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礎,本科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主體組成部分,本科教育隨大學形成而產生、隨大學發展而不斷分化。本科教育理念的轉變無疑將帶來本科教育的變革,對本科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本概念

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教育年會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教育年會

本科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礎,本科教育是大學教育的主體組成部分,本科教育隨大學形成而產生、隨大學發展而不斷分化,現代本科教育不僅是一個獨立的辦學層次,其自身也在發展中成為由多種辦學類型組成的體系。

認識本科教育的類型、屬性及其相關教育思想是不斷推動本科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礎。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熱點,中國十分重視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但在本科教育教學改革中也出現了本科教育的目標與定位不清,使本科教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本科教育理念的轉變無疑將帶來本科教育的變革,對本科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培養目標

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是關於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活動的一種預期。具體來說,它是依據一定的教育目的、社會需要和本科教育理念提出的關於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要求和質量標準。而這些基本規格要求和質量標準必須體現教育目的的根本要求,體現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體現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

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必須體現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核心是“高”和“專”。據此,中國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在制定本科教育政策,提出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時,往往把“高級專門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

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必須符合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本科教育的特殊要求是相對於其他層次教育而言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所要體現的特殊要求,實際上就是要體現本科教育學術性、專業性和基礎性這三個核心理念。如北京大學將本科教育培養目標表述為:“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基礎紮實、知識全面、適應力強的高素質人才。”並在這一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全面施行通識教育和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基礎教育”。

多樣性是現代社會的一個主要特徵。從對本科教育人才需求的巨觀情況看,有國家需求,有社會各種利益主體的需求,更有將多樣性體現得淋漓盡致的個體需求。從進行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的高等學校看,也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既體現在科類性質上,也體現在層次上,還體現在區域上。因此,高等學校層面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應在國家關於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明確自己的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

思想模式

本科教育從中世紀大學伴隨學位制度誕生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四種主要的本科教育思想與教育模式:

基於人文的本科教育思想與培養模式。中世紀大學的本科教育思想以人文為核心,認為教授什麼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形成學生的思辨能力。這種通過人文訓練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本科教育,對教育者來講並沒有明確的功利目的,並不把有用性作為自己的追求。但在中世紀的社會環境裡,通過人文教育培養的學生個個能言善辯,恰恰適應了宗教布道、法庭聽證、政府辯論等當時最重要社會活動的需要,這些學生成為更加“有用的人”。正是這樣的結果帶來中世紀大學的成功和發展,而同時代那些以職業訓練為目的的學校反而消失了。這種以人文課程為主要教育內容,不考慮有用性而主要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精神世界自由的、有智慧的人的本科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對後來高等教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一般認為它是現代大學通識教育(自由教育)的重要源頭。

基於學術的本科教育思想與辦學模式。中世紀大學本科教育的思想與辦學模式得到極大成功,但這樣的模式到16、17世紀逐漸走向迂腐,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衰落到“門可羅雀”並成為紈垮子弟聚集地,本科教育思想與培養模式面臨創新轉變的現實需要。蘇格蘭大學進行了最早的嘗試,但最終還是柏林大學擔負起了創新本科教育思想與培養模式的歷史重任。洪堡創辦的柏林大學堅持以高深知識作為本科教育的目標與追求,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高深知識為手段,使學生的記憶力受到鍛鍊、理智得以提高、判斷力得以糾正、道德情感得以升華。對於柏林大學來說,培養“有學問的人”比培養“有智慧的人”似乎更為重要,它不僅開創了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先河,把實驗室引進大學,而且形成了以高深知識為基礎的本科教育思想與培養模式—探究未知世界、忠誠客觀真理、奉獻科學探索,這樣的教育思想與人才培養模式,大大推動了科學和學術的發展,也奠定了現代大學專業教育的重要基礎。

基於社會發展的本科教育思想與模式。柏林大學的巨大成功成為世界各國學習與效仿的榜樣,但柏林大學的經驗在美國得到的是實用主義的解讀和實踐。1862年莫里爾法案通過後創辦的贈地學院,以服從和服務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把大學變成了“為任何需要的人提供所需要的教育”的地方。贈地學院形成了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教育思想和辦學模式,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使得美國贈地學院同樣得到很大成功,大大推動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很快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思想。1876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創辦,第一次把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作為兩個獨立的教育層次分別設立,不僅第一次實現了大學教育層次的正式分化,而且學術性的本科教育和服務地方發展的本科教育在美國得以同時存在和發展,標誌著本科教育自身也開始了層次的分化。

基於個人發展需要的本科教育思想與培養模式。分化後的美國本科教育得到了很好發展,19科年為適應二戰退伍軍人的安置需要,美國出台了著名的《退伍軍人再適應法》,該法案資助二戰老兵進入高等學校學習,大大推動了美國社區學院的發展,促進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同時也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思想與培養模式—就業導向的高等教育。這樣的培養模式最初集中在兩年制的社區學院,後來出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本科教育,至此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三個教育層次全面分化成熟,本科教育中以就業和學生需要為導向的第四種教育思想和培養模式得以形成並發揮重要影響,現代本科教育已經成為多種類型組成的一個體系。

培養類型

經過近800年的發展分化,現代本科教育形成了三種基本的培養類型:

