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著名作家]

林海音[著名作家]
林海音[著名作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 ,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著名作家 。 1921年林海音隨父母返回台灣。1923年隨父母遷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灣,開始文學創作。曾擔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一生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林海音於1994年榮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的“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於199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終身成就獎”。其自傳體長篇小說《城南舊事》,於1999年獲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德文版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35年在北平擔任世界日報記者,與林慰君(上,林白水之女)合影 1935年在北平擔任世界日報記者,與林慰君(上,林白水之女)合影

林海音,1918年3月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醫院,1921年隨父母返回台灣,1923年又隨父母遷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過,其著名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對其童年往事的回憶 。

林海音的成長歲月與大半五〇年代作家相同,都經過舊時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薰陶。林海音16歲時考入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在學期間一邊讀書一邊當實習記者,19歲畢業即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跑婦女新聞 。

1948年11月,林海音在三十歲時回到台灣。1953年受聘於《聯合報》副刊,擔任主編一職。任職期間(1953-1963),林海音以敏銳的文學觸感發掘了相當多的人才,且重視台灣本土作家,如林懷民、黃春明、鄭清文、鍾理和等。此外,還鼓勵日據時代停筆的老作家,例如楊逵、鍾肇政、文心、陳火泉、施翠峰等執筆再寫,是推動台灣文學的重要推手。在此期間,林海音自己也出版了其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樹》、第一部長篇小說《曉雲》、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等作品 。

1963年,林海音因故離開主編十年的《聯合報》副刊 。

1964年,林海音受聘擔任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第一任文學編輯,從此把筆頭拓展至兒童文學。同年其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英文版出版 。

1965年,林海音辭去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工作,出國訪問美、日。同年其第一本兒童讀物《金橋》出版 。

1967年1月,林海音與幾位朋友合辦了一份文學雜誌《純文學月刊》(1967-1972),擔任發行人及主編。。編這份雜誌時,她曾親筆發出了一百多封書信,向編報期間所擁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熱情和真誠感動了好多人,引來了很多投稿者與訂閱人,雜誌也得到好評,產生了不少佳作 。

1968年,林海音創立了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如彭歌譯的《改變歷史的書》,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陽》、《和諧人生》,長篇小說《藍與黑》、《滾滾遼河》等都歷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寫《玻璃墊上》專欄超過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灣社會發展史,純文學特將這些珍貴的資料出版《何凡文集》,這套書並榮獲圖書主編金鼎獎 。

1971年,林海音將《純文學月刊》轉於學生書局。次年《純文學月刊》停刊 。

1990年,林海音回到闊別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成為兩岸文學交流的重要橋樑。她寄出了全套的純文學叢書和純文學月刊給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還號召台灣出版界大量捐書以充實台灣文庫;她又擔任了《當代台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顧問,完整介紹台灣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學成就也獲得中國大陸文學界的重視,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曾於1997年以及2000年舉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 。

1995年年底,林海英結束了其一手創辦的純文學出版社。創社二十七年來,出版了四百餘本書,為文壇留下了一批質量優異的出版品 。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病逝於台北振興醫院,享年83歲 。

個人生活

林海音[著名作家] 林海音[著名作家]

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為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母林黃愛珍為台灣板橋人。林海音是家中長女,下有二妹秀英、三妹燕珠、弟弟燕生、四妹燕瑛、五妹燕玢、么弟燕璋。其父林煥文先生於1931年5月病逝於北京,享年44歲;1932年其四妹燕瑛(6歲)去世,么弟燕璋(3歲)去世 。

林海音在京期間,因工作之故,認識了一生的伴侶、《世界日報》編輯夏承楹,兩人於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為當時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後住進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1948年11月,林海音與夏承楹攜三個孩子、母親黃愛珍及弟弟燕生、妹妹燕玢返回故鄉台灣。在台兩人又生育了一個孩子 。

1983年,林海音之母林黃愛珍女士於去世,享年81歲 ;

1988年8月在香港,林海音與分離37年、留在上海的三妹燕珠會面 。

主要作品

林海音本人的創作豐收期,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總共寫了四部長篇小說:《曉雲》、《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婚姻的故事》、《燭芯》,產量十分可觀,具體見下表 :

出版書籍

時間作品名稱出版社
1995年 《冬青樹》 台北:重光文藝
1957年 《綠藻與鹹蛋》 台北:文華
1960年 《城南舊事》 台北:光啟社
1960年 《曉雲》 台北:紅藍
1963年 《婚姻的故事》 台北:文星
1965年 《燭芯》 台北:文星
1965年 《金橋》 台北:台灣
1966年 《蔡家老屋》 台北:台灣書店
1967年 《孟珠的旅程》 台北:純文學
1967年 《春風麗日》 香港:正文
1967年 《我們都長大了》 台北:台灣書店
1967年 《不怕冷的企鵝》 台北:台灣書店
1968年 《薇薇的周記》 台北:台灣書店
1971年 《春風》 台北:純文學
1971年 《狡猾的老貓》 台北:純文學
1971年 《中國竹》 台北:純文學
1972年 《窗》 台北:純文學
1975年 《林海音自選集》 台北:黎明
1978年 《請到我的家鄉來》 台北:台灣書店
1978年 《猛狗唐恩》 台北:純文學
1978年 《小兔班傑明的故事》 台北:純文學
1978年 《一隻壞小兔的故事》 台北:純文學
1978年 《請到我的家鄉來》 台北:台灣書店
1988年 《一家之主》 香港:香江
1988年 《林海音散文》 台北:純文學
1989年 《鴿子泰勒的故事》 台北:純文學
1992年 《隔著竹簾兒看見她》 台北:九歌
1996年 《靜靜的聽》 台北:爾雅
2000年 《金鯉魚的百襉裙》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我的京味兒回憶》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寫在風中》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剪影話文壇》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作客美國》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春聲已遠》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芸窗夜讀》 台北:游目族
2000年 《穿過林間的海音》 台北:游目族

