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危機

所謂核危機一般指軍事上的事件,典型的有“古巴飛彈危機”,所謂有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危機。不過也可能包括與核有關的非軍事災難,典型的是“車諾比事件”。


核武器

核爆炸核爆炸

核武器又叫原子武器,通常指的是核子彈和氫彈。氫彈又叫熱核武器。近年來出現了中子,它是一種小型的氫彈。無論是核子彈、氫彈,還是中子彈,它們都是利用原子核發生裂變或聚變反應瞬間放出來的巨大能量,對人員和各種目標起殺傷和破壞作用的武器。 核武器以其特有的方式產生毀滅性的力量,其殺傷破壞方式主要有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電磁脈衝及放射性沾染。

核子彈

它主要是利用鈾-235或鈽-239等易裂變物質為燃料、進行裂變鏈式反應製成的核武器。最初把易裂變物質製成處於次臨界狀態的核燃料塊,然後用化學炸藥使燃料塊瞬間達到超臨界狀態、並適時用中子源提供若干中子,觸發裂變鏈式反應而產生核爆炸

氫彈

它主要是利用氘、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聚變反應原理製成的核武器。
要發生自持熱核反應,必須達到高溫、高密度條件。這個條件目前都只能由核子彈爆炸來實現。因此氫彈必然包含兩個部分:初級和次級。初級是為創造自持熱核反應條件而設計的起爆裝置,即核裂變的鏈式反應裝置。裂變爆炸釋放能量使核聚變材料獲得高溫、高密度條件。次級是熱核聚變裝料,它能在高溫、高密條件下產生熱核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和中子,這是氫彈的主體部分。氫彈的巨大威力主要來自熱核聚變釋放的能量。

中子彈

中子彈是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且相對減弱衝擊波和光輻射效應的特殊設計的一種小型氫彈。 核武器的殺傷因素,主要包括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核電磁脈衝和放射性沾染。早期核輻射是核爆炸最初幾十秒鐘內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線。中子彈主要以此達到殺傷效果。1枚1千噸當量的中子彈,在距離爆心800米處的核輻射劑量,為同樣當量純裂變武 器的10倍左右,其爆炸釋放出的能量分配大致為早期核輻射40%,衝擊波34%,光輻射24%,而放射性沾染只有2%。因此,和同當量的普通核彈相比,中子彈使用後留下的環境污染問題是比較輕微的。

核武器發展史

德國是最早從事核武器研究的與試驗的國家

1938年12月,德國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花了6年時間,發現了鈾裂變現象,並且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1939年4月,哈塔克向陸軍工兵署寫信,指出:“首先用上它的國家將取得對別國的壓倒優勢”。德國於當月30日召開了由6位原子科學家參加的“鈾設備”會議,並在柏林成立了一個“德國鈾協會”。1940年初,由物理學家魏茨澤克、海森堡、布雷格和施洛德等制定了德國核研究計畫,代號為“U工程”。執行這一計畫的領導機構是“帝國研究委員會”。他們很快便設計並建造出了第一座用於試驗的核反應堆。1942年,海森堡和德佩爾運用一個球形裝置使反應堆得到成功,打開了製造核子彈的大門。不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人也沒能製造出一顆核子彈。

1945年7月16日美國研製的人類第一顆核子彈試驗爆炸成功

1938年,哈恩成功地把鈾原子核打裂成兩大塊,震動了全球科學界。1941年7月,英國政府派出科學家代表團到美國,並希望同美國合作研製開發核子彈。10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也寫信給英國首相邱吉爾建議兩國科學家合作研製核子彈。1942年,羅斯福決定成立核子彈研究機構,地址設在紐約,代號為“曼哈頓工程”。1942年12月在費米領導下,於芝加哥大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並於12月2日下午,首次實現人工控制的鏈式核瓜。但得到鈾並非易事,經過無數實驗,費米終於發現鈽竟是一種比鈾更加易於分裂的原子炸藥。因此美國又建造了三座石墨水冷生產堆和一個後處理廠以生產鈽。到1945年,美國人花費20多億美元,終於研製成3枚核子彈,分別命名為“小玩意兒”,“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7月16日上午5時24分,美國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試驗場內30米高的鐵塔上,進行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核試驗。“小玩意兒”鈽裝藥重6.1千克,梯恩梯當量2.2萬噸,試驗中由於核爆炸產生了上千萬度的高溫和數百億個大氣壓,致使一座30米高的鐵塔被熔化為氣體,並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彈坑。核爆炸騰起的煙塵若垂天之雲,極為恐怖。在半徑為400米的範圍內,沙石被熔化成了黃綠色的玻璃狀物質,半徑為1600米的範圍內,所有的動物全部死亡。這顆核子彈的威力,要比科學家們原估計的大出了近20倍。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兩顆核子彈,從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進程。這兩顆核子彈最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人們望著遮天蔽日的蘑菇雲感覺到,一個真正可怕的魔鬼出現了。

