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涇古鎮

楓涇古鎮

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於上海市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基本信息

介紹

楓涇古鎮 ,地處上海西南。歷史上,她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她與滬浙五區縣(市) (金山、松江、青浦、嘉善、平湖)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築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楓涇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歷史沿革

楓涇鎮地處上海西南,位於滬浙五區(縣)十鄉(鎮)交界處,距上海市區57公里,鎮區面積2.09平方公里。150 0年前已成集市,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鎮,鎮區水陸交通發達,人文薈萃,商旅雲集,元末明初時與浙江的南潯、王江涇、江蘇的盛澤合稱為江南四大名鎮。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楓涇鎮就南北分治,以鎮中界河為界,南屬浙江嘉興,北屬江蘇松江。直至1951年3月,全鎮才統屬松江縣管轄。1966年10月起,劃歸上海金山縣(現金山區)管轄。

景區介紹

楓涇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大部分人家沿河建房。河道上船隻往來,購物十分方便。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至清末,全鎮橋樑有52座之多,現在還保留了十多座,歷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橋,建於元代,古樸蒼勁,橋身石縫長出了青苔,兩頭橋堍下都築有石階水碼頭。從橋上望去,兩岸綠樹翠叢,古屋河埠,前有虹橋平 臥,後有石橋橫跨,處處小橋流水人家。沈蓉城在《楓溪竹枝詞》中寫道“鞦韆架傍瑞虹橋,節屆清明麗景饒”。走到虹橋堍,市河成丁字型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橋,三望九座橋。據介紹,這兒將建一座九橋亭,讓遊客觀賞橋鄉風貌。虹橋對面友好街,沿河兩岸民居群是原汁原味的晚清風貌。“周莊雙橋美名遠播,楓涇三橋麗景無雙。”即將修復重建的楓涇三橋景點將成為楓涇古鎮游的一處景觀。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髮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築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留連。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台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髮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台往西,位於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牆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文化特色

楓涇古鎮區建築多為明、清風格,均具傳統江南粉牆黛瓦的特色,房屋以兩層磚木結構為主,前後進房之間有廂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儀門及廳堂等,前後樓之間有走道相連,稱走馬堂樓。屋面多為觀音兜和五山屏風牆。廟宇建築多為宮殿式。古民居建築群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其中9處已列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古鎮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巷”之稱。沿河古街綠樹成蔭,古鎮水巷幽靜;39座古石橋橫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 座。明代建的瑞虹橋,座落於虹橋河口,清康熙初在此發生過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工人罷工運動”的“虹橋血案”,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有該事跡的記載及陳列,並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聖堂內為此立案碑。楓涇民風淳厚,崇尚耕讀,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2名狀元、53名進士、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縣、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陸贄;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代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院御醫陳以誠;清代狀元蔡以台及官至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圍棋國手顧水如、著名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髮,革命前輩袁世釗、陸龍飛等。他們為楓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蹟和典故傳說。1928年,楓涇農民協會在陳雲同志領導下,舉行“楓涇暴動”而載入革命史冊。楓涇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已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楓涇地區已有5萬多幅作品遠銷國外,30多人次在國內外畫展中獲獎,被譽為“世界藝術珍品”。2005年9月16日,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景區現狀

