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君

檀君

 檀君,名王儉,傳說是檀君朝鮮的開國國君。據《三國遺事》記載,王儉乃太陽神之子桓雄與熊女結合而生。相傳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是“寧靜晨曦之國”。定都平壤,所以平壤有王儉城的別稱。

基本信息

檀君直到13世紀才出現於《三國遺事》中檀君直到13世紀才出現於《三國遺事》中

檀君

檀君,名王儉,傳說是檀君朝鮮的開國國君。據《三國遺事》記載,王儉乃天神桓雄熊女結合而生。相傳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是“寧靜晨曦之國”。定都平壤,所以平壤有王儉城的別稱。檀君在位1500年,後隱居阿斯達為山神,活到1908歲。
朝鮮人的祖先崇拜檀君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國家的10月3日定為開天節,祭檀君。尤其在江東的檀君陵,政府專派官員或以國王名義,舉行盛大的開天節活動。檀君是朝鮮民族的始祖,據說是建立了“東方的第二十七個國家古朝鮮”的建國始祖。

檀君神話:天神與熊女

《三國遺事》記載,檀君為天上下凡的天神庶子桓雄大王與熊女所生,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於公元前2333年定都平壤,公布了“朝鮮”國的成立。為區別於後來的李氏朝鮮,現稱之為檀君朝鮮。
檀君神話原文
《三國遺事.紀異》曰:“古記云:昔有(天神)桓因,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頂(今平安北道妙香山)檀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
“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於桓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柱,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
“熊女者無與為婚,故每於檀樹下,咒願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以唐高(堯)即位五十年,都平壤,始稱朝鮮。”(史稱“檀君朝鮮”)
檀君神話翻譯
相傳天神桓因的兒子桓雄想下凡幫助人類,向他的父親要求將韓半島作為他的領地。桓因允準了他的要求,並派3000名隨從同他一道來到人間。
桓雄降臨在太白山山坡上的一棵神聖的檀香樹附近。他自號天王,建立了神城。他任命了3位大臣分別掌管風、雨、雲,並教臣民學習耕作、醫藥、木工、編織和打魚在內的360種技藝。他還教臣民辨善惡,並製作了一部法典。
當時有一熊一虎住在檀香樹附近的一個大山洞中,每日來到檀香樹前向桓雄祈禱。天王最後被它們的祈禱所感動。
他將它們叫到跟前,給了它們20瓣大蒜和一小支神聖的艾蒿。他說:”吃下這些東西,百日之內不要見日光,如能做到,便可變成人類”。
熊和虎將蒜和艾蒿吃下,回到洞中,虎耐不住煎熬,不久便出了山洞。熊則安心等待,才過了21天,便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女人,後人稱之為熊女。
這位女人十分高興。但是由於找不到娶她為妻的人,於是她又到檀香樹前祈禱,希望能有一個孩子。桓雄很憐憫她,便將自己暫時變成了人形。這位女人後來懷了孕,不久便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檀君。

