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煥文

林煥文,高級講師。男,1941年生於上海,籍貫紹興。畢業於江西大學。從教38年,任學校領導17年,所教學生有10餘名在國內外已獲博士、博士後學位,被聘為副教授、教授。

林煥文(中國台灣)

人物信息

林煥文,1918年農曆3月18日,愛珍在大阪產下一名健康白胖的女嬰,取名含英,小名英子———這就是林海音。那年,媽媽愛珍才16歲。小英子遺傳了媽媽白皙的皮膚、秀氣的雙眼,也遺傳了爸爸的高額和挺直的鼻子,自小就討人喜歡;學說話時,她常常一件事夾雜四種語言———北京話、日本話、閩南話、客家話,結果說得都不完整。小英子對大阪沒有什麼記憶。

介紹

林煥文不擅經商。在日本幾年,帶去的錢花得差不多了,但事業一直沒有進展。林煥文後來到北京日本人的報紙《京津新聞》找到工作,又接來了5歲的英子和她的媽媽。林煥文考入工作穩定的北京郵政總局,擔任日本課課長後,英子的祖父林台先生又有兩個兒子來投靠老大,在北京定居。1931年,林煥文因肺癌去世。

2、林煥文(中國大陸)

主要業績

從教38年,任學校領導17年,所教學生有10餘名在國內外已獲博士、博士後學位,被聘為副教授、教授。曾主編出版機電類中專《物理》下冊教材4本、教學資料多種及小說、散文、劇本等。近年受國家教委中專物理課程組委託,主編了《物理閱讀與實驗製作》,1998年出版發行,受到眾多師生歡迎。

影響

由於其和所領導的學校工作贏得了社會聲譽,當選為江西省南昌市人大代表,被評為江西省教育系統支持工會工作的優秀領導、江西省機械工業廳優秀黨務工作者、江西省南昌市青雲譜區“二五”普法宣傳教育先進工作者,並榮獲江西果喜教育獎勵基金會獎勵。

林海音

人物信息

林煥文(中國台灣)的大女兒——林海音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

人物介紹

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國小(即現在的北京第一實驗國小)、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併兼任《文星》雜誌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誌》,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見於台灣報刊。《竊讀記》被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課和魯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第一課,《冬陽· 童年· 駱駝隊》被選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六課。《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為人教版國中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課文,《遲到》被選為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風、肺炎、敗血症病發在台北振興醫院病逝,享年83歲。

主要作品

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瓊君》,《金鯉魚的百襉裙》,《蟹殼黃》,《血的故事》,散文:《秋遊獅頭山》,《 吹簫的人》,《悼鍾理和先生》,《念遠方的沉櫻》,《虎坊橋》《文華閣剪髮記》,《舊時三女子》,《冬陽童年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城南舊事》。
代表作:《城南舊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