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教育醫療機構
仁濟醫院
西式教會醫院,是最早為英國基督教倫敦會慈善機構楊格非和中華基督教會創建的醫院,也是近代西方醫院傳入武漢後保存完好的醫院。
仁濟醫院原名英國倫敦教會醫院。這所醫院與一位英國傳教士楊格非的名字聯在一起——1861年,該教士在與曇華林臨近的戈甲建設禮拜堂,爾後開設診所和義塾為教眾和附近的居民服務;7年後,傳教士將診所和義塾遷至曇華林並加以擴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濟醫院。醫院的建築是中西合璧式樣的磚木結構,既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廊柱,又有中國式樣的下沉迴廊,附樓石拱門的浮雕圖案也很別致。
文華書院
文華書院,由美國聖公會創辦於1871年10月20日武昌,初為男童寄宿學校,名叫文惠廉紀念學堂,中文校名為文華書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
1890年增設高中,成為六年制完全中學。1901年翟雅各任院長之後,發展迅速,1903年又增設大學部, 逐步發展成文華大學。1924年改名為華中大學。1951年組建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華大學的化學、國文兩系與私立華中大學等高校合併成立華中高等師範學校(即華中師範大學)。 1953年定名為華中師範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一直至今。文華書院校址在武昌曇華林街111號,現址湖北中醫藥大學。校記憶體有大量的歷史建築。
聖誕堂
該建築位於湖北省中醫藥大學的校園內5號樓,建造於1870年,為西式建築,其廊柱造型為仿古希臘廊柱風格。2002年維修,木板地面改為大理石,三拱卷門改方門。該建築系美國基督教聖會在文華大學內建造的校園禮拜堂,1958年停止校園宗教活動,現產權屬省中醫院,為醫院俱樂部禮堂。
該建築為省內獨有,且是鄂校園中興建最早和使用時間最長的禮拜堂。辛亥革命期間,日知會成員劉靜庵、胡蘭亭、余日章等在此宣傳反清革命思想。1906年,由張統一作詞、余日章作曲的《學生軍軍歌》在此誕生。
文華公書林輔樓書庫(文華大學)
該書庫位於曇華林138-139號,建造於1920年前後,為平面方形、三層,磚木結構,坐南朝北,越街正對夏斗寅公館大門(已拆)。建築原為文華大學公書林(公共圖書館)書庫,是湖北武漢最早的公共圖書館,為歷史優秀建築保護單位,現存的書庫便成為見證圖書館事業發展歷史的實證了。翟雅各健身房
該建築位於湖北省中醫藥大學校園內,以原文華大學首位校長翟雅各(英)的名字命名,建造於1921年,系混磚木結構中西合璧二層建築,中式屋面,西式屋身。該建築所在地原系美國基督教會聖公會創辦的大學,1871-1903年稱文華書院 ,1903年在美註冊為文華大學,在1924年併入華中大學,1952年為華中師大,現屬湖北中醫藥大學。
古建築及舊址
曇華林32號
是一棟獨門獨院歐式洋樓,保存較完好,在這裡曾經拍過電視劇。從門裡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欄桿,無不顯示出異國情調。共進會領導人劉公,在這幢老房子裡,領導趙師梅等湖北工業中學堂的三位青年學生,設計製作出了辛亥革命軍旗——“九角十八星旗”。
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舊址
位於武漢市第十四中學內,系國初年的學校建築。1938年,國共合作,政治部遷入武漢,三廳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廳長,屬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直接領導,在此薈萃了文化界精英300多人。三廳當時的用房大多已毀,僅存磚木結構二層樓房一幢,為當年工作人員住房。
十四中校園為湖廣總督林則徐興建的豐備倉遺址,1903-1907年,張之洞先後開辦公立國小和中學堂,1912年為省立第一中學,現產權屬第14中學。
花園山
花園山嚴格的說是一個小山包,山上樹林茂密,東、南面都有小路上去。因為附近有湖北中醫藥大學,所以不時會看見一些坐在草坪、樹下和石階邊勤奮的讀書郎。
