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畫

蝶畫

蝶畫作為一項專門的藝術名詞是近年來才有的,其方法是用蝴蝶的翅膀來作為整個圖畫的材料,其作品風格獨具一格,自成一派,稱之為藝術林宛的一支奇葩。其材取於自然,無一絲做作之筆,完全是手工剪下貼上而成,任何一件作品都是舉世無雙的,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現還成為人們收藏的珍品。

工藝特點

蝶畫《巴渝人家》
蝶畫是純手工製作的藝術作品,工序多達30多道,而主要需要經過軟化、展翅、乾燥等過程。由於蝶翅需要經過嚴格的甄選才能採用,製作一幅大型蝶畫,要採用數百種上萬隻蝴蝶、耗時經年。中國有蝴蝶1200餘種,除國家保護品種和珍稀種不能用蝶畫外,其他共有500餘種普通蝴蝶可以利用。

重慶民間工藝大師張翔先生將自己精心設計的兩幅“巴渝人家”系列蝶畫送到了磁器口工藝美術中心。這些蝶畫是用上萬隻蝴蝶貼上製成。張先生送出的兩幅畫中,一幅是以黑色蝶翅為材料,繪製了老山城江邊的吊腳樓。而另一幅則以黃綠蝶翅為主料,繪製了一幅巴渝山水畫。吊腳樓”一圖中每一片瓦都是用不同的蝶翅製成,而透過光線的折射瓦片顯出了獨特的立體感;而巴渝山水一圖中,一草一木均清晰可見,黃綠兩種蝶翅又有數不清的細微色差變化,讓畫面更加斑斕。

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張翔用2000多隻蝴蝶做成愛因斯坦像標價28萬。這幅看上去猶如油畫的愛因斯坦頭像:滿頭白髮、臉上皺紋密布,眼睛深邃而充滿智慧。這幅畫,全是用蝴蝶做成的:白髮主要用白色的東方粉蝶製成;面部主要是用黃色的箭環蝶做成;眼睛則是用紅珠鳳蝶等8種蝴蝶做成……。

蝶畫,是利用蝶翅的天生麗質、絹綢絲絨般的質感,不同角度泛出的光澤和自然天成的圖案紋理,經過精心構思和巧妙拼貼的畫。蝶畫以蝶翅組成塊面,強調原有外形和斑紋的表現,突出不同品種蝶翅的肌理、圖案和金屬光澤。蝶畫發揮蝶翅網紋的特點,使之與物體的造型結構相吻合,看上去片片蝶翅似有絲絨感,蝴蝶畫往往厚重緊密,繁而不亂,一旦置於亮處,光彩奪目。

蝶畫製作者在製作蝶畫時,選擇不同外形的蝶翅巧妙組合,強調結構與色彩的關係,運用疏、密、厚、薄的手法,以充分體現每種蝴蝶翅翼的獨特之處。一幅好蝶畫作品,往往能體現出作者高超的想像力,紮實的繪畫功底和豐富的蝴蝶知識,每一幅成功的蝶畫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滕派蝶畫

蝶畫蝶畫
滕派蝶畫始創於唐太宗李世民之22弟李元嬰。李元嬰於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為滕王,就是這個滕王,在被貶到洪州(南昌)期間,建造了著名的“滕王閣”。

李元嬰精音律,懂歌舞,工書善畫,尤喜畫蝶。李元嬰的蝶畫是以佛赤(真金粉)、泥銀(真銀粉)來表現蝶翅上的鱗片的,並用各種寶石粉及多種珍貴香料如檀、沉、芸、降香等為顏料,使其蝶畫富麗華貴、光耀奪目。所畫蝴蝶分“大海眼”、“小海眼”、“江夏斑”、“村里來”、“菜子花”等,其所繪蝴蝶莫不纖毫畢現,栩栩如生。李元嬰畫蝶,師法自然,精妙絕倫,技法獨特,自成一派。因此,此派蝶畫也便因其創始人是滕王李元嬰。故而得名“滕派蝶畫”。

