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焦慮症

紅包焦慮症

紅包焦慮症,是學生家長和老師在教師節期間為送教育紅包而焦慮的一種社會現象,紅包焦慮症的背後是教育尋租鏈條存在的現實,也是對師德的考驗,更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國學生家長的無奈。

簡介

紅包焦慮症紅包焦慮症

教師節期間,在上海、江蘇、遼寧等地的一些熱點中國小,家長和教師均患上了紅包焦慮症:一邊是家長苦惱送不送禮、送多少,一邊是老師糾結收不收禮、怎么辦。

教育紅包讓家長苦惱、老師糾結,也使得師德尊嚴掃地,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和教育聲譽;也使原本健康純潔的師生關係異化為金錢關係,充滿了銅臭味;同時還容易引發學生的攀比心理、投機心理,污染孩子純潔的心靈。

原因

1、謀求具體好處。

很多教育資源都掌握在老師手裡,比如評三好生、當班幹部,特別是“小升初”推薦優秀生,老師和班主任一般都有幾個名額。蘇先生說,要想老師青睞自己家孩子,平時和老師處好關係很重要,而每年的教師節就是聯絡感情的最佳時機。

2、很多家長是抱著“花錢買心安”的心態給老師送禮。

有的家長教師節本不想給老師送禮,但一打聽,身邊的人都送禮了,由於擔心不送禮引發老師不滿,只得“隨大流”給班主任包紅包

表現

家長

紅包焦慮症紅包焦慮症

關於教師節給老師送什麼禮物,家長頗為苦惱,鮮花、賀卡不實惠,現金和卡太直接,有的家長最後選擇給老師送龍井茶之類的禮品,既有文人雅趣,價格也很到位,既要保面子,又要顧里子。

在瀋陽的一所熱點國小的一個班,超過一半的家長都給老師送了禮,普遍價值數百元,還有的直接拿信封送現金。

從20世紀80年代的大米、臘肉,到90年代的鮮花、水果,再到新世紀的現金、購物卡,隨著禮物逐漸升級,教師節開始變味。隨著現金和卡數額增大,為了規避風險,北京的一些小學生家長開始流行給老師送旅遊,開始是國內游,後來是出國游,沒個三四萬元根本拿不下。

老師

面對接踵而來的“紅包”,很多老師表示,家長的紅包越厚,老師的壓力越大。拒收家長紅包時常拉拉扯扯,有時還有學生在旁,場面非常尷尬。有時雖然拒收成功,但明顯感覺和家長的關係疏遠了。有時候家長送的禮物實在退不回去,心理壓力會非常大。該怎么對待孩子,學習管理和生活照顧到什麼程度,就怕拿捏不好。

監管

對於收紅包這種嚴重違背師德的行為,2010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切實加強教育系統廉潔自律和厲行節約工作的通知》,業界稱為“八不準”禁令,其中規定老師“不準收受學生及家長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或其他財物。”

2012年8月,國務院出台相關意見,評價老師實行師德“一票否決”,情節惡劣的按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直至撤銷教師資格。

應對

相關專家、家長認為,遏制“教育紅包”升級、泛濫需要做到:

1、老師要加強自律,守住道德底線,重樹師德尊嚴。

2.、應進一步細化相關禁令,提高法規的可操作性。

3、教育部門也應聯合家長、媒體等社會各界構築師德監管網,加強監督執法,把師德“一票否決”舉措落到實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