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邊鎮

水邊鎮

水邊鎮是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峽江縣境東部,因處沂水之濱而得名。全鎮總面積183平方公里,轄分界、眾村、佩貝、穎溪、何君、北龍、郭正、下痕、湖洲、館頭10個村民委員會,沂溪、石陽、百花三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人口4萬餘人,多為漢族江右民系。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位於江西吉安峽江縣境東部,因處沂水之濱而得名。東鄰馬埠鎮,南與吉水縣交界,西靠福民鄉,西北與仁和鎮隔贛江相望,北和新幹縣接壤,環抱金坪華僑農場。全鎮總面積183平方公里,轄分界、眾村、佩貝、穎溪、何君、北龍、郭正、下痕、湖洲、館頭10個村民委員會,沂溪、石陽、百花三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3600人。鎮內交通四通八達,西北鄰贛江黃金水道,京九鐵路、105國道南北貫通。1997年7月1日,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水邊鎮,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境內龍下一帶生產的傳統米粉、店頭村生產的絲糖為縣內特產。道教名山玉笥山地處鎮西南;鎮東湖洲村附近相傳為古石陽縣治舊址;明朝一代忠烈練子寧為本鎮三洲(現北龍村委)人。
峽江古為新乾,石陽縣地。三國吳寶鼎二年(公元267年),析新乾,石陽縣地首置巴丘縣,屬廬陵郡,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改屬豫章郡。南朝期間又屬廬陵郡。隋開皇十年(公元596年),撤巴丘、石陽縣分別併入新乾、廬陵縣。從建縣到撤縣,巴丘縣共存在323年。
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知府陳浩始奏析新乾設峽江縣,弘治14年(公元1501年)知府吳敘、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知府戴德儒也曾勘實申報設峽江縣事,均未果。嘉靖初,臨江知府錢琦再次建言,並與按巡御史秦鉞、陶儼公奏於朝,獲允。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峽江正式從新乾析出建縣分治,迄今479年。
明嘉靖五年立縣時,全縣設6鄉6坊24都215里。6鄉為:揚名鄉、安國鄉、斷金鄉、 善政鄉、玉笥鄉、太平鄉。6坊為:福慶坊、鼎盛坊、介福坊、折桂坊、招賢坊、興賢坊。其中,揚名鄉轄5都,轄地約在現巴邱鎮、金江鄉一帶。安國鄉轄2都,轄地約在現戈坪、硯溪一帶;善政鄉轄2都,轄地約在現福民及水邊鎮沿河一帶;玉笥鄉轄7都,轄地約在現水邊、馬埠一帶;太平鄉轄6都,轄地約在現桐林鄉一帶;6坊轄地約為現巴邱鎮區周圍地區。明清時期,除坊、都、里的數量時有變化外,縣以下設坊、都、里及全縣設6個鄉的區劃沒有變化。
清末至民國初年,全縣劃分為城區、東南區、東北區、西南區、西北區。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實行區、保、甲制,將全縣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區,下轄76保823甲。民國31年(公元1942年),全縣設11鄉(鎮)74保753甲。
1949年7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四軍四十一師解放峽江,峽江縣人民政府成立,下設4個區19個鄉;1956年撤區,全縣設1鎮18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全縣設17個人民公社132個生產大隊;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鄉(鎮),全縣共設12個鄉(鎮)100個行政村5個居民委員會;1999年12月,金坪華僑墾殖場劃歸峽江管轄,2001年巴邱鄉併入巴邱鎮、羅田鄉、沙坊鄉兩鄉合併設立羅田鎮,現全縣共11個鄉(鎮、場),76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全縣人口16.4萬。

地理氣候

峽江位於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東北鄰新幹縣,南毗永豐、吉水縣,西靠吉安縣,北與西北與新余市接壤,南北長約39.5公里,東西寬約64.5公里,總面積1287.43平方公里。縣境處華南褶皺系東北域,屬江南丘陵區,四周高中間低,海拔最高處為五朵梅花主峰(位於水邊鎮湖洲與新幹縣接壤處),海拔644米,最低處為仁和鎮塗家贛江江心,海拔26米。贛江自南向北貫穿縣境,境內長34公里,主要支流有沂江、黃金江、象江水等。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