1949年8月29日,蘇聯爆炸試驗成功了自己的核子彈,成為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20世紀30年代初期,蘇聯人就已經初步建立了核研究中心,當和德國化學家哈恩一起工作的猶太化學家邁特納人德國逃到蘇聯,並將鈾裂變可能用於軍事和德國的研究情況透露給了蘇聯人之後,史達林決定加緊核子彈的研製。1938年由庫爾查托夫和彼得·卡皮察主持開始了艱苦的研究試驗工作。1939年,蘇聯成立了“鈾研究委員會”。這些科學家完成了一項十分重要的實驗,表明通過在快中子中的持續鏈反應,只需幾克的鈾235便可實再核爆炸。蘇聯最大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戒備森嚴,外觀看上去像座工廠。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的研究和試驗場所幾次搬遷。1942年,蘇聯獲得美國的“曼哈頓計畫”情報,與此同時,蘇聯地質專家在阿爾泰、烏拉爾等地找到了豐富的車里雅賓斯克、茲拉托烏斯特地區建立了一個特殊的原子研究中心。庫爾查托夫以“第二實驗室”為代號,決定用鈽代替鈾作為核子彈的主要原料。1943年9月完成了第一個核裝置的爆炸準備。1945年底,史達林親自為核項目重新命名“鮑羅金諾”庫爾查托夫仍被任命為首席科學家。在美國參與核子彈研究的物理學家福克斯向蘇聯提供的有關製造核子彈的各種詳細資訊。1946年12月25日,庫爾查托夫領導的核反應堆里獲得受控鏈式反應。1949年春,蘇聯人獲得了足以製造核子彈的鈽。他們為即將造成第一枚鈽充料的核子彈命名為“鐵克瓦”(意即南瓜)。1948年,蘇聯最高領導命令必須在1949年年底前製造出第一批供試驗用的核子彈。實驗選在中亞哈薩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靠近卡勞爾村的“米什克瓦”實驗場進行 。指揮所設在烏斯特卡邁諾高斯克。試驗代號“珀瓦亞—穆爾尼亞”,即“首次閃電”的意思。1949年8月29日凌晨4時,“鐵克瓦”在大氣層中試爆成功。自此,蘇聯打破了美國的核籠斷,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可用於實戰的核子彈的國家。

1952年10月,英國在澳大利亞沿海的一艘船上試爆核子彈成功

1939年,英國的牛津劍橋、利物浦和伯明罕大學即全面展開了原子能的研究工作,並得到逃亡到英國的許多外國科學家的幫助。1940年5月,邱吉爾就任英國首相後,在首都成立了以帝國化學公司華萊士·佩林為助手的秘密理事會,代號為“饒管廠”。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為英國人提供了德國人“利用慢中子連鎖反應製造炸彈”的重要情報,加速了英國人的科研速度。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英國人在核武器結構和供彈芯用的稀有鈾同位素分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英國已被戰爭消耗得精疲力盡,英國政府1941年7月派出了以澳大利亞科濃家馬庫斯·奧利勞特率領的代表團出訪美國,敦促美國加速研製核子彈。1942年夏,邱吉爾和羅斯福在倫敦海德公園會晤,決定以美國為研試地點。但美國拒絕向英國提供有關核子彈的情報。美國試爆核子彈成功後英方向美方多次交涉,但仍無法獲取有關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人迅速在伯克郡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基地,在坎伯蘭市溫克爾建立了一座鈽反應堆。第一任負責人是約翰·科克羅夫特爵士。1946年6月,K·福克斯從美國回到英國擔作原子能研究機構理論部主任。1946年8月,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麥克馬洪法案,決定由美國壟斷核子彈生產,徹底堵塞了美英原子情報交流渠道。1949年2月,布魯諾·蓬泰科爾從加拿大回到英國接任該基地主管科學的主任職務,使得英國的核科研工作具備了雄厚的科技力量。1952年10月3日,英國第一顆核子彈在澳大利亞蒙特貝洛沿海的船上試爆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56年,英國在空軍裝備核子彈。3年後又爆炸了氫彈,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爆炸氫彈並具有核作點能力的國家。

