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鎮

楓橋鎮

楓橋鎮位於諸暨市東部,與紹興縣接壤,是諸暨市的第一人口,地域大鎮,是浙江省百個中心鎮之一和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東海文化明珠”集鎮.區域面積165平方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112人,轄84個村,5個居委會.楓橋鎮以紡織服裝為主導產業,五金機械,建材等產業迅猛發展,目前全鎮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國字”號品牌10隻,省市級品牌30隻,處在全國領先地位.該鎮農業經濟穩步發展並堅持實施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和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合理調整總體規劃.楓橋鎮是“楓橋經驗”發源地,是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先進典型,著力創建“平安鎮鄉”,省級文明鎮和紹興市文化特色鎮,實現了社會和諧穩步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基本信息

簡介

2001年,楓橋、全堂、東一“二鎮一鄉”合併成新楓橋鎮。楓橋鎮地處諸暨市東北部,距紹興市中心28公里,離諸暨市中心20公里,紹大線、諸嵊線穿境而過。鎮域面積165平方公里,轄5個管理處,84個村民委員會,5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73915人。楓橋歷來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人口地域大鎮、經濟政治重鎮,“楓橋經驗”、“楓橋襯衫”、“楓橋香榧”聞名全國,被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鄉鎮的典型”。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722856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9338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0101萬元,第二產業36635萬元,第三產業1173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08元。楓橋鎮先後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紹興市三十強鄉鎮、浙江歷史文化名鎮、浙江東海明珠文化鎮、浙江省生態建設示範鎮、浙江省衛生鎮等榮譽稱號。

楓橋鎮楓橋鎮

全鎮有工業企業7353家,其中市級規模企業4家,年銷售500萬元以上企業32家,主要有紡織、服裝、針織、玩具、建材、機械六大行業,鎮內現有省級服裝特色工業園區和輕紡創業小區等兩個工業園區,目前正在建設中。全鎮有水田39253畝,耕地面積畝。諸暨花果山莊、白米灣萬畝茶園、何字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為全市農業產業化的樣板。一批以水果、茶葉、蔬菜、花卉、竹筍等為主的多個優高農業基地已經形成。
全鎮有各類學校17所,是高標準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鄉鎮。農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自來水飲用全面普及,村村道路硬化到家,戶戶皆通有線電視,民眾文化蓬勃開展,形成一批有較大規模和檔次的文化隊伍,活躍在全鎮乃至全市各大型活動中,如:銅管樂隊、女子鼓樂隊、楓溪演唱村“演唱隊”等。初級衛生保健全面落實,醫療事業得到充分發展,諸暨市第二人民醫院,有中級以上職稱醫技人員65人。
鎮內名勝、遺址林立,有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風光旖旎的小天竺,有建於宋朝的東化城寺塔,有原基於楓溪江溪間平陸而造的神奇建築楓橋大廟陳洪綬陳列館光裕堂九里山王冕隱居地中國香榧森林公園楓水名賢坊等。

歷史沿革

楓橋以楓溪得名,楓溪是一條風光綺麗的山溪,上源有二,東源黃檀溪,西源白水溪。二源在楓橋鎮南大竺園附近會合,始名楓溪。隋朝時,曾在楓溪渡口架橋建驛站,稱之為楓橋和楓橋驛,楓橋地名即由此來。楓橋歷史悠久,行政職能優勢明顯。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楓橋先民就在楓橋江兩岸繁衍生息;越國前期曾於此建都;南宋孝宗乾道8年(1172年),一度為義安縣治,義安縣不僅僅為原楓橋區屬範圍,還包括了湄池、江藻一帶,因此,楓橋是當時的地域中心,商賈雲集之地,形成了繁華一時的三里長街。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7),辛棄疾曾於此申置東尉司;元設巡檢司;明為驛輔;清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設楓橋鎮;民國元年(1912年)設楓橋鄉;1932年,楓橋曾修建小鐵路,使得楓橋的集市貿易十分興旺。1949年解放後楓橋一直是鎮、鄉、公社、區所在地。是諸暨東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
楓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楓橋耕讀傳家重教興學由來已久,蔚然成風,是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東海文化明珠鎮。宋元時期的藏書樓就被時人譽為"越中之冠"。僅宋元明清四朝,楓橋有進士35人,舉人68人。歷代名人輩出,孕育了王冕、楊維楨、陳洪綬、汪壽華、何燮侯、梁煥木等一大批人才,"楓橋三賢"更以其精湛的藝術造詣而在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乃至整箇中國文化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良的教育環境造就了較高素質的現代公民,使楓橋更賦內涵,發展更好更快。

行政區劃

郵編:311811 代碼:330681109

楓橋鎮楓橋鎮

全鎮轄2個社區、28個行政村:天竺社區、海角寺社區、陳家村、大乾溪村、大溪村、梅苑村、海角村、洄村、樓家村、全堂村、三江村、樂山村、四聯村、屠家塢村、魏廉村、霞朗橋村、先進村、新東塢村、西弈村、新擇湖村、陽春村、永寧村、鐘山村、楓源村、櫟橋村、杜黃新村、東三新村、楓一村、馬嶺村、西下村。

