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

佛教寺院

嶗山佛教寺院自古至今有名可循的有32處,最早的建於隋代之前。目前保存較好的有華嚴寺、法海寺、觀音寺、清涼院,其中,法海寺和華嚴寺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嶗山佛教寺院自古至今有名可循的有32處,建於隋代之前有6座,建於唐代的有4座,建於宋代的有1座,建於明代的有16座,建於清代的有5座。
據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在清代中期之前,嶗山的佛寺有白佛寺(即石佛寺)、法海寺、荊溝院(即崇佛寺)、獅蓮院(即城陽寺)、慧炬院、華嚴庵(即華嚴寺)、海印寺和西蓮台(即洪門寺)等著名寺院。據1939年資料統計,當時嶗山尚有17座寺院,計有法海寺、石佛寺、大石寺(即石灣廟)、華嚴寺、峽口廟靈聖寺、清涼院、於姑庵、菩薩廟(即文殊普賢廟)、慧炬院、普慶庵、林花庵、荊溝院、毗盧庵、白雲庵、清風洞和普濟寺。其中完好的尚有10座,破舊的3座,倒圮的4座。有僧尼的寺院12座,僧尼共82人,寄居者2人。
習武習武

1959年時,嶗山有法海寺、潮海院(即石佛寺)、清涼寺、菩薩廟(即文殊普賢廟)、峽口廟、華嚴寺、毗盧庵、觀音寺和靈聖寺9座寺院。其中完好和比較完好的有華嚴寺、法海寺、觀音寺、清涼院,破舊的有潮海院(即石佛寺)、毗盧庵、靈聖寺、菩薩廟,已傾圮的有峽口廟。這些寺院中共有和尚12人,尼姑3人,寄居5人。其中,華嚴寺有和尚6人、尼姑1人,法海寺有和尚2人、寄居2人,觀音寺有寄居2人,潮海院有和尚2人,毗盧庵有和尚1人,清涼院有和尚1人、尼姑2人、寄居1人。如今,只有法海寺和華嚴寺經數次修復後,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風格

時間綿延流動的繪畫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中國古代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