唐朝朱景雲在評價“滕派蝶畫”時,說其:“能巧之外,曲盡情理。”唐詩人王建在他的《宮詞百首.六十》中也提及:“避暑昭陽不擲盧,井邊含水噴鴉雛;內中數日無呼喚,搨得滕王蛺蝶圖。”宋詩人謝無逸亦寫道:“粉翅翻飛大有情,海棠庭院往來輕,當時只羨滕王巧,一段風流畫不成。”宋黃庭堅則曾有:“滕王蛺蝶雙穿花,東丹胡馬胡沙。祁連將軍一筆雁,生不並世俱名家。”的贊詩。宋陳師道對其更有“滕王蛺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的美譽。中國歷代畫論、畫史典籍,如《歷史名畫論》、《宣和畫譜》《中國繪畫史》《芥子園畫傳》等,對此亦多有記述。

“滕派蝶畫”以畫蝶為主,其筆法細緻入微,設色清淡素雅,蝴蝶粉翅翻飛,所繪蝴蝶莫不栩栩如生。畫中不襯托大型花卉,在蝴蝶之外,僅補以點點野草、青苔、散花。其畫面要求達到“雅、素、灑、脫”四大風格。

“雅”即雅致不俗,筆觸生動巧妙,彩絨清晰;
“素”即全幅畫面表現出冰晶雪瑩之清明潔白,每隻蝴蝶均藏著俊朗氣氛;
“灑”即指筆法瀟灑流利、飄逸不凡、技巧靈動、法不越規,使觀者有流動之感;
“脫”乃指突於絹上,筆觸曲折、靈敏奧妙、望之搖拂、呼之欲飛。

從“滕派蝶畫”現今傳承下來的風格看,“滕派蝶畫”屬於工筆淡彩畫系,用料極為考究,常以佛赤(即真金粉)、泥銀(真銀粉)以及珍貴的檀香沉香芸香降香等為原料製成。蝴蝶的技法也極為細緻、工整,諸凡蝶須、蝶眼、蝶足、蝶翅紋理畢現、線條流暢,蝴蝶的舉止形態,如動、止、飛、戀、吸飲、啜粉,無不逼真又各異其趣,故有:“滕王蝴蝶江都馬,一紙千金不當價。”的讚譽,由此可見“滕派蝶畫”在當時人們眼中的份量。唐朝朱景雲在評價“滕派蝶畫”時就說:“能巧之外,曲盡情理。”亦見其高妙之處。宋人謝無逸也曾有詩讚頌“滕派蝶畫”道:“粉翅翻飛大有情,海棠庭院往來輕,當時只羨滕王巧,一段風流畫不成。”

相傳李元嬰始創“滕派蝶畫”之後,將其傳於其子湛然。湛然之後,宮中相承,無過記聞。又據稱:當時在滕王府做幕賓的梁太尉,因常伴湛然作畫,留心此道,悟得精髓,遂得滕畫真諦,並從此由梁家將“滕派蝶畫”自後宮傳習於民間,以至代代不絕。而梁家傳習“滕派蝶畫”亦立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家規。這種單線傳承的習俗,雖然能克紹箕裘,精進不絕,但畢竟有傳習不廣,難於發揚光大,更進善境,甚之由於世事滄桑,人事代謝,偶有意外,即有傳失之虞。歷代“滕派蝶畫”在傳承上,就曾多次險遭厄運,所幸的是,“滕派蝶畫”這一畫派和技巧,在民間流傳,並成為了中國工筆繪畫領域裡的濃墨重彩的一頁。

創始人

蝶畫《紅樓人物》
李元嬰(生卒年不詳),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李元嬰在唐永徽中任洪州(今江西)都督兼刺史(唐時最高地方長官),並在臨江的“仙人舊址”上建閣為別居,因李元嬰曾封滕王,後人遂將此別居稱為“滕王閣”。公元675年(上元二年)九月九日,王勃在滕王閣上吟頌的千古絕唱:“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詩中所言“帝子”,即是指創建滕王閣的李元嬰。從此,“滕王閣”名揚千古,在江西的歷代史書中,亦將李元嬰視為南昌人。又因李元嬰在南昌創立了“滕派蝶畫”而享譽畫壇,故江西一直稱其為江西最早的著名畫家,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後,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1)(據《舊唐書•太宗本記》:“貞觀十三年已亥丙申,封是弟元嬰為滕王”。)

