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教會運動

從18世紀末葉起,歐洲與北美的基督教會興起傳教運動,傳教士在世界各地宣揚教義,建立教會。他們自認為歐美文明優越,鄙視亞非各國的傳統文化,往往以傳播“西方觀念與基督教理想”為己任。

本色教會運動

正文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基督教會為使基督教教義、禮儀等與本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運動。
從18世紀末葉起,歐洲與北美的基督教會興起傳教運動,傳教士在世界各地宣揚教義,建立教會。他們自認為歐美文明優越,鄙視亞非各國的傳統文化,往往以傳播“西方觀念與基督教理想”為己任。
19世紀下半葉以來,亞、非、拉美各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不斷高漲,他們不但反對殖民主義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統治,而且也力求發揚民族傳統,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這在當地的基督教徒間也引起了反應。從20世紀初葉起,各地產生了使基督教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的各種主張與實踐。在亞非各國的教會中,出現了以民族傳統觀念習俗和藝術形式來表達基督教教義與禮儀的種種改革。例如在崇拜儀式中,採用本民族喜聞樂見的樂器、曲調和舞蹈等。在埃及、伊朗、印度、泰國、日本、朝鮮等國,除了民族化的宗教音樂外,還出現具有民族風格的教堂建築,宗教美術作品以及有民族化圖案象徵的各種木、石雕刻。在亞非拉國家基督教內,亦產生了逐漸擺脫西方神學影響、結合本國傳統文化與現實鬥爭的神學思想。這些地區的教會,雖然在經濟上,甚至在行政上,仍不同程度地依賴西方傳教組織,但是教會內的民族因素正在不斷增長。
近代基督教伴隨西方殖民勢力傳入中國後,曾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教案此起彼伏,甚至爆發了大規模的義和團運動。一些有民族意識的中國教徒,反對不平等條約對外國教會的保護,主張中國教會脫離外國傳教組織實行自立。到20世紀20年代,由於人民民眾反帝情緒的高漲,愛國教徒中亦出現抨擊帝國主義的主張,中國基督教自立運動一度有較大的發展。另一些中國教徒則提倡本色教會。1922年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基督教全國大會正式提出了本色教會的口號。大會產生了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擔任大會及協進會會長的誠靜怡曾指出:“當今舉國皆聞的‘本色教會’四字,也是協進會所提倡。一方面求使中國信徒擔負責任,一方面發揚東方固有的文明,使基督教消除洋教的醜號。”在中國提倡本色教會的基督教人士一再申明並不排外,對自立運動持一定的批評態度。他們提倡要使中國基督教從形式上、人事上、思想上逐步實現中國化。他們主張建造中國殿宇式的教堂,採用中國人創作的讚美詩歌和民族曲調,遵守中國的傳統節令,編訂適合中國國情的婚喪禮儀,培養中國教會的領袖人才等。他們也強調要研究如何使基督教義與中國傳統的哲學、倫理思想相結合。在這一時期中,中國基督教內出現了民族化的教堂建築、繪畫、雕飾,以及採用中國曲調和中國教徒創作的讚美詩歌,甚至提倡佛教化的禮拜儀式。亦有基督教學者如吳雪川、趙紫宸、韋卓民等,發表關於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著作,有的力求溝通或將基督教義與儒家哲學相融合,有的認為基督教可以補中國傳統思想的不足,他們都試圖以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來表達基督教信仰。
歷史事實表明,中國基督教自立運動代表當時愛國教徒中要求脫離外國勢力,實現獨立自辦教會的主張,中國的本色教會運動則代表教內另一部分人的要求,認為仍應與外國傳教組織合作,但須逐步使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外國傳教士中有的人曾對本色教會運動有所疑忌,但大多予以支持。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