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花蛇鰻

斑竹花蛇鰻

斑竹花蛇鰻(學名:Myrichthys colubrinus)為蛇鰻科花蛇鰻屬的魚類。分布於西到紅海及東非、東到塔希提島、南到紐西蘭、北到琉球群島、台灣島以及西沙群島等,屬於珊瑚區魚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安波那。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斑竹花蛇鰻竹花蛇鰻

種名:斑竹花蛇鰻

拉丁學名:MyrichthysColubrinus(Boddaert)

科名:蛇鰻科Ophlchthyldae

綱名:硬骨魚亞綱Osteichthyes

生活環境:海洋

俗名:斑竹花蛇鰻硬骨篡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相關信息

斑竹花蛇鰻斑竹花蛇鰻
斑竹花蛇鰻斑竹花蛇鰻
斑竹花蛇鰻斑竹花蛇鰻

英文名:Chlevastescolubrinus,Chlevasteselaps,Gymnothoraxcolubrinus,Muraenaannulata,Muraenacolubrina,Muraenafasciata,Myrichthyscolubrina,Ophisurusalternans,Ophisurusfasciatus;

同種異名:Chlevastescolubrinus,Chlevasteselaps,Gymnothoraxcolubrinus,Muraenaannulata,Muraenacolubrina,Muraenafasciata,Myrichthyscolubrina,Ophisurusalternans,Ophisurusfasciatus;

模式種產地:Amboina

瀕危狀態:瀕危狀態

棲息環境:砂泥底

棲息深度:-米

最大體長:97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之36.8倍,頭長之14.5倍;尾長為頭與軀幹之1.4倍;頭長為吻長之4.8倍;吻長為眼徑之1.9倍;胸鰭約為眼徑之1.6倍;吻鈍、圓;上頷稍長,口裂超過眼之後緣;背鰭起點在鰓裂之前,臀鰭緊接肛門;肛門在體之前半部,背、臀鰭在近尾端處結束;齒圓錐狀,上、下頷骨齒及鋤骨齒均為不規則之兩列;前上頷骨齒六枚,與鋤骨齒分離。福馬林標本,體有三列咖啡色圓班(中列最大),深入背鰭,臀鰭白色。豹紋花蛇鰻MyrichthysakiTanaka,1917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體甚延長,尾端尖禿。背鰭和臀鰭均止於尾端的遠前方。胸鰭短小,無腹鰭。前鼻孔管狀,位吻端腹面,後鼻孔在上唇邊緣。兩頜和犁骨各具鈍錐牙2行。體上有25~33條深褐色環帶,隨著年齡增長,環帶間常出現小圓斑。

生活習性

暖水性魚類。肉食性,生活於珊瑚礁縫隙中。

分布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熱帶水域。

中國產於南海。

鰻鱺目百科

鰻鱺目(Anguilliformes;eel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的一目。 種屬分布:包括2亞目19科147屬約600種。中國有1亞目12科47屬110多種。

魚類,鰻鱺目

鰻鱺目(Anguilliformes;eel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鰻鱺總目的一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