進入三間四柱的“楓涇”石牌樓,沿著包圍老鎮區的市河和分叉小河,穿進“東柵”石坊,走過一條又一條的青磚石板的沿河老街,跨過一座又一座的石橋,一片又一片的古建築群順長達五里的河街鋪展開來。每天清晨,河 邊橋堍的茶館就茶香飄溢,四鄉的漁船穿過夾河的臨水樓台石河埠,集中到長長的臨河廊棚前排成魚市,河面上水波蕩漾,正如民謠說唱的“一月螺螄二月蜆,桃花三月甲魚肥......”過石牌樓進入生產街,沿河一長排逶迤綿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蓋頂,黑色小磚鋪地,一盞盞大紅的燈籠在廊檐下高高懸掛著,正所謂古巷通幽。明清時這條街上米行一家挨一家,那時家家門前建有風雨廊棚,到近代多已凋敗,現在地廊棚是重建的;平時年輕人都去上班,老阿婆們就在廊下以河岸做台,宰魚淘米、洗菜浣衣;街上的老房子雖然門面不大,但小弄狹長,可見庭院深深;楓涇的河街都是一邊人家枕河,一邊人家面河;河對面是和平街枕河老屋,東頭一座飛梁畫棟、中國的戲劇始具雛形,到宋、金兩代正式形成戲劇這石基翹角的古戲台,戲台是古代專供演出的一種室外舞台。踏過生肖石,在長廊東首城隍廟橋堍,有一道顯眼的西洋式紅色門面,這是東區火政會舊址,上海地區僅存的較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門前河中停靠著一艘紅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後一條水上救火船。和平街上原房管所大院正在重建“三百園”,石砌院門,三進大院,是三個收藏展出百樣民俗用品的收藏館的合稱,現已建成布置正式開放的百籃館,百籃館設在中間一排樓房,前有庭院,一隻巨大的古代元寶藍仿製品,擺放在庭院一側中央,成為百籃館的標誌。館中收藏了江南水鄉農家的各種提籃,有一百件各種用途、形制不一的籃子實物,全面反映了籃子與歷代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況:有出生時睡得搖籃,讀書時提的書籃、擺在家裡的禮籃以及日常用的飯 籃、菜籃,上墳祭祖用的香籃,做壽用的壽籃、女工用的針線籃以及蒸東西的烘籃煙籃等等琳琅滿目。“曉日提竹籃,家
楓涇古鎮楓涇古鎮
童買春蔬。”白居易的詩句生動傳神的描寫了籃子已經融入了江南人家的生活中的情景。從反映楓涇風貌的民謠“河多橋多弄堂多,唔呶喔哩藍頭多”中就可以看出籃子在江南民生中所占的地位。和平街上還有一處保留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歷史陳跡的所在,值得一覽。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築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後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台,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遊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製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

歷史記載

唐朝中期,種文藝形式。當時,戲劇演出場所統稱戲場,唐詩中又有“樂棚”、“歌台”、“舞台”、“露台”等名稱的記載;宋代演變為勾闌、邀棚,勾闌的台已經有固定的頂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鼎盛,“戲台”一名也正式出現。楓涇古戲台建在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臨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戲。清朝,南北城隍廟開始有廟會。《續修楓涇小志》載:“至期士女傾室往觀,百里內聞風而來者,舟楫雲集,河塞不通。”可見其盛
楓涇古鎮楓涇古鎮
況。屆時,商販、京劇班馬戲團等雲集楓涇,古戲台台上台下十分熱鬧。現在的古戲台是重建的,重建後的古戲台面寬64米,進深44米,舞台面積28平方米,歇山式頂,飛檐翹角,古意盎然。戲台對面,一排臨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館,遊人可挑臨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聽戲,還可臨窗觀景,悠哉游哉,不亦樂乎!相傳廊棚的美人靠岸隔河就能觀看演出呢。 據史載:“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坊、商賈悉從之。”當時楓涇鎮上有土布莊200餘家。清代鎮上布局眾多,江南織造也在楓涇設立機構、工場,生產、收購棉紡織品。楓涇布行銷全國。楓涇因而與盛澤、南潯等成為當時最為著名江南古鎮。清朝後期,米麩業取代衰落的土布業,使楓涇工商業再度興盛。到近代,楓涇薄稻和楓涇豬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副業品牌。20世紀30年代起,楓涇又成為中國黃酒業的重要產地。黃酒和一百多年來盛銷不衰的楓涇丁蹄、桂花狀元糕天香豆腐於三大土特產被今人稱作“楓涇四寶”。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製藥房(藥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遊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製藥和製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遊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製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等。

