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紅包

教育紅包

教育紅包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尊師重教是國人傳統。教師節來臨之際,學生及家長為老師送上小禮物,譬如一束鮮花、一張自製賀卡或一個電話,表達對老師的尊重與敬意,是件溫馨的事。 但現在教師節中國人尊師重教的傳統,卻正演變為道德考題。一邊是家長苦惱送不送禮、送多少,一邊是老師糾結收不收禮、怎么辦,雙方均倍感壓力與苦惱。遺憾的是,儘管家長苦惱、老師糾結、法規嚴禁,“教育紅包”如同癌細胞一樣逐漸擴散,侵入教育肌體。

簡介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尊師重教是國人傳統。教師節來臨之際,學生及家長為老師送上小禮物,譬如一束鮮花、一張自製賀卡或一個電話,表達對老師的尊重與敬意,是件溫馨的事。

但現在教師節中國人尊師重教的傳統,卻正演變為道德考題。一邊是家長苦惱送不送禮、送多少,一邊是老師糾結收不收禮、怎么辦,雙方均倍感壓力與苦惱。遺憾的是,儘管家長苦惱、老師糾結、法規嚴禁,“教育紅包”如同癌細胞一樣逐漸擴散,侵入教育肌體。

現象

1、上海一位家長犯愁教師節給老師送什麼禮。鮮花賀卡不實惠,現金和卡太直接。經過反覆挑選,她為老師準備了兩罐精品龍井,既有文人雅趣,價格也很到位。給老師送禮最麻煩,既要保面子,又要顧里子。

2、瀋陽市一所國小,新學期開學後,全班40名學生,超過一半的家長都送了禮,普遍價值數百元,還有的直接拿信封送現金。

3、南京白下區某國小老師感言:拒收家長紅包時常拉拉扯扯,有時還有學生在旁,場面非常尷尬。有時雖然拒收成功,但明顯感覺和家長的關係疏遠了。有時候家長送的禮物實在退不回去,心理壓力會非常大。該怎么對待孩子,學習管理和生活照顧到什麼程度,就怕拿捏不好,都快得強迫症了。

紅包演變

從20世紀80年代的大米、臘肉,到90年代的鮮花、水果,再到新世紀的現金、購物卡,隨著禮物逐漸升級,教師節開始變味。北京一所國小的學生家長透露,隨著現金和卡數額增大,為了規避風險,又流行給老師送旅遊,開始是國內游,後來是出國游,沒個三四萬元根本拿不下。

負面影響

雖然“教育紅包”只是部分地區、部分學校、部分老師的行為,但這些個體行為已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和教育聲譽,還容易引發學生的攀比心理、投機心理,污染孩子純潔的心靈。

紅包帶給教育的不是助力,而是阻力。如果家長和老師的關係異化為金錢關係,充滿了銅臭味,老師如何教書育人,何談言傳身教。

專家評議

遏制“教育紅包”升級、泛濫,首先老師要加強自律,守住道德底線,重樹師德尊嚴。此外,應進一步細化相關禁令,提高法規的可操作性。教育部門也應聯合家長、媒體等社會各界構築師德監管網,加強監督執法,把師德“一票否決”舉措落到實處。

因為有部分老師“送與不送不一樣”,所以才會有家長認為“送總比不送要好”,教師節變味,老師要負主要責任。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堅定信仰和純潔師德,不能以普遍行為、社會風氣等藉口,降低了對自己道德、行為的要求。

家長感言

記得上國小時,老師經常自己掏錢給學生買本子、買字典,這種溫暖的感覺令人懷念。

以前,紅包很輕,但老師對學生的愛很重;如今,紅包厚了,老師的愛卻輕。期盼老師和家長攜手,共同維護師德師風,重塑純潔美好的師生關係、家校關係。

相關制度

中國制度

對於收紅包這種嚴重違背師德的行為,相關部門態度明確,禁令不斷。2010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切實加強教育系統廉潔自律和厲行節約工作的通知》,業界稱為“八不準”禁令,其中規定老師:不準收受學生及家長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或其他財物。

2012年8月,國務院出台相關意見,評價老師實行師德“一票否決”,情節惡劣的按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直至撤銷教師資格。

國外製度

國外有教師節的國家也有學生向老師送禮,但一般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歐美一些國家,公立學校老師收受家長、學生的禮物超過一定金額,即可判為受賄。譬如新加坡,老師屬於公務員,一旦收到價值超過5新幣的禮物,都會上交政府,否則可能受到調查。而韓國,教師在韓國是收入較高的穩定職業。如果教師收紅包,不但面臨被解僱的風險,失去每月幾百萬韓元的收入,還會影響到自己的退休金。

一些國家,因為教師的考核完全取決於學生。年終考核不看學生的成績,只看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也因此學生與教師是完全平等的關係,也不需要學生家長額外送紅包以求教師“照顧”孩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