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聖像運動

破壞聖像運動

“破壞聖像運動”有三:最初兩次是指726年至843年期間,東羅馬帝國中數位皇帝所推行的政策,從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布禁止祟拜偶像法令為開端,至公元843年幼帝米海爾三世統治時期。三是1566年8月11日由尼德蘭手工業者、平民和農民發動的反對天主教會和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人民運動,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起點。

簡介

“破壞聖像運動”“破壞聖像運動”之基督教

“破壞聖像運動”(ByzantineIconoclasm)是指726年843年期間,東羅馬帝國中數位皇帝所推行的政策, 從726年皇帝利奧三世一頒布禁止祟拜偶像法令為開端, 至公元843年幼帝米海爾三世統治時期,攝政皇后提奧多拉頒布反對破壞聖像的尼西亞法規為止,持續了117年。其目的是要打擊東西教會分裂前的羅馬教會希臘教會在境內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內貴族一直垂涎教會的土地,希望藉以沒收教會財產。

發起

1566年8月11日,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破壞聖像運動”(Beeldenstorm、Bildersturm、IconoclasticFury)發起。由尼德蘭手工業者、平民和農民發動的反對天主教會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人民運動,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尼德蘭”意為低地,所包括的區域相當於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部分地方。16世紀初,這裡處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西班牙統治者和天主教會對尼德蘭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於1550年頒布“血腥詔令”,對不滿西班牙統治的人,男的殺頭,女的活埋,甚至處以火刑。查理一世退位後,其子腓力二世繼位,更加殘酷地鎮壓尼德蘭人民。他任命其姐瑪格麗特為尼德蘭總督,重申執行“血腥詔令”。據估計,從詔令頒發到1566年的五年時間,被殺害和驅逐的人竟達5萬多人。

西班牙的殘暴統治,引起尼德蘭各階層人民的強烈不滿,終於爆發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民起義。1566年8月11日,弗蘭德爾一些城市首先發動、起義的鋒芒一開始指向教會,他們手持木棒、鐵錘,衝進教堂寺院,把所謂聖像聖骨之類騙人的“聖物”全部搗毀。起義發展迅速,很快波及到尼德蘭17個省中的12個省。短期內,教堂和寺院被搗毀5500餘所。所以,歷史上稱之為“破壞聖像運動”。

背景

十字架是典型的聖物崇拜的對象十字架是典型的聖物崇拜的對象

380年,狄奧多西一世頒 布法令,對異教信仰進行打擊,確立了教會的國教地位,大量民族宗教傳統和地方神話被整合到教會的神話中,但異教皈信的信徒不習慣崇拜沒有形象的神,這樣的 神給人一種與生活距離遙遠的感覺,同時許多曾經為異教製作偶像的藝術家和工匠們現在轉而為教會服務,教會的藝術風格因而日益受到羅馬既有的藝術風格的影響,也開始描繪栩栩如生的形象,在4-5世紀時期,教會在地下墓穴繪畫和集會所壁畫中採用一些象徵性的符號和形象來代表基督,羅馬及希臘文化與本土的文化結合,將原有對象徵性的基督崇拜轉為對實際聖物的崇拜。聖物崇拜在部分教會人士眼中,完成了對文化程度較低的一般民眾的宗教教育,這對於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功不可沒,但當教徒對聖像從一種符號轉變為一種偶像崇拜時,許多虔誠的教士和信徒感到憂慮。在695年,查士丁尼二世將基督的樣貌刻在硬幣上時,社會上已經出現了有關描繪耶穌的形象,表現神性或者將人性與神性分離開來,只是表現了人性一面的爭議,指將基督刻在硬幣上是異教的行端,《出埃及記》、《利未記》、《申命記》中都對禁止聖像崇拜做出了嚴厲的規定。事實上,當時的聖像崇拜已經失去了崇拜英雄和神靈的最初意義,成為了教會擴大其迷信思想的影響和剝削平民百姓的有力形式。

原因

總體而言,利奧三世推行運動是因為人民對當時奢華教會的不滿,要求簡化宗教儀式,取消聖像崇拜,教地位崇高及財富雄厚,帝國政府想利用破壞聖像抵抗修院的勢力及認為聖像就是聖經上所說的偶像,有違宗教原則。