歷史名人

陸贄陸贄(?-805年)字敬輿,楓涇人,唐建中(780年)進士,授翰林院學士,唐德宗甚為器重,常以輦行,呼而不
楓涇古鎮陸贄
名,在奉天朝夕晉見,議論朝政。贄有魏徵之德,敢於直言忠諫,輔政陳詞,皆懇到深切,有時規勸太過,觸忤龍顏,贄坦然而言“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遑問他乎?”歷官中書郎,同平章事,卒後謚“宣”。世稱陸宣公。謝墉謝墉,字昆城,號金圃,楓涇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南巡時,謝應詔試獲第一,賜舉人。並授內閣中書。次年登進士,改任翰林,南書房行走。屢次主持會試同考官。乾隆四十六年,任會試正總裁,殿試讀卷官。常隨乾隆南巡。歷官禮部、工部至吏部左侍郎,內閣學士。於77歲壽終。
謝墉四代為官,其兄謝垣,官至刑部員外郎。其長子謝恭鉻,官為內閣中書。次子謝揚鎮,官為戶部山西司郎中,其孫謝權,曾孫謝公桓,皆任上虞縣教諭。蔡以台
蔡以台,字季實,號蘭圃,楓涇人。幼即好讀,性穎悟,受名儒啟蒙,學業大進,乾隆二下二年(1757年)赴京趕考,得中會元,廷試時又得第一,被乾隆皇帝欽點狀元,授翰林院修撰,補日講起居注官,在皇宮講論經史。他生性耿直,不耐於俗官為伍,專注於學術,善辨鐘鼎,金石,圖書等文物真贗,書法得顏真卿三味,詩文清麗絕俗。平時著作大多不署名,存稿有《三友齋遺稿》、《姓名竊略》六卷。

朱學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范同志於1905年6月出生在楓涇,他祖上因避太平天國戰亂由皖南徽州遷居於此。
朱學范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早年就讀於上海聖芳濟書院、上海法學院並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1924年進入上海郵 政局。

朱學范是傑出的愛國民主戰士,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創始人和卓越的領導人。朱學范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出任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郵電部長。1996年1月7日,朱學范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根據朱學范生前意願,經中共中央同意,朱學范骨灰從北京八百山移回家鄉楓涇公墓安葬。

陳舜俞陳舜俞(?-1076年),字令舉,居楓涇,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進士,累官至屯田員外郎。蘇東坡稱他“學術才能兼百人之器”,陳舜俞為人耿介,敢於直言,至使仕途坎坷,幾遭貶謫。以後棄官歸隱於楓涇白牛村,自號“白牛居士”。跨犢往來於白牛塘上,親情於水光雲影之中,獨擅於農舍田野之間,楓涇人仰其清風亮節,改鎮名為“清風涇”。

陳舜俞生前與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等交往甚密,陳歿後司馬光為基作詩弔唁,蘇東坡哭寫祭文。