加諾撒仁愛修女會禮拜堂:花園山上的加諾撒仁愛修女會禮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築。原建築分為禮拜堂和修女居所兩部分,總部設在羅馬。1868年該修女會應湖北教區主教明位篤邀請,派遣人員來漢。在花園山置地創建分院,開辦教理班、工藝所、育嬰堂等公益性事業。
育嬰堂萬嬰墓
位於花園山2號,建於1928年,為磚木結構建築。該堂由艾原道主教創設,委託德籍女士主持,開始將收進的嬰兒送到堂外,僱請奶媽托養,成活率較高。以後不斷發展,集中堂內撫養。1929年聖若慧善功修女會成立,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本育嬰堂。“1951年該堂大量死亡事件被揭露,引起社會各界憤慨,6月4日政府接管該堂。”修建萬嬰墓,掩埋在山上蒐集的白骨,銘刻碑文。現為市兒童福利院。
該地修建的萬嬰墓,並立“死難嬰兒紀念碑”,有張平化等領導同志題詞,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翁守謙故居1912年
位於曇華林75號,建造於1895年前後,為二層磚門結構,原有結構及形式均有較大改變。
沿革:原為清末北洋水師翁守謙住宅,是1895年前後購置的房產,現為私人住宅。
翁守謙,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師官員。甲午戰爭中兄弟多人戰死。作為倖存的翁公,後來棄官隱居於此,潛心修佛,大概是為了尋求心靈的一份長久的安寧。
瑞典教區舊址1890
一個拱門口,里弄內的房子可以看到房屋舊時輪廓。這些建築是2層和4層的磚木結構。當時基督教瑞典行道會創立瑞典教區,在武漢成立湖北總會,駐地就選在此。
此後行道會在武漢先後建教堂、主任牧師樓、真理中學等,當時瑞典教區的武漢信徒之眾。抗戰期間,汪精衛在武漢成立偽政府,瑞典駐華領事便一度將領事館遷到這裡,不僅處理本國外事,居然還代理英美等西方國家與汪偽政府的事務。
石瑛故居
石瑛先生是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忠實信徒,是歐洲同盟會支部的創建人、負責人,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石瑛在創建國立武昌大學任校長時,始在武昌區三義村置私人住宅一幢二層小樓。故居是辛亥首義革命前輩在武漢市內難得的一處故宅,對研究和展示辛亥革命歷史和武漢名城發展軌跡具有極高的價值。這幢房子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曾有董必武、陳獨秀、陶鑄、李四光等名人來往。
朴園
朴園是著名國學大師、教育家錢基博先生(錢鍾書之父)的故居。朴園誕生於1936年,是當時的私立華中大學(現華中師範大學)修建的新公寓之一。它的第一位主人是碧眼勾鼻的美國教授。那時和朴園類似的小樓有近百棟;抗日戰爭中,這裡一度成為日軍的憲兵司令部,房內也改成了可以推拉的日式門廊;到1946年,錢基博走進這棟歷經更迭的小樓,成為住戶之一,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最後的11年。錢基博過世後,這裡逐漸變成了學生、教工的宿舍,最多時兩層樓里住了20多戶人家。
錢基博所居住的房間被改造成了“藝術沙龍”。如今在深沉的咖啡色背景中,考究的桌椅擺設和野生的蘆葦蒿草相映成趣,保留原貌的壁爐和仿古的吊扇、窗戶遙相呼應,在這裡,藝術的典雅向歷史的滄桑致敬,它們一見傾心的邂逅立刻迸射出了無限風華。老師和學生都樂於沉浸在這裡所營造出來的氛圍當中。曾有湖北美術學院的教授說:“師生在這裡聊藝術,常常會聊得忘記了時間。”
如今,小樓門口,那棵300多歲的朴樹樹陰垂青,把視窗染得碧綠。2005年3月4日,在武漢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築目錄中,錢基博故居被評定為一級保護建築項目。
徐源泉別墅
該別墅位於曇華林141號(公認的徐源泉公館坐落在武漢新洲,並非此別墅),現存三棟建築,建造於1930年前後,甲棟為西式(法國別墅)風格雙層建築,乙棟為中式風格單層建築,丙棟為中式磚混結構庭堂建築,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三處建築保護較好。三棟建築皆為徐源泉當年房產。文革前為武漢軍區勝利文工團用房,現為武警醫院家屬住房。
