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雞者

原文


今有人,日攘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而後已。”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譯文
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他)說:“請不要生氣,(我)每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然後就不偷了。” 如果知道這樣做不合乎禮義,這就要迅速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注釋


日:每天。
攘:盜竊,竊取。
損:損壞,引損壞,這裡引申為減少。
斯:這;這樣。
或:代詞,有的人。
告:告訴,告知。
今:現在,當前。
君子:泛指有才德的人。
道:思想,學說。
然後:表順承、而後。
已:停止。
來:將來,未來。

心得

其實這個《攘雞者》是孟子回答宋國大夫戴盈之的請教時說的話。戴盈之問他:“當前國家徵稅太重,打算恢復到古代‘十分抽一’的水平,今年作不到,只能稍作減輕,明年再推行,該不錯吧?”孟子於是脫口而出,編了這一則的小故事,用類比的方法,啟發戴盈之領悟自己的錯誤。“攘雞者”的形象很刁巧,他因不願乾脆及時地改正錯誤,而挖空心思地為自己的錯誤辯護。
我們學生的一些家長,也有“攘雞者”的這樣心態,當他的孩子在學校行為上范了錯誤,請他來學校共同及時地教育孩子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當著孩子面說:“我都教不了他了,在家怎么教都不聽的。”為自己的責任開脫。孩子聽到做父親的講這種話,就自認為其一父親的話我都不聽了,我還能怕誰?老師教育是教育,不理他又怎么辦?其二自己都變成這樣了,學習不長進,破罐子已經摔破了,改了也沒用,那就不改了。
更堪有一位老師,她的孩子也在她任教的學校讀書,孩子愛欺負小同學,愛做壞事。有一天,她的孩子跑到低年級的班裡把全班的桌子幾乎要推倒完了,她趕到現場,不是馬上就制止自己孩子錯誤的行為,而是看著孩子推倒最後的一張桌子。人家問她,你怎么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她說:“這個孩子的性格很硬,講也不聽,就讓他把桌子推完了吧,推完了,他也就沒有桌子推了。”
這位老師母親的心思與“攘雞者”的心思如同一轍,真的想不到距孟子到現在兩千多年了,還出現了今版的“攘雞者”,古人的話很具前瞻性。

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村。據趙歧《〈孟子〉題辭》所記,孟軻系“魯公族孟孫之後”,蓋破落後遷於鄒。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