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懼症”(school phobia),也稱為“拒絕上學症”,指一些兒童和青少年對學校產生恐懼和厭噁心理,不願回到學校,表現出來的症狀有:頭疼、噁心、胃疼等。學症”。

基本信息

簡介

學校恐懼症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怖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兒童心理疾病。多見於7-12歲的國小生。由於存在各種不良心理因素,使學生害怕上上學,害怕學習,具有恐怖心理,故又稱“恐學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校恐怖症也是恐怖症的一種,相當於恐怖症中的場所恐怖症。

流行病學

學校恐懼症學校恐懼症

兒童和青少年是開學恐懼症的多發人群。據統計,13.8%的兒童情緒障礙為學校恐懼症。國內有研究發現,學校恐懼症中女孩比男孩略多見,男女比為3:4。

學校恐懼症多發於幾個年齡段。5-7歲為第一高峰期。這一階段可能與分離焦慮相關;11-12歲為第二高峰期,可能與學習壓力逐漸加重,難以適應環境,以及與老師、同學間的人際衝突有關;14-15歲為第三個高峰期,這可能與學生進入青春期身心發展不平衡、自我意識衝突等因素有關。

另外,畢業班的學生面臨升學的關鍵學期,沉重的學習任務以及自身和家長的過高期望、渴望成功但又擔心失敗的心理都讓孩子們深感壓力巨大。

特徵

學校恐怖症的三個特徵

1、害怕上學,常因頭痛、腹痛、渾身無力等不上學,甚至拒絕上學,但留在家裡則表現正常。所以容易被家長以為是在裝病。

2.發病期間,如果父母強迫患兒去上學,會使其焦慮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暫時不去上學,則孩子焦慮馬上緩解。

3.焦慮的症狀表現為:心神不安,惶惶不安,面色蒼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嘔吐腹疼尿頻、便急等。

具體表現

症狀

新生、畢業班生最怕上學的近一階段,九月上學的日子一天天臨近,他們的心情也越發不安起來。

現象

學校恐懼症學校恐懼症
現象1:一位父母說,為了讓上國小一年級的兒子適應新的學校生活,她在暑假裡就早早地對他進行了訓練,結果因壓力大、恐慌、緊張過度而引起發燒、腹瀉、頭疼。

現象2:一位國小生說看電視、卡通遊戲、外出遊玩是他暑假的主要生活方式,現在一想到將回歸到學校的學習生活中,他皺著眉頭說:“玩得還沒有盡興呢!”。

現象3: 除了新生以外,最怕上學的是畢業班的學生,這以初三或高三的畢業生為主,原因主要是中考、聯考的壓力。上學就上初三的周同學告訴我,暑假作業和父母另外布置的練習題已經多得讓他無暇娛樂了,想到上學在即,心裡不禁緊張、恐慌起來。

以上求診者雖然年齡不同,但都有一共同點,就是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產生了焦慮、恐懼的情緒。這主要是因為暑假期間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和想到上學後緊張的學習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而造成了對上學存在心理陰影,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上學恐懼症”。

病因

學校恐怖症的病因

1.內因。這類孩子均有以下的性格特點:膽小、仔細、敏感、多疑特別愛面子,經不起批評。

2.外因。這類孩子的家長、老師及本人常期望過高,往往超過患兒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導致孩子心理失衡,逐漸形成焦慮感。

“上學恐懼症”是一種情緒障礙,主要特點是對學校產生恐懼。它不是一個專用的醫學術語,只是由於近幾年此類學生較多,才形成了這樣一個俗語。它的主要症狀是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緣無故發脾氣、渾身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等,有的還有頭痛、胃痛等軀體不適症狀。主要的誘因是“上學”這個特殊的事件,導致自己對學校生活的適應產生焦慮和恐懼或對分離性焦慮、學習適應不良、人際交往困難等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喚醒。前者是由於自己的人格缺陷或對學校和學習過於緊張所致;後者往往在學校學習或在其他活動上有挫折和遭受委屈、羞辱的經歷。升學壓力、人際交往不適應等方面是導致“上學恐懼症”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對新環境不能很快適應的學生、部分過於追求完美的優秀生等五類學生是“上學恐懼症”的易發學生群。

治療

學校恐懼症學校恐懼症
首先,要尋找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當發現孩子有不肯上學的現象時,家長應該與他們談心,儘可能了解所有與他們上學有關的情況。要注意開導,不要採用簡單的恐嚇的辦法,迫使孩子去上學,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創傷。要正面誘導,講清目前上學和將來工作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在認識上有所提高,切忌各種強迫性、懲罰性的言行。

當不肯上學的原因找到後,父母、老師、醫生應共同制定一個治療計畫。這個計畫應包括以下下兩點:

1.儘快設法使孩子回到學校去假如不肯上學的孩子焦慮症狀明顯,父母不要性急,應通知學校取得老師的配合。然後,家長要耐心等待,並陪伴孩子,以消除或減輕其焦慮症狀。開始時讓孩子在學校呆一個小時也好,如果這步成功了,可將時間延長至2小時,然後再延長至半天。逐漸過渡到不陪孩子上學和讓孩子獨自去學校。每當孩子有進步時,即應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

