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賦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班昭《東征賦》

班昭《東征賦》原文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發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酌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諒不登椓蠡兮,得不陳力而相追。且從眾而就列兮,聽天命之所歸。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歷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鏇門。既免脫於峻嶮兮,歷滎陽而過卷。食原武之息足,宿陽武之桑間。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遂進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邊。入匡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亂之無道兮,乃困畏乎聖人。悵容與而久駐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惕覺寤而顧問兮,想子路之威神。衛人嘉其勇義兮,訖於今而稱雲。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唯令德為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
惟經典之所美兮,貴道德與仁賢。吳札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後衰微而遭患兮,遂陵遲而不興。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盡忠恕而與人。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誠通於明神。庶靈祇之鑑照兮,佑貞良而輔信。
亂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修短之運,愚智同兮。靖恭委命,唯吉凶兮。敬慎無怠,思嗛約兮。清靜少欲,師公綽兮。

班昭《東征賦》譯文

在漢安帝永初七年的這一年,我隨赴任的兒子一起從京師遷往東邊的陳留。時值孟春的陽春季節,選擇了良辰吉日啟程。早晨匆匆登車上路,傍晚時在偃師夜宿。告別了久居的京城,寄身於陌生的新地。
心裡充滿了悲傷的情懷,天亮時仍然無法入睡。情知是內心徘徊不前,又無法與命運抗爭。手捧著酒杯思緒萬千啊!感嘆壓抑的心情無法排遣。實在是沒出生在巢居擊蠡的上古時代啊!只怕是再沒有機會貢獻自己的才力。姑且順其自然、隨同大流的趨勢吧,聽天由命等待命運的歸宿。遵循崎嶇的治國之道吧,想尋求捷徑又能夠聽從於誰呢?就這樣悄悄的從京師消逝吧,暫且讓高傲的魂靈四處漫遊。
一路上歷經七個城邑,又遭遇了鞏縣的道路艱險。眺望了黃河與洛水交匯的景象,見識了成皋縣著名的鏇門壯觀。翻越了一座座險峻的山崗,跨越了赫赫有名的滎陽城。在原武縣匆匆歇腳用過午餐,當晚露宿在陽武縣的桑林之間。渡過了封丘河水馬不停蹄的趕路,暗自感嘆著思戀的故鄉越走越遠。地位低下的人難免思念故土啊,自書的敘傳里有詳細的記載。
沿路前進走不了多久,就到了平丘縣的北城邊。進入名勝的匡郭之地忍不住思緒遙遠,當年孔夫子遭受圍困的情景如在眼前。那是個怎樣衰亂的世道啊!難怪會有聖人被圍困的事件。我久久地在站在那裡惆悵徘徊,直到暮色降臨而忘記回返。到了長桓縣的地界,順道察訪居住在郊外的農民。目睹了蒲城縣的古蹟廢墟,那裡早已是荊棘叢生、灌木迷漫。我憂傷的向身邊的人請教再三,思慕著子路當年的威望和神靈。衛國人都傳頌他的勇敢和義氣,到如今還無不稱道頌讚。蒲城東南是賢能的蘧瑗的家鄉,那裡的老百姓也尊重他的墳地。
人世間只有美德永垂不朽啊!身軀埋葬了還有名望長存。典範的著作里讚美不絕啊,人們敬重的是美德和仁賢。吳國公子季扎說過:“衛國君子多而無患”,他的話不但可信而且還很靈驗。後來的衰落導致了患難不斷,於是那裡衰敗,再也沒有興盛。我懂得上天主宰著人的命運,從此就身體力行接近仁賢。勉勵自己實行高尚的言行,對人應盡忠孝、善於寬恕。親善正直而無怨無悔,讓神明知道我的精誠。願神靈審查並監察我的言行,保佑我真誠善良的輔佐之心。
下面是亂說:君子思考的問題,必定是稱道的禮制;為何不各言其志,追慕古人呢?先父所到之處就會有佳作產生,雖然我才思不夠敏捷,怎能不效法筆端?人世間的貧賤富貴是不能強求的啊!潔身自好、堅持正道,以此等待時來運轉。長壽和短命在於天道,愚鈍和聰慧來源相同。安心等待命運的安排,不管它是吉還是凶。敬業慎行不敢懈怠,牢記謙虛時刻反省。清心寡欲於平靜,效仿孟公綽為楷模。

班昭《東征賦》簡析

這篇征行賦作於漢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斯年班昭隨兒子曹成(字子谷)去陳留赴任。本賦主要是抒寫沿途的所見所感,注重四個方面:
一是寫離開京城的悲傷之情;當“去故就新”時,想到身寄異地,悲傷不已,徹夜難眠。隨著行程的推進,離京城越來越遠,而“懷土”念故之情越發沉重,由此表達了身不由已的悲情。
二是寫長途跋涉的勞苦之情。班昭歷經七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之勞,在所難免。賦文直言其事,既有鞏縣多艱,又有河洛險阻,更有桑間露宿。由此不能不追懷上古安居樂業的時代生活。
三是寫緬懷先賢之情。過匡地而同情孔子受困的厄運,過衛地讚美子路的勇義精神,過蘧鄉時追懷伯玉的美德不朽。這些懷古之情,既是表明自己的情感志趣的高尚,也是借古人“衰徴遭患”的命運來寬慰自我,聊以解憂。
四是寫體察民難之情。這方面的文字雖然只有四句,而從蒲城丘墟荊棘叢生的荒涼景象的描寫,表明了東漢末年的時亂所帶來的災難。作者有意識的“察農野之居民”,可見班昭災難深重的農民是寄予同情的。
時隔十六年後,蔡邕由陳留赴京,正好與班昭的行程逆向而動,但同樣呼出“民露處而寢濕”的共同心聲,這不能否認此賦所產生的影響。
賦末“亂辭直抒其情,強化了賦文的抒情主題,將個人富貴難求、俟時難得的命運,與東漢末年愚智不分、吉凶莫測的社會命運相聯繫在一起,其深刻性就在於,在交待自身遭受厄運的同時,透露了對社會的批判之情。
本賦的語言簡明暢達,一氣呵成,讀來感人至深。
此外,其亂辭稱:“ 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這表明班昭的《東征賦》是效法其父班彪的《北征賦》而作。賦中記敘自洛陽至陳留的經歷,對於孔子、子路、 蘧伯玉等先哲前賢多有稱頌,都是觸景生情,發為感慨。和班彪的《北征賦》相比,《東征賦》的感情描寫更為細膩,作者把自己內心的矛盾和苦悶曲折而真實地反映出來,強自開解而又無可奈何,低徊往復,而又有古淡的文風。

