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關街[江蘇省揚州市東關街]

東關街[江蘇省揚州市東關街]
東關街[江蘇省揚州市東關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關街是揚州城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邊,西至國慶路,全長1122米,原街道路面為長條板石鋪設,這條街以前不僅是揚州水陸交通要衝,而且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行當俱全,生意興隆。陸陳行、油米坊、鮮魚行、八鮮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基本信息

商品發展

東關街東關街
東關街條街上“老字號”商家就有開業於1817年的四美醬園、1830年的謝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廣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廣盛豆腐店、1908年的大和堂中醫館、1909年的陳同興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紙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張洪興當鋪、1938年的慶豐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協丰南貨店、1945年的凌大興茶食店、1946年的富記當鋪,此外還有周廣興帽子店、恆茂油麻店、順泰南貨店、恆泰祥顏色店,朱德記麵粉店等。這裡是揚州手工業的集中地,前店後坊的連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順興傘店、曹順興籮匾老鋪、孫鑄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孫記玉器作坊、董厚和襪廠等。

美食文化

東關街東關街
東關街也是美食街,整個東關街有很多著名小吃,最好吃的是建湖藕粉圓子,藕粉圓子是建湖地區最有特色的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傳統的湯圓都以糯米粉作原料,而藕粉圓子的製作可謂獨具匠心,除以藕粉做外皮外,其餡心也很精美,是將醃漬過的糖+豬油做餡料,然後以金桔餅、核桃仁、花生仁等多種果料混合製成。藕粉圓子既可作為時令小吃,亦可作為筵席佳肴,其特別是外層均勻圓滑,富有彈性,色澤透明而呈深咖啡色;餡心甜潤爽口,湯汁帶有濃郁的桂花味。

歷史名勝

和東關街緊緊相連的是東圈門古街區。兩條街現已結合起來共同規劃、整治、開發,能凸現揚州文化名城的非凡品位。這裡除有老字號店鋪外,還集中了眾多古蹟文物有個園、逸圃、汪氏小苑,有揚州較早創辦的廣陵書院、安定書院、儀董學堂,有明代的武當行宮、明代的準提寺、馬監巷內有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清真寺,有東關街西頭香火很旺的財神廟,廣儲門街口的磚砌圈門,拱門上還鑲嵌有“盛世岩關”四個大字。如今東關街東街口又發現了宋大城東門雙瓮城遺址。名人故居就更有不少,其中有江上青(東圈門16號)、劉文淇(東圈門14號)、金農(三祝庵)、汪伯屏(地官第14號)、何廉舫(東圈門22號)、洪蘭友(地官第10號)、熊成基(韋家井6號),曹起蟳(東關街238號)等。

