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子丸

槐子丸

槐子丸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來治療肝虛風邪所致目偏視。

方劑1

槐角槐角

【處方】白蒺藜(炒,去刺)車前子牛蒡子茺蔚子各30克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治肝虛風邪所致目偏視。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空腹時用白滾湯送下。
【摘錄】《眼科金鏡》卷四

方劑2

【處方】槐子(炒)1兩。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陰疝腫縮。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方劑3

【處方】槐子1兩,蒲黃1分。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妊娠月數未至,而似欲產,腹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以痛止為度。
【摘錄】《聖惠》卷七十五

方劑4

【處方】槐子4兩,乾漆4兩,吳茱萸根白皮4兩,秦艽2兩,白芷2兩,桂心2兩,黃芩2兩,黃耆2兩,白斂2兩,牡蠣2兩,龍骨2兩,雷丸2兩,丁香2兩,木香2兩,蒺藜2兩,附子2兩。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濕痔。
【用法用量】飲服20丸,1日3次。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方中蒺藜、白芷、秦艽、黃芩祛除風氣,槐子,白蘞清解毒邪,二香、桂、附、吳茱萸根溫散結滯,乾漆、雷丸攻逐瘀血,牡蠣、龍骨、黃耆收斂津氣。以其寒熱間錯,氣血交攻,斂散並列,故牡痔、牝痔、氣痔、血痔、乾痔、濕痔鹹可治之。
【摘錄】《千金》卷二十三

方劑5

【處方】槐子1兩半,天麻1兩半,獨活1兩半,地膚子1兩半,沙參(去蘆頭)1兩半,人參(去蘆頭)1兩半,羚羊角屑1兩半,決明子2兩,防風1兩(去蘆頭),甘菊花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風邪所攻,墜睛向下,漸漸失明。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溫漿水送下,夜臨臥再服。
【摘錄】《聖惠》卷三十三

方劑6

【處方】槐實3兩(微炒),蝟皮(焦炙)2兩,當歸(切,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連翹2兩,乾薑(炮)2兩,續斷2兩,黃耆(炙,銼)2兩。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牡痔。因醉飽筋脈橫解,腸澼成痔,每下鮮血。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米飲送下,日晚再服;稍加至30丸。
【摘錄】《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方劑7

【處方】槐子仁1兩(微炒),黃芩1兩。
【製法】上為末,以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痔疾。鼠乳生肛邊,煩熱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煎桑耳湯送下。
【摘錄】《聖惠》卷六十

方劑8

【處方】槐子仁2兩,覆盆子1兩,酸棗仁(微炒)1兩,柏子仁1兩,車前子1兩,蔓荊子1兩,茺蔚子1兩,牛蒡子(微炒)1兩,蒺藜子(微炒)1兩。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虛風邪所攻,致目偏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之。
【摘錄】《聖惠》卷三十三

方劑9

【處方】槐子仁1兩(微炒),苦參1兩(銼),熊膽半兩,乾漆3分(搗碎,炒令煙出),木香1兩,檳榔1兩,桃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下部(匿蟲)瘡,痛癢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槐子仁丸”。
【摘錄】《聖惠》卷十三

方劑10

【處方】槐子2兩,黃連(去須)2兩。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熱目暗。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後以溫漿水送下,夜臨臥再服。
【摘錄】《普濟方》卷八十一

方劑11

【處方】槐子仁1兩(微炒),龍骨1兩,槲葉3分(微炙),乾薑3分(炮裂,銼),當歸3分(銼,微炒),茜根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黃耆3分(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亂髮1兩(燒灰),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豬後懸蹄甲7枚(炙令黃燥)。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痔下血,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聖惠》卷六十

方劑12

【處方】槐角2兩,陳橘皮1兩,乾地黃1兩,續斷1兩,黃耆半兩,白礬半兩,當歸半兩,乾薑半兩,黃連半兩,附子半兩。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風下血,五痔成瘡。發即焮痛不可忍,大便下血,肛脫不入,腸頭生肉如鼠乳,或如櫻桃,時下膿血,腫處癢痛,肛邊生核,久成瘺瘡。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食前熱米飲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七

方劑13

【處方】槐子1兩(微炒),黃芩1兩,榼藤子2枚(去殼,炙令黃)。
【製法】上為末,以水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痔疾,鼠乳生肛邊,煩熱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桑耳湯送下,1日3-4次。
【摘錄】《聖惠》卷九十二

方劑14

【處方】槐子仁2兩(微炒),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秦艽半兩(去苗),黃芩半兩,白蘞半兩,木香半兩,牡蠣半兩(燒為粉),龍骨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雷丸半兩,白芷半兩,桂心半兩,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雞舌香半兩,楝樹根白皮1兩(銼)。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濕痔。或腫痛,或鼠乳附核,或腸中癢痛,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聖惠》卷六十

中藥方劑之槐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