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橋

於橋,男,漢族,1933年出生,山東省威海市人。國際名酒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基本信息

國際名酒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橋 男,漢族,1933年出生,山東省威海市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現任大連市金州酒業公司技術顧問,國際名酒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畢業於大連市金州幹部文化學校高中班,1986年被評為大連市自學成才標兵。1963年由化學試劑行業轉入白酒行業。於橋同志1964年研製陶板通風晾渣裝置成功,後又研究固態法通風培養酒精酵母告捷。1966年對黑麴黴、棲土麴黴、木霉等多種黴菌的培養條件、主要代謝產物進行了系統探索。1973年進行液態法白酒研究,主持設計、製造、安裝了全套設備。1976年在白酒行業中,率先套用氣相色譜儀分析白酒的微量成分,不僅為全行業技術進步起了帶頭作用,也為國家修訂<蒸餾酒衛生標準>提供了依據。1980年主持大連市金州酒廠2000噸麯酒車間及配套工程的設計、安裝、投產及質量控制,為該廠的產品長期連獲省優、部優、國優奠定了基礎,社會效益明顯。1993年後,對白酒勾兌技術進行深入研究,2003年編制出主要微量香味成分最佳比例關係圖,實際套用效果良好。1973年至今連續五屆被聘為遼寧省評酒委員。1984年後,連任國家內貿系統白酒評審及專家組組長,1988年被聘任中國白酒檢評專家組副組長。1978年獲大連市局、區科技進步獎各2項,輕工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撰寫了(雜醇油在蒸餾塔中的游向等)論文20餘篇,編著《優質白酒講義》1冊。1986年後,連續5年被評為金州區勞動模範;1978年後獲大連市局、區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5次;1989年被評為大連市勞動模範;1993年被評為國家有特殊貢獻的專家,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其業績及個人傳略已被編入《中國酒業百年名人傳》(上卷,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醫界楷模

於橋(1902-1972) 山東省海陽縣小紀鎮秀家疃人。童年入村塾讀書,發憤苦學,成績優異。因家境貧寒,被迫輟學,在一家藥鋪學徒。他精研本草,勤習醫術,注重臨床診治,廣徵博採,故醫術迅速提高。凡有求者,力求診確,方精,以解除病人之苦為己任。
於橋1943年參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貫視病人如親人,不避酷暑嚴寒,風吹雨淋,無論夜靜更深,飯間午休,逢邀準到,有求必應。於橋不僅治病認真,醫德尤為可貴。他為病人煎藥熬湯,送水餵飯,問寒問暖,擦屎端尿,已成天職,屢見不鮮。
1959年,東村一孤寡老人患病,家中缺衣少食,貧病交迫。於橋送糧送藥,治病濟貧。老人的褲子被大小便弄髒,於橋親手洗刷乾淨,沒褲子替換,便拿來老伴的褲子給病人穿上。於橋無微不至地護理老人,直至病癒。
1962年夏,有一病人臥床久病,臀部發生褥瘡,晝則蠅咬,夜受蚊叮,眼邊招蠅卵,臀部生蛆。於橋回家拿來香油,為病人抹眼、治褥瘡,把自己的蚊帳給病人掛上。
1964年,釣泮村於老太婆患病多日,食欲不振。於橋就診床前,問老人想吃什麼?她說:“想吃鮮魚。”於速買三條鮁魚送去,說:“這是您閨女托我捎來的。”
一次,碾頭村有人請於橋出診,恰逢於腳上生瘡,行動困難。他打發來人走後,忍著痛,立即背起藥箱,拄著拐杖,一瘸一點地到了病人家中。病人眷屬感動地說:“於先生,俺要知道您的腳不好,說什麼也不能叫您遭這個罪!”於橋笑著回答:“看病要緊!”診畢,病人眷屬要用小車送他回院,他說:“你要在家照顧病人,我能走回去。”
於橋的動人事跡,廣為傳頌,曾獲醫界楷模之譽。1956年出席全國供銷社模範代表會議,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