學術性本科教育類型。這種類型的本科教育,一部分作為研究生教育的前期教育,為學生提供基礎的學術訓練,另一部分則繼承了古典大學的基本傳統,重視心智訓練和高深學問,強調綜合能力的培養。學術性本科教育主要培養學術定向的人才,更多根據知識自身的規律和邏輯組織教育教學,其畢業生主要向兩個方向發展:學術研究和各行各業的“領袖人才”。

專業性本科教育類型。這種本科教育主要作為最終學歷教育進行,也考慮後續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過對學生進行運用高深知識進行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訓練,培養社會各行業技術骨幹和業務骨幹。這種本科教育也重視學術基礎訓練,但這些訓練主要是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重在培養解決社會生產生活問題的能力。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社會需要導向的本科教育,更多根據社會需要、服務社會發展設計並組織教育教學,但這種需要最主要基於專業自身的發展。

職業實用本科教育類型。這種類型的本科教育主要給學生一種職業的訓練,幫助學生更好適應職業生涯發展,其課程體系、教育模式更傾向於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本質上講是一種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需要導向的本科教育。

施教類型

本科教育的分化是與知識發展密不可分的,每一種本科教育思想與類型的形成都有自身的知識基礎,基於不同的知識類型。由於不同知識的學習、研究與創造對人的智力要求不盡相同,這就決定了不同類型的本科教育在施教對象上是有差異的,據此可以將現代本科教育分為三種類型:

以高深知識為基礎的精英本科教育。這類本科教育主要通過高深知識訓練心智、探究學問,通常注重通識性的學科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培養各行各業卓越人才為目標,並不把培養某一方面的“專才”作為教育的重點。

以高深知識向套用發展中所形成的“中間知識”為基礎的大眾化本科教育。近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高深知識被廣泛套用於解決社會生產和生活問題,在套用中積累了獨立的“中間知識”體系,這些知識成為近代高等教育迅速擴大的重要知識基礎。基於這樣的知識基礎的本科教育強調紮實的專業訓練,培養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專門性人才。“中間知識”適合學習和研究的人群顯然比“高深知識”擴大了很多,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因此它需要“適度選拔”,是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展的重要知識基礎。

以套用知識為基礎的普及性、職業發展為導向的本科教育。這種本科教育重視職業導向的套用技能訓練,重在培養有效解決問題的人才,為學生提供就業必需的職業準備。套用知識進人高等學校,不僅使高等學校的影響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即所謂的“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更為絕大多數人接受本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基礎。

辦學思路

現代高等教育三種不同的本科教育類型形成了不同的本科教育辦學目標,各種類型的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的設計上各有側重。目前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總體看有三種設計思路:

以提高綜合素質為導向的通識教育。這主要是研究型大學的本科設計模式,重視知識的基礎性、強調學生的心智訓練、關心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勝過專業能力和素質,通過學校文化和廣泛的社會活動鍛鍊學生能力、增強社會責任

以嚴格紮實的學科訓練為導向的專業教育。這是專業本科院校採用最多的設計模式,重視專業基礎勝過公共基礎、強調學生專業素養的形成、有著嚴格的專業規範訓練,主要培養在專業內發展的“專才”,相對於其他能力而言,更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

以適應就業需要為導向的套用本科教育。這是“新興本科”最常見的設計模式,這類本科教育主要強調形成學生的就業能力,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其專業具有較強靈活性、課程具有更大實用性、教學具有更大實踐性,密切聯繫就業崗位需要組織教學。

培養模式

學科課程體系與相應的教學設計是本科教育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課程體系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培養目標、學生基礎,也要允分考慮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需要平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知識與共同知識、校內與校外、學生認識和教師理念等多種關係和矛盾,還要推動課程教材、實驗實習條件、圖書信息等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因此,現代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有三種基本的設計模式:

基於社會需要的設計,基於個人選擇的設計和基於知識本身的設計。基於社會需要的課程體系設計模式是最為常見、廣為接受的本科課程體系設計方法,以分析需要為基礎,倒推形成對本科教育知識與能力的需要,並將這些知識與能——知識與能力——本科教學的目標——本科教學的課程計畫——本科教學的學科課程大綱、教學安排與設計——學活動——培養人才——滿足社會需要。

基於個人選擇的課程體系設計通常是建立廣泛的選修平台,允許學生在一定範圍內選擇形成適合自己的課程體系和培養計畫,現代本科教育普遍採用的選修制、學分制就體現了這樣的課程設計思想。

基於個人選擇的課程設計通常不會完全將課程交給學生選擇,一般將課程構建成一個基本框架,框架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形成一個選修平台,允許學生在該範圍內選擇。尊重自主、有限選擇是現代本科教育普遍接受的原則。

基於知識本身的課程體系依據知識自身的邏輯、內在關聯進行課程體系的設計,通常考慮知識的遞進—前面課程為後面課程提供基礎和準備、知識體系自身的完整性與系統性。

總之,幾乎所有本科設計都要考慮到知識自身的結構,但不同本科設計思想的選擇程度是不一樣的,上述三種設計在所有的本科課程體系設計中都會有所體現,但不同高等學校選擇的重點是不一樣的,體現了各不相同的本科教育目標與培養模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