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脾養榮湯

歸脾養榮湯,中藥方劑,由當歸、川芎、白芍、生地、茯苓、陳皮、甘草、麥冬、升麻、山梔、桔梗、黃耆等藥材組成,用於繭唇久不愈者。

基本信息

藥物簡介

方劑名稱:歸脾養榮湯

處方:當歸川芎白芍生地茯苓陳皮甘草麥冬升麻山梔桔梗黃耆白朮防風黃連黃柏知母牡丹皮、小柴胡

功能主治:繭唇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婦人,加澤蘭、香附、玄胡索。

摘錄:《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歷代醫家論述

羅東逸:方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芪、苓、術、草,所以補脾也。立齋加入遠志,有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是兩經兼腎合治也。而特名歸脾,何也?夫心藏神,其用為思,脾藏智,其出為意,是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心以經營之久而傷,脾以意慮之郁而傷,則母病傳諸子,子又能令母虛,所必然也。其病則怔忡、怵惕、煩躁之證見於心。飲食倦怠,不能運思,手足無力,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耳目昏之證見於脾。故脾陽苟不運,心腎必不交,……而心陽何所賴以養,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傷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氣醒脾,使能急通脾氣,以上行心陰,脾之所歸,正在斯耳。(《古今名醫方論》
張秉成: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以致血不歸經,而為健忘不寐怔忡等證。夫心為生血之髒而藏神,勞則氣散,陽氣外張而神不寧,故用棗仁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靜以寧之,遠志泄心熱而寧心神,思則脾氣結,故用木香行氣滯舒脾郁,流利上中二焦,清官除道,然後參、芪、術、草、龍眼等大隊補益心脾之品以成厥功,繼之以當歸,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也。(《成方便讀》
汪昂: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血不歸脾則妄行。參、術、黃芪、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脾;茯神、遠志、棗仁、龍眼之甘溫酸苦,所以補心(遠志苦泄心熱,棗仁酸斂心氣),心者脾之母也。當歸滋陰而養血,木香行氣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滯,又以助參、芪而補氣。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而諸證悉除矣。(《醫方集解》
汪紱:脾不健則血不生,脾血不生則心無所用,是以有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寐諸症。以血少則木枯而魂離,木枯魂離而火炎而神盪,則迫血妄行而有吐衄、腸風、崩漏諸證。方中參、術、甘、芪為主,皆以補脾生血,而當歸、龍眼以滋之,木香以舒其氣,皆脾藥也;其用茯神、棗仁、遠志,則所以安心神以止其妄。然憂思所以傷脾,而憂思者心也,心之用血無節,以致脾之所化不足以供之,則脾傷矣,故引水濟火以斂其心而安之,正所以使脾不至於傷,而安火亦所以生土。補中益氣意主於氣,而未嘗不留心於血;此方意主於血,而未嘗不先補其氣,要皆以脾胃為主。其曰歸脾者,藥不皆入脾而用實歸於脾,非使血歸脾之說也。(《醫林纂要探源》
吳琨:思慮過多,勞傷心脾,令人健忘者,此方主之。心藏神,脾藏意,思慮過度而傷心脾,則神意有方而令健忘也。是方也,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甘溫物也,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可以益脾;龍眼肉、酸棗仁、遠志、當歸濡潤物也,可以養心;燥可以人心,香可以醒脾,則夫木香之香燥,有可以調氣於心脾之分矣。心脾治,寧復有健忘者乎?(《醫方考。卷五》
張山雷:歸脾湯方,確為補益血液專劑。其不日補血而日歸脾者,原以脾胃受五味之精,中焦化赤,即是生血之源。但得精氣歸脾,斯血之得益,所不待言,制方之旨,所見誠高。若以俗手為之,則必以養血補血命名矣。藥以參、術、歸、芪為主,而佐木香、遠志,欲其流動活潑,且不多用滋膩呆滯之品,尤其卓識。(《沈氏女科輯要箋正》
費伯雄:歸脾湯,專治心脾。陰中之陽藥,故不用地黃白芍。後人作黑歸脾,殊失立方之旨矣。(《醫方論。卷二》
王子接:歸脾者,調四髒之神志魂魄,皆歸向於脾也。蓋五味入胃,必藉脾與胃行其津液,以轉輸於四髒,而四髒亦必先承順乎脾,而為氣化流行之根本。假如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為博厚之本。然無水則燥,無火則濫,無木則實,無金則死。《陰符經》曰:“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也。”參、術、神、草四君子湯以健脾,佐以木香醒脾氣,桂圓和脾血,先為調劑中州;復以黃芪走肺固魄,棗仁走心斂神,安固膈上二髒;當歸人肝,芳以悅其魂;遠志人,辛以通其志,通調膈下二髒,四髒安和,其神志魂魄自然歸向於脾,而脾亦能受水谷之氣,灌溉四旁,榮養氣血矣。(《絳雪園古方選注》
趙獻可:凡治血症,前後調理,須按三經之方也。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歸脾湯一方,三經之方。遠志、棗仁補肝以生心火,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茯神補心以生脾土,參、芪、甘草補脾以固肺氣,木香者,首先人脾,總欲使血歸於脾,故日歸脾。有郁怒傷脾,思慮傷脾者,尤宜。(《醫貫》
張璐: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並加歸、術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此方滋養心脾,鼓動少火,妙以木香調暢諸氣,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或泄瀉、減食者,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古今名醫方論》
尤怡:歸脾湯兼補心脾,而意專治脾。觀於甘溫補養藥中,而加木香醒脾行氣,可以見矣。龍眼、遠志雖曰補火,實以培土。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臟受氣以其所生也,故曰歸脾。(《醫學讀書記》
唐宗海:心主生血,脾主統血。養榮湯以治心為主,歸脾湯以治脾為主。心血生於脾,故養榮補脾以益心;脾土生於火,故歸脾湯守心火以生脾,總使脾氣充足,能攝血而不滲也。(《血證論》

中藥方劑之歸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