關於班昭《東征賦》的討論

斑昭之子曹成,曾為長垣長(縣長)。永初7年(公元113年)正月,班昭隨其子到長垣就職。他們乘車從都城洛陽出發,經過偃師、鞏義、滎陽等地進入了今天的新鄉地界。他們先是到了卷城縣(今原陽縣),在原武(今原陽縣原武鎮)稍事停留,又往前行,夜間在陽武(今原陽縣城)的桑間住了下來。第二天經平丘(今封丘縣黃陵鎮),進入匡城縣(今長垣縣西)。進入長垣以後,她想起了歷史先賢們在這裡的故事:孔子當年路經匡地,被誤認為是陽虎而遭圍困;子路是孔子的高足,治蒲有功後來卻被冤殺;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因德行高尚而被尊為衛地的形象代表。田園,農舍、村夫、城墟使班昭觸景生情,浮想聯翩。她將這一路上的見聞與感受,仿照她父親班彪寫的《北征賦》寫成了《東征賦》。上文是對作品的創作年代和寫作緣由的一種說法。
商丘師範學院文學院的金璐璐在《學術論壇》2010年6期發表文章稱:“經梳理相關文獻,對班昭東征賦》的作年與主旨進行考證,證明《東征賦》作於永元七年;《東征賦》的主旨不是班昭隨子東征經歷的記述,而是欲以此賦誡子曹成為官應具之德、應做之事,以不負朝廷重託。《東征賦》在創作題材、體式與風格上皆突破了漢代女性文學的陳范,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上文對本作品的創作年代和創作意圖給出了另一種說法。
班昭所作《東征賦》一篇,被昭明太子蕭統編入《文選》,保存了下來。李善注引《大家集》說,“子谷,為陳留長,大家隨至宮,作《東征賦》。”又引《流別論》說:“發落至陳留,述所經歷也。”

作者班昭

班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歷史學家。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班昭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讚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班昭的父親班彪在世時,《漢書》開始寫作,班彪死後,班昭的哥哥班固繼續這一工作。《漢書》快完成時,班固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由於哥哥活著時,班昭早就參予了全書的纂寫工作,後來又得到漢和帝的恩準,可以到東觀藏書閣參考典籍,所以寫起來得心應手。在班昭四十歲的時候,終於完成了《漢書》。

晉·袁宏《東征賦》

袁宏《東征賦》原文

惟吾生於末運,托一葉於鄧林,顧微軀之眇眇,若絕響之遺音。壯公瑾之明達,吐不世之奇策,挫百勝於崇朝,靡雲旗於赤壁。三光一舉而參分,四海指麾而中隔。過武昌以消搖,登樊山以流眄。訪遺老以證往,乃西鄂之舊縣。曩有吳之初基,升員丘而豹變。爾乃出桑洛,會通川,背彭澤,面長泉。洲渚迢?,?幾岫虛懸,即雲似嶺,望水若天。日月出乎波中,雲霓生於浪間,嗟我行之彌留,跨晦朔之倏忽。風褰林而蕭瑟,雲出山而逢勃。驚瀾?急嶙而岳轉,頹波?畏{山?}以嶺沒。若魚舟之小狹,沖奔湍以?杌。擢弱楫之弗施,投洪流以纖骨。向孫氏之南面,鑽靈龜以相土。橫酆鎬之制度,窮河洛之規矩。經始郛郭,築室葺宇,金城萬雉崇墉百堵。君臣有章,上下獲敘。所以能三分天下,而有其文武。劉吳都以停舟,覽闔閭之餘塵。建修城以營郭,引通流而發津。遠矣吳德,舊邦維新,泰伯被?,仲雍文身。言偃以文學遺風,季札以讓國稱仁。高節顯於華夏,端委行乎海濱。(《藝文類聚》二十七)

作者袁宏

宏字彥伯,小字虎,瑰弟猷之孫。永和初為謝尚安西參軍,累遷桓溫大司馬記室,入為吏部郎,除東陽太守。

曹植《東征賦》

曹植《東征賦》原文

建安十九年,王師東征吳寇,余典禁兵,衛宮省。然神武一舉,東夷必克。想見振旅之盛,故作賦一篇。登城隅之飛觀兮,望六師之所營。幡旗轉而心異兮,舟揖動而傷情。顧身微而任顯兮,愧任重而命輕。嗟我愁其何為兮,心遙思而懸旌。師旅憑皇穹之靈佑兮,亮元勛之必舉。揮朱旗以東指兮,橫大江而莫御。循戈櫓於清流兮,汜雲梯而容與。禽元帥於中舟兮,振靈威於東野。

作者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詩人、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