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

李存葆

李存葆,男,1946年2月19日生,山東五蓮人。漢族,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64年應徵入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新聞幹事,濟南軍區文工團編導,濟南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少將軍銜,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及全國委員會委員、軍事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1986年曾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率團出訪日本,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著有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李存葆 ,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紀文學學會副會長,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64年應徵入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新聞幹事,濟南軍區文工團編導,濟南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少將軍銜,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及全國委員會委員、軍事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1986年曾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率團出訪日本,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李存荷著 陳玉先 繪畫 李存荷著 陳玉先 繪畫

著有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 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散文《雲自舒捲風自狂》等。

李存荷著 陳玉先 繪畫 李存荷著 陳玉先 繪畫

李存葆的小說被翻譯成英、美、法、日、俄等國語言出版。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分別獲全國第二、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沂蒙九章》(與王光明合作)分別獲中國潮和全國報告文學獎,散文《我為捕虎者說》獲第一屆韓愈杯一等獎、全軍八一新作獎一等獎,散文《鯨殤》獲第六屆《十月》文學獎,《大河遺夢》獲第二屆韓愈杯一等獎,電影文學劇本《高山下的花環》獲全國第五屆電影金雞獎及最佳編劇獎、《百年老屋》(均已拍攝發行)獲全國優秀電影劇本獎。《大河遺夢》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

1983年,全國十大新聞人物評選揭曉,濟南部隊前衛歌舞團創作員李存葆以絕對優勢當選。隨後,榮譽和桂冠又接踵而至。中國作協理事、中國影協會員、全國六屆青聯委員、山東省六屆人大代表、 《山東文學》首席顧問、 《中學生作文》、 《語文報》等7家全國性報刊的顧問。1986年夏天,赴美參加中美作家第三次對話會議……

個人簡歷

李存葆,(1946-)作家、詩人,一級文學創作。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少將軍銜,曾用筆名茅山。山東五蓮人。

1964.01-1969.09,濟南軍區守備十九師五十團五連戰士。

李存葆 李存葆

1969.09-1970.10,濟南軍區守備十九師五十團五連排長。

1970.10-1978.09,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隊創作員。

1978.09-1985.05,濟南軍區政治部歌舞團編導。

1985.05-1986.10,濟南軍區政治部歌舞團創作員。

1984.09-1986.07,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

1986.10-1992.01,濟南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創作員。

1992.01-1996.08,濟南軍區政治部創作室主任。

1996.08-1996.12,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

1996.12-2006,中國作協第六屆副主席,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1997.07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存葆 李存葆

2006年11月第七屆全國作代會上最新當選為全國作協第七屆副主席。

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報告文學會副會長。新時期以來,發表了二百餘萬字的文學作品,多次獲全國、全軍文學獎。創作的散文《火中鳳凰》改編成同名舞劇,1979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創作一等獎。報告文學《將門虎子》1980年獲解放軍文藝創作一等獎。《高山下的花環》和《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分別獲第二、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合作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高山下的花環》,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

所獲獎項

李存葆 李存葆

1. 《高山下的花環》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獲全國第五屆電影金雞獎及最佳編劇獎。

2. 《山中,那十九座墳塋》獲全國第三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3. 《大王魂》獲中國潮和報告文學獎。

李存葆

4. 《沂蒙九章》(與王光明合作)獲全國報告文學獎。

李存葆 李存葆

5. 《將門虎子》獲總政治部頒發的對越自衛還擊徵文一等獎。

6. 《沂蒙九章》(合著)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7. 《我為捕虎者說》獲第一屆韓愈杯一等獎、全軍八一新作獎一等獎。