永徽四年,(公元653)李元嬰“築閣於章江門、廣潤門之間,落成之日,詔封滕王,因名滕王閣”。(據《江西通志》,但該志所稱為“顯慶四年”。關於滕王閣的始建年代,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為唐顯慶四年“滕王元嬰都督洪州時建”;二為唐貞觀十三年“閣成而滕王之封適至”;三為唐永徽四年“滕王作蘇州刺史轉洪州都督時所建設也”。人有好古之心,故江西曆來多以“永徽四年”為說,鴻鳴亦不能脫俗,姑從之。)《新唐書》說他“驕縱失度”而建造高閣。並言其:“官屬妻美者,紿為妃召,逼私之。尚為典簽崔簡妻鄭嫚罵,以履抵元嬰面,流血乃免”。可見李元嬰本是一個欺男霸女的紈絝。

李元嬰來任南昌都督,並不自願。相傳他從蘇州刺史調任洪州時,心中怏怏不樂,遂從蘇州帶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洪州都督府里吹談歌舞,尋歡作樂。後來在幕僚的建議下,來到章江門外的崗巒之上,居高臨江,遠眺西山層巒迭翠,近俯贛江波濤滾滾的壯麗景色,頓覺心胸開闊。於是在此動土建閣,興建了這座千古名樓。洪州人因為他是帝子滕王,便將該閣稱之為“滕王閣”。從此,滕王閣與湖南的岳陽樓,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李元嬰後因“數犯憲章,削邑戶及親事帳內之事”,(據《舊唐書•李元嬰》)終被“謫置”安徽滁州。

在新、舊唐書中,雖然有關李元嬰的“本傳”均未提到他能畫,但在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則言李元嬰“亦善畫”。《歷代名畫記》是一部收載唐代畫家較為完備的書籍,這一說法,當有一定依據。唐張懷瓘《畫斷》則稱他“工於蛺蝶”。張懷瓘與其為同時代人,對李元嬰能畫並善於畫蝶的記述,應當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李元嬰善畫蝴蝶之事,在民間亦廣有盛傳,並根據唐代詩人王建《宮詞百首》第60首:“避暑昭陽不擲盧,井邊含水噴鴉雛;內中數日無呼喚,搨得滕王蛺蝶圖。”而認為《滕王蛺蝶圖》是其作品。

據此,宋代的郭若虛便在《圖畫見聞志》中說,李元嬰“善畫蟬雀、花卉”。明代陳文燭在其撰寫的《重修滕王閣記》中,亦沿襲此說,言李元嬰:“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並傳其所畫蛺蝶,或飛或立,姿態翩翩,栩栩如生,世人莫不爭之如寶。

蝶畫《百蝶圖》
李元嬰作為“龍子龍孫”,從小生長在帝王之家,受到良好的宗室教育是肯定的。宮廷王室的藝術薰陶,作為盛唐時期的風流王爺,瀟灑倜儻,喜愛音樂、舞蹈、能畫一手好畫,當然一點也不奇怪。但在後世關於李元嬰的畫作記載里,亦說法不一。宋《宣和畫譜》說他“喜作蜂蝶”,又稱“朱景玄嘗見其粉本謂‘能巧之外,曲盡精理’,未敢定其品格”。

對李元嬰是否能畫,亦有人提出了懷疑,歐陽修就曾經說:“今人家亦有得其圖者,但也只是傳聞而已”(見《六一居士集》)。甚至對盛傳為他的作品《滕王蛺蝶圖》,大有推翻之勢。《唐宋畫家人名辭典》就說:“查今本《唐朝名畫錄》中這節記載,是屬於嗣滕王(李湛然)的。如果今本《名畫錄》無誤,則《宣和畫譜》可能偶爾搞錯,而所著錄的‘內府所藏’的《蜂蝶圖》是否滕王真跡,也就頗成問題了”,將《滕王蛺蝶圖》,定為其嗣滕王李湛然所畫。

