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裸胸鱔

斑點裸胸鱔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茂盛之瀉湖或沿岸礁區。食慾旺盛,成長迅速;性情兇猛,以魚類為主食,偶食甲殼類。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上、下頜尖長,略呈勾狀。【來 源】:為海鱔科動物斑點裸胸鱔的全體。【功 效】: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消腫解毒。【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南海。【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捕捉後洗淨焙乾或煅炭備用。【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一般可利用延繩釣、手釣、籠具誘捕等漁法。

基本信息

地理分布

Gymnothorax meleagriGymnothorax meleagri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東至馬貴斯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及羅得豪島等海域。包括東非、南非、紅海、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葛摩、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印度、泰國、越南、中國、台灣、日本、印尼、菲律賓、澳洲、紐幾內亞、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紐埃、東加、庫克群島、關島、羅得豪島、薩摩亞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加拉巴哥群島等海域。台灣除西部外,各地岩礁區可見。 水深3~30米

形態特徵

裸胸鱔裸胸鱔

魚體呈蛇狀,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上、下頜尖長,略呈勾狀;上頜齒有三列。脊椎骨數126-128。口內皮膚為白色,體底色深棕略帶紫色,其上滿布深褐色邊的小黃白點,其大小約等於瞳孔大小,該圓點大小不會隨個體增長而明顯變大,但會增多。越靠近頭部分布越密,尾部則分布較疏 。鰓孔為黑色,尾端為白色。表皮厚且光滑無鱗片,能分泌粘液。無胸鰭、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成皮膜狀,尾部側扁。體長可達120cm以上。牙齒較小,但仍然很銳利,須小心被咬傷。

生活習性

斑點裸胸鱔斑點裸胸鱔

晝間棲息於潮間帶或亞潮間帶之礁穴內,夜間出外獵食小魚。性情兇猛,有地域性,成長速度相當快,嗅覺靈敏但視力不佳,游泳能力不強。

經濟中藥套用

【藥 名】:斑點裸胸鱔

【拼 音】:BANDIANLUOXIONGSHAN

【來 源】:為海鱔科動物斑點裸胸鱔的全體。

斑點裸胸鱔斑點裸胸鱔

【功 效】: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消腫解毒。

【主 治】:用於腎陽虛脫肛。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痛證。用於無名腫毒。

【性味歸經】:澀、鹹,溫。入肺、心、腎、大腸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適量。外用:適量。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南海。棲珊瑚礁區淺海中。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捕捉後洗淨焙乾或煅炭備用。

【拉丁名】:原動物斑點裸胸鱔Gymnothorax me-leagris (shaw).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斑點裸胸鱔斑點裸胸鱔

一般可利用延繩釣、手釣、籠具誘捕等漁法。食用經濟性,但在某些熱帶島嶼,曾有人食用後中毒的案例,台灣則尚未聞有類似嚴重中毒的情形。可作為觀賞魚。

鰻鱺目百科

鰻鱺目(Anguilliformes;eel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的一目。 種屬分布:包括2亞目19科147屬約600種。中國有1亞目12科47屬110多種。

魚類,鰻鱺目

鰻鱺目(Anguilliformes;eel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的一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