晏道剛故居
位於高家巷17號,建造於1932年。晏道剛(1889-1973)早年參加武昌起義、北伐戰爭。曾任國民政府委員長侍從室第一處主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參謀長等職。後參加民革地下組織和迎接解放活動。解放後任湖北省政協委員等職。
崇真堂
位於戈甲營44號,是由基督教英國倫敦會的楊格非牧師於1865年興建的,它是外國列強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該教堂經過維修保存至今。該教堂主體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單層哥德式建築,可以同時容納200人做禮拜。崇真堂的興建,象徵著基督教(新教)傳入武昌的歷史開端。如今,楊格非牧師在武漢興建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其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加突出。
瑞典教區
穿過曇華林中部一個中式的門樓(見左下方),有一組北歐風情的建築物(共四棟,右下方為其中一棟),它建於1890年。是瑞典神職人員、瑞典駐武昌領事館(當時武昌惟一的外國領事館)人員住宅區。
天主教教區
該教區為義大利、英國天主教區,位於曇華林街中部以南的花園山山頂上,是所有曇華林歷史遺蹟中面積最大,同時存留建築物最多的文物區,目前共有四座宗教建築物。一是位於湖北中醫院內西邊的嘉諾撒小教堂,建於1888年;二是1880年有義大利主教江成德設計修建的主教公署大樓;三是花園山天主堂,1891年修建,據說同武漢市上海路的天主堂為姊妹堂;四是1928年由武昌主教艾原道創設的育嬰堂大樓。
從穿過花園山的胭脂路左側上山,沿著湖北中醫院職工住宅區的小路前行,幾經輾轉,在一片廢墟之中,孤獨地矗立著一棟破敗的老房子。從外牆上依稀可見的雕花裝飾,以及大門結構,可以看出是歐式建築,多年來在這裡任由雨打風吹。這就是嘉諾撒小教堂。
其他老建築
榆園、孫茂森花園、曇華林34號、曇華林81號、教士公寓樓。
建築格局
曇華林:各流派建築於此,中西文化交匯,風雨不變百年古街,令人嘆為觀止。“曇華林”三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並善植曇華,因古時花、華2字相通,故名。
明清時期,這裡曾是湖北全省各縣秀才下榻於此、苦心研讀備考的地方,是清廷負責地方軍事衙門的所在地,並有以戈甲命名的營盤。1861年漢口開埠後,曇華林一帶逐漸形成華洋雜處、比鄰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後又義大利、英國、美國和瑞士的傳教士在此傳教、辦學、施醫。受西方文化及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中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學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戰士在此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團體。吳祿貞領導的“花園山聚會”,劉靜庵領導的“日知會”,熊十力領導的“黃岡軍學會”,梁耀漢領導的“群學社”相繼在這裡誕生。這些團體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義的仁人志士。
藝術文化
相關傳說
“曇華”二字:傳乃印度梵文譯音,“林”即“居士林”簡稱。郭沫若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過這一街名可能與佛教有關。有關曇華林的傳說,有兩種,一說是巷內有花園,大多種植的是曇花,因為多而成林,加之古時花與華是通假字,故而得名。第二種說法,巷內多住種花人,一壇一花,蔚然成林,後來“壇”訛為“曇”,遂有曇華林。
郭沫若提及
著名作家郭沫若,曾作為抗戰時期“政治部三廳”廳長,在“保衛大武漢”運動中,每天奔走穿行於曇華林,他在自傳中寫道,曇華林這個街名可能與佛教有關,也就是說,曇華林可能是因為佛教寺院興盛而得名。