李元嬰身為天潢貴胄,名聲卻不敢恭維。貞觀十三年,李元嬰任職山東滕縣,被封為滕王,實封八百戶。貞觀十五年,授金州(今陝西古泉以樂,甸陽以西的漢水流域)刺史,實封千戶。據稱在金州任職期間“驕縱失度”。百姓農忙季節,他卻牽狗呼鷹,屢出圍獵,毀壞莊稼,且放縱奴僕,侮辱僚屬,毫無“鳳子龍孫”尊儀,與倡優賤隸賭博遊戲。還發明了一種用於取樂的變態遊戲,即用丸彈人,以看人倉皇躲避為樂。並在嚴寒季節,以雪埋人,藉以取樂。結果弄得當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特別是在唐太宗喪期內,他竟然不顧禮儀,公然召集部屬,“燕飲歌舞,狎昵廝養”。為此,唐高宗李治專頒御書嚴詞切責,警告他說:“人之有過,貴在能改,國有憲章,私恩難再。”

因有滕王閣,故李元嬰在常游之際,見江渚中有自己衷愛的翩翩蝴蝶,於是以自己擅長的繪畫,將其描繪下來。據傳,他畫過許多蝴蝶圖,最有名的一幅是《百蝶圖》,並從此在畫壇留下了“滕派蝶畫”的美名。

高宗龍朔年間,龍門才子王勃往交趾省親,趁便遊覽東南名勝,道經南昌,適逢滕王的繼任閻都督經過了對閣的一番整修後,於閣中大宴賓客,王勃揮筆寫下了不朽名篇《滕王閣序》,為樓閣增輝。後來文人墨客、名公巨卿為閣題詩作序、書字繪畫者不勝枚舉。從此,滕王閣成了江西文化的象徵,李元嬰也有幸附驥名垂千古。

相傳李元嬰興建滕王閣後,又建造了一艘青雀舸,並常常率領僚屬狎客乘青雀舸游弋江中,漫步洲渚。當他見到洲上五彩繽紛上下翻飛的蝴蝶時,不禁讓他欣喜若狂。李元嬰本來工書善畫,再經過師法自然,李元嬰的畫技愈髮長進,所畫蝴蝶分“大海眼”、“小海眼”、“江夏斑”、“村里來”、“菜子花”等,其蝶、花莫不栩栩如生,終於漸成自家體系,成為了畫界“滕派蝶畫”的創始人。

流派傳承

蝶畫《玉欄紅紫圖》
李元嬰之“蝶畫”作品未見留傳,唯技法傳於其子湛然。湛然之後,宮中相承,漸無記聞。有當時在滕王府做幕賓的梁太尉,因常伴湛然作畫,留心此道,悟得精髓,遂得滕畫真諦。從此,始創於宮廷的“滕派蝶畫”,被這個梁太尉帶到了民間,由梁家代代相傳,沿襲不絕。並能不失本色,自守一格。

梁家傳習“滕派蝶畫”,立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家規。但傳至清末民初滕派蝶畫十六代傳人梁冠三時,卻遇到了以外。

1920年,當時家居東北長白山的梁冠三,在吉林公主嶺鹽務局任職,時任吉林鹽務局局長兼緝私大隊長的是出身滿族貴胄的佟麟祥。努爾哈赤開國時,佟氏家族曾全力支持他,清朝定鼎北京後,佟氏家族在清王朝擔任文臣武將者數以千計,時稱“佟半朝”。清末民初,佟家已漸趨中落。佟麟祥聽說梁冠三有家傳畫蝶絕技後,曾多次請求梁冠三收其子佟冠亞為徒,均被婉拒。後來,梁冠三調任佟麟祥的秘書,才開始與佟麟祥之子佟冠亞有了接觸。