日本的核武器研究

1934年,日本大阪大學教授荒勝文策進行人工轟擊原子實驗獲得成功。日本陸空力量科技局的安田竹將軍對核武器的研究異常積極,並獲得了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的支持。1941年日本成立了以二階義男為首的“核物理成就利用委員會”,開始研究核子彈。他們試驗用熱擴散法和離心分離法來製取鈾。但研究人員沒有在國內找到鈾礦。他們在其占領的中國,朝鮮和東南亞地區勘探,並向德國求援。德國人派一艘潛艇將1噸氧化鈾秘密運往日本,但潛艇卻在1943年底於馬來亞沿岸附近被美國軍艦擊沉。1944年7月,他們在國內找到一個品位很低的鈾礦,但還沒有來得及煉出可供使用的鈾,研究大樓就被美國的轟炸機摧毀,研究成果也隨之化為灰燼。

1960年2月13日,法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45年10月18日戴高樂將軍決定進行核子彈的研究,成立了原子能委員會,由著名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的女婿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擔任主要負責人。1948年,法國在本土上找到了鈾礦,第一座反應堆建立起來,並於1949年分離出鈽。
1952年法國政府提出發展核武器的構想。1954年12月,這一構想被孟戴斯—弗朗斯政府內閣會議列入議程。富爾執政時,決定發展第94號元素的生產,並且籌辦了分離同位素的工廠。1956年,席勒內閣制定了核能試驗五年計畫。第四共和國末期的費利克斯·加亞爾政府決定製造第一顆核子彈。同年,法國建成第一座使用天然鈾的二氧化碳石墨中速反應堆試驗電站。1958年戴高樂重新上台執政後,加快了研製核武器的步伐,1960年2月13日,法國在西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賴加奈的一座100米的高塔上爆炸成功了第一顆核子彈。這顆核子彈獲得了6萬噸當量的核裂變能量。法國因此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62年6月,法國政府又提出耗資達300多億法郎的“軍事裝備計畫法案”,其中60多億法郎用來建立核威懾力量。法國很快便建立起了由陸基飛彈。潛艇飛彈、飛機攜帶的核飛彈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獨立核力量。

中國擁有了核武器

1955年,中國地質部門就開始了鈾礦的勘探,並找到了豐富的鈾礦。1956年,國防部成立了第五研究院,即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院長由科學家錢學森擔任。1958年秋天,34歲的物理學家鄧稼先擔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設計院的理論部主任。他在北京大專院校選擇了28名專家,組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1959年,中國科學家們對第一顆核子彈的理論計算獲得了成功,以祝麟芳任廠長、姜聖階任總工程師的核工業企業的建設也初獲成效。在蘇聯撤走專家之後,中國重新調整計畫,代號為“596”工程。1964年10月,中國完成了第一顆核子彈的組裝。10月16日15時,在人跡罕見的羅布泊,巨大的蘑菇狀煙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6月17日,中國又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上空,成功試驗爆炸了一顆氫彈,這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能夠製造和擁有各種核武器的國家之一。