歷史故事

安岐鬥富出奇招

東關街東關街
揚州東關街的安家巷與一位韓國人有關,他叫安岐
清康乾年間,安岐隨高麗貢使入京,後在揚州經營鹽業,成為富商。揚州鹽商之間喜歡鬥富,而安岐善用馴養小動物的技能出奇制勝。
一回,安岐與鹽商馬某比財寶,馬某捧出一株東海珊瑚,眾喝彩。安岐拎來一隻鳥籠,內有八哥。馬某笑曰:“莫非八哥是金子鑄的?”片刻,八哥開口說話:“我是活寶,我是活寶。”大家公認“活寶”把死寶比下去了。
又一回,揚州鹽商請河道總督趙世顯飲酒,爭相巴結,獻出珍奇古玩無數。趙問安岐:“你為首富,可有贈物?”安岐囑兩美女捧雙錦盒呈上,趙世顯揭開後,兩隻關東貂鼠躍然而出,整齊劃一地向趙拱手作揖。趙開心大笑,曰:“今日最費心的當數安岐。”
安岐非常崇敬中國文化,藏書極為豐富,且多為善本、珍本,其所著《墨緣匯觀》一書,對中國歷代書法作品均有精闢的點評。
吳王占卜鬥雞台
壺園的北面有個地名,叫“鬥雞場”。揚州鬥雞習俗與吳王夫差有關。
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後,閒來無事,便鬥雞取樂。他出征前喜歡用鬥雞來占卜,便雇用一名高手馴養自己的雞。幾十天后,那隻雞已被馴到“呆若木雞”的程度,看起來寂靜淡漠,其實是內藏鋒芒。吳王伐兵齊魯時,先在鬥雞場決戰,其他的雞見到吳王的雞如鶴立雞群,目中無物,嚇得全部溜走,吳王的雞不戰而勝。吳王也果然得勝而歸。後人把“呆若木雞”當成笨蛋,實在是對原意的曲解。
到了清代,每年農曆正月初二,揚州都要舉行鬥雞比賽。比賽地點,就在壺園北面的鬥雞場。康乾年代的王錦雲有詩為證:“法雨慈雲馴象院,落花飛絮鬥雞場。”
殘碑孑立二郎廟
二郎廟巷在東關街北,只是一條陋巷而已。二郎廟在揚州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意義是阮元在這裡發現了宋代殘碑。
清嘉慶丙寅年(1806),43歲的浙江巡撫阮元,前去準提寺訪客,路經二郎廟菜園時,無意中發現綠油油的蔬菜中有塊廢棄已久的古井石欄,上面似乎隱隱有字痕。阮元覺得此石不尋常,立刻取水洗石,用紙拓字。經過仔細辨認,石頭上刻的竟是“囗熙十囗三公石囗”數字。“熙”字上面的一個字殘缺不全,像是“淳”字。阮元想到以“熙”字為年號而時間超過十年的,只有宋代的“淳熙”,便斷定這是宋代殘碑。於是,一塊不為人注意的殘石,在學者眼中成了至寶。隔日,阮元親率力夫將宋代殘碑移至準提寺東廊,鑲嵌於西樓壁上。
後來,有學者評價:“揚州遍地是寶,連菜園中都有曠世奇寶”,此說出處即為二郎廟。
深巷走出田貴妃
崇禎皇帝有個非常寵愛的貴妃,叫田秀英。她出生於東關街的一條小巷中,自幼受母嚴格教誨,秀外慧中,多才多藝。進宮後曾親手繪製《群芳圖》二十四幅,呈崇禎御覽,崇禎稱奇。
田貴妃還無師自通地學會園藝設計。她見自己居住的承乾宮,萬仞宮牆,眼空無物,便依照揚州園林進行改建——拆高牆,樹柵欄;築假山,栽花草;挖池塘,養金魚;建廊道,遮烈日。崇禎游到此處,激賞不已,對田貴妃更加寵幸,常與她嬉戲溫存,引來周皇后妒火中燒。
皇宮裡經常舉行騎射比賽,田貴妃能夠單足立於馬蹬,百步穿楊,錦衣衛們感嘆,“田貴妃若馳騁疆場,定然巾幗不讓鬚眉。”
揚州民間為了紀念這名才女,將其出生的小巷稱為“田家巷”。
射虎高手祁友蒙
東圈門20號為祁家大院,三代主人均為風流人物。
第一代主人祁雋藻(1793-1866),有“三代帝王師”之稱。第二代主人祁世長,系祁雋藻之子,官至工部尚書。官運不佳卻名噪一時的是第三代主人祁友蒙——祁世長之侄,他曾做過“候補知府”。辛亥革命後,再無機會“轉正”,便組織“竹西後社”,以射虎為樂。
祁友蒙擅長以《紅樓夢》人物編謎,傳誦一時的有:“莫等閒,白了少年頭”,謎底為惜春;“天氣預報”,謎底為晴雯;“出家無形”,謎底為空空道人;等等。有一年元宵節,祁友蒙編了個燈謎:“嚴監生臨終伸指”(打《紅樓夢》人名二),數日無人能猜出,求他公布答案。祁友蒙笑答:“嚴監生這個守財奴嫌燈太亮了,浪費燈油。謎底應是‘雲光,大了’”。眾服。
2004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謎品》一書,擷取祁龍蒙眾多佳謎,被射虎愛好者津津樂道。
瓊花不媚隋煬帝
隋煬帝眼見國庫充盈,變得驕奢淫逸。有天夜裡,他做了個夢,夢見一種非常漂亮的花,但不知叫什麼名字,產於何地,醒來以後,命人依他所述畫成圖形,到處張貼皇榜尋找認識者。當時在揚州見過瓊花的王世充恰好在京城,便揭榜進宮,告知隋煬帝,圖上所畫之花叫瓊花,生在揚州。
隋煬帝聽後,欲罷不能,號令開鑿長達千里的運河,建造如宮殿華麗的龍舟,並在運河沿線遍植柳樹,據說,柳樹被稱為“楊柳”正與隋煬帝有關。隋煬帝攜皇后和嬪妃下揚州看瓊花時,還強令無數民間靚女背纖,自己站立船頭觀“細腰纖腿,款款前行”,一時民怨沸騰,民變蠡起。