1923年,年已68歲的梁冠三突患急病,身邊無一親人,忠厚的佟冠亞4個月不離床前,侍其如父,梁冠三十分感動。當時,梁冠三僅有一個六歲的兒子,且不在身邊,梁恐再有變故,蝶畫失傳,便破例收下佟冠亞為徒。收徒後,梁冠三把祖傳大型手卷《萬蝶圖》拿了出來,對佟冠亞說:“現在,我要違背祖訓,把家傳的《萬蝶圖》一絲不苟地教給你。”《萬蝶圖》中,將蝶形分為蜂、蛾、草、蛺、蝴五類。然後分門別類,用蠅頭小楷標註名稱、姿態、產地,並標明各自不同的繪畫、設色技巧,寶石粉絨色運用方法、先後程式等。是梁冠三的祖父用20多年心血繪成的傳家之寶。從此,師徒倆朝夕與共,佟冠亞開始潛心鑽研蝶畫。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因時局動亂,師徒倆不得已而分手。臨別時,梁冠三說:“你一定要堅持畫蝶畫。如果不打仗了,我去北平,去你家團圓。如果我去不了,你來找我。”剛開始,師徒還通音訊,後來,由於戰亂,梁冠三音訊漸無,不知所終。

1934年春,27歲的佟冠亞以他的30幅蝶畫,參加了在北平(今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辦的齊白石張大千等人的繪畫聯展,其作品兩天內竟全部被訂購售完。年輕的佟冠亞一鳴驚人,被人稱之為“蝶叟”、“蝶仙”。齊白石也稱讚他“與眾不同”、“確得梁家真傳,不愧滕王嫡派”。就在這一年,佟冠亞又首次舉辦了個人畫展,並大獲成功。

1935年1月,佟冠亞在北平成立了中國滕派蝶畫研究院,出任院長,欲將蝶畫再行發揚光大。

1940年,京都開始大亂,佟冠亞家經常受人騷擾,索錢要畫,明搶亂拿。更有日本人不斷登門。佟冠亞受擾不堪,商議全家離京遠投。但未及動身,大禍降臨。

1941年春節時,一群歹徒破門而入,非要“借”1000銀元。佟冠亞夫人花鳥畫鄭朝珍,因驚嚇過度,一病不起,竟至過世。三歲的小女兒思母悲切,也染疾在身。

1942年8月13日,歹徒再行上門敲詐,佟冠亞被逼無奈,只好攜女投親開封,行至保定境內,小女兒轉為猩紅熱症,不幸夭亡。

蝶畫《活韻圖》
1942年,35歲的佟冠亞在家破人亡的境況下,漂泊來到開封。後來,經親朋介紹,和開封姑娘張淑婉結為夫妻。在開封這片文化底蘊厚重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新中國成立後,佟冠亞成了開封市商業系統的一名職工。多年來,佟冠亞曾利用各種宣傳媒介查詢恩師及其獨生愛子的下落,但直至1984年,仍無訊息。佟冠亞感到自己成了滕派蝶畫的唯一傳人,深知責任重大。像所有的民藝傳承者一樣,他不能忘情於前輩的技藝。佟冠亞產生了傾其平生所學,繪製《千蝶圖》的願望。於是,他利用工余時間努力作畫,夜以繼日,畫出了數以百計的各種蝴蝶圖樣。

1980年,佟冠亞受聘成為開封畫院的畫家,在開封畫院,佟冠亞和開封老一輩書畫家多有交往,相互切磋促進。消失三十多年的滕派蝶畫終於得以重現生機,再展風采。訊息傳出,轟動一時。當年被尊為“蝶叟”時,佟冠亞才27歲。及至73歲重出畫壇,佟冠亞已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蝶叟”。

1982年5月8日,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81年拍攝的紀錄片《滕派蝶畫家佟拙庵》,在開封上演。這是國家級媒體對滕派蝶畫宣傳之始。

1983年11月,香港亞洲電視台做了佟冠亞及滕派蝶畫的專題;

1983年9月,電視專題片《滕派蝶畫又生輝》參加在法國舉辦的世界電視節。同時,《新華社內參》《撩望》雜誌海外版也做了相關的報導。自此以後,佟冠亞的蝶畫作品多次成為外交部禮賓司送給外國元首、貴賓的禮品。

1992年4月6日,江澤民總書記訪問日本時以滕派蝶畫作為國禮贈送日本友人,

1993年,佟冠亞參加了在北京歷史博物館舉辦的“首屆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滕派蝶畫也受到各界的肯定。