以色列造出了核子彈

1958年,以色列的科學家參加了法國的核研究活動,取得了獨立研製核子彈的必要知識和經驗。1964年,法國幫助以色列建造了一個只有26兆瓦的小型反應堆。以色列秘密組建了迪摩那核研究中心,集中了2700餘名科技人員和工作,修建了2700餘名科技人員和工人,修建了龐大的核生產工廠。但以色列和日本一樣,自己沒有鈾礦。1967年以前,法國提供了少量的鈾供研製之用。1967年“六·五”戰爭之後,法國不再向以色列提供鈾朱料,使以色列的核子彈研製陷於停滯狀態。
以色列的特工部門莫薩德於1968年底採取了代號為“高鉛酸鹽行動”,為以色列獲得了200噸的鈾。這一行動是由莫薩德的首領梅厄·阿米特籌劃的。當時,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礦產總公司在原比屬剛果有一家子公司,總公司從那裡接受了一批鈾,儲藏在安特衛普東部的一個村子裡。莫薩德決心要把它搞到手。他們先找到一個叫舒爾岑的德國商人,讓其給布魯塞爾礦產總公司寄去了一份購買200噸鈾的訂貨信,聲稱把鈾運到摩洛哥加工用作催化劑,並先付了850萬馬克的訂貨款。他們躲過了歐洲原子能委員會的監督,把200噸鈾裝上了一隻臨時購買的貨船。200噸鈾分別裝在560個特別的桶里,每隻桶都寫上“高鉛酸鹽”的字樣。1968年11月24日,該船在航途中突然改變了航向,於29日夜間駛到離賽普勒斯不遠的公海上,莫薩德早已安排了一般油船前來接應。莫薩德將200噸鈾搬進了油船,貨船被棄在海上。等到歐洲原子能委員會發現200噸鈾失蹤時,已經是半年以後的事了。以色列靠這些鈾原料製造出了13顆核子彈。

1952年11月1日,美國在太平洋比基尼島核試驗基地爆炸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顆氫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核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因反對繼續研製核武器在美國受到迫害

奧本海默被譽為“核子彈之父”。核子彈爆炸並投放日本後,他預感到戰後在核子彈問題上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戰後他對美國繼續研製威力更大的氫彈態度冷漠,並於1949年與熱心這一工作的貝特等人發生了衝突。1950年,麥卡錫主義氣焰十分囂張,奧本海默遭到惡毒誹謗和攻擊,聯邦調查局對他進行控告。1953年,軍事情報機關控告他是“蘇聯的代理人”,是核子彈間諜同案犯。1954年美國政府決定對奧本海默進行審查,奧本海默的許多親朋好友也因此受到牽連。後來,在許多正義科學家作證下,美國政府不得不承認奧本海默是一個“忠誠的美國公民”,沒有犯叛國罪,但仍以不信任的態度不準他接觸軍事機密,並解除了他原子能委員會總顧問委員會中的職務。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158名科學家就保全委員會對奧本海默的不公正處理提出了強烈抗議。1963年,詹森總統把原子能委員會的費米獎授予奧本海默,以這種方式為他恢復名譽。奧本海默1966年退休,次年2月18日因患喉癌去世,享年僅62歲。
1977年6月,美國宣布研製出以貫穿輻射為殺傷方式的中子彈,各國也相繼投入研製。

威力更大而形式多樣化的第三代核武器

20世紀40至50年代研製的核武器,被稱為第一代核武器。其特點是重量大,可靠性不高,主要由飛機攜載,如核子彈、氫彈等。六七十年代的核武器為第二代。這些核武器體積小,威力大,可靠性和安全性高,如中子彈。80年代後開始研製第三代核武器,包括帶金屬小彈丸的小型核彈,核爆炸X射線雷射武器,γ射線彈,電磁脈衝彈,核爆炸微波武器等。
1987年2月3日,在美國內華達沙漠地下213米的深處爆炸了一枚新型核彈。這種核彈頭的威力僅為40噸TNT當量,彈體裝10萬個金屬彈丸,可用於攔截並摧毀迎面而來的飛彈,是未來太空戰中的重要武器。
一枚當量1000噸的核彈爆炸產生的電磁強脈衝信號會影響到整個歐洲。電磁脈衝核武器主要對電子設備、線路和電子元器件進行干擾和破壞,而對人員和非電子武器裝備的破壞力很小。它能燒毀所波及到的一切電器裝置和設施,使軍事指揮系統和通信系統的工作全部中斷,雷達和各種武器裝備的控制失靈。這對於現代戰爭中的反電子戰有特別的戰略價值,因此被發展為電磁脈衝核彈。

