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恐懼症

網路恐懼症,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仿佛一切都被用放大鏡來觀察。現在地方許多幹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網路”恐懼心理,擔心個人信息、工作疏漏或違規行為會被網路曝光而一發不可收拾。

概述

陶宏開教授的'網路恐懼症'陶宏開教授的'網路恐懼症'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民主參與度、信息公開度越來越高,仿佛一切都被用放大鏡來觀察。據了解,不少官員有很多怕,但最恐懼的是網路。現在地方許多幹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網路”恐懼心理,擔心個人信息、工作疏漏或違規行為會被網路曝光而一發不可收拾。這種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從當前網路上的熱點事件來看,大多和官員有關,比如近期的廣西菸草局長日記事件等。網路的及時性、草根性、互動性等傳播特性,能把一件事情在短時間內被極速放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讓人圍觀,反應稍慢或處理不當,就可能演變為公共事件。

症狀表現

網路恐懼症網路恐懼症

此症有輕重之分。重症患者症狀明顯:身倦乏力,心驚膽戰,自汗氣短,面色無華,舌淡苔薄,觸事易恐,多謀寡斷,虛怯善恐,夜不成寐。他們不敢上網,不願議論網路輿情,甚至視網際網路為大敵;恐違規行為被曝光,一發而不可收拾;懼工作錯失遭公布,導致烏紗帽不保;如聽說某人因網路輿情擴散而被查處,則惶惶不可終日。
中醫的說法,“網路恐懼症”乃是恐怖症的一種,是以恐怖症狀為主要臨床相的一種神經症。恐懼作為一種情緒體驗,即對某種事物或情境產生焦慮和害怕,伴有迴避行為。恐懼的對象可能是單一的或多種的,如動物、廣場、閉室、登高或社交活動等,現又新增對網路的恐懼。
一段時期以來,不少地方黨政官員對網路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有的擔心個人隱私被曝光,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擔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現象被曝光,影響前途;也有官員擔心網路監督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讓人有口莫辯,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網路恐懼

網路恐懼一些官員產生“網路恐懼”

官員們已被無情地扔進了網際網路的汪洋大海,不免使一些官員產生“網路恐懼”,呈現出各種表現。

漠視監督

漠視網路監督,打擊報復網路舉報人。由於網路監督的主體合法性尚不明確,監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制,網路監督信息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部性和片面性,一些被舉報的政府部門或官員便抓住這些把柄,想方設法逃避責任,甚至掩蓋自己的嚴重錯誤,用手中的權利迫害網路舉報人,引發網民激憤情緒,導致事件升級。

反應滯後

反應滯後喪失引導網路輿論的主動權。由於濫用網路監督權現象的存在,有人利用網路打著監督的旗號,誇大事實,散布謠言,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宣洩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這種攻擊輕則危害他人的權利,毀謗名譽,重則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安全,引發網民情緒失控。對此,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採取迴避或置之不理,害怕引火燒身,以至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洪水猛獸

視網路監督為洪水猛獸。通過網路曝光,大量違紀違法官員和腐敗案件受到查處,使許多官員被震懾。然而這只是網路監督的一個方面,無處不在的目光不僅對官員檢點自身言行,而且對於官員的決策、管理水平都是一種挑戰,網路監督不僅要捉蛀蟲,還要維護大樹肌體的生態健康。這對任何官員都是嚴格的考場。譬如,2008年歲末周久耕事件發生後,南京市的許多官員似乎一夜之間換了一身“馬甲”:高檔名牌服裝不穿了,名牌手錶不戴了,高級轎車不坐了,天價香菸也消失了。

