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嬰

李元嬰

李元嬰(630年(貞觀四年庚寅六月十六日)―684年),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高宗李治之叔,其母為柳寶林,老爺是隴西郡公李虎。滕王李元嬰先後派駐滕州(今山東滕州)、洪州(今江西南昌)、隆州(今四川閬中)。並在這三處築有三處滕王閣,貞觀年間,李元嬰曾被封於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滕王閣”(已被毀),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此閣因王勃一首“滕王閣序”為後人熟知。 據史書記載李元嬰從小就受到了宮廷藝術薰陶,在音樂、舞蹈、繪畫上有一定的造就。其藝術的修養為日後修建滕王閣打下了基礎。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李元嬰在南昌修建的滕王閣李元嬰在南昌修建的滕王閣

據《舊唐書》記載,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二十二子,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受封為滕王,食祿滕州(今山東滕州)。李元嬰初到山東封邑時,驕奢淫逸,橫徵暴斂,大興土木 ,在當地民憤極大。無奈之下,高宗李治只好將他貶到蘇州。而他在滕州苦心經營的那些亭台行宮,則因他在那一帶的名聲不佳,也只好任憑雨打風吹去了,歷史僅僅是將他曾經的封地叫作“滕縣”罷了。

李元嬰到蘇州,先為刺史,後轉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此時,他惡習依舊。永徽四年(653年),他又選址贛江之濱,廣聘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高插雲天的樓閣,這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了。

李元嬰在閬中修建的滕王閣李元嬰在閬中修建的滕王閣

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李元嬰改任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在山高皇帝遠的閬中,他依然按宮苑的格局,在嘉陵江畔的玉台山腰建起了一處規模宏大的行宮,這就是杜甫詩篇中的閬中滕王閣。其實,這一調動是高宗李治對他言行舉止的又一次警告,但他依然驕奢放縱,並沒把警告放在眼裡。據《輿地紀勝》記載:他一到閬中,就以“衙役卑陋”為名,大修宮殿高樓,稱“閬苑”,又在閬中玉台山建玉台觀和滕王亭。在閬中五年,竟樂而忘歸長安。

李元嬰李元嬰
李元嬰作為“龍子龍孫”,從小生長在帝王之家,受到良好的宗室教育是肯定的。宮廷王室的藝術薰陶,作為初唐時期的風流王爺,瀟灑倜儻,喜愛音樂、舞蹈、能畫一手好畫,當然一點也不奇怪。
閬中滕王閣閬中滕王閣
在新、舊唐書中,雖然有關李元嬰的“本傳”均未提到他能畫,但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則言李元嬰“亦善畫”。《歷代名畫記》是一部收載唐代畫家較為完備的書籍,這一說法,當有一定依據。唐張懷瓘《畫斷》則稱他“工於蛺蝶”。張懷瓘與其為同時代人,對李元嬰能畫並善於畫蝶的記述,應當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李元嬰善畫蝴蝶之事,在民間亦廣有盛傳,並根據唐代詩人王建《宮詞百首》第60首:“避暑昭陽不擲盧,井邊含水噴鴉雛;內中數日無呼喚,搨得滕王蛺蝶圖。”而認為《滕王蛺蝶圖》是其作品。據此,宋代的郭若虛便在《圖畫見聞志》中說,李元嬰“善畫蟬雀、花卉”。明代陳文燭在其撰寫的《重修滕王閣記》中,亦沿襲此說,言李元嬰:“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並傳其所畫蛺蝶,或飛或立,姿態翩翩,栩栩如生,世人莫不爭之如寶。

藝術造詣

李元嬰滕派蝶畫

從“滕派蝶畫”現今傳承下來的風格看,“滕派蝶畫”屬於工筆淡彩畫系,用料極為考究,常以佛赤(即真金粉)、泥銀(真銀粉)以及珍貴的檀香、沉香、芸香、降香等為原料製成。蝴蝶的技法也極為細緻、工整,諸凡蝶須、蝶眼、蝶足、蝶翅紋理畢現、線條流暢,蝴蝶的舉止形態,如動、止、飛、戀、吸飲、啜粉,無不逼真又各異其趣,故有:“滕王蝴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的讚譽,由此可見“滕派蝶畫”在當時人們眼中的份量。唐朝朱景雲在評價“滕派蝶畫”時就說:“能巧之外,曲盡情理。”亦見其高妙之處。宋人謝無逸也曾有詩讚頌“滕派蝶畫”道:“粉翅翻飛大有情,海棠庭院往來輕,當時只羨滕王巧,一段風流畫不成。”