γ射線彈是一種以強γ射線為主要殺傷力量的核彈,主要用來殺傷人員,其威力要比中子彈大得多。一枚γ射線彈如果以阿爾卑斯為中心爆炸,其殺傷範圍將波及整個歐洲南部,在此範圍內的暴露生物全部死亡。

核爆炸X射線雷射武器中央裝有一個核裝置,四周是幾十根雷射棒,每一根雷射棒可瞄準一個目標。核裝置爆炸時產生的X射線打在雷射棒上,雷射棒受激勵發出X射線雷射,用它將目標摧毀。
核爆炸微波武器的破壞功能是以核彈爆炸時產生的強功率微波來“燒毀”目標。可以依靠這種破壞原理來對付機動飛彈,以微波燒毀機動飛彈的電子線路和有關的控制部分,使敵方飛彈失去導向能力甚至飛行能力。

歷史上的核危機

核武器核武器

隨著有核國家數量的增加,核武器開始成為軍備競賽必不可少的內容。是否擁有核武器成為了檢驗軍事力量強弱的標準,運籌帷幄的外交的談判桌上多了一枚極具份量的籌碼。而令人感到恐懼的是,角力雙方一旦稍有不慎,就極有可能引發核危機———核武器成了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

再沒有比1962年的這段時間更接近於核戰爭的邊緣了。當年在核武器研製方面後發制人的前蘇聯將72枚核彈頭運到古巴,他們聲稱這些核彈頭“能夠將從佛羅里達到太平洋西北部的美國大城市一掃而光”。好在當時的甘迺迪選擇了封鎖古巴,按下了已經豎起的核彈頭。經過聯合國的斡鏇和美蘇兩國的政治博弈,最後以蘇聯把飛彈撤離古巴,美國不進攻古巴的承諾結束了這場一觸即發的核危機。

1973年中東核危機

以色列為了保持在中東抗衡中的軍事優勢,較早地擁有了核武器。1973年,埃及、敘利亞等國從西、北兩線同時對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埃軍一舉突破了以色列自詡“堅不可摧”的巴列夫防線,敘軍也猛攻戈蘭高地,全線突破以軍北部防線,形勢對以色列而言十分嚴峻。面對四個阿拉伯國家的圍剿,已經無路可退的以色列準備用核彈炸毀亞斯文大壩,讓富庶的埃及變為澤國一片。好在以色列總理梅厄吃了尼克森的“定心丸”,頂住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堅決反對動用核武器並立即簽署了“全線死守24小時”的特急命令,那隻已經按到核按鈕上的手才終於縮了回來,一場核危機僥倖避免。

1990年代“印巴核競賽”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地緣衝突由來已久。1990年5月,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集結了20萬大軍,此時巴基斯坦軍方也迅速作出反應。正當印巴兩國忙於調兵遣將之時,美國等國的情治單位,根據偵察衛星拍攝的照片和監聽設施截獲的電訊不約而同地得出了絕非聳人聽聞的結論:印巴兩國正在進行緊張的“核備戰”!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於南亞局勢的報告直接送到了白官橢圓形辦公室。布希總統立即起草了給印度總理和巴基斯坦總統、總理的信件,強調美國“迫切要求緩和南亞緊張局勢”,敦促雙方採取克制措施,切莫因貿然行事而“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美國的干預下,又一場核危機得以化解。
誰知從1998年開始,印巴兩國又開始了新一輪“以牙還牙”的核試驗,蘑菇雲在南亞次大陸頻繁升起。此時兩國無論是在核武器還是在運載工具的研製方面都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而在戰略部署上,包括新德里、孟買和喀拉蚩在內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都被作為核彈襲擊的目標。
進入21世紀後,“印巴核危機”仍然是威脅人類和平的歷史遺留問題。有關專家甚至斷言“南亞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可能爆發核戰爭的地方”。所幸的是,近年來印巴局勢峰迴路轉。穿越克什米爾的“和平巴士”於今年4月首次開通,兩國總理在一次歷史性會晤上發表的共同聲明:印巴和平進程“不可逆轉”,印巴之間還按照協定互換了雙方的核設施清單。至此,這場持續了十多年的核危機終於畫上了句號。