檀君與政治

檀君是朝鮮建國神話中的人物,是否實有其人向有爭論。1993年10月朝鮮宣布發現檀君遺骨,斷定檀君為信史,隨後為之築新陵,檀君遂又成為朝鮮和韓國學界熱門話題。

檀君本事

今人所知檀君故事源自成書於13世紀的朝鮮古籍《三國遺事》。以該書現存世最早版本“正德本”為據直錄檀君記事如下:
《魏書》云: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立都阿斯達(經雲無葉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雲在開城東。今白岳宮是)開國號朝鮮。與高同時。古記雲。昔有桓因(謂帝釋也)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頂(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壇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於神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炷。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與為婚。故每於壇樹下咒願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壇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堯即位元年戊辰。則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實)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稱朝鮮。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達。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彌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壇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三國遺事》是記述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遺聞逸事的書。作者一然,高麗中期僧人,生於1206年,卒於1289年。該書卷五卷首記有“國尊曹溪宗迦智山麟角寺住持圓鏡沖熙大禪師一然撰”。查一然年表,知他在1259年(55歲)被尊為大禪師,1283年(78歲)晉為國尊,1284年至1289年任麟角寺住持,故可斷定這部書是他在79歲至84歲間撰寫的。有資料說他“言無戲謔,性無緣飾,以真性遇物”,又說他“年及耄期,聰明不少衰”。因此,一般認為他的寫作態度是嚴肅的,壇君故事不似杜撰。
檀君故事另一出處是《帝王韻記》。該書存世最古版本是公元1360年慶州刻本(此前有1295—1296年晉州初刻本,失傳),關於檀君記事引文於次:
初誰開國風雲,釋帝之孫名檀君。(本紀曰上帝桓因有庶子曰雄云云,謂曰下至三危太白,弘益人間歟,故雄受天符印三個,率鬼三千而降太白山頂神檀樹下,是謂檀雄天王也云云。令孫女飲藥成人身,與檀樹神婚而生男,名檀君,據朝鮮之域為王。故屍羅、高禮、南北沃沮、東北扶餘、與皆檀君之壽也。理一千三十八年入阿斯達山為神,不死故也)。並與帝高興戍辰,經虞歷夏居中宸。於殷帝丁八乙未,入阿斯達山為神(今九月山也。一名弓忽,又名三危,祠堂猶在)。 享國一千三十八,無奈變化傳桓因。卻後一百六十四,仁人聊復開君臣(一作:爾後一百六十四,雖有父子無君臣)。 
《帝王韻記》是用白話詩形式寫成的一本簡明通史,上卷寫中國史,下卷寫朝鮮史。作者李承休,高麗文臣,生於1234年,逝於1300年。該書前附有“進呈引表”,記載繕進日期為“至元二十四年三月”,即公元1287年,可見成書幾與《三國遺事》同時。
據文獻記載,朝鮮歷史曾有《檀君古記》一書(《李朝實錄·世宗實錄·地理志》錄有其名),疑即為上二書提及的《古記》、《本記》,但此書早已亡佚,內容和成書年代不得而知。
此外,朝鮮朝以後關於檀君記述漸多,但皆為上述二書演繹,不錄。
勘校《三國遺事》與《帝王韻記》檀君記事,可知其故事大致相同,但在細處亦多有歧異。如關於傳主稱謂,《遺事》記為“壇君”,《韻記》記為“檀君”(有人認為此非手誤。因為壇君”反映的是古代自然宗教中“積土為壇”進行祭天活動的痕跡,而“檀君”反映的是樹木崇拜,它們各代表著一種古代文化,故二者有著實質性差別);關於傳主誕生,前者記為桓雄假化與熊女婚而生之,後者記為孫女飲藥得人身,與檀樹神交媾而生之。這說明:1檀君故事在被記錄下來之前曾在民間廣泛流傳,並基本定型。它是世界各個民族普遍存在的建國神話之一種。2在上述兩書成書之前至少已有兩種書記錄了檀君故事。二書所本不同,故有不同記述。

