海有座龍華寺,因擇婿心切,一天,他攜妻帶女特地去上海龍華寺焚香膜拜,並觀賞龍華寶塔。斯時,恰巧崑山狀元朱哲文父子亦在此燒香許願,為其子擇個美貌賢慧媳婦。古人云:“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兩家正巧相逢,言語投機,道出真情,得知朱狀元之子尚未婚配,此人淡泊功名,好習禪學,頗合獻臣心意。真是踏破鐵鞋無處尋,得

來全不費功夫。婚後兩人夫唱婦隨,生活美滿甜蜜,印證九鯉湖的夢兆靈驗。王獻臣心想葉落歸根,回到永嘉之後,便著家人回老家擇土取仁,看了好幾個地方,卻都不如願。待到他致仕後,親自帶著地理先生,按九鯉湖夢示意境,在姑蘇城內外尋找,終於在城東附近找到一處地勢平坦,來水充沛的廢墟。據傳,此地曾是南朝高士戴顒和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居處,眼前有一座元代的太弘寺已是斷壁殘垣,破落不堪。其印象頗似夢中所見的情景。於是,他買下了這塊地。經過精心設計和營造,終於建成了一座山水相映,林木蔥鬱,古樸典雅的園林別墅。為了紀念仙夢之靈,他特地在全園最高之處,構築一座夢隱樓,並借用晉代潘岳《閒居賦》中“築室種樹,灌園鬻蔬,是亦拙者之為也”之意,把這座心愛的園林取名“拙政園”。據傳,拙政園築成後,王獻臣經常邀請姑蘇名流韻士雅集宴飲,吟詩作畫。其中文徵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園記》和就園中三十一景所作詩畫及題記最為著名。文氏在《夢隱樓》詩前題記云:“夢隱樓在滄浪池上,南直若墅堂,其高可望廓外諸山。君賞乞靈於九鯉湖,夢得‘隱’字。及得此地,為戴顒、陸魯望故宅,園築樓以識。”其詩曰:“林泉入夢意茫茫,鏇起高樓擬退藏。魯望五湖原有宅,淵明三徑未全荒。枕中已悟功名幻,壺裡誰知日月長。回首帝京何處是?倚欄惟見暮山蒼”。

這座園林,如今仍在江蘇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占地4萬多平方米。全園以水池為中心,主要建築物均臨水而築。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鑿池疊山、廣植樹木,點綴有芙蓉榭、聽雨軒、天泉亭;中部是全園的精華,以遠香堂、雪香雲蔚亭、荷風四面亭、宜雨亭、香洲、玉蘭堂、得真亭、志清意遠等景觀;西部主要由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留聽閣、見山樓、倒影樓、浮翠閣等。陳設雅致,各處築以漏窗、四廊相互聯繫,有山水亭台交相掩映之勝,為我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傑作。王氏拙政園在歷史的滄桑中雖幾易其主,但它作為我國明代園林的代表作一直完好地保存下來,真是萬幸。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飲譽世界的東方名園之一。

正德四年(1509),罷官還鄉後,購園造林,取晉朝潘岳“閒居賦”中的一句“拙考之為政也”之意,名為“拙政園”,居蘇州園林之首。家富藏書,有書樓名“臨頓書樓”以藏書籍,另建“虞性堂”專為貯書、畫之室。卒後,其子孫不善保管,藏書散佚。少部分曾落入繆荃孫、孫星衍手中。藏書上印有“吳門王獻臣家藏書印”、“詩禮傳家”、“王氏圖書子子孫孫永保之”、“虞性堂書畫記”、“王氏敬之”等印。

人生成就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隅,始建於明正德四年間,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閒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所形成。

拙政園占地62畝,是目前蘇州最大的古園林、我國四大名園之一。拙政園布局主題以水為中心,池水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各種亭台軒榭多臨水而築。全園分東、中、西三個部分,中園是其主體和精華所在。遠香堂是中園的主體建築,其他一切景點均圍繞遠香堂而建。堂南筑有黃石假山,山上配植林木。堂北臨水,水池中以土石壘成東西兩山,兩山之間,連以溪橋。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東山上有待霜亭,形成對景。由雪香雲蔚亭下山,可到園西南部的荷風四面亭,由此亭經柳蔭路曲西去,可以北登見山樓,往南可至倚玉軒,向西則入別有洞天。遠香堂東有綠漪堂、梧竹幽居、繡綺亭、枇杷園、海棠春塢、玲瓏館等處。堂西則有小飛虹、小滄浪等處。小滄浪北是旱船香洲,香洲西南乃玉蘭堂。進入別有洞天門即可到達西園。西園的主體建築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卅六鴛鴦館。兩館共一廳,內部一分為二,北廳原是園主宴會、聽戲、顧曲之處,在笙蕭管弦之中觀鴛鴦戲水,是以“鴛鴦館”名之。南廳植有觀寶朱山茶花,即曼陀羅花,故稱之以曼陀羅花館。館之東有六角形宜兩亭,南有八角形塔影亭。塔影亭往北可到留聽閣。西園北半部還有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倒影樓等景點。拙政園東部原為歸去來堂,後廢棄。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一直以來,拙政園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出自己的特色花卉。每年春夏兩季舉辦杜鵑花節和荷花節,花姿爛漫,清香遠溢,使素雅幽靜的古典園林充滿了勃勃生機。拙政園西部的盆景園和中部的雅石齋分別展示了蘇派盆景與中華奇石,雅俗共賞,陶冶情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