在歷史上,能夠冠名“大”的,只有“大武漢”和“大上海”,可見歷史地位的顯赫。武漢的胡同多分布在曇華林和漢口老租界。而今,穿行在曇華林蜿蜒的小巷深處,數十處百年以上的近代歷史建築盡收眼底,林則徐、張之洞在這裡留下了歷史痕跡,徐源泉、石瑛公館、修舊如舊,聖誕堂、仁濟醫院、瑞典領事館、文華學院等外國經典老建築,讓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觸摸到歷史老人那鮮活跳動的脈搏。
在曇華林,經常可以見到遠渡重洋的老外,以及饒有興致的“武漢胡同游”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曇華林,儼然成了武漢民間一日游的熱門首選地,也是惟一可以穿越時空回望千年老武昌的處所。
曇華林文化街區,能保留至今且不斷發展修舊如舊,不能不說是一種現代版的傳奇。在這個“重開發輕保護”的大環境下,“保留”就意味著有關單位和部門要放棄開發所帶來的巨大利益,這背後的衝突和艱辛不言而喻,它凝聚了武昌區歷任領導和各界有識之士長期不懈的努力。
武昌區政協委副主席劉翔感慨地說:“武漢三鎮中,武昌的老地名數量最為豐富,歷史最為悠久,也最具歷史文化特徵,保護曇華林文化街區,就是讓後人能親身遊走在老武昌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了解我們這座城市的深厚歷史底蘊,激發熱愛武昌熱愛武漢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藝術村
在武昌曇華林看到近50米的小巷圍牆上,曇華林老建築、辛亥革命史噴繪畫卷栩栩如生。據了解,園區總面積104公頃,文化底蘊豐富,分布著優秀歷史建築和遺蹟52處。
規劃史
1920年2月,陳獨秀應邀來曇華林演講,標誌著共產主義學說正式登入湖北。
1921年,在街區的私立武漢中學,走出了董必武、陳潭秋和李漢俊3位中共“一大”代表。
1、1946年以前,曇華林的街名僅指戈甲營(在武昌區正南,當年設有負責提高兵器並以戈甲命名的營盤。後戈甲營成名,地名沿用至今。)出口相連以東的地段。
2、1946年,地方當局將戈甲營出口以西的正衛街和游家巷併入,統稱為曇華林,並沿襲至今。
3、現今所說的曇華林一帶,具體指東起中山路,西至得勝橋,包括曇華林、戈甲營、太平試館、馬道門、三義村及花園山和螃蟹岬的兩山在內,全長約1.2公里的狹長地帶。
1861年,漢口開埠後,曇華林一帶醫院、學校、公寓、花園、教堂,比鄰而居。
教育:
1.文華書院:湖北省最早的教會學校。
2.華中大學:中國最早的私立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前身)
3.文華圖專(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中國第一所獨立的圖書館學專科學校。
醫學:
唐宋民間醫術實力不菲,明清名醫輩出。
宗教:
佛寺、道觀、哥特大教堂。
曇華林歷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日知會:武昌早期先進革命團體。
2、陳獨秀、李大釗於此講學,董必武、陳潭秋於此,創立了武漢第一個中共組織。
自然人文
藝術工作室:鄧一光工作室、徐世鳴藝術館、雲架橋畫派、哥圖畫室、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等雲集於此。
曇華林自然文化
歷史上,曇華林街區有“一湖三山”之說,即北臨沙湖,西靠鳳凰山,懷抱花園山和螃蟹岬。現存的歷史建築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於三座山體之間,營造了自然宜人的氛圍。
曇華林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牆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曇華林依城牆而展,構成了獨特的古城文化,至今螃蟹岬還有當年炮台遺蹟、城牆遺蹟和正衛衙門遺址。特別是帝國主義文化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築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紀念地,政要名人故居、公館、寓所等建築,賦予了古城文化的歷史價值和具有深刻革命意義的紀念價值。
曇華林宗教文化