縣域經濟

峽江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策應省、市"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的發展戰略,大力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兩個文明"建設呈現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2004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65億元,增長14.7%,為"十五"末預期目標的102.7%;財政總收入完成8762萬元,增長22.7%,超過"十五"末預期目標106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567萬元,增長1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7億元,增長67%;全縣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9億元。比年初增加1.36億元;年內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3元,達到3183元,超過"十五"末預期目標400元。農業上,堅持走"公司+農戶"為主的產業化經營之路,形成了糧、煙、林、果、魚、無公害蔬菜等農業商品基地,是全國優質米基地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全省優質菸葉生產基地縣,縣漁種場被列為江西省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以及斑點叉尾鮰魚出口創匯縣,以"魚米之鄉"著稱。2004年實現糧食總產18.4萬噸,增長56.1%,獲市糧食生產先進縣。菸葉、鮰魚、獺兔、蒿菜四項產業為我縣農業特色支柱。菸葉單戶、上等煙比例、收購均價、 產值四項指標創歷史新高。推廣鮰魚水面養殖5000餘畝,網箱養殖4000平方米,加工鮰魚200餘噸。培育獺兔規模養殖戶21戶,收購商品兔1.1萬隻,加工裘皮1.5萬件。蒿菜種植面積5000餘畝,"青池"牌蒿菜年產萬噸生產線正在抓緊建設。工業上,大力加快民營工業發展和工業園區建設,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建材、造紙、林化、藥業、服裝等10多個系列產品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主要產品有優質大米、方便米粉、青池蒿菜、鮰魚製品、板鴨、水泥、膠合板、藥用香料油、白板紙、服裝等。傳統米粉為地方特產,明代曾為貢品。 峽江縣工業園區位於新縣城城南,距京九線峽江火車站僅3公里。園區內有105國道和玉笥路、玉華路等五條城市縱向主幹道與新縣城連為一體,另有梅福路、彩雲路、月華路等幾條橫向主幹道與道教勝地玉笥山相通。按照"高標準配套、大生態格局、園林式廠區"的建設要求,基本實現"六通一平",即通路、通水、通電、通排水排污、通郵電通訊、通有線電視、平整土地。工業園區實行"無費區"管理,為客商提供具體、周到、高效的服務。2004年,全縣工業增加值預計支實現21274萬元,同比增長24.6%,工業占GDPM比重達到25%,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實現利稅4581.5萬元,增長27.8%。

風景名勝

玉峽景區有玉峽、玉泉、成子洲峽江會議會址、觀瀾閣、幼孜墓等景點。
玉峽在巴邱鎮南2公里處為刀劍與金剛、玉峽與馬鞍四山夾峙.江面狹窄,兩岸峭壁陡聳,蒼松挺立。江水奔騰至峽,水流湍急,驚濤拍岸。流水出峽,豁然開朗。山水互襯,蔚為壯觀。
玉泉金剛山麓,縣城東去1公里。泉水澄澈,香冽異常,盛夏不涸。
成子洲 又名萬壽洲。處巴邱鎮北贛江中,為一衝積沙洲,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300米。西與觀瀾閣相對。沙洲雄踞江心,贛江水自玉 峽隘口衝出,至此被阻,形成迥瀾捅流,襯以 百肘千帆,十分壯觀,宋時文人列:“成洲帆 陣”為峽江十景之一。洲上林木蓊鬱,桑葉、青草遍地。是絕好的游泳、沙浴和娛樂場所。洲上原建有成子廟,今不存、傳說周瑜鎮巴丘,在江中操練水軍,將寶劍落於江底,化為此洲。
風景名勝>>玉峽景區
玉峽景區有玉峽、玉泉、成子洲、峽江會議會址、觀瀾閣、幼孜墓等景點。
玉峽在巴邱鎮南2公里處為刀劍與金剛、玉峽與馬鞍四山夾峙.江面狹窄,兩岸峭壁陡聳,蒼松挺立。江水奔騰至峽,水流湍急,驚濤拍岸。流水出峽,豁然開朗。山水互襯,蔚為壯觀。
玉泉金剛山麓,縣城東去1公里。泉水澄澈,香冽異常,盛夏不涸。
成子洲 又名萬壽洲。處巴邱鎮北贛江中,為一衝積沙洲,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300米。西與觀瀾閣相對。沙洲雄踞江心,贛江水自玉 峽隘口衝出,至此被阻,形成迥瀾捅流,襯以 百肘千帆,十分壯觀,宋時文人列:“成洲帆 陣”為峽江十景之一。洲上林木蓊鬱,桑葉、青草遍地。是絕好的游泳、沙浴和娛樂場所。洲上原建有成子廟,今不存、傳說周瑜鎮巴丘,在江中操練水軍,將寶劍落於江底,化為此洲。