楓涇四寶

楓涇丁蹄丁蹄,即“丁義興”熟食店特製的“紅燒豬蹄”。始於鹹豐二年(1852年),因店主姓丁,故名曰“丁蹄”,
楓涇古鎮楓涇丁蹄
迄今已140年歷史。煮製“丁蹄”選料講究,採用當地土種肉豬(楓涇豬)四蹄為原料,前後要經過蹄形整修、焯水、拔毛、文火燜煮、加佐料、出骨等8道工序,道道工序一絲不茍。其品種分為全蹄、半蹄、蹄筋3種。全蹄淨重1.4市斤,半蹄0.7市斤、蹄筋。18市斤。丁蹄具有冷吃“香”,蒸熟後吃“糯”的獨特味道。至清光緒廿五年(1899年),銷售市場遍及滬杭一帶。運銷南洋、歐美市場,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獎狀和證書。宣統二年(1910年),“丁蹄”獲南洋勸業會褒獎銀牌、浙江省巡撫加給獎憑。後又先後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德國萊比錫博覽會金質獎章等。狀元糕原名楓涇元糕。明末清初,鎮上已有不少製作元糕的店鋪和作坊。相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里人蔡以台得中狀元,紳商將蔡狀元平時愛吃的元糕改名為“狀元糕”。因“糕”、“高”音相諧,既含慶賀蔡以台高中狀元之意,又穩喻此糕為糕中“狀元”之義。清鹹三十年(1860年),里人戚學莊開設戚協興元糕店,專制“狀元糕”,並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揚名四方。其製作方法沿用至今。楓涇狀元糕,選用優質粳米,先放置石臼打粉,細篩濾雜,拌入棉白糖,生粉劃片(在33公分寬的一蒸糕粉中,用刀開成120片,刀刀到角,底面均勻),蒸熟開片,再用炭火烘烤,包裝
楓涇古鎮楓涇古鎮
時撒上桂花。製作十分精細,片片薄如蓮瓣,正、反、邊三面均呈金黃。品種有:蛋黃、椒鹽、松子、香草玫瑰桂花等。有紙裝、盒裝兩種。其中最熱銷的為桂花狀元糕。素有“生病人吃不壞,健康人吃不厭”、“老幼皆喜”的讚譽。天香豆腐乾傳說楓涇鎮北柵有一座橋,叫北柵橋。北柵橋是石橋,用石頭一塊一塊堆起來的。堆到橋中央最後一塊大方石時,怎么也擺不平。東頭翹,墊塊石片,西頭又不平了;西頭翹,墊塊石片,東頭又不平了。造橋石匠們傷透了腦筋,想盡辦法屢屢不成功。於是傳出話來,誰能解決這一問題就重獎誰。一時竟無人有辦法。一天傍晚,來了一個白髮老頭,鎮上人誰都不認識他,說是有辦法。造橋匠上前請教,老頭說:很簡單,只要拿鎮上土特產豆腐乾來墊就平了。起初聽的人都不相信,但反正沒好辦法,權且試試吧。沒料到,用豆腐乾來一試,果然石板就平整不動了。待大家噴噴稱奇,要找老頭時,早已不見人影。後來人就傳得更奇了,硼老頭是八仙之一呂洞賓呢!這當然只是傳說。據有考證的史料記載,天香豆腐乾作為楓徑特產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鹹豐9年(1859年)之前,楓涇鎮上趙隆順豆腐店精製的豆腐乾就小有名氣。這年,又有該店徒工夏阿傲自行開業,掛牌夏隆順豆腐店。為了與趙隆順競爭,開始選用上等黃豆做主料,以珠元醬(一種特曬醬油)、冰糖、簡香、栓皮等為輔料,精製出“天香”豆腐乾。天香豆腐乾香味撲鼻色澤烏亮,細膩鮮軟,成中蘊甜,既可作菜,又可零吃,還可泡在茶中吃(故有“茶乾”之名)。很快就在滬杭沿線出了名。乾香味撲鼻色澤烏亮,細膩鮮軟,成中蘊甜,既可作菜,又可零吃,還可泡在茶中吃(故有“茶乾”之名)。很快就在滬杭沿線出了名。金楓黃酒楓涇是目前上海地區惟一的優質黃酒產地。1939年,上海浦東的苹源、康記。福記三家酒坊合併遷來楓涇,成立了苹康福酒廠(坊)。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1966年改為國營上海工農酒廠。1979年定名為上海楓涇酒廠。60
楓涇古鎮楓涇古鎮
多年來,楓涇一直是黃酒的重要產地。黃酒,以稻米、黍米、黑米、小麥、玉米等為原料,加曲、酵母等糖化發酵劑發酵釀製而成,是中國特有的酒種。楓涇酒廠是我國大型黃酒生產企業之一。1971年,該廠在全國首創黃酒生產新工藝,建成了全國首條年產萬噸的新工藝生產流水線,同時,研製的黃酒發酵菌種被中國科學院確認為優良菌種,統一編號為AS21392,已被全國黃酒生產企業所採用,為中國黃酒工藝改革作出了貢獻。楓涇酒廠生產的金楓牌系列黃酒,選用上等糯米精心釀製而成。酒體色澤澄黃清亮,香氣濃郁幽雅。因在全國首創採用爆麥曲工藝製作發酵糖化劑,形成了金楓酒獨特的曲香風味。金楓黃酒以其價實質優在滬上幾十年盛銷不衰。兩次榮獲國家銀質獎,三年蟬聯上海市名牌產品。在全國食品行業比賽中多次獲得金爵、銀爵獎。其80%以上的主體產品是特加飯。所謂特加飯,就是以釀造時多添加飯(米)少加水而得名,普通黃酒互公斤糯米可釀製2.2公斤,特加飯是1公斤黃酒需用糯米0.6公斤,因而特加飯比普通黃酒在口味香氣上高出一個品級。近年開發上市的六年陳上海老酒、三年陳特加飯選用多年儲存的特加飯酒精心釀製而成,香氣濃郁,口味更醇,回味更長。2002年下半年,通過成功的市場運作而推出的“石庫門上海老酒”
楓涇古鎮楓涇古鎮
(有1939、2001兩種規格)風靡上海市場,成了黃酒市場上的新寵。上世紀90年代,上海楓涇酒廠改制為上海金楓釀酒公司,從1993年開始,通過兼併、託管、置換等資本運作手段,形成了金楓母體楓涇酒廠、澱山湖酒廠、金山酒廠、楓涇酒廠一分廠等四個生產實體,生產規模達到年產4.5萬噸。2003年,金楓釀酒公司文在楓涇工業園區征地300畝,建設年產4萬噸的新生產廠房,使金楓公司黃酒年產量超過8萬噸,成為我國單產規模最大的黃酒企業。
黃酒營養豐富。金楓牌系列黃酒含有7種人體必需而體內不能自行合成的胺基酸,適量常飲,可增進食慾,解除疲勞。黃酒也可以用作烹飪調味,它能解除腥味增加香氣,使菜餚更為鮮美。黃酒還可以用作藥引,黃酒泡藥,能使藥性入於酒內而增強療效,起到舒筋活血、養氣補身養顏的功效。在楓涇,遊覽古鎮風貌之餘,中午或晚間、豆腐乾等當地土產,酌上一杯色澤澄亮的黃酒,慢慢品嘗,其感覺真可賽過神仙