待到隋煬帝抵達揚州,滿樹瓊花皆落。後人說,瓊花乃有情之花。
四相簪花芍藥巷
芍藥與瓊花同為揚州市花,古時揚州芍藥最盛之處為芍藥巷。
相傳北宋年間,韓魏公韓琦鎮守揚州,芍藥巷中有株芍藥開了四朵花,花瓣深紅,腰有金線,屬極難得的“金帶圍”。韓魏公親臨觀賞,十分喜愛,見花有四朵,想再請三位客人,一同賞花。
當時的揚州有兩位文化名人,一為王安石,二為王珪。韓魏公思忖,花有四朵,人只三個,未免美中不足,隨意請個人罷,名望卻又配不上。正在躊躇,忽有一人來拜,卻是陳昇之,也是一位大名士。韓魏公大喜,次日在這芍藥圃前大宴,將四朵金帶圍摘了下來,每人頭上簪了一朵。這四人後來都官至宰相,從此留下了“四相簪花”的故事。
撰聯聖手方爾謙
1872年,方爾謙出生在揚州東關街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幼才思敏捷。他14歲時,父親帶其游焦山,山上有尊四面佛,方丈見年少的方爾謙談吐不俗,有心試其才情,當即指著佛像口誦上聯:“面面皆空,佛也須有靠背。”爾謙即應答:“高高在上,人到此要回頭。”
方丈稱奇下聯出語不凡,意象超逸。
1915年,方爾謙到天津主持《津報》,文章言辭犀利,語氣峭拔,袁世凱慕其才名,延聘他為兒子袁克文的家庭教師。方、袁兩家遂成世交。後方女方慶根,嫁袁世凱之孫、袁克文之子袁家嘏,兩家結成親家。
方爾謙雖與袁世凱有知遇之恩,但深明共和大義。反袁將領蔡鍔去世後,他曾代小鳳仙撰挽蔡鍔聯:不幸周郎成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聯語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作了寓意深刻的評判。
金農作詩助鹽商
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初來揚州時,客居天寧寺。
一天,一位鹽商慕金農詩名,在平山堂設宴款待,並邀來揚州眾多名士相陪。席間,有人提出每人吟一句古人有關“飛紅”的詩句來助酒興。依次輪到這位鹽商時,苦思了好一陣未想出一句。眾客要他罰酒,他忽然說:“我有了。”隨口念出一句“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聽了大笑,齊說白雪似的柳絮,能“片片紅”嗎?正在尷尬間,金農起身說:“這是元人詠平山堂的詩,主人引用得很正確。”眾人不信,定要金農念出全篇,金農從容誦道:“廿四橋邊廿四風,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大家一聽,“柳絮飛來片片紅”非但不荒謬,而且屬神來之筆。其實,這首所謂元人詠平山堂的詩,是金農即興創作為主人解圍的。
金農在揚州畫壇上留下不少傳世之作,梅竹、山水、人物、佛像,到其筆下,無不立意新穎,古拙奇異,難怪他被稱為“揚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汪中學問驚東瀛
曾經居住在東關街的汪中,為乾隆年間揚州學派的領袖人物,他對先秦古籍、三代兩漢學制,以及文字、訓詁、金石、名物等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可以說支撐起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方天空。
汪中出生於江都縣一個貧苦家庭,7歲時父親去世,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窮到不得不帶他要飯,每到寒夜,母子只能相抱取暖,但知書達理的母親仍然堅持讓他攻讀詩書。汪中出名得益
於自己的《哀鹽船文》,該文描述揚州江面鹽船失火慘狀,被當時學者評價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汪中的性格非常狂傲,揚州當時聚集著許多享有盛名的飽學之士,汪中卻在大庭廣眾之下對眾人說:“整個揚州,讀書能讀通的僅三人而已。”
大約一百年前,日本學者今關壽麻呂告訴胡適,近十年來日本受汪中的影響最大,他的“以史制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關注社會包世臣
東關街的觀巷中,有一座小倦遊閣,為清人包世臣故居。
包世臣畢生留心“經世之學”,也就是實用知識,他對漕運、水利、鹽務、農業、民俗、刑法、軍事等,都曾悉心研究,並親臨考察調查。東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鹽諸重要政事,經常向他諮詢,因此名滿江淮。鴉片戰爭時期,他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和民間反抗鬥爭曾有過詳細的記述,頗具卓見。