古今名人

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文名世稱“三孔”·其文學思想與政治主張與歐陽修、蘇軾、黃庭堅一致。詩文注重杜甫、韓愈反映現實的雄健傳統。黃庭堅有五言絕句贊“二蘇上聯璧,三孔立分鼎;夭不墮斯文·俱來集台省”。《宋史》有傳,《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和《中國名人大辭典》有載。“三孔”文章,後世先後付印286卷,大部分收入《四庫全書》.成為國家珍貴的文化遺產。
孔文仲(1038-1088)】字經父,孔子47代裔孫,今峽江縣羅田鄉西江村人。據《臨江西江孔氏族譜》載:其先祖孔績,孔氏40 世,唐末任吉州推官。因黃巢起義,任滿不復北歸,遂於文德元年(888)擇西江為居,為西江第1世。文仲自幼好學,性剛直不苟言笑,工詞賦。登嘉祐元年(1056)進士,考官呂夏卿稱其“詩賦贍麗,策論深博,文勢似荀卿、楊 雄”,而擢為丙科第一。熙寧三年(1070)朝廷實行改革,翰林學士范縝舉薦文仲至神宗皇帝趙頊面前對策,對朝綱國策侃侃九千餘言,表達對王安石變法中“理財”、“訓兵”之策的不同見解,因而罷官。賦閒中,潛心研究學問和著書立說,並積極參加歐陽修的文學改革運動。元祐元年(1086)復用為起居舍人,不久拜左諫議大夫,升禮部員外郎,旋因直奏“青苗”、“免役”諸法的利弊,元祐三年改任中書舍人,同知貢舉。同年卒於汴京(今河南開封),葬江州德化(今九江縣)開元莊孟家山。文仲大殮時,在朝仕官失聲痛哭,其好友蘇軾撫其棺哀曰“世方嘉熟軟而惡崢嶸,求勁直吾經父者,今無有矣。”對其剛直不阿,不事權貴的品質作了評價,同時對朝廷用人的弊端進行了抨擊。著《孔文仲集》50卷、《唐書集注》130卷。
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文仲大弟。自幼聰慧好學。嘉祐八年(1063)登進士甲科第六。初授穀城縣主薄。歷任江州(今江西九江)、信州(今江西上饒)軍事推官、湘潭縣知縣。後任國子監司業、集賢院校理時,奏請朝廷改革科舉制度,恢復以詩賦取士,選 賢舉能。元祐六年(1091)七月,以寶文閣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江西南昌) 知州。紹聖三年(1096),因朝廷黨派鬥爭激化被免職,定居池州(今安徽貴池縣)。從此,專事文學研究,與歐陽修、蘇軾、蘇轍、黃廷堅等人過從甚密,詩詞唱酬,信書不絕。一生著說百餘卷,主要有《書說》13卷、《詩說》20卷、《論語說》10卷、《金華講義》13卷、《孔氏奏議》3卷、《芍藥園序》及《孔氏雜說》等。
孔平仲(1044~?)】字毅父,文仲、武仲之弟。治平二年(1065)進士,初授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主薄。熙寧三年(1070)後,歷任密州(今河南密縣)教授、秘書省校書郎、衢州軍事推官、秘書省著作郎和虔州(今贛州)騎都尉。元祐二年(1087)戶部侍郎呂公著舉薦升太常博士,後歷任太僕丞校理、江浙提點京西南路刑獄。六年四月充任秘書閣校理、朝奉大夫。紹聖年間,受人詆毀降為惠州(今廣東惠陽)別駕,不久被免職,流放英州(今廣東英德)。元符三年(1100)七月起用,授朝奉大夫.主兗州仙源縣〔今山東曲阜)景靈宮。崇寧元年(1102)十一月任戶部郎中,後改任僉部郞中、提舉永興路(今陝西長安)刑獄。平仲擅長詩學.工詩詞文章。詩詞氣勢豪放,詞句精煉。有《續世說》、《釋碑》、《詩戲》、《朝散集》、《五行璜新論》、《孔氏說苑》、《良史事征》等近百卷付梓。