政治上

破壞聖像運動是一場帝國皇帝與教會爭奪對教會控制權的鬥爭。自4世紀以來,東羅馬皇帝就享有控制教會的“至尊權”,這一權力是早期東羅馬皇帝作為羽翼未豐的教會的保護人而自然形成的。不過,在破壞聖像運動爆發前,皇帝與教皇爭奪權力的鬥爭一直沒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自君士坦丁一世於公元324年親自主持召開第一屆大公會議後,狄奧多西一世狄奧多西二世、馬爾基安和查士丁尼一世分別主持召開大公會議。羅馬主教馬丁曾企圖主持第二次大公會議,但他鏇即被君士坦丁二世下令押解至首都監禁,而後遭到流放 。其次東羅馬皇帝擁有控制五大教區,即羅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城和安條克教區的教會高層的任命權,君士坦丁一世、狄奧多西二世及查士丁尼一世分別擺免教區內的大教長及主教職位,教皇維吉呂更被軟禁於君士坦丁堡達7年之久。但教會一直力希望圖擺脫皇權的控制,君士坦丁一世時,主教有權審理世俗法庭審理過的任何案件,而主教的判決被認為是終審判決,狄奧多西一世時,教會進一步獲得了稅收和司法等方面的特權。7世紀時,教會反對了席哈克略提出的“聯合論”和“兩性一意論”,羅馬主教格里高利一世更公開反對禁止官員和士兵在未完成職責以前進入修道院的皇帝敕令,又利用東羅馬世俗大貴族爭奪皇權,至7世紀末,羅馬主教色爾爵在與皇帝的鬥爭中公然煽動軍隊反叛朝廷。教會權力不斷的提高,促成了利奧三世發動破壞聖像運動以限制教會的發展。

經濟上

4世紀以後,教會作為東羅馬的國教,受到特殊的保護,教會財產增加極為迅速。君士坦丁一世的《米蘭敕令》即明確規定,發還教產,許可教徒向教會捐贈各種形式的財產。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後,教會不僅得到了大量地產、金錢和糧食,還興建了大批教堂和修道院,教會的莊園內包括農用耕地、房產、果園、橄欖園、葡萄園、山坡牧場、小型手工作坊、農戶、畜群等,修道院的高牆內,有修士的居室、工作間、教堂、會堂,其周圍的田地亦由下級修道士耕作,此類田產為教會帶來了龐大的收益。同時,教會通過接受捐贈、遺產和經營莊園等途徑,每年都可以得到相當豐厚的收入。教會又吸引了大批青壯年人出家,成為教職人員或修道士。6-7世紀,東羅馬帝國連年戰爭、瘟疫不斷,人力資源消耗嚴重。軍隊人數急劇下降,人力資源的短缺還直接削減了納稅人的數量,減少了東羅馬傳統稅收人頭稅的總量,使國家收入大幅度下降。在利奧三世執政期間,阿拉伯人占領了帝國大部分的領土,令占領地內的修士回流到境內,導致境內的修士人數大增。修士及教會在帝國境內一向享有眾多的特權,他們所占有的土地卻幾乎占了帝國的半壁江山, 加上教會利用民眾對聖像及聖跡的崇拜,搜括人民資產,令宗教階層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大負擔。因此東羅馬帝國的皇帝透過此運動,大量沒收教產、關閉修道院、強迫修女修士還俗。

軍事上

為了抵抗外敵入侵,席哈克略王朝和伊蘇里亞王朝的皇帝大力推行軍區制,將全國處於軍事管制之下,建立軍役和封建義務合一的軍事屯田制。軍區制的實施需要大片的國有土地,但國內大部分的土地均控制在教會之下,致使未能將土地分配給保護國家的軍官,令國家的防衛體系受到動搖。其次,利奧三世所封的軍區領袖大多是來自東方的小亞細亞,這批軍事貴族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一般都有反聖物崇拜的傾向,同時對教會的封建勢力感到恨之入骨,利奧三世為了討好這批軍事貴族,故此發起聖像破壞運動以爭取他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大量的青少年出家當修士,令國家缺乏軍隊兵源,當時拜占庭正面對阿拉伯人及保加利亞人的入侵,帝國不得不解決青少年人逃避到教會的問題,最終以運動來強迫關閉修道院等設施。