檀君和主體史學

1987年3月,朝鮮歷史學家姜仁淑在《歷史研究》上發表題為《檀君神話的形成》文章,此後又在該雜誌1987年4期、1988年3期和4期、1990年1期先後發表數篇論文,對檀君及其父祖神話進行新的解釋,但總體來說尚未突破“神話說”。1993年9月7日姜女士在朝鮮政府機關報《民主朝鮮》發表長文,開始放棄“神話說”,主張“檀君實有其人,其墓在平壤”。據後來公布的訊息得知此時期朝鮮正在挖掘傳說中的檀君墓。
1993年9月28日,朝鮮媒體報導說已發現檀君遺骨。10月2日正式發表《檀君陵挖掘報告》,宣布“古朝鮮始祖檀君遺骨在平壤近郊墓穴中出土”,“傳統認為神話人物的檀君實有其人”。報告稱,檀君墓位於平壤市江東郡西北大傅山東南坡,成書於1530年的《新編東國輿地勝覽》記載檀君葬於此。經挖掘,發現墓中有男女遺骨86塊,經組合,得知男子為身高170厘米的偉丈夫。用“常磁性共鳴法”數十次測定後認定是5011年前之遺物,遂斷定為檀君骨骸。
這一考古發現被認為對主體民族史研究具有非常意義。於是,開始組建超常規格的“檀君陵重建委員會”,著手建新陵。同時舉行大規模“檀君與古朝鮮”學術會議,考古工作者和各界學者一致肯定“檀君實在說”,並宣布平壤為人類發祥地之一。
1994年10月新建檀君陵竣工。陵建在江東郡弘文里一座小山上,陵長寬各50米,全高22米,9層,由1994塊白色花崗石砌成,建有陵門、陵墓重建紀念碑、檀君記功碑及其他輔助設施。250階台階從山下直通陵前,平添氣勢,蔚為壯觀。
從此朝鮮史學界皆稱檀君已是歷史實存人物,其被證實是主體史學令人驕傲的新成果,表示將重構朝鮮史學新體系。
的確如此。自50年代提出主體史學這一命題以來,朝鮮史學家們開始以新的觀點分析和解釋歷史文獻,在許多問題上得出與傳統觀點完全不同的結論。為了使這些成果固定下來,自1975年12月始著手編寫主體史學著作《朝鮮全史》。80年代初以後半島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1986年朝鮮提出“朝鮮民族第一主義”。1989年蘇東劇變後進一步強調“高度發揚民族第一精神”。據此反觀1982年出齊的33卷本《朝鮮全史》,發現有些地方已落後於形勢。如:
在內外複雜形勢下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宣傳5000年悠久歷史,燦爛古代文化乃重要內容。但《全史》在否定箕子朝鮮以後,衛滿朝鮮以降迄今只有2000年。只有肯定檀君為史實才副其悠久。此外,傳統史學承認箕子“設禁八條”教化民眾,主體史學否定箕子東來以後,只有肯定傳說中桓雄下凡時帝釋之 “弘益人間”的教導,方能在本土找到政治理念的最初源頭。
傳統的朝鮮歷史承續表為古朝鮮(包括檀君朝鮮———扶餘———高句麗———渤海———高麗———朝鮮。在史學體系中,箕子朝鮮被否定其存在,三國時代唯以高句麗為正統(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羅、百濟降為割據,統一新羅因有背主體(事唐)失去其歷史地位,渤海國雖不在半島,但被認為是高句麗遺民所建國家,故可承續正統。在這個新體系中,檀君占有龍頭地位。據此史學系,1993年5月和1994年1月先後修復高句麗東明王陵(位於平壤力浦區)和高麗太祖王陵(位於開城松岳山)。
漢城是朝鮮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傳統上被視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檀君陵挖掘後《勞動新聞》於這年10月4日發表社論稱:“檀君陵在平壤發現,說明平壤是朝鮮民族發祥地,是朝鮮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中心。”
韓國學界對新近興起的“檀君熱”反應不一。有人認為此非學術,但也有人認為:“在開放時代,外國文物思潮洶湧而至,我民族文化及其正統性受到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統性和基礎定位於檀君……檀君有無其人倒在其次,首要的是樹立主體。”持此論者是從更為廣泛的歷史角度看問題的,他們認為,地中海文化圈是神本主義,大西洋文化圈是人本主義;前者有神無人,後者人慾橫流,只有檀君主義是神人結合,弘益人間,這是朝鮮民族對人類思想的偉大貢獻。
看來,世界上存在三個檀君:
1 神話中的檀君,也就是口傳文學或稗史中記錄的、具有文學意義的檀君;
2 歷史上的檀君,即向人們泄露古代韓國人原始思維和遠古信息、具有思想史和民俗史意義的檀君;
3 人們心中的檀君,或叫作人們希望中的和塑造中的檀君,他生活在當代人中間,負有歷史使命。

ITF跆拳道第二個特爾——檀君

Dan-Gun
動作數:21
意義:檀君特爾是為了紀念公元前2333年傳說中的古朝鮮國開國始祖檀君而命名。
特點:是黃帶晉升黃綠帶的必考特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