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曆表

星曆表

星曆表簡稱歷表,也叫星曆書,中國古代稱為曆書。源自希臘文“ἐφήμερος(ephemeros)”,是刊載一個或多個天體每天特定時刻位置的數據表列,通常還附帶其他補充材料;天文年曆也是星曆表的一種。

星曆表的發展

星曆表星曆表軟體
星曆表最早源於JohannesStadius在1554年出版的“auctae新星曆表”,該星曆表列出行星位置,但未完全正確。例如在Stadius星曆表中水星位置就有10度以上的周期性誤差。

表中列出每天在特定時刻(正午或子夜)的太陽系天體的視位置(直角坐標系統的地平高度、赤道坐標系的赤經赤緯黃道坐標系的黃經與黃緯等)用於高精度測量的星曆表更會列出較亮恆星的位置,因計算之恆星以上萬計,所編成的星曆表亦相當厚。

星曆表至少可以推導過去與未來數個世紀的天體位置。雖然天體力學計算的精度已很高,對不久的未來的位置可依賴計算得知。但長遠而言仍有不確定的因素,例如為數眾多質量仍未知的小行星所造成的攝動是不能被忽略。星曆表最常用在天體測量時校對天體的特殊位置,地球上這種差異極小,很多時不會被注意到,但對於測量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或是精確校正月球位置時,此時差異就變得很重要,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一些外在因素使其有這樣的變化出現或者是檢定儀器或人為方面的誤差等。

現在更有用於電腦上,可動態演示位置的天文軟體出現,能列出天上幾乎任何天體,行星和其衛星的動態位置,如果有需要還可列出彗星或小行星,通常只需幾個點擊就可列出,十分方便;星曆表為太空船的太空探測、以及地面望遠鏡對恆星和星系的觀測與定位提供重要資訊。

占星學用到的星曆

星曆表星曆表
有些民用的星曆表也會提供天文學家占星家有興趣的天象資料,例如日食月食、行星視運動資料、恆星時、月相,還有一些小行星在特定時間的位置。有些還會列出太陽系天體每月位置,其赤道坐標位置、黃經等。

在占星學而言,雖然始終是以地球為中心點計算,但以太陽為中心點計算的占星學正在發展,不過以此標準計算的星曆表還未完善,並且由於這種以太陽為中心的特殊星曆表必須計算和用於取代不適用的以地球為中心的標準西洋占星學來構成天宮圖

天文年曆

星曆表星曆表

為天文測量而編制的天文年曆幾乎都會包含前述的天體的赤道坐標位置,因為這是在以全天星圖和望遠鏡天文觀測上常用到的,且編算時所採用的曆元必須標示出來。現今大部分所採用的曆元皆以J2000.0為編算基準(一些用在高精度測量方面的星曆表甚至以該年年中的曆元為準),一些20世紀編算的天文年曆仍會用上B1950.0。

天文年曆與星曆表的不同之處在於,天文年曆(尤其是民用的天文年曆)會刊登天文愛好者更常用到的觀測資料,包括月球、行星、主要小行星或彗星的赤道座標,還有諸如與太陽角距、亮度、與地球距離、運行速度、視直徑、相位與出沒、上中天時刻等單純與位置有關資訊等等,或者是火星、木星的中央經度、行星衛星的全年位置,土星更會包括環傾角等,給天文攝影的同好預測拍攝的有利時間。其他方面包括流星雨出沒時間、變星亮度極大的預測時間等。

使用方法

軌道參數中的字母代表的含義

過近日點時刻:T

近日距:q

近日點角距:Peri.

升交點黃經Node

軌道偏心率e

軌道傾角:Incl.

星曆表中各列的含義

星曆表星曆表

RA,Dec分別是赤經(RightAccession)和赤緯(Declination),是天體在天球赤道坐標系裡的兩個坐標。赤經從春分點逆時針方向為正(一般用0到24小時),赤緯從赤道向北為正,向南為負(0到90度)。簡單地你可以認為天球赤道坐標系是和恆星之類的遙遠天體相對固定的。星圖和星表里常用赤道坐標來給出恆星或者星系的位置。

Delta(Δ)是彗星到地心的距離(以天文單位為單位)
r是彗星到日心的距離(以天文單位為單位)
Elong是從地球看,彗星相對太陽的張角(太陽--地球--彗星)
Phase是從彗星看,地球相對太陽的張角,也就是位相(太陽--彗星--地球)
m1是彗星的亮度(單位是星等).(m2是彗核的亮度 )
例如

Date TT R.A.(2000) Decl. Delta  r Elong.Phase  m1 m2
2009 1026 0941.54 +1309.2 1.788 1.711 69.3 32.9  16.6
2009 1031 0952.04 +1254.9 1.767 1.736 71.8 32.9  16.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