8. 《鯨殤》獲第六屆《十月》文學獎。

9. 《大河遺夢》獲第二屆韓愈杯一等獎。

10. 《百年老屋》(均已拍攝發行)獲全國優秀電影劇本獎。

11. 《大河遺夢》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

12. 《火中鳳凰》(合著)獲文化部1979年國慶文藝會演創作一等獎。

13.《龍城遐想》獲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散文獎。

人生經歷

李存葆 李存葆

1946年2月19日(農曆正月十八),李存葆出生於山東省莒北縣淮河區(現為五蓮縣高澤鎮)東淮河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里。他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存葆五周歲進本村國小念書,童心正濃,難免頑皮。但他百練不厭,有一個字寫不好也不放過。於是,小小年紀居然練出了一手“好字”。後來上中學時,老師用其所長,讓他擔任了板報員。1959年7月,年僅11歲的存葆考入管帥中學。此時的存葆已不滿足單純地練字,而是廣泛地涉獵各類書籍,常常把在課外讀物上學到的寫作手法和辭彙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去。因此,他的語文成績之優秀常使老師、同學們刮目相看。他編出的黑板報也常常因為辭彙豐富、文采生動而受到老師、同學們的嘖嘖稱讚。

李存葆 李存葆

李存葆三年的國中生活,正趕上三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國中畢業後,家庭已無力支撐他再讀高中,所以14歲的李存葆不得不下學務農。他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鋤地、割麥、曬瓜乾、推車、挑擔、打石頭,樣樣都乾。在溫飽難求的情況下,從事重體力勞動,對於年紀輕輕、求學似渴的存葆來說,遺憾當然是很多的。然而,彌補他遺憾的方面也很多,那便是練體力、找書讀、聽老農講故事……

生於戰亂、長於新舊交替時期的李存葆,就這樣在和父老鄉親們一起同困難的搏鬥中,在粗茶淡飯和人生知識的雙重營養下,度過了他的童年。他過早地介入了社會,熟悉了生活,也及早地從政治上、知識上成熟起來,為他以後的創作儲備了第一座素材倉庫。

李存葆參軍後,歷任戰士、班長、排長。繁忙的訓練之餘,他還想“舞文弄墨”。他先是悄悄地在小本本上寫詩繼而公開向戰友們請教,並“故伎重演”,大膽地把自己的詩作“發表”在營區的黑板報上。在戰友的鼓勵下,他將詩作寄到報社去碰“運氣”,居然被報社採用發表。隨著大量詩歌、歌詞、乃至散文、小說的相繼問世,他也引起了上級首長的重視,先被調到團里擔任新聞幹事,1970年,又被調到濟南部隊政治部宣傳隊(即前衛歌舞團前身)擔任創作員,正式走上了創作路。

在這期間,他創作了近千首(篇)詩歌、歌詞、小說、散文和大中型劇本,雖然大部分作品發表或上演,並有作品獲過獎,但是,沒有特別的建樹。他不甘心平庸的生活,他期待著有所突破。1979年初春的一天,他同濟南部隊的幾個創作員奉命奔赴雲南省前線採訪。同年八月,他又一次到廣西前線參戰部隊深入生活。這使他的靈魂經受了一次戰火地洗禮。自衛還擊戰中湧現出的英雄人物,他們可歌可泣的業績感染著他、震撼著他、也鼓勵著他去大膽地如實地寫英雄,寫英雄的個性,寫英雄心理歷程。在潮濕的貓耳洞中,在叢林的帳篷里,在跳動的燭光下,他含著熱淚寫出了一個個活生生的“這一個”。

散文創作

散文創作之路何去何從,李存葆說:"散文是講究氣、韻、趣、味的。氣可以是狂濤飛瀑,也可以是平湖靜波,總是宜正不宜邪;韻可以是晨鐘暮鼓也可以是蟬噪蟲鳴,總是宜雅不宜俗;趣可以是武松打虎也可以是雲中觀月,總是宜高不宜低;味可以是熊掌鮑魚也可以是黃瓜土豆,總是宜淳厚不宜寡薄。散文易寫難工。將沒有呼吸沒有知覺的漢字小方塊,排列成稍大一點的方塊,並鼓搗得活蹦亂跳,明智達理,夢繞魂牽……實在不易?"

