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軍

朔方軍

朔方軍是唐朝開始在西北地區的一支軍隊。自武則天元載年間開始,先後有朔方道行軍大總管、朔方軍大總管、朔方節度使等名稱的統帥。唐代和五代時期,先後擔任朔方軍統帥的將領有100多人,到五代時期結束。朔方軍存在時間,總共200多年。

基本信息

簡介

朔方軍朔方軍
朔方軍是唐朝活躍在西北地區的一支軍隊。朔方軍最早見於《資治通鑑》的記載:延載元年年(694年)三月初一,武則天“更以僧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率“十八將軍以討默啜,未行,虜退而止。”這是朔方軍正式出現的標誌。這支朔方軍中除漢族外,還有不少番兵番將,這是由漢族與少數民族組成的特彆強悍的北部邊塞地區的邊防軍。朔方軍的軍部——“屯所”,設在塞北名城靈州(又名朔方,曾名靈武郡,簡稱靈武,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這支軍隊組建的目的,是防禦和討伐突厥的進犯。朔方軍統帥的名稱,開始的薛懷義稱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屬臨時出征。後來去掉“行軍”二字,稱“朔方軍大總管”,到張仁願任朔方道大總管,完成了朔方軍由臨時出徵到鎮軍,再到常規鎮守的正規軍的轉變。再後來,張說出任“朔方節度大使”,朔方節度使作為朔方軍的統帥,唐代先後歷任朔方節度使約70位,五代時期朔方節度使約為14位。加上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和朔方軍大總管,朔方軍統帥總計100多人。朔方軍成為唐朝活躍在以靈州為核心的京畿北部和西北部廣闊地區的十大節度使之一的強大的常規化國防軍。而五代時期朔方軍成為幾支新崛起的政權爭奪的目標和屬軍。

歷代統帥

朔方道行軍大總管

薛懷義(694-695)

契苾明(與薛懷義同時,受薛指揮)

王孝傑(695年)

魏元忠(701年)

宗楚客(704)

姚崇(704-705)

朔方道大總管

又稱:靈武道大總管、靈武軍大總管

裴思諒(705-706)

沙陀忠義(706)

張仁願(707-710)

唐休璟(710-711年)

解琬(711-712年)

郭元振(712-713年)

解琬(712-713年)

趙彥昭(713-714年)

王晙(714-715年)

薛訥(715-716年)

王晙(716-720)

韋抗(720年)

王晙(720-721年)

朔方節度使

又稱:朔方節度大使、朔方節度使、靈州節度使、靈武節度使、靈鹽節度使等

1.唐代時期

張說(722-723年)

楊執一(724年)

王晙(723-727年)

李浚(727年)

蕭嵩(727年)

李禕(727-736年)

牛仙客(736-742年)

王忠嗣(742-747年)

哥舒翰(747-749年)

張齊丘(749-750年)

安思順(750-751年)

李林甫(751-752年)

李暐(留後,751-752年)

安思順(752-755年)

郭子儀(755-759年)

李光弼(759-762年)

僕固懷恩(763-764年)

郭子儀(764-765年)

路嗣恭(765年)

郭子儀(765-779年)

杜黃裳(778年)

常謙光(779年)

李懷光(779年)

崔寧(779-781年)

杜希全(781年)

李懷光(781-784年)

甯景睿

渾瑊(784-799年)

李涼(794-795年)

李欒(974-807年)

楊朝晟(796-801年)

李朝寀(801年)

范希朝(807-809年)

王泌(813年)

阿跌光進(又名李光進,813-815年)

杜叔良(819-821年)

李進誠(821年)

李聽(821-822年)

李進成(822-828年)

李文悅(828-832年)

王晏平(832-836年)

魏仲卿(836年)

李彥佐(843-849年)

何朝清(845年)

米暨(847年)

李欽(849年)

朱叔明(841年—?)

田牟(851-853年)

劉潼(853-857年)

唐持(857-859年)

李公度(860年)

裴識(866年)

侯固(867年前後)

盧潘(869年前後)

胡(某)(869年前後)

唐弘夫(874-881年)

李鈞(874年)

李玄禮(約880-883年)

韓公(881年—?)

韓遵(?-900年)

韓遜(900-914年)

2.五代時期

韓遜後梁天佑三年三年907-915朔方節度使

韓洙後梁乾化三年915-928朔方河西等軍節度使

韓璞後唐天成三年-天成四年928-929朔方軍節度使

韓澄後唐天成四年929朔方軍節度使

康福後唐天成四年929-931朔方河西等軍節度使

張希崇後唐長興二年-四年931-933朔方軍節度使、靈州節度使·

張從賓長興四年933靈武節度使

張希崇後晉天福元年-四年936-939朔方軍節度使

馮暉後晉開運二年939朔方軍節度使

王令溫後晉開運二年945靈州節度使

馮暉後晉開運三年946靈州節度使

馮暉後漢乾祐元年二年947-948靈州節度使、侍中兼靈州節度使

馮暉後周廣順元年951陳留郡王兼靈州軍節度使

馮繼業後周廣順二年952朔方軍兵馬留後

馮繼業後周顯德元年954朔方軍節度使。

轄區

前期

靈州(治今寧夏靈武),首府

鹽州(治今陝西定邊)

豐州(治今內蒙古五原)

勝州(治今內蒙古托克托)

麟州(治今陝西神木)

夏州(治今陝西靖邊北)

宥州(治今內蒙古鄂托克旗)

銀州(治今陝西榆林)

綏州(治今陝西綏德)

邠州(治今陝西彬縣)

寧州(治今甘肅寧縣)

鄜州(治今陝西富縣)

坊州(治今陝西黃陵)

涇州(治今陝西涇川)

原州(治今寧夏固原)

丹州(治今陝西宜川)

慶州(治今甘肅慶陽)

單于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

後期

靈州(治今寧夏靈武),首府

鹽州(治今陝西定邊)

豐州(治今內蒙古五原)

補充

朔方節度使唐開元中置,治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統經略等軍、三受降等城六。新泉守捉一,在今寧夏吳忠市以北及內蒙古西南部之地,大中以後亦曰靈武節度使,大順初止領靈鹽二州,今寧夏吳忠市東北部地。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區為防禦後突厥汗國設定的節度使,天寶十節度使之一。擁立唐肅宗和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力量,後轄區分割為朔方、振武、夏綏、邠寧、涇原和鄜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