病理病因

網路恐懼症網路恐懼症

一些幹部之所以對網路產生強烈的恐懼,重要原因之一是抽天價煙的周局長、寫日記的韓局長等人的醜行先後在網際網路上被揭露,當事人隨後相繼落馬。網路的傳播速度呈“爆炸”式,極易迅速產生集聚與放大效應,形成網民情緒高密度的輿論場。網路的及時性、草根性、互動性等傳播特性,能使一件事情在短時間內被極速放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少貪官因此受到紀委的注意,一經審查,果然是劣跡斑斑,很快落馬。“一包煙、一塊表,被弄下台,網路太厲害了。”有些幹部從中照見了自己的影子,於是心情鬱結,久而久之,生成“網路恐懼症”。
網路上系列“門”事件的接踵而出,說明網際網路擴大了公民的知情權,網路輿情已成為幹部監督的重要手段,成為反腐敗的利器;它改變了輿論生態,成為解讀現實社會的重要 “索引”。網路輿情並非“洪水猛獸”,也不是“妖魔鬼怪”。我們對它應採取歡迎的態度。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在《人民論壇》雜誌所作的調查中,88%的受調查者認為是“好事,說明社會進步了”。有些人患“網路恐懼症”,多半自己屁股上不乾淨;他們把頭埋在沙堆里,屁股露在外頭;他們憂心忡忡,又說明網路監督已開始發揮作用,令他們心靈受到強烈震懾,不敢為所欲為。如能從此歇手,則是一大幸事。
話也要說回來。網際網路的輿論監督有似化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有可能殺傷健康細胞。一位縣委書記說,當前網路防不勝防,許多負面信息一不留神就被人弄上了網路,這帶給了他很大的壓力。網路媒體的泛在傳播方式具有不可控性,輿論場的形成具有不可預測性、不確定性和突發性等特點。有些人利用網際網路的特點,製造虛假信息謀私利,或發布污衊性的言論,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們在歡迎網路監督的同時,同樣要理直氣壯地反對有人把網際網路的帖子變成大字報,堅決抵制和批判失實、低俗信息的傳播。對於蓄意在網上製造謠言者,在查明之後,要追究利用網際網路製造虛假信息者的法律責任。如何依法加強對網際網路的管理,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需要創造和積累經驗。

分類舉例

“天價煙局長”周久耕“天價煙局長”周久耕

囂張型:“天價煙局長”周久耕
典型案例:被一些網民稱為“天價煙局長”的周久耕於2009年被江蘇省南京市中級法院以受賄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而周的出事和“落馬”很大程度應當歸功於網路的威力。先是周的關於房價的不當言論被人在網路上猛批,接著是周在公眾場合所吸的價格上千元一包的所謂高檔香菸和所戴的一塊名表被細心的網民發現並搬到網上,之後是有關政府部門啟動對周的違法行為的調查和處理,最後是法務部門的依法判決。在整個過程中,網路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點評:可以想像到,周久耕們對網路肯定是充滿了害怕的心理,也肯定會有躲避的願望。這些少數官員,由於有著各種違法行為,既害怕黨政部門的監督,也很害怕新聞監督,但最怕的是廣大民眾通過網際網路的檢舉、揭發和擴散。
好色型:菸草局長韓峰
典型案例:“這個局長有意思,日記啥都寫。”2010年2月28日,廣西菸草系統幹部韓峰的日記在網上廣為流傳。網友“含仙子”在天涯社區發帖展示的“局長日記”,總計145篇,每篇一般幾十字,記載了韓峰與多名女下屬、同事淫亂,收受賄賂等內容,被稱為新的“官場現形記”。這段“香艷日記”從2009年11月開始在小範圍流傳,經過三個月發酵,在今年2月引起公眾關注。官方迄今沒有披露日記是如何泄露的,來賓市警方曾稱,最早的發帖地點位於廣東。有網友對日記真實性提出懷疑,認為日記如此私密的東西,不太可能外流,但也有網友相信是真實的。2010年3月1日,官方宣布紀檢部門對韓峰立案調查,3月9日韓峰被移交南寧市檢察院立案調查,13日廣西自治區檢察院批准對韓峰進行逮捕。
庸官型:“十不知道局長”
典型案例:2010年3月14日,河南省新密市東興煤業有限公司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25名礦工不幸遇難。次日中午,新華社記者在礦難現場,向新密市安監局局長王某問了10多個關於礦難的問題,其中有10個他大都回答“不知道”,網友叫他“十不知道局長”。這個“一問十不知”的庸官在網上被猛批後,3月17日就被新密市委下令免職。
醉酒型:深圳海事局原黨組書記林某
典型案例:2008年10月的一天,有網友爆料,一位自稱北京來的高官的中年男子在深圳市某酒樓猥褻一名11歲女孩子,帖子發後立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正義感的網友很快就指認出,這名男子時任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林某某。在事件發生兩天后,深圳海事局緊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林某某已被停職。
點評:林某某這樣的領導幹部可能平時工作是很不錯的,很有工作能力,功勞和苦勞也可能都不少,為人處世都很合乎社會規範。但是在酒後亂性,發生了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生的嚴重違法行為,應屬於醉官行為。
“被動”恐懼型:“最年輕市長”周森鋒
典型案例:2009年6月,29歲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周森鋒,無疑是網路熱點人物。6月21日,他以全票當選湖北宜城市市長,成為湖北省目前年齡最小的市長。“最年輕市長”的訊息一出,頓時引發網路熱議。“後生可畏”還是“後台可畏”? “幹部年輕化”會不會在“拔苗助長”?選任程式是否公正?是否符合幹部任用規則?等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周森鋒的家庭背景、在學校的表現、穿衣戴帽、生活作風、工作成績,被全面關注。年輕市長以沉默應對“全民考核”,媒體評論29歲市長在質疑聲中前行。
點評:這一類幹部往往“木秀於林”,具有“非常”特徵。“最年輕市長”遭遇網路風暴,充分展現當前網路的非規範特徵,對於那些具有“非常規”特徵的官員來說,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端,那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僵化型:不願接受新事物
知識不足型的“網路恐懼”症,這種情況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是許多不愛學習新鮮知識,不愛接受新鮮事物的官員們,由於自己不會上網,不會使用網路學習和交流,因此有點討厭網際網路。這些官員之所以不喜歡網路,因為網路給他們壓力了,不學習就不會用,可以將他們歸結為資訊時代邊緣化群體,對網路具有內在的恐懼感。
沉默型:悶聲才好發大財
那些擁有特殊利益和小團體利益的部門的官員,由於不願意上級部門和公眾知道自己的過高收入和福利待遇,因此厭惡網路,恨不得所有新聞媒體都消失才好。去年網上曾流傳過中石化天價吊燈,還有大批低價團購住房的事件,都引起了網民的關注。這些壟斷性企業崇尚的是“悶聲發大財”的理念,極少主動披露這些信息。因此,可以推斷,凡是具有特殊利益的行業和政府部門的官員,是比較恐懼網路的。

