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恐懼症

新生恐懼症

新生恐懼症是新入國小的學生家長因擔心孩子不適應學校生活產生的焦慮情緒,這種焦慮的產生多數與家長的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有關,在家長焦慮的同時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造成兒童在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上的障礙。

簡介

新生恐懼症發生在剛入國小的小學生家長身上,他們主要是擔心孩子在學校里不適應,擔心學習成績跟不上,擔心與同學相處不好,過分的擔心甚至影響到他們白天的工作。其實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除了增加自己的負擔之外,還增加了孩子的壓力。

表現

新生恐懼症新生恐懼症

1、分離焦慮。

對於寄宿新生的家長而言,較長時間的分離還會導致家長產生“分離焦慮”。孩子吃住在學校,突然脫離家長的管教範圍時,家長產生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遭遇的焦慮。這種焦慮是狀態性的,主要表現為對孩子的生活的過度關注或者照顧,對遇到的事件表現過度的焦慮、擔憂孩子受傷和不相信孩子獨立解決事件的能力等等。

2、對孩子的想念。

如白天經常坐立難安,乾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翻看孩子照片,常常不知不覺地眼眶發紅。最盼望的就是周末快點到來,就可以去學校把孩子接回家。

3、擔心孩子的思想表現。

如既怕孩子一上學神經繃得太緊,會產生厭學情緒;又擔心孩子松松垮垮地貪玩,浪費時間,輸在起跑線上。

原因

新生恐懼症新生恐懼症

造成國小新生家長焦慮和無所適從的原因非常複雜:

1、部分家長對學校和老師不信任,對孩子上學後能否受到好的教育心存疑慮;

2、社會各界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有些家長抱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開始不抓,後頭來不及”的片面觀點,精神壓力比較大;

3、跟風心理,你的孩子會奧數,我就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落後,攀比到後來自然會緊張兮兮。

4、擔心孩子有入學障礙。

研究發現,不少從幼稚園進入國小的兒童,普遍對國小學習有既盼望又害怕的“雙重心理”,處理不當可能產生“入學障礙”。也就是因為怕孩子出現“入學障礙”,許多家長出現了擔憂、焦慮的情緒。家長的這種過分關注很有可能會引起孩子的焦慮,從而引發孩子在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上的障礙。

對策

新生恐懼症新生恐懼症

專家表示,家長的“新生焦慮症”其實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心理疾患,它是一種社會病,是從眾心理導致的一種普遍情緒,並不需要求醫問藥,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儘量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被環境左右。

1、家長們要相信,孩子們都是健康正常的,是可以適應小學生活的。即使出現問題,也是暫時和正常合理的。

家長心態放平的話,孩子往往也會獲得安全感,可以正常發揮自己的能力。當然,調整作息時間還是必須要的,比如提早起床,減少午睡等。

2、對於寄宿的孩子,家長應該建立一種“親情補償機制”,雙休日接回家,父母陪伴孩子郊遊、做遊戲、逛書店、談心等,讓孩子在精神上達到平衡。

切忌認為孩子寄宿就是吃苦,一到周末把孩子接回來就是大吃大喝一頓而已。

3、對於有“入學障礙”的孩子,家長和學校老師要相互溝通,形成共識。

家長不要一味責備孩子,要儘可能理解孩子,多與其交談,對國小里可能發生的問題準備一些預案,即讓孩子從幼稚園“軟著陸”到國小,逐步適應新的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