面積165平方千米,人口7.3萬人(2005年底)。2006年,轄5個居民區、84個行政村:天竺、海角寺、百樹、學勉、楓北;楓溪、紫薇、鍾瑛、西疇、孝義、疊山、彩仙、大山、大竺、大悟、泰山、駱家橋、新建、行山、杜黃橋、遮山、先進、創業、匯地、進農、化農、新農、勤農、何家、艷陽、開先、新躍、象山、魏家塢、霞朗橋、大奕、魏家、洄村、郭店、橋亭、聚英、擇樹下、新店灣、下西湖、陽春、網山、永聯、石砩、溪東、將軍、陳昂、葛村、柳塢、東松嶺下、高家、澤泉、宣家塢、屠家塢、古博嶺、何家塢、王家溪頭、楊塢、尚義塢、乾山塢、新楊、里東塢、外東塢、旺妙、九里、茅塘塢、王村、銀杏、五宜潭頭、漁稼、毛家、岫山、大溪、單家甸、大祝、石峽里、石峽口、樊家、湯村、東畈、全堂、橋下、河宣、楊山、遼塢。鎮政府駐步森大道52號。

楓橋經驗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幹部民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民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為此,1963年毛澤東同志就曾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楓橋經驗”由此成為全國政法戰線一個膾炙人口的典型。之後,“楓橋經驗”得到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民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成為新時期專門工作與民眾路線相結合的典範。
楓橋鎮楓橋鎮

“楓橋經驗”之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為此,楓橋在各居委會、村,甚至在一些重點企業都建立了相應的調解組織。近年,楓橋鎮共成功調處民間糾紛1000多起,調處成功率達97.2%,其中80%的糾紛在村一級就得到了解決。此外,楓橋鎮在健全普法工作網路的基礎上,每年投入20多萬元用於法制宣傳教育,並對曾經有過違法行為的人員,堅持“不推一把拉一把,不幫一時幫一世”的原則。
“楓橋經驗”之二:幫扶刑滿釋放人員。
五年來,楓橋200多名刑滿釋放人員中,絕大部分人已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改好率達99.15%,有的人成了致富能手,有的人還入了黨,當上了村幹部。
“楓橋經驗”之三:外來務工人員管理新模式。
隨著經濟發展,楓橋鎮還針對外來務工人員推出新的管理模式,統一為外來員工解決住房和子女入學等問題,每年還評比“十佳外來優秀青年”,授予中高級人才以“榮譽鎮民”稱號。

經濟概述

高新區楓橋鎮依靠強勁的招商勢頭和兩個工業園的開發建設,形成“三足鼎立”的發展態勢,今年上半年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各項指標大幅度增長,工業產值、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幅度達70%以上,而工業增加值及財政收入更是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03%和129%,標誌著該鎮經濟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
楓橋鎮楓橋鎮

楓橋鎮近幾年以招商引資為龍頭,帶動了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四年跨出四大步,從而使其經濟綜合實力去年躍居到全市鄉鎮前十幾位。今年,高新區實施“二次創業”、“北擴西進”的大開發戰略,使該鎮的區位優勢得到更好地發揮。他們堅持內外資並舉的招商方針,在招商工作中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打破常規,由“坐商”變為“行商”,主動協調外企和工商、消防等部門的關係,強化服務,選用懂英語、素質高的年輕人充實招商隊伍,完成了招商手冊和江蘇投資網的註冊工作,擴大了招商宣傳。上半年全鎮註冊資本和到賬外資已分別完成年計畫的91%和73.5%,引進外資項目10個。新增民營企業82家,新增註冊資金9323萬元,完成年計畫的116.5%。
該鎮的工業園和民營科技園是其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幾年來,該鎮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規劃面積為1140畝的楓橋工業園一期和占地60畝的民營科技園首期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已完成,引進的內外資項目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去年兩園稅收達3500萬元,占全鎮稅收的19.5%。今年又新開工建設11.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並爭取到高新區出口加工區楓橋配套區1300多畝的地塊,為進一步扶持發展民營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同時,該鎮還積極探索大動遷後全鎮村級經濟發展的新思路,確立了“四統一、一獨立”的原則,集中村級資金共同投資“兩園”,參與“兩園”的開發,到目前為止,已有10個村入駐楓橋鎮工業園,投資6000多萬元用於購買廠房和土地。

旅遊介紹

寒山寺

到蘇州旅遊,寒山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今天我們遊覽的景點就是寒山寺。寒山寺位於城西楓橋鎮,建於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監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並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時,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到此,後人為紀念寒山,改寺名為寒山寺。寒山確有其人,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來一直名揚中外,魅力無窮,尋本探源,有這樣幾個原因:

楓橋鎮寒山寺

第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它家喻戶曉。“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傳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傳,景因文名,鐘聲詩韻,名揚百世的效果。該詩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而且很早就傳到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說過:“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到今天它仍被編人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在東南亞、歐美,這些詩句也很受青睞。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為,曾住持過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的高僧,並把他們神化為我國的和合二仙,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民間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鐘,飄洋過海到過日本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這個故事曾以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國醫報》雜誌上登載,題為《寒山寺鐘聲》,更使寒山寺多了個娓娓動聽的中日友好話題。

第三,民間相傳,張繼詩中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處探尋,欲將此鍾歸還原主,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鑄一對青銅鐘,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二“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為“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遊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浙江百強鎮

浙江百強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