2.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患學校恐怖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症狀,在找到原因後,要有針對性地請兒童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

肌肉鬆弛療法是幫助這類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解除焦慮症狀行之有效的方法。即當孩子接近學校門口時,反覆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漸漸放鬆之後,再進校門,以克服上學時產生的恐懼感和焦慮症狀。

採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顯時,可在醫師的指導下,在短期內套用抗憂鬱劑,如氯丙咪嗪、阿米替林、麥普替林,同時並用抗焦慮劑,如佳靜安定、舒樂安定,以消除或減輕患兒的症狀。

治療“學校恐怖症”,常用的有4個辦法:

一是支持性心理療法。對學生加以疏導、鼓勵,耐心地詢問學生的擔心與焦慮,向他做出解釋和指導,設法改善環境條件(如換一個學校或換一個老師)。

二是家庭治療法。改變過於溺愛孩子的教育方式,與孩子進行更多的感情交流,對於家長本身心理存在問題的,則要追根溯源,父母同治。

三是系統脫敏療法。家長和學校積極配合,有計畫的使孩子減輕對學校的恐懼心理,開始的時候,每天讓孩子在學校的時間短一點,之後逐漸延長。在治療過程中,老師、同學要多關心、支持、鼓勵孩子,但因為這些孩子一般都比較敏感,要注意掌握好度。

四是暴露療法。孩子害怕去學校,偏偏採取一切辦法強制他留在學校,日久沒有指望了,他也漸漸調整了心態。這種辦法特別適用於剛上學不久的小朋友,具有強刺激性,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措施。

調整

學校恐怖症是恐懼症的一種表現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特殊恐懼症,因為它針對的是特殊群體:“學生”!

一般來說學校恐懼症多見於國小生,但是高中生與大學生中也會存在學校恐懼症的患者。主要的病症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導致對學校或者說學習出現恐懼與焦慮情緒。有的患者還沒走進學校,就會出現焦慮恐懼心理,想馬上逃離。

學校恐懼症的患者並非是對學校本身出現恐懼回收,而是對學院所代表的意義出現恐懼,如果說只要患者的學習壓力得到緩解,那么他們對學校的恐懼心理也會隨之緩解。

出現學校恐懼症的患者,他們的社會適應度一般來說較差,自我成長不良。

對於學校恐懼症的調整,主要是對學習壓力的調整,以及對患者的社會適應與自我成長進行指導。

對於學習壓力的調整,可以先從學習興趣培養開始,同時可以進行一些支持性的心理輔導,對患者進行疏導、鼓勵,耐心地詢問學生的擔心與焦慮,向他做出解釋和指導,設法改善環境條件等。

也可以輔助一些放鬆訓練等行為療法等,如系統脫敏療法與厭世療法等。

對於學校恐懼症的預防主要是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對於孩子的要求不要過高,讓孩子有自我發展的空間,同時可以對孩子的性格進行培養,多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安全感及獨立性。

克服

如何克服“上學恐懼症”

克服學校恐懼症克服學校恐懼症

首先,學生本身應該從暑假那種輕鬆、自由的狀態中走出來,適度緊張起來。新學期上學前學生應確立新目標,目標要切實可行,切實可行的目標,才能對自己起到激勵的作用,精神飽滿地邁進新學期。

其次,父母應該幫助學生在上學前做好以下五準備:

一準備:心理父母應抱樂觀的態度跟孩子談談學校和新學期,從正面的角度去迎接新的學期,給孩子以信心,說一些欣賞和鼓勵的話語。上學前,父母不要把老師描繪成嚴厲兇狠的人,也不要把學校描繪成痛苦難受的地方,應給學生以幸福感。

二準備:時間放假時,許多孩子的生活秩序打亂了,常常是看電視或上網到很晚,而早上又貪睡不能按時起床。這種狀況如果不改變,孩子的心理就還在“放假”,上學後很難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父母應及時地糾正孩子的生活習慣,為了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最好在上學前幾天制訂一個和學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時間表。臨近上學,父母要督促孩子按時起床、飲食。保證孩子上學後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學期的學習中。

三準備:對於有“學校恐懼症”的孩子,上學前可以與孩子一起回學校逛逛,可能的話,參觀一下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地方。

四準備:內容跟孩子多談談學校生活,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從日常娛樂、遊玩等話題轉向有關學習的話題如假期作業、同學關係等。

五準備:用品在假期,父母應與孩子一起準備文具和其它有關的學習用品,在上學前不宜繼續購買玩具等作為禮品送給孩子。

預防

如何防止學校恐怖症

1.注意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家長和老師對膽小、細心、憂鬱的孩子,不宜要求過於嚴格。相反,宜勸導這些孩子處事不要過分認真,要讓他們了解生活必然有成功,也有失敗的道理。

2.對孩子期望不應太高。家長切勿對這類孩子期望太高,由於這類孩子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們經受失敗和挫折能力較差,因此,期望太高易使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礎上增加心理壓力,促發學校恐怖症。

3.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發現孩子有學校恐怖症的跡象,即應立即去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及必要的藥物治療。家長們更應注意防範這些孩子可能發生的離家出走等不良行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