中國遭遇的五次核危機

第一次

1950至1953年朝鮮危機
1950年10月25日,我志願軍入朝參戰。在中朝軍隊凌厲的攻勢面前,美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三八線以南。杜魯門於7月1日下令秘密在關島地區部署核子彈部件,後因美國不得不顧忌蘇聯的力量,考慮再三後的杜魯門放棄了使用核彈。
1953年3月,剛剛入主白宮的前盟軍司令艾森豪又揚言要在“韓戰”中使用核武器。5月1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了作戰方案:使用核子彈挫敗中共的“人海戰術”,包括對鴨綠江以北的共產黨空軍基地發動攻擊。20日,在艾森豪支持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通過了這一作戰方案。種種原因使美國最終未敢在朝鮮戰場上使用核武器,第一,是中國態度堅決,不怕核戰爭;第二,美國害怕已擁有核子彈的蘇聯(估計當時蘇聯擁有25顆核子彈)介入(蘇聯政府在聲明中公開表示,對美國在遠東使用核子彈不會袖手旁觀、視而不見);第三,志願軍已做好防核准備,朝鮮多山地形和多變氣候也不利於核子彈襲擊;第四,美國盟國的反對,國際輿論普遍同情中朝一方。

第二次

1955年金門馬祖
1955年1月18日,我軍解放大陳島,2月8日至12日,國民黨軍隊全部撤逃。美國認為中共將對金門、馬祖發起總攻,擔心美國可能會捲入一場規模更大的戰爭之中。
3月6日,杜勒斯向總統報告說金門、馬祖必須困守,如果它們遭到襲擊,只有核武器能提供有效的回擊。3月15日,杜勒斯又一次發出了核威脅,說如果台灣海峽發生戰爭,美國準備使用戰術核武器。另一方面,美國在揮舞核大棒,不斷對中國發出核威脅的同時,又試圖說服蔣介石主動撤出金門、馬祖而固守台灣,蔣堅決反對。
正在這關鍵時刻,1955年4月23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的8國代表團團長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和遠東局勢。”這個聲明給緩和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帶來了轉機。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艾森豪不得不作出積極回響,4月26日,杜勒斯表示將與北京就停火舉行會談,解放軍對金馬炮擊立即減少,至5月中旬炮擊完全停止,台灣海峽恢復平靜。

第三次

1958年美要讓廈門變成第二個廣島
為了打擊國民黨自1957年以來不斷叫嚷“反攻大陸”的囂張氣焰,1958年8月23日晚6時30分,人民解放軍以猛烈炮火轟擊大、小金門等島嶼,兩小時內向金門密集發射炮彈4.5萬枚。此時,美國又一次舉起了“核大棒”,由駐關島的戰略空軍B47飛機負責投彈。當時,美國空軍中已傳聞中國廈門將成為第二個廣島。
據不久前解禁的美國絕密檔案《1945年7月至1977年9月:核武器部署與監護歷史》透露,當時準備對廈門周圍的6至8個軍用機場實施核攻擊。向大陸沿岸地區的5個機場先各投一枚當量為7000至10000噸的小型核子彈後,看看中國的反應。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向總統建議授權第七艦隊司令認為必要時可下令向中共方面投擲核子彈。
面對威脅,中國沒有讓步。與此同時,美方最高決策者艾森豪猶豫不決,態度先硬後軟,稱“對任何地區問題都不想使用核武器”,轉而反對使用核武器。這次危機得以化解的最重要的原因,是9月底10月初毛澤東和中央意識到美國逼迫蔣介石放棄金馬的意圖是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局面,撤出這些不易防守、同大陸聯繫緊密的島嶼,使台灣更加孤立,於是重新考慮了立即解決金馬問題的利弊得失,做出了暫不收復金馬的決策。至10月25日,歷時64天的金門炮戰終於告一段落。