滕派蝶畫

李元嬰畫蝶

當初李元嬰從滕州被貶洪州(今南昌),相傳李元嬰興建滕王閣後,又建造了一艘青雀舸,並常常率領僚屬狎客乘青雀舸游弋江中,漫步洲渚。當他見到洲上五彩繽紛上下翻飛的蝴蝶時,不禁讓他欣喜若狂。李元嬰本

來工書善畫,再經過師法自然,李元嬰的畫技愈髮長進,所畫蝴蝶分“大海眼”、“小海眼”、“江夏斑”、“村里來”、“菜子花”等,其蝶、花莫不栩栩如生,終於漸成自家體系,他畫過許多蝴蝶圖,最有名的一幅是《百蝶圖》,並從此在畫壇留下了“滕派蝶畫”的美名。

李元嬰之“滕派蝶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獨創一門,它始創於宮廷,後由宮廷流入民間,並自守一格不失本色。我國歷代畫論、畫史典籍如《歷史名畫論》、《宣和畫譜》、《中國繪畫史》、《芥子園畫傳》等著作,都對此多有記述。

“滕派蝶畫”以畫蝶為主,其筆法細緻入微,設色清淡素雅,蝴蝶粉翅翻飛,所繪蝴蝶莫不栩栩如生。畫中不襯托大型花卉,在蝴蝶之外,僅補以點點野草、青苔、散花。其畫面要求達到“雅、素、灑、脫”四大風格。

“雅”即雅致不俗,筆觸生動巧妙,彩絨清晰;

“素”即全幅畫面表現出冰晶雪瑩之清明潔白,每隻蝴蝶均藏著俊朗氣氛;

“灑”即指筆法瀟灑流利、飄逸不凡、技巧靈動、法不越規,使觀者有流動之感;

“脫”乃指突於絹上,筆觸曲折、靈敏奧妙、望之搖拂、呼之欲飛。

社會影響

相傳李元嬰始創“滕派蝶畫”之後,將其傳於其子湛然。湛然之後,宮中相承,無過記聞。又據稱:當時在滕王府做幕賓的梁太尉,因常伴湛然作畫,留心此道,悟得精髓,遂得滕畫真諦,並從此由梁家將“滕派蝶畫”自後宮傳習於民間,以至代代不絕。而梁家傳習“滕派蝶畫”亦立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家規。這種單線傳承的習俗,雖然能克紹箕裘,精進不絕,但畢竟有傳習不廣,難於發揚光大,更進善境,甚之由於世事滄桑,人事代謝,偶有意外,即有傳失之虞。歷代“滕派蝶畫”在傳承上,就曾多次險遭厄運,所幸的是,“滕派蝶畫”這一畫派和技巧,並成為了中國工筆繪畫領域裡的濃墨重彩的一頁。

畫派畫展

1996年5月,在江西南昌滕王閣,當地畫壇還舉辦了一次隆重的全國性“滕派蝶畫”展,使得幾近湮沒了的“滕派蝶畫”又得以在盛世重放異彩。

李元嬰因建滕王閣而名,又因滕王閣而得“蝶畫”流傳。

史書記載

舊唐書

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四》:

滕王元嬰,高祖第二十二子也。貞觀十三年受封。十五年,賜實封八百戶,授金州刺史。二十三年,加實封滿千戶。永徽中,元嬰頗驕縱逸游,動作失度,高宗與書誡之曰:"王地在宗枝,寄深磐石,幼聞《詩》、《禮》,夙承義訓。實冀孜孜無怠,漸以成德,豈謂不遵軌轍,逾越典章。且城池作固,以備不虞,關鑰閉開,須有常準。鳩合散樂,並集府僚,嚴關夜開,非復一度。遏密之悲,尚纏比屋,王以此情事,何遽紛紜?又巡省百姓,本觀風問俗,遂乃驅率老幼,借狗求置,志從禽之娛,忽黎元之重。時方農要,屢出畋游,以彈彈人,將為笑樂。取適之方,亦應多緒,何必此事,方得為娛?晉靈虐主,未可取則。趙孝文趨走小人,張四又倡優賤隸,王親與博戲,極為輕脫,一府官僚,何所瞻望?凝寒方甚,以雪埋人,虐物既深,何以為樂?家人奴僕,侮弄官人,至於此事,彌不可長。朕以王骨肉至親,不能致王於法,令與王下上考,以愧王心。人之有過,貴在能改,國有憲章,私恩難再。興言及此,慚嘆盈懷。"三年,遷蘇州刺史,尋轉洪州都督。又數犯憲章,削邑戶及親事帳內之半,於滁州安置。後起授壽州刺史,轉隆州刺史。弘道元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兼梁州都督。文明元年薨,贈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獻陵。子長樂王循琦嗣。兄弟六人,垂拱中並陷詔獄。神龍初,以循琦弟循琣子涉嗣滕王,本名茂宗,狀貌類胡而豐碩。開元十二年,加銀青光祿大夫,左驍衛將軍。天寶初,淮安郡別駕,卒。子湛然嗣。十一載,封滕王。十五載,從幸蜀,除左金吾將軍。

新唐書

新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

滕王元嬰,貞觀十三年始王,實封千戶。為金州刺史,驕縱失度。在太宗喪,集官屬燕飲歌舞,狎昵廝養;巡省部內,從民借狗求罝,所過為害;以丸彈人,觀其走避則樂;城門夜開,不復有節。高宗以書切責曰:“朕以王至親,不忍致於法,今署下上考,冀愧王心。”

久之,遷洪州都督。官屬妻美者,紿為妃召,逼私之。嘗為典簽崔簡妻鄭嫚罵,以履抵元嬰面血流,乃免。元嬰慚,歷旬不視事。後坐法削戶及親事帳內之半,謫置滁州。起授壽州刺史,徙隆州,復不循法。隸事參軍事裴聿諫正其失,元嬰捽辱之。聿入計具奏,帝遷聿六品上階。帝嘗賜諸王彩五百,以元嬰及蔣王貪黷,但下書曰:"滕叔、蔣弟不須賜,給麻二車,助為錢緡。"二王大慚。武后時,進拜開府儀同三司、梁州都督。薨,贈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獻陵。

子十八人,長子修琦嗣,為長樂王,餘爵公。垂拱中,六人死詔獄。神龍初,更以少子修信子涉嗣,開元中,授左驍衛將軍。薨,子湛然嗣,從玄宗至蜀,擢左金吾將軍。

家族成員

李元嬰一生共有十八個子嗣。

長子循琦;薛國公晉長樂王。

次子循珌:長安公。

第三子循瑀:嗣滕王。

第四子循瑤:下邳公。

第五子循璩:蘭陵公。生子二,知禮,封金山公,知節封昌寧公。

第六子循珍:臨海公。

第七子循琬:字崇文,後封臨淮公夫人王氏生子一,千七宮使,居洪都閣下,千七宮使字環衡,妣王氏生子一,十宮使,諱琛,妣熊氏生子一,猛。居直下南塘。

第八子循頊:字崇章,居不詳。

第九子循玘居游江。

第十子循琨字崇義,居江州。

第十一子循珽字崇禮,唐顯慶五年公元652年庚申五月生妣吳氏生子六,千宮使、千一宮使、千二宮使、千三宮使、千四宮使、千五宮使、又妣王氏生子三,千六宮使、千七宮使、千八宮使。

第十二子循瑑字崇智妣王氏生子二居廣東。

第十三子循琮字崇信,生子一。第十四子,字崇純妣江氏生子二居汴州。

第十五子循理,字崇厚妣王氏生子二居不詳。

第十六子循琈,詳見下面李白家世系。

第十七子循琚字崇慶妣劉氏生子二,居楊州。

第十八子循琂字崇壽夫人王氏生子一,涉本名荗宗,神龍初嗣滕王,開元中授左驍衛將軍,子湛然,嗣滕王,從玄宗至蜀,擢左金吾將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