2000年《十月》雜誌第一期又推出了李存葆的長篇散文《沂蒙匪事》,從人性的角度深層次思考著這個社會文化現象,給新世紀的文壇一個驚奇。從李存葆的系列文化大散文中,感受到的是作家的大氣與深刻的憂患意識,是一個時時關心著民族命運、人類未來與宇宙前景的作家高度的責任感。黑格爾說過:"藝術的使命在於替一個民族的精神找到適合的藝術表現。"李存葆正是為著這樣偉大的初衷,將全部的情思、苦痛與歡樂,全部的哲學思考熔鑄進創作之中。

他的系列文化散文仍在繼續。《十月》雜誌第三期刊出的其長篇散文《飄逝的絕唱》,以《西廂記》中的鶯鶯與張生的愛情為線索,對愛情永遠是人類常讀常新的"陳詞濫調"作了一次深層次的解剖,全方位地把孕育美好愛情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性之根"給讀者展示出來,讓讀者得到全新的藝術享受。李存葆從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關公廟的現象中,引發了他創作的下一個目標……

個人影響

作家是各式各樣的,有的作家是書齋型的,有的作家是隱士型的;有的作家則是“號手型”的,他們站在時代的前沿陣地上,用自己的號角奏響一曲曲時代的變奏曲,這樣的作家的心是最敏感的,他們的眼睛也是多棱的,他

李存葆 李存葆

李存葆

們的脈搏是與時代緊緊連在一起的!李存葆無疑就是號手型的作家,他用一顆敏銳的心去真誠地捕捉這千變萬化中的一瞬,然後付之筆端,變成那一篇篇意蘊深邃的作品。這一切均源於作家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源於他高度的責任感和神聖的使命感。

有次他到青島部隊和漁村採訪,聽到昔日“鯨魚”經常出沒而如今卻行跡罕然,後來又看到電視上鯨魚集體自殺的圖像後,一種憂患在他心底升騰,那就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態平衡問題,在這種意識促使下,他寫成了一萬八千字的《鯨殤》。此文刊出後,全國12家文學刊物競相轉載,後來在首屆“孔子杯”散文競賽中一舉奪冠。黃河斷流,作家為之動情,他眼前一直揮不去那一幅濁浪滾滾的、雄渾蒼涼的、萬馬奔騰的黃河巨圖,而如今它就要消失在蒼茫的雲海之間了……作家的心再也平靜不下來了,他站在歷史的交接點上以超越歷史、時代和未來的獨特視角去冷靜審視黃河,創作了一萬五千字的《大河遺夢》,用一個哲人深深的啜泣與超越黃河個體本身,帶著哲學的思考與呼喚,深沉地思考著黃河文化的未來,此文再獲第二屆全國“韓愈杯”散文大賽一等獎。一篇篇作品的獲獎,給他的文學殿堂又增添了幾許輝煌,在這輝煌中,他有的只是一抹夕陽般的凝重,因為生活的積澱,已淡化了成功的喜悅。李的散文創作在題材上都是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思考。在他的文化散文中,除了在解說歷史事情和人物方面有著嶄新的視角和精闢的見解外,意在以史為鑑,作出歷史的反思,對道德尊嚴和人類理想發出強烈的呼喚。其大氣磅礴,激越昂揚,開拓了現代散文的新境界。

人物評價

李存葆雖為知名作家,但卻十分謙虛,即使在晚輩面前,也從不以指指點點的方式談話,而是以自己的寫作感受和經驗來娓娓相談,與他談話不論是古典文學還是現代文學,不論是哲學還是佛學,他思路敏捷,出口成章,時而背誦名家名句,時而引經據典,面對他的學富五車,我不禁肅然起敬,而作家卻戲稱只有國中文化……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有歷史碾過的痕跡,每段生活內容都是時代背景的特寫,而對於作家,由於他們肩負的歷史使命,

李存葆

李存葆 李存葆

體現在他們身上會更深沉些,深沉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對生活的姿態。李存葆豐富的人生閱歷孕育了他深沉的氣質。