1998年11月22日,江澤民總書記又將《三蝶圖》作為國禮,送給俄羅斯總統葉爾欽。此後,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時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喬石等中央領導同志也對滕派蝶畫的精湛藝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來自日本、新加坡、以及英、美、法等外國友人也對滕派蝶畫這一中國傳統藝術讚不絕口。

佟冠亞先生是滿族人,本名國棟,畫名松庵、拙庵。生於1907年,2004年去世時97歲。他創作繪畫直至80餘歲。“為了後繼有人,發揚廣大”,他開始教徒弟,其一是外地姑娘王小豪,另一個便自己的兒子佟起來。據說王小豪現已移居國外,改畫油畫。佟起來就成了滕派蝶畫的國內唯一傳人。

佟起來,1950年生,1971年從開封市通許縣返城,進入工廠當了一名鉗工。由於他擅長繪畫,1979年又調入集研究和生產為一體的開封工藝美術廠工作。1980年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畫蝶。1988年從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畢業,後進修於河南大學美術系,現任中國滕派蝶畫院院長。

佟起來自幼受父親佟冠亞的影響薰陶、言傳身教,習得蝶畫真傳,全面掌握了滕派蝶畫技法。

在1995年10月25日——29日在河南省博物館舉辦的“滕派蝶畫師徒傳缽展”開幕式上,佟起來被宣布為“滕派蝶畫”傳人。

在畫展上,其手卷《百蝶圖》及和父親合作的《貓蝶富貴圖》等作品受到畫界的好評。

1996.5.10.他的《滕派蛺蝶圖》被作為珍品收藏於江南名樓滕王閣中。

當代成就

蝶畫蝶畫
近年來,佟起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尋求創新。其父佟冠亞的蝶畫,襯景是零星稀疏的花草,蝶的位置突出醒目。佟起來嘗試在不影響蝴蝶形象的同時,以改變襯景為突破,求取使畫面更加豐滿。比如在畫面一角畫上幾株蘭草,或以大幅襯托一簇白玉蘭。在表現形式上,他大膽融進新的表現技巧和現代繪畫材料。所繪蝶畫更加絢麗多姿、富麗典雅,更顯示出強烈的藝術特色。另外,在寫意花鳥畫方面,佟起來亦有造詣。他的寫意蝴蝶,筆法灑脫,形象生動,頗有新意。

佟起來的作品及本人和滕派蝶畫的有關專題節目,已多次在中央電視台、省電視台、電台及報刊上報導和刊登。其作品深受中外朋友及收藏者喜愛。並多次被國家孔賓司作為外事禮品及國內外大使館選用。

2006年,佟起來被評為河南首屆“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

滕派的蝶畫,乍一看,在點點野草、青苔、散花的陪襯下,畫中的飛蝶不過華貴精緻而已。但拿到放大鏡下對準一隻斑斕飛蝶細看時,就同一般蝶畫大不相同了。蝶目滾圓,蝶體凸現,蝶身上纖纖絨毛上的蝶粉歷歷在目。整隻蝴蝶惟妙惟肖,分外傳神。

佟起來認為:一般而言,很多藝術品是拍照出來比真品要出彩,而蝶畫,拍照非但不能表現滕派蝶畫的立體感,連其華貴感也表達不出來。

蝶畫的創作是艱苦的,據佟起來回憶:“父親作畫,態度極虔敬。夜靜更深,焚香運氣,遇心緒不平,寧另擇佳期。蝶畫極工細,非寧靜者無以完成。父親一生,也就是百幅作品左右。”佟老先生的畫,清新淡雅,古香古色,意境高遠,質感突出,纖毫畢現,精細非常。

“滕派蝶畫”屬於工筆淡彩畫系,雅、素、灑、脫是滕派蝶畫的特色。它筆法細緻入微,設色清淡素雅,紋理清晰、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姿態多變,望之搖拂、呼之欲飛,起動憩止、栩栩如生。更因其採用獨一無二的顏料和與眾不同的技法,故而能使蝶畫雖歷百年而不減風采,成為畫中珍品。滕派蝶畫的獨特繪畫技法和它神秘的顏料配方一直還是個謎,而謎底,只有佟家人能夠揭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