包世臣所著《齊民四術》,談農、談水、談宅、談兵,涉及許多技術細節,實用性極強,和中國“以文載道”的傳統大相逕庭。如談農部分,作者說到了穀類辨別、水土利用、育種經驗、莊稼護理、蠶桑養殖、家畜放牧、庭院薅花,等等,絲毫沒有陳腐腔調,句句簡明而切用,有的觀點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包世臣儘管諳熟救世之道,但官運不佳,只做過一年試用知縣,他的經歷和影響證明了“官場一時紅,文章千古在”的哲理。
教化江都董仲舒
漢武帝即位後,董仲舒以賢良身份在金殿發表《舉賢良對策》,主張用仁德感召天下,廢除秦時酷刑,同時,限制豪強兼併土地,輕徭薄賦善待蒼生,受到漢武帝賞識。其時,景帝之子、武帝之兄劉非為江都王,由於他“素驕、好勇”,漢武帝便派董仲舒為江都相,輔佐劉非。董仲舒踐行“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待人以寬,而去其狹,待人以誠,而去其詐”,“一時江都上下,人心向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揚州人民為紀念董仲舒的功德,曾在瓜洲建五賢書院和五賢祠,將董仲舒與宋朝的胡瑗、王居正、李衡和文天祥並稱“五賢”。還在揚州北柳巷設立了董子祠,中供董仲舒像,朱袍象笏、冕旒儼然,清代聖祖康熙曾授“正義明道”匾額。附近一條街叫賢良街,一條巷為大儒坊(今南柳巷),皆從董子祠演化而來。
共和先鋒劉師培
劉師培1884年出生於揚州東圈門,1901年考取秀才,次年參加江南鄉試,中第十三名經魁,被保薦於知府,充學部諮議官,並開始捲入正在興起的共和革命。1903年6月,他在《蘇報》上公開發表《論留學生之非叛逆》,為學生的排滿反清思想辯護。《蘇報》遭查禁後,他又在《國民日報》上發表《黃帝紀年論》,力主推翻封建王統,還政於民。
1904年11月19日,劉師培參與密謀行刺代表清政府到上海簽訂賣國條約的前廣西巡撫王之春。結果刺王未成,劉師培等人悉遭逮捕,後被同盟會營救出獄。此場風波,讓劉師培在革命黨人中的影響愈加擴大。逃亡日本階段,他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並為《共產黨宣言》中譯本作序,讚賞階級鬥爭學說為“千古不磨之論”。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聘劉師培為北大教授,1918年,他撰成《中古文學史》,好評如潮。1919年11月20日,劉師培因病逝世,年僅36歲。
馬氏兄弟藏書豐
揚州東關街有一座私家園林,叫“街南書屋”,主人為聞名於世的藏書家、詩人、版刻家馬曰琯,馬曰璐兄弟。
街南書屋中藏書多達十餘萬卷。藏書如此豐富,得益於兄弟二人的含辛茹苦與一擲千金。為了搜書,曰琯與友人相見,必問“近來得未見之書幾何?其有聞而未得者幾何?”客有所答,曰琯“或借鈔,或轉購,窮年兀兀,不以為疲”。曰璐聞知朋友在京覓得《永樂大典》萬冊,遂請人代鈔,隻字未漏。
歷代藏書家多喜歡將典籍束之高閣,而街南書屋對當時的學者、名士總是敞開,許多學者得益於這裡的藏書,成就了大業。如:厲鶚在此完成《宋詩紀事》,全書共100卷,近180萬字,其中1至10卷為馬曰琯與厲鶚合作,11至20卷為馬曰璐與厲鶚合作。清代學術泰斗阮元曾感嘆:“揚州業鹽者多,今求一如馬君者,不可得矣!”
捨命抗元李庭芝
南宋開慶元年(1259),李庭芝出任兩淮制置使,署衙設在揚州。其時元世祖忽必烈傾全國之師,南下滅宋。李庭芝練軍備防、整飭城池,使揚州成為抗擊強敵的軍事要塞。
德祐元年(1275)2月,宋軍主力被元軍擊潰,盡失江淮諸州,堅決抵抗的戰將姜才率殘部投奔李庭芝。4月,元右丞相阿術統兵十萬,長驅直入,沿途官兵屈降逃跑,唯姜才領兵阻擊,在三里溝大敗元軍。元兵猛攻揚州數月不克,數度遣使招降,均被庭芝斬於市口。
德祐二年(1276)2月,臨安陷落,宋亡。元軍挾持宋恭帝三次下詔給庭芝諭降。庭芝登城面斥:“奉詔守城,未聞以詔諭降也。”雖城中糧盡,軍民靠樹皮草根充飢,仍堅守城池一年多,後泰州守將投降,李、姜身陷囹圄,阿術再三勸降,兩人大罵不屈,英勇就義
為悼念兩位民族英雄,揚州人民在今雙忠祠巷12-14號地址建立了雙忠祠。

所獲榮譽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東關街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