名優特產

傳統米粉 始產年代失考。清同治十年《峽江縣誌》載:“峽人善造米粉.細白勝於他處。”1979年版《辭海》“峽江”條也有“農、林產以稻、油茶為主。
米粉
傳統米粉為手工製作,選用當地優質晚米,經浸泡、磨漿、濾乾、煮餜、春餜、拌粉、壓絲、漂洗、攤曬、扎把等工序精製而成。主要產地為水邊鎮龍下、北坑、下痕、武溪及羅田鄉袁家、張家等地,尤以龍下、北坑一帶所產為佳。
民國時,傳統米粉是大宗出產貨物。每天挑上街頭賣的米粉有數十擔,多集中於水東門一帶。民國38年2月《江西省各縣重要物產調查》載:峽江縣年產米粉乾100噸.全年運銷南昌、吉安、贛州等地65噸。
解放初期.傳統米粉產量仍較大,1950年全縣年產250噸。1953年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後,農家傳統米粉生產受到限制,產量大為下降.僅由糧食部門拔出部分糧食給農戶定點加工生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部分農民恢復傳統米粉製作,因而湧現出一批米粉生產專業戶,有的地方還辦起了聯戶加工廠。
傳統米粉質地潔白、細嫩、柔滑。既可炒、煮、蒸,也可油炸、涼拌。質量上乘米粉,有久煮不糊.久炒不碎特點。
牛肉炒米粉,取乾米粉0.5公斤,牛肉2兩,香蔥5錢,水發香菇2錢,豬油3兩,料酒1錢,醬油5錢.紅辣椒5錢,鮮湯2兩.味素2錢,鹽適量。將乾米粉用溫水浸軟,撈起濾乾待用,將牛肉和紅辣椒切成一寸長短絲,水發香菇亦切絲,香蔥切成一寸長的段。把鍋放旺火上,加豬油1兩,燒至六成熱時,倒入牛肉絲爆炒,再把椒絲、蔥段下鍋炒約1分鐘,加醬油、料酒、味素和鮮湯燒2分鐘,即成澆料,起鍋待用。然後,把鍋洗淨,放火上燒熱,倒入豬油2兩,燒至六成熱時.把米粉放入拌炒2分鐘,再把澆料放人米粉拌幾下,至收乾湯即成。特點:軟柔潤滑,香鹹適口。
煮粉,亦稱湯粉。將米粉放沸水中煮3}-5分鐘,待鬆軟後撈起放碗內,再添加肉絲、蝦仁和其它佐料做成的澆料即可。食之湯鮮味美。
蒸粉,將米粉放溫水中浸泡數分鐘後撈起,置於米粉肉下面蒸。食之香嫩可口。油炸粉,將油燒熱,把米粉倒入,炸至微黃色撈起,也可加肉絲拌炒,香酥且脆口
涼拌,將米粉放沸水中煮3-5分鐘,熟後放入冷開水中冷卻,濾乾水,拌以配料即成。風味別致。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