古代的曇華林就是因為佛教、道教的興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國宗教滲入曇華林,開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園山為主的義大利教區,以戈甲營為主的英國教區,以螃蟹岬為主的瑞典教區和以曇華林正街為主的美國教區。眾多的教會(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傳至曇華林,留下了具有明顯“中西交融”特徵的宗教建築,是當時中國社會進程的歷史見證。
曇華林教育文化
漢口開埠以來,以張之洞為首的湖北執政者在曇華林興辦新式中、國小堂達10所之多。外國教會學校也在此擇地而建,包括西式醫院在內達8所之多。中國學堂和西方教會學校隔街相望。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中西合璧的學校建築,形成了以教育為特色的街區文化。
曇華林建築文化
曇華林歷史建築,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築。近代中國傳統建築、西式建築、中西合璧建築,形成了曇華林的整體建築風貌,呈現出中西交融的特徵,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築上得到充分體現。
曇華林街巷文化
大部分名人故居、公館依山而建,民居錯落,互為參差,分布於曇華林正街、戈甲營、花園山北麓和螃蟹岬南麓的建築密集地帶,見證了各階層當時的人居環境和生活環境,反映了歷史街巷的結構形態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曇華林頗具特色的古韻街巷建築文化。
文物價值
曇華林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物價值。
第一:它可以看作是武漢近代文化的一個縮影,因為它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武漢開埠以來的文化歷程。首先是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對武漢的滲透。1865年興建的基督教教堂——祟真堂是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很有文物價值。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活動、抗日戰爭,這裡都有過不可忘記的輝煌。保護好這些文化遺址,就是珍惜歷史。
第二,這是武漢三鎮的個性魅力之一。曇華林的許多西洋建築、名人別墅,還有古老的街巷,具有難以名狀的美。它讓人思念歷史,緬懷先輩,感受傳統民俗與民情的溫馨。 我們應當主張將這個街區整個保護起來。做一個規劃儘量地恢復原貌。將它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區、一個武漢歷史博物館、一個旅遊勝地。在合適的地方可以建一些與這裡有的歷史名人的雕塑。
現狀
曇華林已經是一個靜靜坐落在武漢的安靜小街,各式各樣的咖啡小店等著你進去一坐。還有各式各樣的店,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裝修,比如有名的鮮花餅店,獨具特色的咖啡館,創新的熱乾麵館等等。在一個有著溫柔陽光的下午,坐在咖啡店裡,看著牆上的明信片。曇華林一帶不僅有花園,還有不少種花、賣花的人家,是居民遊覽賞花的好去處。今之亦是也。
旅遊指南
最佳季節
3月-5月和9月-11月是武漢氣候最適宜遊覽的時間。
建議遊玩
3-4小時
地理位置
曇華林地址:曇華林是湖北武漢武昌區糧道街的一個老街區,位於武昌城東北部,地處城牆內的花園山北麓和螃蟹岬之間,隨兩山並行,呈東西走向。1946年,地方當局將戈甲營出口以西的正衛街、游家巷與戈甲營出口以東的曇華林合併,統稱為曇華林,並沿襲至今。包括戈甲營、馬道門、太平試館、三義村以及花園山和螃蟹岬兩山在內的狹長地帶,全長1.2公里。
交通信息
捷運:軌道交通2號線,螃蟹岬站A出口。
公交:15路、34路、43路、543路、576路、586路、573路、606路、74路、717路、729路、777路、811路(螃蟹岬站)、539路、566路(解放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