註:此表未列出多次出版的作品 。

期刊、報紙、散篇

時間作品名稱所載報刊頁面
1961年 《同情心》 《中國勞工》6月號 頁48-50
1961年 《台灣漫記》 《中國勞工》12月號 頁44-45
1969年 《故事》 《中央月刊》3月號 頁62-65
1970年 《春憶廠甸見》 《中央月刊》2月號 頁46-48
1973年 《低年級兒童讀物的欣賞》 《中國語文》4月號
1984年 《番薯人》 《中國時報》7月26日 8版
1986年 《枝巢老人夏蔚如的著作和生活: 「清宮詞」編校後記》 《傳記文學》4月號 頁62-66
1998年 《家住書坊邊》 《講義》4月號 頁26-35
1988年 《我倆─為什麼世間的夫婦總是合多離少》 《講義》11月號 頁166

創作特點

林海音的作品,顯得特別,有其特質和與眾不同的風格,是由於她更固執地把題材只限囿於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細緻的觀察來塑成一個世界;時代的推移,社會的蛻變,世事的滄桑,皆透過女人的心身來尋覓表現。可以說,她筆下的女人幾乎沒有一個是善終的;這意思是說,她所描寫的女人皆嘗過失望,愛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沒有一個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雖然這些女人並不缺乏生活上的歡樂或賴以生存的愛情,但她們仍是不幸的一群。不過,幸福是什麼?它在那兒?幸福不過是虛渺的幻覺?抑或一隻青鳥?這是頗值得思索的。然而,以世俗的觀點來說,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映像,皆面帶憂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滾的女人;好似圍繞她們周圍的,命運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殘酷,顯然她們是一群被虐待者。(文選自《葉石濤:林海音論,《台灣文藝》5:18》)

《城南舊事》不論從那個角度閱讀都是很好的作品,有人說它是女性作品,因為裡面的主角,比如惠安館裡面的秀珍、宋媽,都是以女性為主角,特別整個小說的敘述者英子,她還沒有受過社會的薰染,用純潔的眼光看這世界,即使看到一個小偷,也不會有那種我們既定的眼光,直接判定小偷是壞人。有人認為它是一部成長小說,每段故事的最後都是別離,最後一段「爸爸的花兒落了」,寫道:爸爸去世了,英子也長大了。整部小說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可以是青少年成長小說,也可以是兒童讀物,或是成年讀者對童年的回憶,它是有很多面向的,我想這是經典小說很重要的條件。(文選自《應鳳凰:《閱讀林海音:林先生的編輯、寫作生涯與台灣文壇》,成功大學圖書館刊2003年11期)

獲獎記錄

時間所獲獎項
1956年 獲第二屆扶輪社文學獎。
1982年 《城南舊事》被上海製片廠拍成電影,由吳貽弓導演,該片多次獲得國際影展大獎。
1990年 因主編《何凡文集》,獲圖書主編金鼎獎。
1994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的“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
1995年 《城南舊事》繪圖本出版(共三冊),獲《中國時報》開卷版最佳童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童書、金鼎獎推薦獎。
199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1999年 獲頒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 《城南舊事》德文版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
2000年 五月四日,中國文藝協會頒贈“榮譽文藝獎章”。

註:本表資料截自參考資料中的人物年表 。

人物評價

林海音 林海音

林海音擅長於表現“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新舊交替時代女性的愛情婚姻問題。她的筆,近乎固執地游戈於這一領域,不斷地挖掘、探索、思考,努力地從愛情和婚姻這一面古老的鏡子裡,反映歷史的變遷與時代風雲的起落,或正面、或側面地映現出清末民初直到抗戰以後中國社會的風貌,構成了一部近代以來中國婦女的婚姻史。在這部形象的婦女婚姻史中,她寫大家庭里妻妾的複雜關係、小妾的卑下地位;寫烈婦貞女們不可為人所道的苦惱;寫被遺棄的女人的淒清哀怨;寫包辦婚姻下的扭曲心靈;也寫從舊道德里掙扎出來的女性的甘苦。這些題材和人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並不少見,從許多前輩大師如魯迅、郭沬若、郁達夫、巴金的作品裡,我們不難尋到這類人物的姐妹。但是,林海音有她獨具的藝術個性。她努力地繼承前輩的文學傳統,又勇於探索,爭取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文選自《韋體文:試論林海音小說的獨特性,《台灣研究集刊》1986年卷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