第四次

1963年美欲對中國核設施實行“絕育手術”
中國決心研製核子彈始於1955年初,也就是在第一次金門馬祖危機期間。隨後,有關機構相繼成立,各項工作協調進展迅速。1963年9月完成了原子彈圖紙設計,1963年12月24日成功進行了聚合爆轟中子試驗。
美國一直密切注視中國研製核子彈的情況。1963年1月22日甘迺迪在國家安全會議上強調,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的重點就是對付中國。那么,怎么樣才能阻止中國擁有核武器呢?當時正值中蘇關係破裂,最好蘇美聯手,甚至採取軍事行動,迫使中國簽署核禁試條約,放棄核子彈計畫。1963年7月14日,美國特使哈里曼赴莫斯科,帶來了甘迺迪對付中國核子彈的計畫。哈里曼問赫魯雪夫是否願意採取“美國行動”或“蘇聯行動”阻止中國發展核武器,但赫魯雪夫拒絕把中國核子彈問題當做一個威脅,對與美國聯手的計畫也不感興趣。
美國人歷來準備兩手。在企圖與蘇聯聯手對付中國核武器的同時,也研究了單獨破壞中國核武器計畫的行動計畫,其中包括對羅布泊試驗場等目標由美國實施公開的常規空中轟炸,或由蔣軍實施空中轟炸,或實施秘密地地面襲擊,或空投特種兵破壞。在制定的美蘇聯手行動計畫中,據透露,就有這樣一種建議:一架美國轟炸機和一架蘇聯轟炸機,一起飛到羅布泊上空各自投下一枚炸彈,其中一枚是核彈。
與蘇聯聯手計畫告吹,單獨乾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和軍事風險,美國無可奈何,終於沒有採取行動。

第五次

1969年蘇欲對我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蘇先後在珍寶島發生了3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這是中蘇兩國矛盾長期摩擦並由蘇方挑起的一個衝撞點。由於中方預先有準備,蘇方被毀坦克、裝甲車17輛,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公布的數字,蘇軍死58人、傷94人。顯然,蘇方吃了虧。
珍寶島衝突爆發後,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準備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飛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訊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文中說:“據可靠訊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彈道飛彈,攜帶幾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對中國的重要軍事基地酒泉、西昌飛彈發射基地、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以及北京、長春、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則訊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勃列日涅夫氣得發瘋。原來,尼克森得到訊息後同他的高級官員緊急磋商後認為,只要美國反對,蘇聯就不敢輕易動用核武器;讓一家不太顯眼的報紙把這個訊息捅出去,美國無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無法怪罪我們。
中國很快進入了“要準備打仗”的臨戰態勢,在此關鍵時刻,蘇聯領導人出於全球主要戰略對手是美國、戰略重點在歐洲、在襲擊中國後難免遭報復等多方面考慮,突然採取了緩和措施。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利用9月上旬赴越南弔唁胡志明之機途經北京同周恩來在機場進行了三個半小時的會談,局勢暫時穩定。
柯西金回國後,蘇聯又改變了態度。
9月16日,倫敦《星期六郵報》登載了蘇聯自由撰稿記者維克多·路易斯的文章,稱“蘇聯可能會對中國新疆羅布泊基地進行空中襲擊”。
考慮到美國全球戰略利益和發生大規模核戰爭的嚴重後果,美國決定阻止蘇聯對中國的核攻擊。
勃列日涅夫知道後怎么也不信美國會站到中國一邊。蘇聯駐美大使向勃列日涅夫報告說情況屬實,如果中國遭到核打擊,美國將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而首先參戰。
至於中國,這時也用中程彈道飛彈攜帶當量為2萬~2.5萬噸的核子彈進行實戰性演習爆炸。隨後中國又先後進行了當量為2萬~2.5萬噸的地下核子彈裂變爆炸和轟炸機空投的當量約300萬噸的氫彈熱核爆炸。蘇聯十分清楚中國核爆炸的含意,前蘇聯領導人出於多方面考慮,於10月20日在北京首開兩國邊界談判。由珍寶島事件引發的緊張對峙局勢開始緩和。

核安全相關知識

台北時間2011年3月15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全院12日宣布,受地震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外部,如何防輻射成了大家關心的話題。核輻射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的?原來放射性物質在衰變時會釋放離子輻射,這種輻射可以對人體內部化學環境造成嚴重傷害,它會打斷人體組織的各種原子和分子間的化學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