保護措施

楓涇鎮在大力開發新鎮區的同時,積極保護老鎮區。2003年4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上海市楓涇總體規劃》(滬府〈2003〉32號),對古鎮作出具體的保護規劃及保護措施,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實施點、線、面三種形式保護。1、點的保護
對楓涇鎮內古樹、古井、古橋、古寺廟和古建築單體進行全面的保護,主要有致和橋、躋雲橋晏雲橋、“石泰山屋”等。
楓涇古鎮楓涇古鎮
2、線的保護
有意識的保護楓涇鎮傳統古街、古巷體系中的景觀與特色。3、面的保護
古鎮風貌整體保護區為文物古蹟集中傳統風貌突出的區域,為南、北大街沿街街坊,從楓涇市河到西市河一段;中心市河鄰河古街,即青楓街文中路生產街等沿街街坊;和平街沿街街坊等;還有楓涇市河從商城路到白牛部分河道,中心市河從大寨橋到南寺橋部分河道。綜上所述,楓涇是一個有建築遺產、文物古蹟和傳統文化比較集中,並較完整地具有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民族風情,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的千年古鎮,無愧“歷史文化名鎮”的榮譽。

主要景點

古樸廊棚屋、農民畫展示中心人民公社舊址毛澤東像章珍藏館三百園國畫大師程十髮祖居丁聰漫畫陳列館等。

特色物產

楓涇物華天寶,土特產豐富,有楓涇丁蹄豆腐乾狀元糕,好水出好酒,以“石庫門”為註冊商標的上海老酒出自楓涇,風靡上海灘,楓涇“金楓牌”特加飯黃酒曾獲國家銀質獎。

門票價格

聯票30元(含10個景點門票),70歲以上老人、離休幹部、現役軍人免票,1.2米以下兒童票價對摺

上海楓涇古鎮開放時間:8:00-16:30

交通提示

上海楓涇古鎮交通 楓涇市(區)十鄉(鎮)交界之地,素有“上海西南第一門戶”之稱,距上海市區57公里。楓涇

楓涇古鎮楓涇古鎮

有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320國道,朱楓公路經過,交通發達,往來便捷。

鐵路:上海.杭州→楓涇站下。

公路:上海錦江樂園→楓涇(直達)。杭州及南方城市楓涇(路經的長途客運車每天有數十個班次)。

滬杭甬高速公路:上海杭州南方車輛均可在楓涇站出入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