防範措施

網路恐懼網路恐懼

1、網路恐懼症似病非病,它不像生理疾病,來了你就躲不掉,要想治好,得找醫生進行專業治療。而“網路恐懼症”與生理性疾病不同,它是一種主動性的病,患不患病是官員自己可以決定的。要想與這種21世紀的新型“流行性病毒”永遠隔絕,作為政府官員的你,得給自己打好“預防針”,穿好“隔離服”。

2、主動與網路“親密接觸”。網際網路經過十幾年的迅猛發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生活伴侶。政府官員應該把網路看作是凝聚民意的“最基層”、深入民眾的“第一線”,多學習一些網路運用知識、多關注一下網路輿情,及時回應網路上與己相關的熱點話題,對待問題不要“捂蓋子”,就不會在浩瀚的網路里迷失方向

3、要提高網路鑑別的能力。對網路媒體新格局要有清醒的認知,在洞悉特性的基礎上有序參與。準確鑑別網路的蕪雜和失序帶來的低俗、惡俗現象,善於傾聽網民的心聲和民情,堅決抵制和批判失實、低俗信息的傳播,使網路空間成為社會核心價值傳播和弘揚的場域,與網民形成良性互動。

4、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不論是“日記門”還是“簡訊門”,都是以揭露官員的腐敗行為作為看點,在網路上製造巨大的“批官風暴”。網路用得好就是寶,用不好就是禍。要想使網路真正成為幫助自己工作的好工具、好幫手,而不是把自己捲入批判漩渦的“魔鬼”,最重要最關鍵的就是做到乾淨做事、誠實做人、清正為官。在思想理念有所動搖之前,多想想那些一時風光一世悲哀的“門”系列主角。自己的清白,才是防治“網路恐懼症”的最佳藥方。
5、資訊時代的到來,使得網路監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儼然一張民眾監督的“天網”。在看到和承認網路監督有著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應當防範網路被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惡意誣告、誹謗官員。我們相信隨著公民自我責任意識的強化和網路管理的完善,網路將是一個更加健康多彩而有序的公共空間,這個空間需要每個人參與,需要每個人維護。

治療方法

網路恐懼治療網路恐懼

1、常用療法有中醫藥物療法、情志相勝療法、說理開導法、暗示療法、移情易性法、認知行為療法、催眠療法等。
2、一中藥方,以滋陰養血、寧心安神為主。抄方如後:熟地20g,山藥15g,山萸肉15g,茯苓15g,枸杞15g,炒棗仁15g,益智仁15g,炙甘草10g,桑寄生12g,龍骨15g,牡蠣15g。有意者不妨連服七劑試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