1946年,李存葆出生在山東五蓮縣一個半山半涯的村莊裡,齊魯大地傳統的文化氛圍給了他文學上的靈氣,淳樸的鄉風則孕育了他做人的正直和善良。1964年,他參軍來到青島駐軍某部,一次偶然的機遇使他與筆結下不解之緣。1970年,他調任濟南部隊政治部宣傳部創作室創作員,其間多次到邊防部隊體驗生活,後來又到解放軍藝術學院進修,再後來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副院長……一步一個腳印,他穩健地走著,“文品如人品”,正因為他的坦蕩和正直,豪爽與熱情,所以他的作品氣勢雄偉,跌宕起伏,灑脫豪放。

“胸有得失心常泰、腹有詩書氣自平。”作家心胸豁達,待人真誠,從不矯飾矜持,雖名聲“顯赫”但從不炫耀,他拒絕一切平庸與誘惑,經常謝絕一些媒體採訪,除去工作就是靜心潛讀中外名著,他惟一的愛好就是鑑賞書畫和奇石。他是個一直恪守“文章乃寂寞之道”的人,他表面看來深居簡出,其實內心有著中國文人慣有的清高,而這種人文品格的脫俗在物慾橫流的大潮中是一葉逆水行舟的孤帆。

《高山下的花環》成功後,李存葆先後擔任了濟南部隊創作室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但是,他從來沒放下手中的筆專事“做官”。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他筆耕不輟,不斷地有力作問世。1985年,他的中篇小說《山中,那十九座墳塋》發表後,再一次引起人們的矚目。他或他和別人合作的中、長篇報告文學《大王魂》、《沂蒙九章》、《沂蒙匪事》和《丹青十字架》、《祖槐》等,均在全國報刊發表或出版社出版,得到普遍好評。特別是出版的《大河遺夢》面世後,在文藝界引起很大反響。《文藝報》、《齊魯晚報》等5家報刊均發表了整版評論,許多著名文藝評論家都對他的大散文創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個人只有站在時代的最高峰,其聲才能震嘯雲霄,其作品才能千古流芳!

代表作品

<高山下的花環>,讓數億老百姓流淚。

李存葆對已有的創作成績並不滿足。他認為發表的那些作品.還遠遠沒有反映出那些生活素材中所蘊藏的豐富內涵。全面深刻地反映自衛還擊戰全貌的創作衝動變得越來越強烈。他數次同軍內外年輕的同行們口頭談過想創作一部《高山下的花環》 (以下簡稱《花環》)的想法和具體結構,得到了同行們的一致贊同。 1982年4月,他去北京參加軍事題材文學創作座談會,聽了軍委有關領導的講話, 聽了同行們的議論,對如何反映軍隊內部的矛盾,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因為《花環》中的人物在存葆的腦子裡存活已久,情節也成竹在胸,他沒有將結構落在紙上,只是列了一個人物表,便一氣呵成了後來面世的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產生了強烈轟動效應的中篇力作《高山下的花環》。

上映

《花環》首先感動了當代文學評論界的泰斗馮牧先生。他在一個星期六的黃昏一口氣卒讀了《花環》的原稿後認定:這“確實是一部好作品,一部充溢著崇高的革命情愫、能夠提高和淨化人們思想境界的作品,一部真實地挖掘和再現了我們英雄戰士身上所賦有的那種瑰麗又寶貴的精神品質的作品……”馮老獨具慧眼, 《花環》果真轟動。小說一版再版,並被搬上銀幕、螢幕和不少劇種的舞台。小說《花環》在全軍、全國獲獎,並被翻譯出版;他參與編劇的電影《花環》,在第五屆電影“金雞獎”中獲編劇獎,並在美國、 日本、義大利和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上映……

貢獻

廣大讀者和觀眾以及專家普遍認為, 《花環》的成功,除了其他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作品的真實性非常突出,而真實的具體體現還在於他正視並大膽地揭示了部隊生活中的矛盾衝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在軍事題材文學創作上有著突破性的貢獻。

中國著名作家

中國作家以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

中國作家協會歷屆主席團

1949年7月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簡稱全國文協)在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國文協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