經過

利奧三世時期

利奧三世為首位推行此運動的皇帝。利奧三世在726-730年間,兩度宣布反對供奉聖像的詔令,是為破壞聖像運動。首先他在726年,頒布了《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中止了君士坦丁堡及各省的一切關於偶像崇拜的活動,同時大批教會的土地被充公,剩下的土地亦必須交稅,教會被取締,大批修士還俗,恢復了勞動人民的本色,徵用教會產業,宣布沒收義大利南部什一稅,730年,他召開宗教會議,撤換了反對運動的大教長日耳曼努,代了是擁護運動的大教長阿納斯塔西烏斯,並制定了有關的宗教法規,為此運動提供了宗教上理論的依據。教皇額我略二世對此表達強烈抗議,部分義大利和希臘地區更爆發了人民起義,727年,拉文納更因此脫離帝國的統治,731年,額我略二世更宣布開除利奧三世和全體聖像破壞者的教籍,不過都無阻破壞聖像運動的進行。

君士坦丁五世時期

利奧三世於740年去世,利奧三世的兒子君士坦丁五世子承父業,繼續推行此運動,雖然運動因阿爾塔瓦茲德中途奪位而暫停,但在743年,君士坦丁五世復位後再次推行,大量的聖像藝術品焚毀,教堂內的聖像雕刻被石灰水洗清,破壞聖像運動的推行一直打擊教會的收入及發展,更重要的是破壞聖像運動一直在教會中未找到定案,此運動一直激發各教義派別的矛盾,令社會處於不安的情緒,結果君士坦丁五世得此加強集權統治,754年,君士坦丁五世更於一次宗教會議中,將聖像崇拜的擁護者大馬士革的聖約翰遂出教會。另一方面,教皇哈德良一世為了救助受到君士坦丁五世迫害的信徒,於782年,復修了希臘詠經團聖母堂,作為收容逃難信友。

伊琳娜女皇時期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圖像君士坦丁六世繼位,但由於年幼由伊琳娜女皇攝政,但伊琳娜女皇很快就廢掉君士坦丁六世的皇位,虔誠的伊琳娜女皇重新回到偶像敬拜的懷抱,促使教皇哈德良一世在787年召開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討論敬拜聖像在教會中地位的問題,結論是不斷注目於繪畫的圖畫能夠維持一個人的信仰,並使人經常留心其中的教訓,肯定了聖像崇拜在教會地位,並下令把反對聖像崇拜者的法令、檔案和著述全部銷毀,但這次會議並沒有為運動帶來太大的影響。

利奧五世時期與終結

到了815年,利奧五世召開宗教會議,恢復聖像崇拜禁令,廢黜大教長尼基弗魯斯,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崇尚毀壞聖像的主教,利奧五世是破壞聖像運動的堅定支持者,他以君士坦丁五世為榜樣,重新推行被廢止的破壞聖像法令,廢除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的決議。直至843年,米海爾三世登位,攝政皇后提奧多拉頒布反對破壞聖像的尼西亞法規,此運動才得以終結,沒收的教產不用交回教會,教堂里則重新供奉聖像及聖物。

影響

破壞聖像運動的產生,遏制了教會無限膨脹的經濟特權,限制了教會的擴張,在當時來說,教會的權力並非一般貴族或騎士可比擬,教會地位下降,取而代之是貴族騎士的地位提升,改變了整個社會階層,加快了封建化的進程;更重要的是,是次運動是君權與神權的交替,此運動在各方面打擊教會,導致教會需依附在君權之下,皇權高於教權的原則並未發生動搖。但另一方面,破壞聖像運動亦促使了部分的省份,脫離帝國的統治,打擊了帝國的稅收。在藝術上,部分的宗教藝術品受到運動的破壞,倒如聖索菲亞大教堂,但經歷了過百年的破壞聖像運動終於落幕,印證著盛行崇拜諸神雕像藝術的希臘文化戰勝歷來反對偶像崇拜的阿拉伯文化,使宗教藝術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